市中區是山東省會濟南所轄市中心所屬的區,是泉城濟南市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地帶,是“國家級示范中央商務區”,位于濟南市中南部。四周都是屬于濟南市的區,東與歷下區相鄰,南與歷城區相鄰,西與槐蔭區相鄰,北與天橋區相鄰。市中區作為濟南市的中心城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2011年11月,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被確定為全省10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
【行政區劃】
2013年轄區面積280平方公里,轄17個街道辦事處:四里村街道、大觀園街道、桿石橋街道、魏家莊街道、濼源街道、六里山街道、二七新村街道、七里山街道、舜玉街道、舜耕街道、王官莊街道、白馬山街道、七賢街道、十六里河街道、興隆街道、黨家街道和陡溝街道,102個居委會、77個行政村,戶籍人口58.5萬人。
【歷史沿革】
濟南古城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市中區轄區作為古歷城屬地,淵遠流長。
春秋戰國時期,為齊歷下邑屬地。公元前694年(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濼,指濼水,發源于趵突泉,是濟南見于記載最早的地名。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后,轄區為濟北郡歷城屬地。西漢初年,始有“濟南”之名。漢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高后立其兄子酈侯呂臺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轄區為濟南郡歷城屬地。
自東漢至三國鼎立時期,轄區為濟南國歷城屬地。至東晉,復為濟南郡歷城屬地。
隋唐時期,濟南郡先后改為齊州、齊郡,屬地為齊郡歷城所轄。唐護國大將軍秦瓊(570~638年)在轄區東北估衣市街北側(今五龍潭公園)建秦瓊府。
唐末,地方割據。五代十國時期,轄區先后為梁、唐、晉、漢、周國齊州歷城縣屬地。<[詳細概況]
市中區氣候概況
地形地貌:轄區地處泰山北麓低山丘陵和魯西北黃河沖積性平原。南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北部地勢平坦,依次為低山、丘陵、山后傾斜性平原。南部低山丘陵海拔89-754.7米,北部傾斜性平原海拔30米。
地質:北部為新生界黃土及沙礫沉積為主,南部以古生界灰巖為主,巖層呈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三組斷裂切成塊狀。
山脈:轄區山嶺主要有橛子山、馬鞍山、英雄山、郎茂山、青龍山、簸萁山、馬武寨北峰、狼窩頂山北山、青桐山、頂溝峪、半偏山、珍珠山,最高為青桐山,海拔754.7米,最低為白馬山,海拔89米。
河泉:轄區河泉水文條件為寒武、奧陶系碳酸巖層分布密集地帶,大氣降水滲入地下,形成裂隙巖下溶水。由南向北、朝低洼處潛流,受濟南輝長巖體堵截后,水涌地面形成聞名全國的趵突泉群。轄區東北部有七十二名泉中的登洲泉、望水泉、東高泉、杜康泉、西密脂泉、雙桃泉、石灣泉等七個名泉,水涌與宋、枯于今。主要河流有興濟河、夾河、西護城河、南圩壕、新生大溝、臘山河、玉符河。除夾河外,均為泄洪的季節性河流。
土地:轄區土壤主體為褐土類,土齡長,層段明顯,土層深厚,有覆蓋層積物,土壤中微生物活動旺盛,易保肥保水,熟化程度高,適宜耕種。其中分:褐土性土,亦稱石渣土、沙土,分布在七賢、黨家、十六里河地區;淋溶褐土(亦稱黃沙土),主要分布在黨家、十六里河地區,呈中性,耕層質地適中,通透性好,亦種植地瓜、花生、土豆等作物。
氣候:轄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干燥少雨,多西南風、南風,夏季酷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嚴寒干燥多東北風。年平均氣溫14.8℃,年平均降雨量592.5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西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秒,風力2~3級。每年4月風速最大,平均風速4.3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