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區是山東省會濟南所轄市中心所屬的區,是泉城濟南市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地帶,是“國家級示范中央商務區”,位于濟南市中南部。四周都是屬于濟南市的區,東與歷下區相鄰,南與歷城區相鄰,西與槐蔭區相鄰,北與天橋區相鄰。2013年轄區面積280平方公里,轄17個街道辦事處,102個居委會、77個行政村,戶籍人口58.5萬人。市中區作為濟南市的中心城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金融中心。2011年11月,濟南金融商務中心區被確定為全省10個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
濟南古城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市中區轄區作為古歷城屬地,淵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為齊歷下邑屬地。公元前694年(春秋,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濼,指濼水,發源于趵突泉,是濟南見于記載最早的地名。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后,轄區為濟北郡歷城屬地。西漢初年,始有“濟南”之名。漢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高后立其兄子酈侯呂臺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轄區為濟南郡歷城屬地。自東漢至三國鼎立時期,轄區為濟南國歷城屬地。至東晉,復為濟南郡歷城屬地。隋唐時期,濟南郡先后改為齊州、齊郡,屬地為齊郡歷城所轄。唐護國大將軍秦瓊(570~638年)在轄區東北估衣市街北側(今五龍潭公園)建秦瓊府。唐末,地方割據。五代十國時期,轄區先后為梁、唐、晉、漢、周國齊州歷城縣屬地。997年(宋至道三年),轄區為京東路齊州歷城屬地;1074年(宋熙寧七年),為京東西路齊州歷城屬地;1078年(宋元豐元年),改屬京東東路;1116年(宋政和六年),為京東東路濟南府歷城屬地。從1128年(金天會六年)至1213年(金崇慶二年),轄區為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屬地。元代,屬地為濟南路歷城所轄。外地回民陸續遷入轄區定居,東北部逐漸形成街巷。始有大街(今永長街),繼有后街(今西青龍街),東街(今長春觀街),西街(今永長街西段),城頂一帶估衣市街、剪子巷、花店街、糧食市街,商貿集市,日趨繁榮。長春觀及后閣樓、萬竹園、清真南大寺等一批著名建筑落成。1369年(明洪武二年),濟南修建府署。1371年(洪武四年),以磚石修濟南城頂,西開濼源門。1376年(洪武九年),濟南設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成為山東全省政治中心和首府。轄區迎仙橋外始設館驛總站,后形成館驛街。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清軍占據濟南后,沿用明代建制,屬地仍為濟南府歷城所轄。1901年(清光緒廿七年),德國在山東修筑膠濟鐵路,于1904年7月(光緒三十年六月)竣工通車,濟南第一個火車站設五里溝北首。同年5月,山東巡撫周馥會同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清廷,在濟南自開商埠,劃定商埠范圍,東以西圩壕(今順河街),西至大槐樹(北、中、南大槐樹莊),東西長五里,南北寬二里(計十方里),劃界內有:館驛街、魏家莊、東太平莊、三里莊、五里溝莊、北上山莊、南上山莊、三合莊、西太平莊、民生莊等村莊。開辟商埠初期,東西只有三條經路,南北七條緯路(以紡織經緯線命名),沿街建平房棚戶、四合院等。濟南設商埠局,轄區商埠地帶屬商埠局管轄。民國初年,轄區商埠以南地區屬岱北道歷城縣管轄。1914年,屬濟南道歷城縣管轄。1908年及1926年商埠界址兩次擴展。向西展界至緯十路,向南展界至經七路。1917年3月,市政公所成立。1920年,商埠局與市政公所合并更名為市政廳,轄區屬市政廳管轄。1929年,濟南設市。轄區為濟南市城外三區和商埠一、二、三區。1938年,日偽當局將經七路以南辟為日本人聚居地,并調整區劃,轄區為城外西區和商埠東區、商埠中區。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國民黨統治期間,經七路以南至經十路段為半建成區。濟南解放后,1949年開辟經十路以南地區,先后將王家莊、張安莊、信義莊、南四里村、北四里村、小梁家莊等村莊田野辟建為城區。1951年辟建文化西路。1952年辟建郵電新村,1954年辟建共青團路。1960年,城區再次展界,南郊梁家莊、陳家莊、小陳家莊等相繼辟為市區。1978年辟建七里山居民小區、六里山居民小區。1980年拓寬緯二路。1982年辟建林祥南街居民小區。1985年辟建郎茂山居民小區。1986年辟建舜玉路居民小區。1987年拓寬經四路東段,辟建樂山街居民小區。1989年,辟建鳳林街、東八里洼居民小區。1990年,辟建桿石橋南街居民小區。至1991年拓寬經七路、西青龍街(拓寬后改稱濼源大街),城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舊城改造和城市開發日新月異,轄區歷經近百年滄桑,城區布局已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