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寧縣,隸屬于福建省寧德市,地處閩東北部,洞宮山脈南段,東北接浙江溫州市泰順縣,西北靠浙江麗水市景寧縣、慶元縣,東接福建省寧德市下轄福安市,西傍福建南平市政和縣,南鄰福建寧德市周寧縣,位居閩浙兩省交界,素有“兩省門戶,五界通衢”之稱。壽寧縣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被譽為福建夏季涼爽的避暑勝地。全縣轄6鎮8鄉、203個行政村(社區),土地面積1424平方公里,總人口28萬。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置縣,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曾任壽寧知縣,著有《壽寧待志》。壽寧是中國花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存有較完好的明清時代貫木拱廊橋19座,被譽為“世界木拱廊橋之鄉”;是福建省重點老區縣,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是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中共閩東特委所在地;有傳承三百多年的北路戲,被稱為“戲劇孤本”,列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制沿革編輯1987年8月福建省和寧德地區文物普查隊在壽寧縣開展地下文物普查工作中,共查出13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證明了先民早在3000年前就已活動于此地域。秦屬閩中郡。西漢高祖時屬閩越國,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屬會稽郡冶縣(今福州)。東漢屬會稽郡侯官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以后屬建安郡侯官縣。晉屬晉安郡溫麻縣(今連江)。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屬晉平郡,齊屬晉安郡,陳光大二年(568)屬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溫麻并入原豐縣(今閩候),屬豐州。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閩縣(今閩候)。唐屬福州連江縣,周長安二年(702年)屬泉州長溪縣,天寶元年至乾元元年屬長樂郡長溪縣,以后又屬福州長溪縣。開成元年(836)感德場設立,壽寧分屬長溪縣與感德場。閩龍啟元年(933)升感德場為寧德縣,壽寧分屬長溪縣與寧德縣,仍隸福州。閩亡,福州歸吳越國。宋咸平三年(1000),寧德縣的關隸鎮升為關隸縣,政和五年改關隸縣為政和縣,紹興三十二年(1162)升建寧軍為建寧府,壽寧的西北部先后分別屬建寧軍關隸縣、建寧府政和縣。淳佑五年(1245)長溪分置福安縣,壽寧的東南部屬福州府福安縣。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長溪縣為福寧州轄福安、寧德兩縣,二十六年升建寧府為建寧路,壽寧的西北部屬建寧路政和縣,東南部屬福州路福寧州福安縣。明洪武元年(1368)建寧路改為建寧府,二年降福寧州為縣,壽寧的東南部屬福州府福安縣,西北部屬建寧府政和縣。明景泰六年(1455年)析福安縣西北地、政和縣東北地置壽寧縣,據《今縣釋名》,因殲平礦賊置縣,取安寧之義。仍屬建寧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壽寧劃歸福寧府。民國元年(1912)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壽寧屬東路道。民國3年6月,壽寧屬閩海道,道所在地閩侯。民國14年廢道,壽寧縣屬于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壽寧縣屬閩海省。民國23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壽寧復為福建省直轄。民國23年7月,壽寧屬第二行政區,區治設福安。民國24年10月,改屬第三行政區,民國28年,壽寧改屬第一行政區。民國32年9月,壽寧屬第八行政區。民國36年4月,屬第一行政區。1949年7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十兵團三十一軍九十三師解放壽寧,同年7月20日成立壽寧縣人民政府,壽寧縣隸屬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福安。1950年第三行政區改稱福安專區,專員公署仍設福安。1971年,專署領導機關遷寧德,福安專區更名為寧德地區,壽寧縣隸屬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改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不變,壽寧縣仍屬寧德地區。2000年10月寧德地區撤地建市,壽寧縣屬寧德市至今未變。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壽寧縣位于福建省東北部,閩東大山深處,北鄰浙江省景寧縣,地理坐標為北緯27°11′—27°41′,東經119°14′—119°44′,東與東北緊靠浙江省泰順縣,南與東南毗鄰福安市,西北界浙江省慶元縣,西連政和縣,西南同周寧縣接壤,素有“兩省甌脫,五界門戶”之稱。全縣總面積1425平方公里。
地貌
壽寧縣地處鷲峰山脈北端,洞宮山脈東麓。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中山山地,最高峰山羊尖海拔1649米,為閩東群峰之冠;東南部中低山地,海拔400米~800米的山地多深谷,800米左右地帶鑲嵌著山間盆地;西南部沿斜灘溪、平溪分布著河谷臺地。
地質土壤
地質屬壽寧——屏南——永定撫市華廈系隆起帶。中生代火山巖廣布,次為花崗巖。土壤以紅壤為主,黃壤為次,水稻土土層淺薄,肥力中下。
水文
主要河流有交溪上源的斜灘溪,境內長56.5千米、流域449.9平方千米,支流有長溪、九嶺溪、十八曲;后溪,境內長48千米,流域257.5平方千米,支流有犀溪; 還有蟾溪。人工湖有麻竹坪、小托水庫。
氣候
壽寧雖地勢較高,但居東南涼濕之地,溫暖少寒,降水較多,且具有山地氣候的特點。氣候恒燠無定,乍寒乍暖,變化無常。春夏多雨,秋冬稍稀,雖當炎夏之時,亦有一雨成秋之感??傊?,壽寧的氣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冬長夏短,溫涼濕潤,垂直變化顯著。 壽寧縣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在13℃—19℃之間,年降水量1911毫米,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15.1℃;1月平均氣溫4.7℃,7月平均氣溫22.6℃;極端最高氣溫35.8℃,極端最低氣溫-9.8℃;≥10℃的積溫4249℃。年降水量2472毫米,無霜期235天。 夏天是福建省乃至中國南方北緯30°以南地區氣候較涼爽的度假山區,夏季最熱月氣候溫度在20℃~29℃之間。
行政區劃編輯1949年8月,壽寧縣成立平溪、鰲陽、斜灘3個區人民政府,仍沿用民國34年(1945)的11個鄉(鎮)、107個保的建制。10月中旬,全縣重新劃分為5個區,改設區公所。1950年8月,從第三區劃出純池鄉為第六區。9月,廢除保甲制,全縣分為81個鄉(鎮),建立新的鄉級政權。1952年5月,從第二區劃出鳳陽鄉為第七區,鄉(鎮)也增至84個1955年9月28日,經省人民委員會批準,第六區劃歸周寧縣管轄,第七區并入第二區,各區以駐地名稱作區名,即鰲陽區、斜灘區、平溪區、托溪區、南陽區。1956年2月,平溪區與托溪區合并為芹洋區。3月,鰲陽區的鰲陽鎮、斜灘區的斜灘鎮歸縣直轄。全縣分為4區2鎮52鄉。1958年5月,鰲陽區改為坑底區,管轄7個鄉,原屬鰲陽區的其余12個鄉(鎮)由縣直轄。8月,撤區并鄉,全縣劃分為24個鄉(鎮),保留斜灘、芹洋兩區作為派出機關??h直轄10個鄉,斜灘區轄5個鄉(鎮),芹洋區轄9個鄉。9月15日,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原來的29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改建為23個政社合一、工農商學兵為一體的人民公社。不久又縮為20個公社。10月19日,根據省委領導的指示,全縣辦成一個大公社,原20個公社改為分隊,托溪公社轄9個大隊,岱陽公社轄10個大隊。1970年2月,鰲陽公社駐地遷大安。6月,西浦公社駐地遷犀溪。7月,浩溪公社駐地遷坑底。遷后不久,分別更名為大安公社、犀溪公社和坑底公社。1981年7月,岱陽公社更名為清源公社。1983年3月,城關鎮更名為鰲陽鎮。1984年9月,12個公社和鰲陽鎮,改為11個鄉和鰲陽、斜灘2個鎮,下轄18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988年元月,分平溪鄉的碑坑、上黨、下黨、楊溪頭、西山5個行政村和芹洋鄉的下屏峰村,以及托溪鄉的部分自然村,成立下黨鄉。至1989年底,全縣設2鎮12鄉,18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共轄993個自然村(不包括廢村)。 1997年,壽寧縣轄4鎮10鄉:鰲陽鎮、斜灘鎮、南陽鎮、武曲鎮、大安鄉、坑底鄉、清源鄉、竹管壟鄉、犀溪鄉、平溪鄉、托溪鄉、芹洋鄉、鳳陽鄉、下黨鄉??h政府駐鰲陽鎮。2010年,轄鰲陽、斜灘、南陽、武曲4鎮,坑底、大安、清源、竹管壟、犀溪、平溪、芹洋、托溪、鳳陽、下黨10鄉,203個建制村(社區),74067戶,26.525萬人??h人民政府駐地鰲陽鎮,海拔752米。距福州市244公里,距寧德市150公里,距浙江省溫州市256公里,距泰順縣城47公里,距慶元縣97公里。城區面積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萬人。
壽寧縣地圖2012年4月17日,壽寧縣下轄5鎮9鄉(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寧德市關于壽寧縣撤銷犀溪鄉設立犀溪鎮的請示,同意撤銷犀溪鄉設立犀溪鎮 )。2013年12月5日,壽寧縣下轄6鎮8鄉(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寧德市關于壽寧縣撤銷平溪鄉設立平溪鎮的請示,撤銷平溪鄉設立平溪鎮) :鰲陽鎮(壽寧縣人民政府駐地):蟾溪社區、梅溪社區、大同社區、鰲東社區、茗溪新區、北鳳社區、升平社區、安章村、橫埕村;斜灘鎮:斜灘社區、斜灘村、香菇山村、樓下村、元潭村、青垅村、新村村、王溪村、印潭村、石井村、厝基村、錢塘村、水北村、山田村、外洋村、獎六村;南陽鎮:南陽村、官洋村、含溪村、花嶺村、鐵場村、壩頭村、東吉洋村、龜嶺村、下房村、赤陵洋村、南岔村、洋邊村、溪南村、秀洋村、含頭村、官路村、石鼓村、山坑村、下洋仔村、院洋村;武曲鎮:武曲村、承天村、塘洋村、西塘村、大韓村、甲峰村、梅洋村、樺垅村、白巖村、南岸村、小溪村、象巖村;犀溪鎮:仙峰村、甲坑村、渡家洋村、西浦村、犀溪村、賴家洋村、大王前村、際坑村、武溪村、山后村、李家山村、外山村;平溪鎮:平溪村、環溪村、屏峰村、嶺根村、嶺兜村、長溪村、東山頭村、東溪村、湖潭村、木場村、燕科村、嶺后村、亭下村、柯洋村、南溪村、龍頭坑村、溪底村、東木洋村;鳳陽鎮:鳳陽村、福后村、東嶺后村、北山村、廷家洋村、劉厝村、基德村、下黨村、官田村、官田洋村、天香村、大石村、上大洋村;大安鄉:大安村、大熟村、后西溪村、伏際村、溪潭村、菜坑村、官田場村、溪乾村、炭山村、炭岔頭村、溫洋村、村頭村、半洋村、半嶺村、水洋村、亭溪村;坑底鄉:坑底村、歸洋村、小東村、地頭村、司前村、長嶺村、林山村、上東村、溫當洋村、大嶺村、半嶺洋村、浩溪村、地源村、芎坑村、山前村、地洋村、龍溪村、龍井村、李家洋村、陳家坑村;清源鄉:小托村、童洋村、三望村、清源村、外韋村、岱洋村、陽尾村、坪巖村、竹坪村、胡家墩村、村尾村、角林村、余山崗村、龜洋村、日洋鋪村、后洋村;竹管垅鄉:傍洋村、江岔村、后洋村、竹管垅村、坑底林村、李家洋村、芹菜洋村、劉坪村、橫山村;芹洋鄉:芹洋村、下修竹村、上修竹村、發竹坪村、尤溪村、溪源村、阜莽村、茗坑村、山底村、九嶺村、官路洋村、廣地村、底洋村、可觀村、山頭村、甲延岔村、鐵路坪村、下坪碓村;托溪鄉:托溪村、洋尾村、沙潭村、江山村、峽頭村、渺洋村、大史村、圈石村、溪坪村、黃南州村、際頭村、外洋村、際底村、山口村、闊丘村、坪坑村;下黨鄉:下黨村、上黨村、西山村、曹坑村、下屏峰村、葛垅村、碑坑村、楊溪頭村、崗后村、碑坑山村。
自然資源編輯動植物
壽寧縣境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截止2009年,山地面積11.2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8%;木材蓄積量195萬立方米,竹類567萬根;茶園面積11萬畝,年產量600萬公斤,人均茶葉產量居全區前位,板栗、油茶、毛竹、御豆、兔毛在全省均占有一定位置,年產鮮花菇4萬噸。 境內常見的野生動物可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脊椎動物有豹、獐、穿山甲、松鼠、雁、黃鶯、鯉魚、長尾哥等108種,無脊椎動物有蚯蚓、田蚌、溪螺、蠶等48種,共計156種,珍稀動物有大鯢(娃娃魚)、虎等。
水力資源
壽寧縣還蘊含著豐富的水力資源。截止2009年,全縣大小溪流17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條,年平均流量17.8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境內可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達21萬千瓦,有水電裝機容量4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5億千瓦時,躋身福建省“水電十強縣”之列。
礦產資源
截止2009年,壽寧縣已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產21種,其中,葉臘石、石英石、明礬、白云石儲量豐富。 南陽鎮鐵場、壩頭的白云石礦是省內最大的煉鎂用白云石礦,儲量達561萬噸;平溪鄉湖潭葉臘石礦、坑底鄉楊梅州石英石礦、下黨鄉七寶崗鎢礦等,都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人口編輯1949年,全縣有27151戶,94072人。當年10月起,經過民主改革,生產有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醫療衛生事業逐步改善,人口迅速增長。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有30613戶,100517人。至1958年,全縣有32115戶,110607人,比1949年增加4964戶,16535人。其中1955、1956、1957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20‰、19.2‰、28.46‰,為縣人民政府成立后第一個人口增長高峰期。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全縣人口死亡率為36.64‰,年平均自然增長率僅5.7‰。1962~1965年,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出現大規模的補嘗生育,人口出生率陡然上升,年平均人口出生率為35.64‰,自然增長率為27.79‰,為第二個人口增長高峰期。1966~1975年,人口繼續增長,自然增長率均在23.3‰~30.6‰之間。1976年,計劃生育工作開始在全縣城鄉展開,至1989年,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76年的22.04‰,降到10.6‰。 2010年,壽寧縣有74067戶,26.525萬人。城區面積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萬人。
交通編輯壽寧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主要公路有福壽高速G4012, 省道楓湖線,縣道壽泰線、斜鎮線、竹洋線,形成了連接浙江慶元、泰順、景寧,溝通福安、周寧、政和等地的公路網絡。壽寧城關有班車直達上海、廈門、福州、邵武、瑞安、義烏等地。 壽寧距福州市244公里,距寧德市150公里,距浙江省溫州市256公里,距泰順縣城47公里,距慶元縣97公里。
經濟編輯概況
2007年全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3.26億元,比增11%,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30.5:31.8:37.7調整為2007年的29.9:30.6:3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5億元,比增15.1%。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3億元,比增19.2%,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5710萬元,比增24.1%。農民人均純收入428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6%。 2009年全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30.48億元,比增14.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36億元,比增23.7%,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0.06億元,比增49%,增幅全市第一;財政總收入1.60億元,比增9.6%,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8509萬元,比增17.8%,增幅全市第一;組織國稅收入1.03億元,比增8.2%,國稅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5億元,比增16.2%,增幅全市第三;農民人均純收入5218元,比增7.7%。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47.16億元,比增12.5%。財政總收入2.80億元,比增15.5%,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55億元,比增17.7%。外貿出口2300萬美元,比增53.3%。農民人均純收入6930元,比增19%。
農業
2007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5億元,比增5.5%;農民人均純收入428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西浦村4.6%。2007年全縣穩定糧播面積25.7萬畝。撥付支農專項資金1832萬元。改造低產茶園1160畝,占年計劃的116%,茶葉年產量1.1萬噸,產值1.77億元;春季造林面積1.8萬畝;發展名優水果2200畝;新植毛竹2.33萬株,撫育毛竹2萬畝。新建各類農產品基地6個。培育壯大夢龍食品、御茶園、龍福食品等省市龍頭企業,新增菇、茶加工企業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累計達583家。福建春倫茶葉有限公司通過QS認證,新增綠色食品2個。 2009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56億元,比增6.6%,增幅全市第三;農民人均純收入5218元,比增7.7%。全縣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8家。發放種糧直補、糧種補貼資金1056萬元。穩定糧播面積18.8萬畝,實現糧食總產量6.9萬噸。新建各類畜禽規?;B殖場8個,生豬供應基本實現縣內自給,全年完成畜牧業產值1.11億元,比增8.3%。甲坑油茶基地被確定為省級臨時采穗圃,斜灘苗圃被確定為省級油茶育苗基地。發展“菌草代料”食用菌300多萬袋,復墾撫育毛竹4.3萬畝,種植名優特水果5000多畝。 2011年,壽寧縣糧播面積1.16萬公頃。撥付支農專項資金1832萬元。擴大茶葉、食用菌、毛竹、反季節蔬菜等特色農產品種植規模,改造低產茶園77.3公頃,茶葉年產量1.1萬噸,產值1.77億元;春季造林面積1200公頃;發展名優水果146.7公頃;新植毛竹2.33萬株,撫育毛竹1333.3公頃。新建各類農產品基地6個。
工業
國有工業
1951年春,縣公安局勞改中隊購進1部40匹馬力的木炭爐發電機(飛輪直徑2米,重2噸,軸長8米),在縣城正式建成火電廠(俗稱“米電廠”),白天碾米,夜晚照明,為壽寧首家國營工業企業。之后,縣勞改中隊又在斜灘辦起1座火電廠,使斜灘鎮成為壽寧第二個有電燈照明和用機械加工糧食的鄉(鎮)。1956年3月,對鰲陽鎮“華豐印刷所”、“協隆印刷所”和斜灘鎮“何宜京油印店”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此基礎上創辦“地方國營壽寧縣印刷廠”。9月,將全縣釀酒業劃歸縣工業科管理,在鰲陽創辦“地方國營壽寧酒廠”??h酒廠在斜灘、武曲各設1個車間。同月,成立“地方國營壽寧縣水電站”。至1957年底,全縣有國營工業5家,年產值59.47萬元。1958年,貫徹“全民辦工業”的方針,至1960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發展至32家,總產值372.79萬元。因原料缺乏、技術落后、質量低劣,經濟效益差,至1962年,年產值降至79.98萬元。1963年,根據“保、停、并、轉、壓、放”的方針,國營衛星鋼鐵廠、明礬廠、伐木廠等相繼停產。至1964年底,全縣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僅??h酒廠、印刷廠、水電站和農械廠4家,年產值為80.54萬元。1965年起,先后恢復和創辦造紙廠、化肥廠、機械車木廠、鐵器農具廠與縣酒廠斜灘車間。當年有國營工業企業8家,年產值137萬元。此后,工業生產有所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國營工業企業經常停工停產,管理混亂,產值、效益明顯下降。至1976年,國營工業企業雖有15家,而年產值僅為366.80萬元,占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0.15%。1978年后,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方針政策,工業生產出現轉機。新辦的廠家有:地方國營壽寧茶葉精制廠(1979年)、壽寧縣自來水廠(1981年)、地方國營壽寧縣無線電廠(1985年)、地方國營壽寧縣植絨廠(1983年)、地方國營壽寧縣光學儀器廠(1985年4月)。1986年,對縣機械車木廠、汽車修配廠進行技術改造,分別轉產白炭黑和絲綢,并分別更名為“地方國營壽寧縣精細化工廠”和“地方國營壽寧縣絲綢廠”。同年,還將縣酒廠斜灘車間升格為縣第二酒廠。1989年,縣屬國營工業企業有造紙廠、第一酒廠、第二酒廠、茶葉精制廠、印刷廠、精細化工廠、線毯廠、通用機械廠、冶煉廠、電廠、眼鏡廠、光學儀器廠、無線電廠、絲綢廠、鐵合金廠、植絨廠等34家,職工1953人,年產值3327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7.4%,上交稅金132.34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7萬元。
聯營工業
壽寧縣的聯營工業創辦于1984年,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國營企業與國外及港澳企業聯合經營,也有與省地有關企業聯營;另一種為縣辦集體工業企業、鄉(鎮)企業與外縣企業聯營。主要的聯營工業企業有:壽寧萊森柯花崗巖有限公司,是由福建省壽寧縣礦業公司、福建省投資企業公司、瑞士萊森柯SA公司、香港百事寶有限公司合資經營的工業企業,主要生產石板材?!逗腺Y合同》于1985年8月18日正式簽訂,合營期限至2000年。至1989年6月底,壽寧縣礦業公司已投資人民幣391.65萬元,占應投資金的100%;省投資企業公司投資55.95萬元,占應投資金的100%;瑞士萊森柯SA公司、香港百事寶有限公司共投資335.7萬元,占應投資金的50%。另投入企業貸款320萬元。廠址設在清源鄉磜頭仔村,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100平方米。采礦點在斜灘、蒲洋,已開始試采。1989年12月18日試產成功。壽寧縣罐頭廠,縣供銷合作聯社與霞浦縣三沙漁業公司聯營,廠址在武曲村下坂,占地2.71萬平方米。1989年建筑面積2450平方米,總投資為243萬元。三沙漁業公司主要負責技術投資,投入資金20萬元。其余資金由罐頭廠負責。1989年12月28日試產,產品符合質量標準。此外,還有創辦于1986年5月的斜灘鐵合金廠,創辦于1987年8月的福建省壽寧縣廈(門)聯(合)鎖廠,創辦于1988年4月的地方國營壽寧鐵合金廠。這5家聯營工業企業,1989年的年產值為311.5萬元,占全縣工業年產值的4.44%。 2007年工業總產值19.84億元,比增1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84億元,比增9.8%;實施工業制造業項目16個,完成投資2.48億元,增長12.7% 。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到26家。 200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0.25億元,比增28%,增幅全市第一,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3.93億元,比增33.8%,增幅寧德市第一。“6·16”、“9·8”、“海峽兩岸第三屆茶博會”等3場招商節會簽訂內資項目17項,合同引資15億元,實際進資11.71億元,增長7.4%。新報批外資項目2個,合同利用外資1311萬美元,同比增長66.45%,實際利用外資(歷史可比口徑)685萬美元。外貿出口898萬美元。 2011年,壽寧縣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到40家。初步形成以冶金制造、電力產業、竹木玩具、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具有壽寧特色的工業體系。全年完成工業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2.95億元。新引進較大企業和工業性生產項目6個。全縣規模以上企業38家,其中,年產值上億元企業5家。投入600多萬元繼續完善雙湖公路沿線工業集中區基礎配套設施,犀溪、南陽、武曲、斜灘4個工業集中區匯集企業70家,年生產總值14億元?;I集300多萬元啟動建設清源板材集中加工區、城關輕工業區。
社會編輯教育
2007年壽寧縣投入教育經費6896.2萬元,比2006年增加1575萬元,列入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6400平方米,新建校舍2954平方米。 2009年壽寧縣投入教育經費1.35億元,比增33.5%?;廪r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2966萬元。省級“對縣督導”教育評估順利通過。壽寧一中重新確認為省二級達標高中??h職業技術學校通過省級重點職業學校驗收。壽寧六中完成教學樓基礎工程,動工建設學生宿舍樓。一中田徑場新建、二中擴容、中小學校舍危改等項目全面實施??偼顿Y300多萬元的農村遠程教育項目投入使用。
科技
1949~1978年,壽寧縣的科研項目主要是圍繞山區的特點,側重科學技術的引進、應用與推廣。30年間,經縣計劃委員會平衡選項,上報寧德地區計劃委員會立項的有33項。其中,重點項目14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統一編制科研項目。1979~1989年,列入計劃的科研項目有48項。 2007年全縣組織申報省市各類科技項目5項,4個項目通過省鑒定驗收,三祥公司“一步法熔煉二氧化鋯顆粒”對接項目被評為全省“6·18”十大優秀轉化項目。寧德市新材料研發中心落戶三祥,新材料研發水平進一步提升。
衛生
2007年壽寧縣鄉鎮衛生院醫療條件繼續改善,新增門診病房2300平方米。 2009年投入7681萬元,完成2009年度 617戶3015人的安居工程建設,全縣已累計完成1345戶6365人的建設任務??h醫院搬遷工程基本完成門診樓主體和病房樓、醫技樓基礎建設,斜灘、南陽衛生院門診病房樓投入使用。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扎實有效。全年免費接種一類疫苗13.29萬人次。
文化
2009年壽寧縣完成夢龍文化公園一期工程;新建3家農村文化站、21家農家書屋。
電影《愛在廊橋》海報2012年9月24日,在中宣部組織的頒獎晚會上,由壽寧縣委、縣政府,福建電影制片廠,福建省藝術攝影學會,八一電影制片廠等單位聯合攝制,以壽寧縣廊橋文化和民俗景觀為原型的電影《愛在廊橋》獲電影類“五個一工程”獎。 民俗風情祭溪,是民間的一種信仰獻祭儀式,通常在橋梁建造初始時進行,旨在祈求龍王治水庇佑建橋功成。元宵拔燭豎燈茶:犀溪異俗。元宵夜,犀溪村拔燭豎燈,極其熱鬧,據先賢葉于潤對犀溪村元宵豎燈茶禮俗的考證,此俗當始于康熙后期,后族甥進士韋希烈將外婆家元宵豎燈茶風俗帶到清源。壽寧斜灘臺閣鐵枝:以各種人物神態活靈活現、形象逼真,而深受大眾喜愛。每年的正月十三,斜灘都有舉行“搬鐵枝”、“迎奶娘”的傳統民俗活動,成為閩東地區頗有影響的民間節俗活動之一。菊月迎請黃山公:黃山公是壽寧最具特色的地方神祇,民間信仰的影響范圍廣及壽寧以外的福安、周寧、政和、慶元、景寧、泰順等閩浙兩省數十個縣市。
民生保障
2007年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累計達到6355人,征收保費1120.8萬元,發放1534萬元;新型農村合作
登云橋醫療保障制度全面實施,參合率達到 81.6%,受益群眾達18.6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2002年底前關閉破產的國有企業退休職工醫療保險開始啟動。三項醫保共配套資金700萬元全部到位。累計新增就業崗位795個,培訓城鄉勞動力2842人次,依托就業服務平臺實現就業700人,幫助農民轉移就業6.9萬人次,解決“4050”就業困難人員173名,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1%以內。增加財政投入200萬元,提高干部職工住房公積金繳納比率,全年歸集住房公積金2020萬元,比增32.5%,位居全市第一。 2009年全縣列入低保對象7266戶12700人,城鄉低保保障線標準大幅度提高,全年累計發放低保金1344萬元。全縣參加新農合對象17.88萬人,參合率達到89.39%,新農合補償力度加大,全年兌現醫藥費用補償1541萬元。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12萬人,參加新農合2.6萬人,合計參保率86%。養老、工傷、失業、生育等保障繼續加強。全縣城鎮新增就業817人,農村勞動力新轉移就業271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
風景名勝編輯楊梅州
楊梅州風景名勝區位于壽寧縣東北部閩浙邊界的楊梅州大峽谷中。其峽谷風景成帶狀分布,以楊梅州溪為中線,
楊梅州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長約18公里,東西平均寬約8公里,總面積約144平方公里,是以獨特的火山巖地質地貌和歷史文化古跡為景觀特色。由休閑度假、狹谷探險、旅游觀光、漂流、原始森林考研、黑風洞探史尋秘和古廊橋攬勝等七大部分組成。主景區的楊梅州峽谷段,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由山地丘陵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與次生常綠闊葉混交林及常綠次生灌叢組成,森林植被保護良好。在山羊尖西麓的芎坑村,還存有3000多畝天然常綠闊葉林較原始類群,林中可見國家一級保護瀕危動物云豹及二級保護動物黑熊、蘇門羚、穿山甲、鴛鴦、猴面鷹、山鹿等的活動跡象,還有松鼠、雁雀類飛禽走獸。
西浦村
西浦千年名村位于福建省壽寧縣東北部閩浙邊界的犀溪鄉,全村533戶2000多人,是一座血緣村落,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這個方圓不足2公里的村落和在這里世代居住的繆姓族人。這里是南宋御賜狀元繆蟾的故鄉,歷朝歷代繆氏家族還涌現出18名進士,為全國少有,被譽為“狀元故里,進士之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路戲”在這里傳承久遠,狀元坊、繆氏宗祠、福壽廊橋、狀元橋、琴橋和太陰宮、大帝宮、聚仙亭以及元朝壁畫、明朝馮夢龍遺跡、清朝石牌坊、合歡桌等一大批古民居、古建筑、古文物保存完美。古柳、古橋、古民居構成一幅獨特的“小橋、流水、人家”畫卷。該村先后被評為“省級園林村”、“省級文明村”、“寧德市十大最美鄉村”、“海西十佳魅力鄉村” 、“福建省首批四級星鄉村旅游經營單位”和“全國生態文化村”等。
仙巖
仙巖位于壽寧西南方向20公里處,與浙江省慶元縣交界的榧梓尖峰上,海拔1527米。相傳數百年前一只仙鶴飛臨壽寧此山中,被周圍美景吸引,不舍離去,托一奇石立于山頂,故名白鶴仙巖,隨后常有仙人聚首于此,共議人間天上美景。仙巖又分大仙巖與小仙巖,方圓數十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態。但最令人神往的是那萬畝杜鵑山,十里杜鵑長廊。據林業部門測算,是目前福建省最大、華東少有的杜鵑林。每年五月左右,仙巖云霧繚繞,站在仙巖之巔,觀云海、賞杜鵑,令人心曠神怡。
南山
壽寧南山風景區位于壽寧南陽,由金雞山、南山頂、赤陵洋、紫云山、龜湖五個風景區組成,擁有明代古剎龍巖寺,明代文學家、壽寧知縣馮夢龍塑像,壽寧革命圣地赤陵洋,閩東第一鐵索橋——龜嶺索橋,以及眾多摩崖石刻,及眾多的廳石異洞。
三峰寺
千年古剎——三峰寺坐落在鰲陽鎮西南部,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殿、念佛堂、山門亭、鐘鼓樓等 ,是壽寧縣創建最早的寺院。始建于后梁開平三年至后唐清泰二年間(公元909-935年),宋淳化元年(990年),宋朝禮部尚書陳洪軫為報佛救命之恩捐地擴建。明永樂元年(1403年)重修,景泰年間擴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再次擴建,初名“東華禪寺”,后奉敕改為“三峰大梵賓林禪寺”,明代更名“寶林禪寺”。三峰寺鼎盛時住僧上百人。千年來幾經毀建,但香火從未間斷?,F有寺院為八十年代重建,占地近5000平方米。
壽寧廊橋
廊橋,濃縮了千百年的鄉土文化發展史,為壽寧贏得“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的盛譽。從年代序列上講,壽寧木
壽寧廊橋拱廊橋最齊,從清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至民國時期,乃至解放后還在建造,這在全國罕見。壽寧貫木拱廊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為中國橋梁史上“侏羅紀公園”。壽寧是全國木拱廊橋最多的縣份,現存的木拱廊橋總共有19座,占了全國近五分之一(據普查全國2009年僅有木拱廊橋不到110座);2009年,壽寧境內保存的廊橋共有19座。
芎坑原始森林
芎坑原始森林;猛驢星星草曾因為一篇獨闖原始森林的游記在壽寧驢界拋起一陣巨浪,足可見壽寧驢界對神秘的芎坑原始森林有多向往;芎坑原始森林位于坑底鄉芎坑村,據《壽寧縣志》記載,芎坑村海拔1190米,其植被主要為柳杉、杉木、馬尾松混交林群落。經多年的保護,人跡較為罕見,早先有的小路早已被枯葉與灌木叢覆蓋。2004年浪子曾與清泉水原野一起在猴子探隊隊的帶領下完成了驢隊的第一次驢行,那次驢
芎坑原始森林行可以說是終生難忘。那天我們先從原始森林的山脈峰頂沿著陡峭的崖壁四肢并用下攀至谷底,可以說是險象環生,之后又從谷底順溪下溯至三條際瀑布下游,返回至芎坑村時已精疲力盡了,天已全黑,全程穿越耗費十多個小時。在穿越原林過程中曾碰到一條白唇竹葉青,就在頭頂前方一米的樹干上,下到河谷后,一只五步蛇被原野踩中后從浪子的褲腳旁閃過,浪子因此與死神擦肩了兩次,很冒險的一次活動!提示:蛇出沒季節一定得帶上藥品,驢行中嚴禁脫離隊伍。PS:在2005年的行者俱樂部創建一周年活動中,驢友小游曾拍下一只“據說是二十公斤”的巨蟒并在閩東報上刊登。秋節的原始森林是紅葉的海洋,層林盡染,艷得醉人。個人推薦最佳驢行季節:深秋。此時蛇已入洞,原始森林盡可深入,景區內小華山上的黃山松也是一大特色。五星級景點。
地方特產編輯茶葉
壽寧植茶歷史悠久,明景泰八年,茶葉就以大宗土特產品對外銷售,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
壽寧茶園縣內生產的紅茶,號稱“坦洋功夫”,1936年,全縣植茶面積就達5.73萬畝,年產毛茶1044.5噸。建國以來,所產“玉記牌銀毫”和“鳳凰舌”綠茶分別獲得世界跨國公司評定的“五星鉆石獎”和澳門博覽會國際金獎,“茉莉花茶”、“福壽銀毫”和“眉珍茶”多次獲部、省優質產品獎。壽寧高山烏龍茶,壽寧石井紅茶亦是廣受消費者的愛戴。茶業已成為壽寧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武曲、斜灘、南陽、鳳陽、竹管垅的全部,犀溪、芹洋、平溪大部分地區,自然條件好,集中成片,是壽寧縣茶葉的集中地帶。規模較大的有龍虎山茶場、南陽茶場、萬氏留香茶場。
米糕
壽寧米糕是壽寧縣特有的一種美食,其中以南陽米糕最為出名。在重陽節時米糕也成為了壽寧當地當天必吃的一樣食物,是當地居民的沿襲下來的風俗。稀飯和米糕是當地居民的主要早點。常常都會有各地的人慕名而來品嘗壽寧米糕。壽寧米糕的原料主要為大米,用專門的機器將其磨成米漿。配料還有自制的“糕湯”,糕湯一般主要會用肉湯,在添加許多的調味料,味道咸而香。“菜糕”所用的菜料,一般是炒好的豆角、豆芽菜、胡蘿卜絲、肉丁等。
地瓜扣
地瓜扣金絲扣,當地人亦稱之為“地瓜扣”或“粉扣”,壽寧地方宴席的首上菜“福壽全”,也是金絲扣的另一美名,既是婚喪嫁娶,喬遷賀壽,迎賓的一道佳肴,又是地方小吃的一道風味點心。它以地方特有的優質地瓜鮮薯刨成米后,經過過濾、沉淀、采漿、分類、晾曬成淀粉,再蒸制、刨制成絲晾干而成,外觀為團狀銀絲,質嫩而脆,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淀粉,營養價值高??沙?、蒸、煮,具有透明、細嫩、久漂不爛、久炒不碎的特點。美味可口,回味無窮。金絲扣是一種不易變質、便于貯藏的綠色食品。
三糍
壽寧“三糍”指糯米糍、粳米糍、馬鈴薯糍。糯米糍是將糯米洗凈浸泡8小時,置蒸蘢蒸熟,取出后
壽寧“三糍”放石臼中,舂至嫩食用,也可取成團放碾末的地瓜粉上,待冷硬后自然成圓餅??梢郧谐杉殫l配上佐料煮熟食,也可切成條蒸軟配佐料沾食,還可切成條炸食。馬鈴薯糍是將馬鈴薯煮熟后去皮,搗爛與地瓜粉揉和,然后切成片塊,配上佐料煮食。
榛油
榛油是由榛樹籽榨成,是上品食用植物油。閩浙一帶產婦“坐月子”最受歡迎的食用油之一。壽寧榛油含多種天然礦物質成份,油香質純,色橙黃,特別適宜油榨食品的用油。所榨食品脆香,松軟,不沾口。炒菜,紅燒魚肉無油膩感清香可口,榛油是低鏈植物油脂,易于人體涉取有效營養成份是產好、病人的最佳食油。生產歷史久遠,清代就有水碓榨油,至民國初年外銷縣外已達50砘(1000擔)以上。經工藝改良,無污染,是新綠色食品油。
板栗
板栗,俗稱栗子,是壽寧名優果品之一。品種有油栗、毛栗等。壽寧板栗果實較大,一般單果重約12克,果肉色澤金黃。板栗營養豐富,生吃熟吃均可。新鮮板栗既可水煮也可爆炒,趁熱食之香甜酥脆味美可口。芹洋鄉鐵爐坪村栽培板栗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斜灘曾是板栗的主要產區?!秹蹖幋尽份d:“栗出斜灘,不能多”。古人曾用“斗垤鰥魚樓下(今屬斜灘鎮)酒,山澄(今斜灘鎮山田村)栗子雨前茶”的詩句來描寫當時斜灘的商業盛況。
楊梅
壽寧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自然條件適宜楊梅樹生長,全縣14個鄉鎮均盛產楊梅。因盛產楊梅,壽寧很多村莊都以楊梅為村名。楊梅屬楊梅科喬木植物水果,其形狀如桂圓一般大小,遍體長著突起小顆粒,外表是一層新鮮紅嫩的果肉,內有果核。楊梅果粒紫紅色的稱紅梅、白色的稱白梅。除鰲陽、平溪、清源、南陽等鄉鎮有人工種植,多為野生。2009年,壽寧楊梅產量約300多噸。
御豆
壽寧種植御豆歷史悠久,因獨特的中亞熱帶山地氣候與土壤,使其品質優于其它產區,享譽海內外,是
御豆宴席的上品。在封建王朝時期是壽寧用以朝貢的上品,故名。壽寧御豆含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多種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具有補血、安神等功效。御豆外裹綠豆英,不受蟲害、無污染、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粒大飽滿,色彩鮮艷斑爛,肉質肥美酥脆、食用甘甜可口。
獼猴桃
壽寧各鄉鎮均有野生獼猴桃。下黨鄉碑坑頭村的王將山,野生獼猴桃處處可見。獼猴桃肉肥汁多,富含維生素C,被稱之為“超級水果”。除鮮食外,獼猴桃還用來釀酒或加工成果汁、果醬、果酒、糖水罐頭、果干、果脯等。2009年,全縣獼猴桃產量約200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