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雙柏縣轄5鎮3鄉、84個村委會、1540個村民小組、1845個自然村,總面積4045平方公里。雙柏縣內無一平方公里完整的平壩,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9.7% 。2011年末雙柏縣總人口15.97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9.2%,境內居住著漢、彝、回、苗、哈尼等18種民族。2011年雙柏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億元;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6616萬元。2012年雙柏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雙柏縣彝族文化之鄉”。
雙柏縣茶園州。唐初屬昆州。南詔國時為銀生節度地。宋大理時隸屬威楚府。蒙古忽必烈滅大理國后,立摩芻千戶所和鄂嘉千戶所,屬威楚萬戶府,自此為今雙柏縣行政區劃之始。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摩芻千戶所為南安州,領廣通縣。改鄂嘉千戶所為鄂嘉縣。明洪武十五年(1382)裁除廣通縣直屬楚雄府。清康熙八年(1669),裁除鄂嘉縣,改設羅甸里,歸南安州轄。民國元年(1912年)南安州改為南安縣,因與江西省南安府重名,更名摩芻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正式恢復漢時雙柏縣名。1950年1月21日,雙柏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政府駐云龍。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雙柏縣為州轄16縣之一。1958年10月合并楚雄縣。1959年10月復置縣后,因縣城偏于縣境一隅,遂遷建于妥甸。 行政區劃編輯
雙柏縣截至2011年底,雙柏縣轄:妥甸鎮、大莊鎮、法脿鎮、鄂嘉鎮、大麥地鎮、安龍堡鄉、愛尼山鄉、獨田鄉共5鎮3鄉、84個村委會、1540個村民小組、1845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雙柏縣
101°03’至102°02’,北緯24°13’至24°55’,東西橫距95公里,南北縱距76公里, 總面積4045平方公里。雙柏縣位于楚雄州南部,哀牢山以東,金沙江與紅河水系分水嶺南側,地處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處,東與易門、祿豐毗鄰,南與新平、峨山交界,西與景東、鎮沅相連,北與楚雄接壤。
氣候
雙柏縣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927毫米,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55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干濕季分明,光照資源豐富,氣候資源類型多樣。
地形
雙柏縣內無一平方公里完整的平壩,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9.7%。境內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相對高差2390米。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至2011年底,雙柏縣內有銀、銅、鉛、鋅、煤、石棉、云母等礦藏,已探明的礦點就有30多個。
土地資源
至2011年底,雙柏縣有林地面積485萬畝,境內宜牧草山草坡450多萬畝。
森林資源
至2011年底,雙柏縣有云南松24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697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1年底,雙柏縣總人口15.97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9.2%,境內居住著漢、彝、回、苗、哈尼等18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49.3%,雙柏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8人。
經濟編輯綜述
2010年,雙柏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4億元,比2009年增長11.7%,比“十五”末增長70%,年均增長11.2%。實
雙柏縣現地方財政總收入13366萬元,比2009年增長21.4%。 2011年雙柏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億元,同比增長12.7%;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6616萬元,同比增長24.3%,其中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447萬元,同比增長1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4億元,同比增長33.9%;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7.3億元,同比增長2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689元,同比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14元。
第一產業
2010年雙柏縣現代林業產業實現產值58912萬元、稅收1483萬元;全年發展生態茶園1000畝,冬桃1500畝,綠色食品產業實現產值48627萬元、稅收160萬元。 2011年雙柏縣播種糧食作物22.6萬畝,糧食產量達5.94萬噸,全年共種植蔬菜等反季作物4.8萬畝,實現收入3738萬元。全年實現畜牧業產值5.08億元,增長4.7%。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2.1億元,增長9.5%。2011年雙柏縣種植核桃10萬畝、膏桐4萬畝、冬桃6000畝,完成中低產林改造9萬畝,林業產業實現產值7.98億元,同比增長35.4%,實現稅收1557萬元。
第二產業
2010年雙柏縣礦電產業實現產值15235萬元、稅收2099萬元。 2011年雙柏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1.6億元,同比增長29.6%;實現工業增加值2.9億元,同比增長17.6%;實現外貿出口總額3347萬美元,同比增長1.2倍。2011年雙柏縣完成煙水煙路工程147件,建設密集烤房39群550座,收購煙葉820.75萬公斤,實現煙葉總產值1.48億元,同比增長9.6%,均價達17.97元,實現“兩煙”稅收3931萬元。2011年雙柏縣礦電能源產業實現產值1.59億元,同比增長4.2%,實現稅收2250萬元。
第三產業
2010年雙柏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億元,比2009年增長38%,比“十五”末增長5倍,年均增長43.6%。
雙柏縣風光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億元,比2009年增長20.3%,比“十五”末增長72.6%,年均增長11.5%。 2011年雙柏縣接待外地游客34萬人次,實現產值1.6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稅收19萬元。2011年雙柏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9.9億元,同比增長17.7%,貸款余額7.2億元,同比增長19.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億元,同比增長26.1%。
社會編輯城鄉建設
2011年雙柏縣查姆湖保護開發工程文化品識區一期建設項目全面完成,縣城西北片區東和大道建成投入使用。杞龍片區5.63萬平方米商住房、查姆大酒店主體工程完工??h城西南片區開發區完成征地327.5畝。2011年雙柏縣城建成區面積達2.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26.4%,提高了1.4個百分點。年內共完成城鎮基礎設施投資1.02億元。2011年雙柏縣妥甸中學整體搬遷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完工,實施校安工程28個1.7萬平方米,新建校舍2.2萬平方米??h醫院住院樓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全面完工,全年完成農網改造68個自然村1129戶和普龍35千伏變電站建設,有效解決5060人用電難問題。新建通信基礎設施項目27個,年內共完成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投資2.1億元。
教育
2013年雙柏縣主要學校有:雙柏縣妥甸中學、雙柏縣職業高級中學、雙柏縣第一中學、雙柏縣大莊中心學校、雙柏縣鄂加中學、雙柏縣咢嘉鎮中心小學、雙柏縣妥甸鎮第一小學、雨龍小學、中村河小學、干海資完小、雙柏縣妥甸小學等。2011年,雙柏縣中考名列楚雄州第一,高考總上線率達98.9%。
民生
2010年雙柏縣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2元,比上年增長7.1%,比“十五”末增長60.3%,年均增長9.9%。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083元,比上年增長9.9%,比“十五”末增長66.9%,年均增長10.8%。 2011年雙柏縣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203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9500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79個,發放 “貸免扶補”、小額擔保貸款等創業資金3029萬元。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五大社會保險擴面穩步推進。 2011年雙柏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5.2%,為16.3萬人(次)報銷醫藥費用1769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為735人(次)城鎮居民報銷醫藥費用167萬元;全年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400萬元、救助金528萬元、高齡老人保健和長壽補助64萬元、救災救濟糧42.5萬公斤。
交通編輯雙柏縣公路通車里程4976公里,境內無國道公路,有楚雙線、218線、晉云線、元雙線4條省道總長190.9公里,其中四級公路40.1公里,三級公路127.9公里,二級公路22.9公里,路面硬化率、通達率、通暢率均達100%。有縣道8條343.4公里,即妥甸至雞冠山、妥甸至海資底、白竹山至大麥地、里海至安龍堡、普龍至河門口、大岔路至獨田、者竜至不管河、中村河至么尼丹,均為四級公路,路面硬化率和通暢率為97.6%,通達率100%。雙柏縣有鄉道98條1136.5公里,路基均為四級標準,通達率達100%,路面硬化28.5公里,占18.9%。有村道263條(段)3305.2公里,90%以上為等外公路。以省道為骨架、縣道為支撐、鄉村道為脈絡的縣域道路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形成。 2011年雙柏縣元雙公路建成通車,水彌線油路、河門口至普龍混凝土預制塊路面共163.6公里農村公路完工投入使用。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9051萬元。
旅游編輯歷史文化
彝族創世史詩《查姆》、敘事長詩《賽玻嫫》享譽海內外,被稱為彝族“根譜”;彝族民間說唱《阿佐分家》被稱為彝劇“始祖”;彝文醫藥書《齊蘇書》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早12年;彝族傳統舞蹈老虎笙、大鑼笙、小豹子笙被稱為彝族古儺儀的“珍存”和中國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節日
雙柏舊屬古滇國,有眾多獨特節日,如火把節、象鼻山節、跳虎節、開街節等?;鸢压澔鸢压潱好磕贽r歷六月二十四為火
雙柏縣把節,為彝族的年節,節日期間各家各戶殺雞宰羊,燃火起舞,通宵達旦,舉行唱古歌,祭火神等活動。開始時舉行扳牛寬賽,然后殺牛祭祖,分而食之。二十五日逐戶笙歌相賀,晝夜不休。二十七日敬“火神”,二十八日“送火把”,收鑼舞休節止。 象鼻山節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六在雙柏縣大麥地鎮的的河口村委會石寶村舉辦,村落所在的山形從高處往下看酷似大象鼻子,故名象鼻山。節日時,象鼻山附近的彝家人會自發地相聚在象鼻山,像過節一樣,人人穿上嶄新的衣裝,盡情狂歡,從早到晚吃住在山上,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出入平安。 祭龍節流行于雙柏縣法裱鎮法甸村委會一帶,舞四時農事,盡興而休,以祈求“風調雨順,糧茂物豐”,節日時主要以跳龍笙為主,這是當地彝族羅婺支系在農歷二月初二過祭龍節時跳的一種舞蹈。
名勝古跡
鄂嘉古鎮鄂嘉位于楚雄州雙柏縣南境,是哀牢山中上段和禮社江之間的一條河谷走廊,古為濮人居地,彝、傣等先民靠牧耕為生,屬古哀牢國最南邊之地域。哀牢系山名,亦為國名,與古滇國齊名,比南詔國早,原為古西南夷九隆氏居之,未通中國,漢明帝時內屬,置哀牢。
鄂嘉地名的由來似杜撰或傳說,卻又是志書上實實在在地記載,而且所說的隕石至今保留完好。 石碑山二石碑一塊為“鎮寧裔土”石碑。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位于海拔2640米的石碑山,高3.3米,寬1.1米的石碑,上刻“鎮寧裔土”四個大字,此碑現存。另一塊為“鎮壓土夷”石碑。建于萬歷三十九年,此碑現已無存。紅石巖與石碑山兩肩相并,成為石碑山景區的兩個景點。 白竹山生態旅游區白竹山位于雙柏縣城東部法裱鎮與雨龍鄉交界處,離縣城30多公里,由營盤山、白竹山、三尖山等組成,山體最高峰2554米,每年夏天,馬櫻花開放,此外,還有仙人桌、精怪塘、古戰壕等。
名優特產編輯白竹山茶葉雙柏縣“白竹山”云霧龍爪、白竹銀豪、碧螺春、白竹春等系列產品分別獲得95中國科技成果銀獎,2000年、2001年、2002年“云茶杯”金獎, 雙柏縣已有茶葉種植面積12990畝,投產面積9820畝。 新街雞又名回鍋雞, 原料為本地土雞、香疙瘩、草果、香油等。將雞煮熟加佐料炒熟或雞肉爆炒后燜熟加佐料。特
新街雞點:酥香脆嫩。谷花魚“谷花魚”以肉質細膩、魚刺軟、湯鮮味美而聞名,產于雙柏縣大莊鎮
該鎮2011年共種植水稻11210畝,有5200畝養殖了谷花魚。谷花魚可做腌谷花魚特點:魚味鮮香,色香味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