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雙江因瀾滄江和小黑江交匯于縣境東南而得名,隸屬于云南省臨滄市,全縣國土面積2165.03平方公里,轄4鄉2鎮72個村3個社區及勐庫華僑管理區、雙江農場管委會,截至2013年,總人口17萬人。2012年,雙江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3億元 雙江是中國多元民族文化之鄉,是中國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個主體民族聯合組成的多民族自治縣。 雙江是中國勐庫大葉茶原生地,源生于雙江的勐庫大葉種茶,于60、80年代兩次被全國茶樹良種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傳統茶樹良種。 雙江是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北回歸線橫穿雙江縣城,氣候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
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為益州郡哀牢地。東漢至隋朝時期(公元25年至618年),為永昌郡閩濮部地。唐朝南沼時期(公元618年至960年),為永昌節度蒲蠻部地。宋朝大理國時期(公元960年至1279年),為永昌府蒲蠻地。元朝時期(公元1279年至1368年),為云南行省謀粘管轄的稱謂“蒲蠻”和“倮黑”部地。明朝時期,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傣歷747年),麓川平緬宣慰使可(勐卯)思倫發,發兵十余萬攻占景東(勐谷)后,分兵南下,裹脅勐谷部份傣民渡南可河(瀾滄江),跟象找地進入南勐河東岸,自立酋領召集當地先民建立勐允養(自鷺城)。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思任發襲職,發動大批兵力攻占孟定、金鑿等地,“欲盡復其父所失故地”。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傣歷778年),部分兵丁及勐卯(瑞麗)傣民,經木邦渡喳哩江、經勐哼,過勐撤進入勐庫定居,繼而跟水牯牛中沿河南下找地,在南勐河西岸,建立勐景莊(三腳磚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傣歷834年),勐谷土司聯合耿馬土司罕真發出兵,東西兩面夾攻,征服勐允養和勐景莊,土司雙方協定,勐谷將其地送給耿馬治理,由耿馬各寨抽五男五女移居,建立統一勐勐酋領(土官),耿馬和勐谷以“南可河(瀾滄江)大蚌渡立石碑為界”。自是屬耿馬土司轄地。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勐勐土官奉正授巡檢”,同年則因“罕競從官軍征剿有功授巡在職”。迄此勐勐為正式土官(土司)巡檢地。
清朝時期,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勐勐“紫芝投誠貢象,仍授在職,頒給鈴記,其地處極邊界連外域”。乾隆二十九年三月辛未(公元1764年4月20日),軍機大臣等議復“隸永昌之勐連,猛猛二土司,亦踞順寧為近,改隸順寧”。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恩詔襞復地,東至瀾滄江九十里,南至臘撒江(小黑江)九十五里,西至課散(勐省)一百里,北至南班干(天生橋)一百里”。境內土司推行劃六法圈(又作叭景,相當于鄉一級),法圈勐庫、法圈海、法圈蚌、法圈福、法圈等、法圈臘。法圈下轄十九圈(相當于村一級),圈福、圈等、圈臘、圈孝、圈勐峨、圈控、圈茂、圈蚌、圈允、圈海、圈協、圈島、圈崗、圈哈、圈公弄、圈困角、圈南區、圈邦馱那來、圈勐庫。 光緒十四年二月(公元1888年3月),迤南道(后改普洱道)置鎮邊直隸廳,劃上改心(倮黑山)歸屬,于忙糯設上改心巡檢,下設東、南、西、北四門屯。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撥勐勐土司六圈地歸緬寧廳,改困角,勐庫,公弄,幫協,四排山,大勐峨為六屯,設四排山巡檢招那賽營盤。光緒三十年六月(公元1904年8月),奉文革黜土司職,勐勐土官地壩內九圈改為上壩,中壩、下壩三屯。屬緬寧廳四排山巡查。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緬寧廳改縣,四排山分設縣佐公署于那賽營盤,其四排山六屯和勐勐三屯改為十三團保鎮。民國二年(1913年),鎮邊直隸廳改瀾滄縣,上改心設縣佐公署,改四屯為四團保鎮。民國十七年元月(1928年2月),普洱道劃上改心、四排山(含勐勐)析置新縣,以瀾滄江縱于東,小黑江橫至于南,兩江于東南角匯為一流,名謂雙江??h署設于勐勐,劃分五區,勐勐為中區,邦協以南為西區,勐庫以北為北區,東北二門為東區。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中東南西北區為一、二、三、四、五區,下轄四十鄉鎮(三鎮為勐勐鎮、勐庫鎮、那賽鎮;三十七個鄉),至1939年隸屬保山專區??h署冬春駐勐勐,夏秋駐那賽營盤。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區設鄉鎮保甲;雙江縣設云山、得勝、復興,文祥四個鄉;勐庫、永定二個鎮;鄉鎮下設六十保,五百四十九甲。1947年至1949年隸緬寧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0年11月23日,雙江縣全境解放。12月3日,雙江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于保山專區。1951年,縣人民政府駐營盤,設太平,勐庫兩個區(亦稱一、二區),下轄三十九個鄉。1952年新設緬寧專區。同年底,劃雙江縣歸緬寧專區(后改臨滄專區)管轄??h人民政府遷至勐勐。
1953年增設勐勐為三區,增設一個鄉,共四十個鄉。1958年底,雙江縣與臨滄縣合并為臨雙縣,1959年10月,恢復雙江縣建制,設太平、勐庫、勐勐三聯社,四十個公計,二百三十五個生產隊。 1961年,劃改四個區,一區太平,二區勐庫,三區勐勐,四區南榔,下轄五十個鄉。1966年,增設區級單位忙糯片。雙江縣共五十一個鄉。1969年,一區改稱永革公社,二區改稱紅衛公社,三區改稱衛東公社,四區改稱永忠公社,忙糯片改稱永紅公社。1972年,增設沙河公社,賀六公社。將紅衛公社改稱勐庫公社,衛東公社改稱勐勐公社,永紅公社改稱忙糯公社,永忠公社改稱南榔公社。雙江縣共有七十七個大隊。1984年,設區建鄉,以城關大隊為基礎成立區級城關鎮,人民公社改稱區,設區公所;雙江縣轄城關鎮,勐勐、勐庫、賀六、沙河、忙糯、大文、邦丙七區一鎮。生產大隊改鄉,共有七十一個鄉,一個鄉級鎮,成立鄉人民政府。1985年6月11日,國務院批準撒銷雙江縣,設立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12月30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成立。轄七區一鎮。七十一鄉,一個鄉級鎮。駐國營雙江農場,國營勐庫華僑農場。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勐鎮。1988年2月,撤區建鄉,城關鎮與勐勐區合并設勐勐鎮,雙江縣劃為五鄉兩鎮。74個村公所(辦事處)2000年8月,村級體制改革,村公所、辦事處改稱村民委員會。2002年12月,勐勐鎮設立公很社區、新村社區、沙河鄉設尹甸社區。雙江縣轄五鄉兩鎮,72個村,3個社區。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轄4鄉2鎮(勐勐鎮、勐庫鎮、沙河鄉、大文鄉、忙糯鄉、邦丙鄉),72個村,3個社區及勐庫華僑管理區、雙江農場管理區。 鄉鎮(管理區)名稱政府駐地主要轄區
勐勐鎮駐勐勐轄2個社區、15個行政村:公很、新村;千蚌、大荒田、悶樂、千福、忙樂、南宋、邦邁、大吉、那布、忙建、彝家、細些、紅土、章外、同化。
勐庫鎮駐勐庫轄16個行政村:城子、亥公、那賽、邦瀆、那蕉、壩糯、梁子、冰島、壩卡、懂過、大戶賽、公弄、丙山、邦改、護東、忙那。
沙河鄉駐沙平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允甸;土戈、南布、允俸、忙開、邦協、邦木、陳家、平掌、營盤、下吧哈、布京。
大文鄉駐大文轄11個村:大文、大忙蚌、大梁子、邦馱、大南矮、忙冒、仟信、戶那、太平、清平、邦烘。
忙糯鄉駐忙糯轄10個村:忙糯、小壩子、康太、邦界、荒田、巴哈、滾崗、南罵河、富王、南亢。
邦丙鄉駐邦丙轄9個村:邦丙、南協、丫口、南欄、南直、岔箐、邦歪、邦況、忙安。
勐庫華僑管理區勐庫鎮管轄勐庫華僑農場。
雙江農場管理區駐雙江農場轄12個行政單位。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縣城地處國道214沿線,距臨滄市104公里,距臨滄機場80公里,距昆明755公里。雙江縣國土面積2165.03平方公里,北回歸線橫穿縣境。
地質地貌
雙江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部為河谷地帶。境內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縣城海拔1050米,地貌高差懸殊,山地起伏、谷地相間。
氣候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地處北回歸線上雙江縣氣候為南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左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至1200毫米左右。 光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水文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境內河流眾多,屬瀾滄江水系,有大小河流106條,最大河流南勐河,全長80公里,匯集60條支流,徑流面積達184.7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5.14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編輯生物資源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雙江還是野生藥材的寶庫,經普查,有植物藥材81科195種,菌類藥材4科7種,開發的野生藥物神衰果、葉下株已人工栽培成功。雙江境內還有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園近2萬畝。還生長有國家級保護珍貴樹種紅豆杉等。在動物中有珍稀的孔雀、白鷴、錦雞和會唱“茶花朵朵”的野雞等。
水力資源
雙江水能資源儲藏量38.2萬千瓦。最大河流南勐河,全長80公里,匯集60條支流,徑流面積達184.74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5.14立方米/秒,水能理論儲藏量為6.82萬千瓦,已開發8800千瓦。
礦產資源
雙江富藏鐵、鉛、銅、銻、錫、鋅、金、大理石、硅藻土、褐煤等礦藏。截至2012年,其中煤探明儲量251.7萬噸,硅藻土495.5萬噸,其它礦藏尚待開發。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3年,總人口17萬人。雙江是中國多元民族文化之鄉,境內居住有漢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白族、彝族等23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45%,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發祥地之一。
經濟概況編輯概況
2012年,雙江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3億元,比2011年增長1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6.8億元,比2011年增長7%,第二產業完成9.5億元,比2011年增長23%,第三產業完成6.7億元,比2011年增長13%;三次產業結構比從2011年的33:35:32調整為29:43:28;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2.75億元,比2011年增長46%,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2億元,比2011年增長5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0元,比2011年增長1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5億元,比2011年增長2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 4%以內。
第一產業
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676萬元,比1959年的1297萬元增長31.9倍;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09元,比1959年的65元增長30倍;2008年糧食總產量56643噸,比1959年的糧食總產22369.4噸, 增長1.5倍, 2008年農民人均口糧336公斤,比1959年的197.5公斤增長70%;2008年雙江縣產茶4880.4噸,實現農業產值5856萬元;畜牧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08年大牲畜存欄5.49萬頭,畜禽肉總產量1.11萬噸,實現畜牧業總產值2.28億元;甘蔗產業得到提升,2008年入榨甘蔗46.34萬噸,實現農業產值12049萬元;另外核桃、煙草、膏桐、紫膠等產業健康發展,已然成為雙江持續發展的后續支柱。 2012年,雙江縣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 27萬畝,累計達132萬畝。
第二產業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2012年,雙江縣組建了林產業園區工作機構。南華糖業、西地公司、昆華礦業完成技改;榮康達烏龍茶生產線建成試生產;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竣工投產。 2013年,雙江縣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9993萬元,同比增長25.21%;工業增加值完成64314萬元,同比增長40.4%,完成市政府考核目標的116.51%。 截止到2014年6月,雙江縣完成生物產業農業產值124008.41萬元,比上年同期84333.41萬元增39675.00萬元,增幅47.01%,完成生物產業工業產值54396.53萬元,比上年同期63751.46萬元減9354.93萬元,減幅14.67%;實現生物產業銷售收入71476.38萬元,比上年同期69264.4萬元增2211.98萬元,增幅3.19%;完成生物產業固定資產投資21200.00萬元,比上年同期9080.00萬元增12120.00萬元,增幅133.48 %。生物產業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51219.00萬元,比上年同期36822.00萬元增14397.00萬元,增幅39.1%。
第三產業
截止到2013年,雙江縣全年農副產品市場交易額達10億元,比2012年增加1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億元;全年儲蓄存款余額達16億元,比2012年增長20%;全年農業貸款余額達9.8億元,比2012年增長5.3%。 截止到2014年6月,雙江縣第三產業完成3.2億元、增長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旅游業總收入、招商引資省外到位資金、招商引資項目個數增幅4項居臨滄市第3位,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增幅5項居臨滄市第4位,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增幅居臨滄市第5位;其中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差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完成投資增幅2項居臨滄市第6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臨滄市第7位,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差額居臨滄市第8位。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雙江縣建立了22個文化站(室、點),組建了16支群眾業余文藝宣傳隊;雙江縣農村電影“2131”工程保持良好發展,雙江縣7個農村放映隊深入基層、每年完成2250多場次免費放影;縣圖書館實行全年開館服務,每年閱覽總人數達11300多人次,另外還添置了2100多冊電子圖書;投資200多萬元的縣宣傳文化中心建設完工并投入使用。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雙江縣共有中小學校23所。雙江縣提出自2.014年起免收普通高中學生學費共計180萬元。 雙江縣在減免高中在校生學費的同時,還為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籌措資金4600萬元,完成1.76萬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學生宿舍、道路等建設。
醫療衛生
雙江縣共有94家醫療機構,2012年,雙江縣縣鄉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9058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97.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 雙江縣自2011年7月1日起,在雙江縣所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全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和零差率銷售;2013年4月1日起,縣人民醫院作為改革試點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實行零差率銷售。同時,彩色多普勒超聲常規檢查、螺旋CT掃描檢查價格在原有基礎上下降10%。至此,雙江縣所有縣、鄉、村三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均全面實行了藥品零差率銷售。
社會保障
2010年,雙江縣累計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82.63萬元、農村低保金1592.57萬元、城鄉醫療救助金187萬元;累計征繳各項社會保險金925.1萬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參保人數達33532人;累計撥出抗旱救災資金737.51萬元,支出城鄉臨時救助資金68萬元,救助人員3658人次。
基礎設施
2012年,雙江縣建成四個供排水基礎設施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建設項目,即:縣城生活垃圾處理場、縣城污水處理廠、縣城供排水管網改擴建工程、勐庫供水工程,完成總投資金9868.45萬元,同時,積極向國家爭取十二五供排水項目支持;二是完成了新國道214線、白象路、育才路、縣標至尹俸橋段道路的改擴建、環衛設施和綠化工程,完成了城北二號路、南勐河東路北段(公安局前)道路及延伸段路基土石方回填,5個項目共完成投資27254.72萬元。2012年正抓緊實施36米大道、錦麗新城片區忙襪河南北路。民族文化廣場、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及體育場項目正在有序開展相關前期工作。同時,組織實施好可再生能源應用項目,主要在縣城區(過境線)、勐庫鎮、邦丙鄉等區域共安裝太陽能路燈860桿,完成投資1495.48萬元。
歷史文化編輯民族文化
2008年,雙江縣雙江縣23種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創造并凝練了以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為主要特征的獨特和諧的多元民族文化,。其中“拉祜族72路打歌”,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拉祜族民間歌舞文化遺存之一?!柏糇咫u棕陀螺”是迄今只為雙江佤族所獨有。 2008年,雙江布朗族仍完整的保留著傳統的紡織工藝,他們自種棉花、紡紗、紡線、織布、染色、自制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被,其中布朗“牛肚被”刊稱民間紡織技藝一絕。據說這一門技藝別的地方已失傳,現在只有雙江邦丙一帶的布朗族獨有,成為雙江一絕?!安祭首宸渫肮奈琛币矊偈篱g獨有。蜂桶鼓源于它的形狀像民間養蜂的蜂桶而得名?!按鲎迨止ぶ铺铡笔菫l臨消失的一門民間手工技藝,其獨特之處在于全用手工捏造,工具均以竹、木制作,所制圓形器皿不用轉輪,圓周精度卻很高。
民族文藝
2008年,雙江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共10類87項列為縣級保護名錄,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申請并爭取把其中的7類21項列入了市級保護名錄,1項被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完成了《布朗人與茶》、《雙江傣族簡史》和《拉祜族七十二路打歌》等一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雙江縣2008年提煉整理和創作了《歡迎你到雙江來》、《扭擺來》、《嗡央爾》、《祝福送給你》等33首優秀傳統歌曲。 2006年底,在云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雙江的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項目布朗族的蜂桶鼓舞《逗鼓》和拉祜族健身操《徒手》分別榮獲金獎和銀獎。2007年春節期間,雙江老年舞蹈隊參加了云南省第二屆金秋風采舞蹈大賽,參賽節目布朗族蜂桶鼓舞獲得彩虹金獎,拉祜族舞蹈獲得彩霞金獎。2007年10月3日,雙江老年體協“夕陽紅布朗族蜂桶鼓舞蹈隊參加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的“舞動中華——中國群眾文藝展演活動”,榮獲金獎。 風景名勝編輯忙糯石刻群忙糯石刻群:20世紀60年代初,忙糯鄉小必地
忙糯石刻群后山古驛道附近首次發現此條,“天下人多”4個字石刻。1998年2至6月,縣文化局組織調查,發現多處石刻,專家提出:忙糯石刻點較多,分部較有規律,屬省內罕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應視為雙江境內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忙糯鄉小壩子行政村小必地、老林寨、上必地自然村后山及忙糯行政村池塘村,許多圖案仍然清晰可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江渡口雙江渡口:位于大文鄉邦馱村,距縣城83公里,東與思茅景谷縣隔瀾滄江相望,南與瀾滄縣和小黑江一水之隔,海拔669米,為雙江縣海拔最低點,這里景色雄奇秀美,小黑江自西向東匯入瀾滄江,形成一個“丫”字形。 忙糯石香爐忙糯石香爐:石香爐位于距忙糯鄉政府4公里處的池塘村南側小山頂端。石香爐高80厘米,直徑60厘米,分頂部、爐身、爐戶三部分。頂部兩側有爐耳,頂中有圓坑,爐身腹內為實心;三支爐足作為底座。1996年由縣文體局、民宗局等部門挖掘出土,該爐造型獨特,為省內外罕見。石香爐原為拉祜族宗教祭祀器物。從元末經明朝至晚清時期,該地一直是拉祜族宗教和政治活動中心,現石香爐所在地原為寺廟式建筑物,在清末數次拉祜族起義中,這里是義軍集中和宣誓的地方。石香爐和雙江拉祜族的歷史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研究和考證雙江拉祜族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證據。 神農祠
忙糯石香爐神農祠:位于雙江自治縣勐庫鎮北部南勐河上游,勐庫大雪山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山腳的古茶谷中心地帶。祠內塑有一尊采用雪花白石雕制而成的炎帝神農塑像,高9.5米,基座9米,寬4米。對稱建有兩間傳統民族風格房屋,左為茶展館(以茶之源、茶之魂、茶之歌三個方面用54張圖片展示雙江勐庫大葉茶原生地形象和茶葉產業發展情況),右為茶藝館(在墻體上精心制作一幅反映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飲茶習俗為主的壁畫,高2米,長13.8米)。塑像基座四周及中心廣場共鋪貼大理青石板530.9平方米,從神農祠牌坊至炎帝神農塑像共有69級臺階。
特產編輯冰島茶
勐庫冰島茶(當地人也稱“丙島”)是雙江縣著名的古代產茶村,以盛產冰島大葉種茶而聞名,是該縣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樹的地方之一。冰島茶種是著名的勐庫大葉種的主要組成部分,冰島村是勐庫茶種的主要發源地。該地產茶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時間為明朝(1485年前后),而無文字記載的傳說卻早于明。對冰島茶的來歷有不同說法:一為當地土司“版納古茶山引入”說,一為其他地方引入說。冰島村有許多大茶樹,從村子的路旁到村子的后山處處可見。這些茶樹大都集中于農戶家的房前屋后,采茶不必走遠路,有的茶樹被派上了拴繩曬衣、拴家畜的公干。在一塊茶地里我見一群茶農在挖地育老樹茶的種子,地里有幾十株古茶樹。最貴重的云南大葉種茶之一早晨8點多,我們從雙江縣城出發,費了一個上午的時間顛簸在坎坷的山路上,終于來到了位于崇山峻嶺中的冰島村。當我們來到了海拔1640米高度的冰島村的時候,見到了當地的村主任周順兵先生。他先容說,他們冰島老寨天然村有4264棵大茶樹,一年真正能夠上市的冰島茶只有5噸左右,非常貴重。2010年,冰島茶鮮葉的最高價格已經到了110元一市斤,年年攀升。按照8市斤鮮葉做1公斤曬青毛茶來算,本錢接近了1000元。
勐庫冰島(當地人也稱“丙島”)是雙江縣聞名的古茶樹成片生長的村落,以盛產冰島大葉種茶而著名,是該縣最早有人工栽培茶樹的地方之一。冰島茶種是聞名的勐庫大葉種的主要組成部門,冰島村是勐庫茶種的主要起源地。該地產茶的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時間為明朝(1485年前后),而無文字記載的傳說卻早于明。對冰島茶的來歷有不同說法:一為當地土司“版納古茶山引入”說,一為其他地方引入說。冰島茶,最貴重的云南普洱茶之一,它是典型的勐庫大葉喬木樹,長大葉、墨綠色,葉質肥厚柔軟、茶香濃烈,非常獨特,它是勐庫茶的極品、也是云南普洱茶的極品。絕對是值得高端珍藏的極品。勐庫古樹茶還有一大特點:持嫩性強,芽葉肥壯重實。有專家評價:冰島茶一芽四葉還很柔嫩,不象某些良種茶一芽二葉就顯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