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清區,位于邵陽市區東南部,東鄰邵東縣、東北部連接新邵縣,西南與大祥區一衣帶水,以邵水為界;西北與北塔區隔江相望,以資江為界。因寶慶名景“雙江秋月”點綴其間而得名,總面積139.6平方公里,轄6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居住著漢、回等19個民族。雙清區城區干道縱橫交錯,婁邵鐵路、320、207國道穿境而過。 境內古變頗多,寶慶十二景中的雙清秋月、龍橋鐵犀、佘湖雪霽、洛陽仙洞等都在境內,有八路軍駐湘辦事處舊址等19處文物名勝,其中省級1處,市級3處。物產資源編輯雙清區農副土特產豐富,主要有大棚蔬菜、柑桔、葡萄、草莓、藥材、荸薺、蓮藕等。水利資源較為豐富。境內礦藏有砂金、煤、鐵、錳、釩、大理石、優質石灰石等。煙煤品質優良,市屬新東、肖家沖、短陂橋煤礦座落境內。 有林地3261.3公頃,森林覆蓋率24.1%。擁有耕地面積3210公頃,養殖水面330公頃。
人口編輯2000年,雙清區轄6個街道、2個鎮、4個鄉??側丝?62658人,各鄉鎮人口: 興隆街道 16931;龍須塘街道 28109;汽車站街道 46007;小江湖街道 32358;東風路街道 23870;橋頭街道 18262; 高崇山鎮 21664; 渡頭橋鎮 15040 ;城東鄉10852;石橋鄉 16714;火車站鄉 18327;云水鄉 1452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2002年,雙清區總人口26萬余人,其中城區人口17萬多人,農村人口9萬多人。 2012年末,雙清區戶籍人口為27.56萬人,常住人口31.14萬人,其中男性為16.18人,女性14.9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88‰,人口死亡率6.1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72‰;全年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25.81萬人,城鎮化率達82.88%。
交通編輯雙清區基本設施完善,交通便利,以火車北站、汽車站為依托,城區干道縱橫交錯,婁邵鐵路、320、207國道穿境而過,潭邵高速公路和洛湛鐵路邵冷段的建成,進一步鞏固了雙清區的交通樞紐地位。
經濟編輯2006年,雙清區實現了生產總值34億元,財政總收入12945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4953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742元。 2012年,雙清區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931644萬元,同比增長13.5%。其中:一產業完成41860萬元,同比增長4.3%;二產業完成536192萬元,同比增長14.1%;三產業完成353592萬元,同比增長13.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49:57.55:37.9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9%、59.56%、39.14%。社會事業編輯社會保障2012年,雙清區企業養老、失業、職工醫療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335人、2922人、11924人和7359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登記參保人數達12.2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住院醫療費補償率達52%;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年末參保人數實現428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4900人;51177名農村居民參加新農保,享受待遇人數13116人;城鎮居民參加養老保險15278人,待遇領取人數4748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8.89萬人,住院醫療費補償率達78%。教育2012年,雙清區區級財政教育經費支出13530萬元,增長78.2%。年末全區中等職業教育在校人數為2793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為4662人;初中在校學生12049人;小學在校學生2393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幼兒園在園幼兒10523人。 科技截至2006年底,雙清區已開發科技成果320項,其中申報國家專利110多項,27項獲國家、省、市科技成果進步獎,22項獲國家或部級金獎、銀獎。
風景名勝編輯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交融,“雙江秋月”、“佘湖雪霽”、“洛陽仙洞”、“山寺晚鐘”等寶慶名景均在境內,還有雙清公園、東塔公園、水府廟小游園、廣場街心花園、佘湖公園等景區。
紫薇園
雙龍紫薇園位于邵陽市雙清區內,在保留原自然地貌的基礎上,園區內用素有“百日紅”之稱的國家二級保護植
紫薇長龍物紫薇作素材,東西兩端各編織高3米、寬4米、長1300米的活體扎景長龍,龍頭相對處扎活體“龍珠”,形成“雙龍戲珠”生態景觀。
玉清宮
玉清宮座落在邵陽市雙清區佘湖山南麓,市建設南路沿盤山公路上行三百米。改地為著名道教圣地、寶
玉清宮慶八景之一。玉清宮占地40余畝,整體建筑布局為宮殿式六進九重院落,依山而建,由牌坊、鐘鼓樓、靈官殿、圣帝殿、財神殿、慈航殿、呂祖殿、文昌殿、藥王殿、玉皇殿、三清殿、藏經樓、大德堂、花園、齋堂、住宿丹房等組成。整個工程氣勢雄偉,建筑工藝精湛,為邵陽史上和大湘西規模宏大古建筑群和高規格大型宮殿式道教宮觀,被譽為 “寶慶第一福地”、“問道者的精神家園”。
八路軍駐湘通訊處
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位于邵陽市雙清區昭陵西路兩路口28號。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又稱國民革命軍第十
八路軍駐湘辦事處八集團軍駐湘通訊處,原設在長沙市。1938年11月下旬,由長沙遷往邵陽,駐邵陽縣(今邵陽市)城東門外回欄街兩路口曾家院子。邵陽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11月14日公布“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成立了“修復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籌備小組”,對該“舊址”進行了初期維修。1988年底,“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接待各界參觀。1997年5月,中共邵陽市委宣傳部公布該“舊址”為邵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