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市位于廣東中部、肇慶的東面,珠江三角洲西北邊緣,地處西、北、綏三江下游,北回歸線將全境南北一分為二,東與佛山市三水區交界,南與肇慶市鼎湖區相連,西北與廣寧縣接壤,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毗鄰,屬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范圍。因境內四水(西江、北江、綏江和龍江)會流之地,故名“四會”。2014年四會市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97位和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第76位。1993年和1994年連續兩年分別跨進全國農村經濟百強縣(市)和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市)行列,1996年實現了小康。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四會市轄3個街道、14個鎮:城中街道、東城街道、貞山街道、龍甫鎮、地豆鎮、威整鎮、羅源鎮、逕口鎮、大沙鎮、新江鎮、石狗鎮、黃田鎮、鄧村鎮、江谷鎮、江林鎮、龍灣鎮、下茆鎮。2002年,四會市轄3個街道(貞山、城中、東城)、14個鎮(龍灣、龍甫、地豆、威整、羅源、逕口、新江、大沙、鄧村、石狗、黃田、下茆、江谷、江林),158個村委會、25個居委會。2003年11月,撤銷新江鎮并入東城街道,撤銷鄧村鎮并入貞山街道,撤銷江林鎮并入江谷鎮;撤銷龍灣鎮并入下茆鎮,全市由17個鎮(街道)撤并為13個鎮(街道),32個居委會、122個村委會。
下轄區域
截至2013年,四會市轄3個街道(東城、城中、貞山)、10個鎮(龍甫、地豆、威整、羅源、逕口、大沙、石狗、黃田、下茆、江谷),32個居委會、122個村委會,總面積1257.6平方公里。市政府駐東城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會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為平原與山區結合部,屬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東與佛山市三水區交界,南與鼎湖區相連,西北與廣寧縣接壤,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毗鄰,因“四水會流”而得
名。全市總面積1163平方公里。距廣州市68公里,距肇慶市42公里,水路距香港123海里。
地形水文
地形似豎立的桑葉,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寬約30公里,南北長約45公里,北部和西部多為山地,約占總面積44.3%;中部多為丘陵與河谷盆地,約占總面積31.2%;南部和東部多為沖積平原,約占總面積24.5%。最高山峰是三桂山,海拔為888米。河流有綏江、龍江、漫水河、曲水河和何禮河,河流全長約434公里,其中市境河長149.6公里。
氣候特征
四會市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3℃。極端最高氣溫38.5℃,出現在2003年8月4日;極端最低氣溫-1.2℃,出現在1963年1月15日。年平均降雨量1803.6毫米,50年一遇最大日雨量為253.5毫米;年平均日照1702.3小時;年平均雷暴日89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主要礦產有鐵礦、石灰石、石膏、花崗巖、高嶺土和水氣礦產等24種,其中石膏的儲藏量和品位居全省首位。探明主要礦產儲量(資源量)為:煤388.8萬噸,泥炭127千噸,油頁巖53萬噸,鐵礦59.69萬噸,鎢礦2千噸,石膏4834.39萬噸,水泥用灰巖4810萬噸,硫鐵礦163萬噸,建筑用花崗巖18750萬立方米,磚瓦用粘土217萬噸。
水力資源
水力資源豐富,境內主要河流有綏江和龍江,綏江全長226公里,其中市內河段長49公里。全市水資源519.44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流量507.2億立方米,本地水流量12.17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70260千瓦,可開發量64623千瓦,已開發5.7萬千瓦。全市有自然保護區1個,總面積2019公頃,生態示范區1個,總面積1747公頃;全市森林面積60984.7公頃,森林覆蓋率55.6%,活立木蓄積量237.61萬立方米?!?009年廣東省地質勘探局公布與河源同為水資源最豐富的區域。
交通編輯四會市的水陸交通便利,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以321國道和四清、四連線省道及三茂鐵道、三(江(綏江、西江、北江)航道為骨架,以300多公里的鎮、村水泥公路為分支的水陸交通網絡。[4-5]
人口編輯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四會市常住人口為47171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851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6568人,增長22.48%。年平均增長率為2.05%。 2014年四會市戶籍人數4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