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隸屬于甘肅省酒泉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南北兩側,縣域分南山和北山兩個不相連的區域,總面積66748平方公里,周邊與一個國家、三個省(區)三個縣市接壤。下轄2個鎮、2個鄉,總人口11741人(2012年),其中蒙古族4446人,占37.9%。 肅北縣境在先秦時期就有游牧民族活動;西漢時并入中原王朝版圖,屬敦煌郡;后戰事不斷,歸屬屢易,地方政權、游牧民族勢力范圍犬牙交錯,中央政權控制力較弱。清代起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7年)設肅北設置局。1950年7月解放,1955年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成立。肅北縣南北自然環境差異極大,南山地區南部祁連山區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團結峰海拔5826.8米,為甘肅省最高峰;山麓為沙礫戈壁傾斜高平原區。北山地區為中低山和殘丘地貌,戈壁廣布。 旅游景點有黨河峽谷、透明夢柯冰川、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肅北人民公園、五個廟石窟等。 肅北縣有天然草場4676萬畝,主要飼養絨山羊、牦牛、駱駝等牲畜,另有少量耕地;煤炭、黃金、鐵礦及有色金屬資源豐富,采礦業為肅北縣經濟支柱。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62億元。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轄2個鎮、2個鄉,2個社區、26個村。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的南部和北部,轄地分為南山地區和北山地區互不相連的兩部分,中間隔著敦煌、瓜州、玉門三縣(市),兩地直線距離180多公里。南北兩部分總面積66748平方公里,約占甘肅省總面積的14.8%,為全省地域最遼闊的邊陲縣份。南部座落在祁連山脈的西緣、河西走廊西端的南側,俗稱南山地區。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鄰,南與青海省天峻縣接壤,西南與西部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毗連,北與敦煌市、瓜州縣、玉門市銜接。地理坐標北緯38°11′—40°01′,東經94°33′—98°59′,東西最長處410多公里,南北最寬處160多公里,面積35118平方公里。北部飛地馬鬃山地區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的北側,古肅州之西北,俗稱北山地區,東鄰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南望瓜州縣和玉門市,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北界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國境線長65.018公里。地理坐標北緯40°42′—42°47′,東經95°31′—98°26′,東西寬190多公里,南北長220多公里,面積3163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肅北縣境內地形復雜,南山和北山地貌各異。其中山區占總面積的44.7%,山間盆地和谷地占28.3%,戈壁和灘地占26.4%。南山地區地處祁連山西段、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屬河西內陸河流域,東南高西北低。依地貌類型,東南部為祁連山西端高山區,約占南山地區面積的72.61%,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西北靠近敦煌、瓜州一帶為沙礫戈壁傾斜高平原區,占南山地區面積的27.39%。有3條西北至東南走向平行而高峻的山嶺,自北向南為野馬山一疏勒山、托來南山、野馬南山——疏勒南山、黨河南山,絕對高度大于4500米,相對高度在2000—2500米,大雪山的最高峰海拔5483米,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26.8米,為甘肅省最高峰。北部祁連山西段高山區地勢高聳,有高山、深谷和山間盆地。北山地區地處蒙新高原,地勢中部高南北低、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大部是中低山和殘丘地貌,其中山地占30%。依地形發育特征,可分為馬鬃山中低山區、馬鬃山南部基巖戈壁高平原區、西南部基巖戈壁高原與山灘地區、北部準平原山灘地區共4個水平區域。
氣候
肅北縣南、北兩地區因所處緯度不同,地形地貌差異較大,氣候各具特點。南山地區位于中緯度,深處歐亞大陸內地,受南來季風影響小,是典型的內陸高寒荒漠草原氣候。黨城灣地區年平均氣溫6.3℃,1月平均氣溫-7.9℃,極端最低溫度-25.1℃(1980年2月4日);7月平均氣溫18.5℃,極端最高溫度33.9℃(1979年7月14日)。年降水量86—280毫米(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年降水量增加8—12毫米),蒸發量2493毫米。年日照時數3111.5小時。無霜期156天。年均風力3.7級,最大風力10級,年均風速3.6米/秒。北山地區因緯度偏北,戈壁廣布,遠離海洋,邊沿又有山脈阻隔,暖濕氣流不易到達,氣候更為干燥,屬戈壁荒漠氣候(溫帶干旱氣候)。公婆泉地區年均氣溫3.9℃,1月平均氣溫-11.8℃,極端最低溫度-33.7℃(1958年1月13日);7月平均氣溫18.8℃,極端最高溫度34.5℃(1975年8月4日)。年降水量85.2毫米,蒸發量3072.9毫米,年日照時數3316.5小時時,無霜期128天,年均風力4.5級。
水文
地表水
肅北縣南山地區常年性河流從西到東依次有黨河、踏實河(榆林河)、疏勒河、石油河四條,均屬于疏勒河內陸河水系,各河系年徑總流量14.27億立方米。水源主要依靠冰川和泉水補給,支流較多,流程較長,流量較大,比降大,年際變化小,年內分配不均勻。此外還有若干季節性小溝小河。境內多數河流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封凍,次年3月中旬至4月底融解,封凍期約半年。此外在祁連山區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山地發育著規模巨大的冰川975條,面積849.4平方公里,年融水5億多立方米。 北山地區無常年性地表徑流,均為季節性雨洪形成的溝谷。溝谷寬500—1000米不等,多呈枝狀遍布全區域。平均每年雨季形成2—4次洪水,每次持續時間約1—3小時,年洪流總量約6855萬噸。以馬鬃山、平頭山為分水嶺,嶺南匯集的洪水向疏勒河方向流去,嶺北匯集的洪水向梭梭戈壁流去,嶺西洪流向明水方向流去。
地下水
肅北縣南山地區地下水含于更新紀礫石層中,厚度約在60一200米之間,主要來源于高山冰雪融水、地表徑流和大氣降水下滲補給,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裂隙隙水、裂巖溶洞水和基巖裂隙水4種類型。北山地區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第四紀堆積孔隙水和洪透水補給,平均水位10一20米,最深50—80米,最淺0.5—2米。 肅北境內泉源星羅棋布,全縣共有大小泉源499眼,多分布于山洞、溝谷,及山麓陰濕地帶,少數為溫泉。其中南部372眼(淡水360眼,咸水5眼,苦水7眼);北部127眼,泉水量很小,一般每秒鐘出流不足1升。
土壤
肅北縣內自然土壤和農耕土壤劃為主2個土類,18個亞類,13個土屬。其中適于牧草生長及宜耕的土壤有:棕漠土,主要分布在馬鬃山區西部;灰棕漠土,分布在黨城灣至石包城一線的構造寬谷;亞高山草原土,主要分布在鹽池灣和石包城鄉海拔3800—4300米的地帶,嚙齒類洞穴密集;草甸土、棕鈣土、鹽土、沼澤土和風沙土均為隱域性土壤,土類中有機質含量較高,水草條件較好,多辟為人工草場或成為耕壤,其中風沙土的分布高度為1800—4000米。耕作土壤僅占土地總面積的1%,主要分布于黨城灣、橋頭子和石包城鄉駐地周圍,海拔2000—2500米,土層厚度80—150厘米,多輕壤、沙壤,有機質0.41%—1.43%,pH值為7.5—7.7,適宜種植各種長日照農作物。
自然災害
干旱是肅北縣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南山地區干旱從頻率、程度等方面比北山嚴重。冬旱發生頻率最高,南北兩地發生率約64%。大旱多發生在冬季或春夏連旱,一般持續二到三年。寒潮平均每年1—2次,降溫劇烈,常伴有霜凍、暴風雪等災害,易造成農作物、人、畜凍死凍傷。由于肅北縣處于山區,降水后雨水極易積聚,形成洪水,沖毀壩閘、房屋,南山地區尤為明顯。又南山地區處于強烈隆升的青藏高原的西北緣祁連山—河西走廊地震帶上,地震頻發,但因地廣人稀,建筑物少,未造成較大損失。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截至2008年,肅北縣有天然草場4676萬畝,林地10.97萬畝,耕地1.2萬畝。 南山地區天然草場約2.53萬平方公里,分為7類草場,可利用率80%,中旱年景下飼草儲藏量14.5億公斤。灌叢草甸草場類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800米,面積約220萬畝;草原化草甸草場類主要分布在海拔3100—4000米,面積約720萬畝,是南山地區牧場精華所在;鹽生草甸草場類主要分布在南山各河垴、河溝地帶,面積194萬畝;荒漠草場類廣布于南山地區低山和戈壁上,面積1336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49.8%;此外還有少量荒漠化草場、草甸化草原草場和沼澤化草甸草場。北山地區天然草場約2.84萬平方公里,有3類草場,可利用率50%?;哪輬鲱悶橹饕輬鲱愋?,遍布全境,面積3710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90.8%,植被稀疏;荒漠草原草場類分布在剝蝕中低山和殘丘,面積368.7萬畝,占境內草場總面積的9.03%;還有極少數鹽生草甸類草場,約4萬畝。
礦產資源
肅北縣礦藏資源豐富。截至2012年,境內已探明的礦種有39個,礦點300多處,優勢礦種有黃金、鐵、銅、鉻、鎢、鎳、菱鎂、鉛、鋅、煤、重晶石等,其中已探明鐵礦石遠景儲量7.5億噸,原煤儲量9億噸,塔爾溝鎢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大道爾吉鉻礦是全國第三大鉻礦。
生物資源
肅北縣境內野生動物分布廣、數量多,截至2012年已查明174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32種, 屬于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一級珍貴動物有白唇鹿、藏野驢、蒙古野驢、北山羊、普代原羚、野牦牛、野駱駝、雪豹、黑頸鶴、胡兀鷲、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等14種。 截至21世紀初,肅北境內查明高等植物共有42科154屬278種,其中裸子植物33科141屬259種,中國特有種70種,有經濟價值的植物100多種。其中,國家規定保護的一級植物有裸果木,二級植物有胡楊;防護造林植物8種;優良牧草55種,藥用植物44種。
風能資源
肅北縣風能總儲量達2000萬千瓦,可開發量1000萬千瓦以上。祁連山淺山地帶及山口區風能密度為50—200瓦/平方米,馬鬃山區150—200瓦/平方米,為甘肅省風能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祁連山區淺山地帶及各山口有效風速在2000—6300小時之間,馬鬃山區在5000—6300小時左右,北山和南山各山口平均每天可利用的有效風速小時數在10小時以上。
水資源
肅北縣祁連山冰川境內黨河、榆林河、石油河、疏勒河等四大河流水電蘊藏量達200萬千瓦左右,可開發利用130萬千瓦左右。境內有冰川957條,冰儲量折水約388.7億立方米。南山地區地下水年總貯量約3.5482億立方米。北山地區地下水儲量約3618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肅北縣戶籍人口11741人。其中蒙古族4446人,占37.9%;漢族6936人,占59.1%;回族、藏族、滿族、裕固族等其他民族359人,占3%。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肅北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7.62億元,比2011年增長23.72%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68億元,比2011年增長95.84%;財政收入5.7億元,比2011年增長35.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7元,比2011年增長15.6% ;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025元,比2011年增長95.84% ;萬元GDP能耗下降2.25%;全縣人均GDP由2011年的167019元增加到250773元,增幅23.70%。
第一產業
2012年,肅北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17萬元,比2011年增長11.41%;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968萬元,比2011年增長5.95%,其中農業增加值782萬元,林業增加值1萬元,牧業增加值3112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73萬元。牧業截至2012年,肅北縣有天然草場4676萬畝,有牧戶891戶,2369人。飼養的家畜主要有絨山羊、高山細毛羊、牦牛、駱駝等,年飼養量38萬頭(只),年產絨毛50萬公斤,肉類196萬公斤。全縣劃定基本草原面積7772.83萬畝,落實草原禁牧760萬畝、草畜平衡3607.37萬畝,流轉土地草場0.35萬畝,兌現草原補獎資金6350萬元。 農業截至2012年,肅北縣有農戶1050戶,3395人;有耕地1.2萬畝,農作物以春小麥、蠶豆、胡麻為主,馬鈴薯等優勢農產品播種面積達到500畝。 2012年糧食產量4209噸,胡麻產量500噸,玉米產量310噸,蔬菜產量450噸,洋芋產量1711噸。
第二產業
至2012年,肅北縣形成了以黑色金屬、黃金及有色金屬、煤炭、清潔能源四大產業為主的縣域工業經濟體系,擁有年產200萬噸鐵精粉、100萬噸原煤、2000公斤黃金生產能力。 2012年,肅北縣工業增加值31.78億元,比2011年增長26.4%;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84.5%,工業經濟對全縣GDP的貢獻率97.01%。
第三產業
零售業2012年,肅北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4億元,增長17.7% 。金融保險2012年末,肅北縣金融機構總數4家,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48354萬元,其中居民儲蓄33599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238萬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2501萬元,中長期貸款余額9881萬元。截至2012年,肅北縣有保險企業及網點2家,保險費總收入682萬元,比2011年增長8.89%。其中財產保險收入294萬元,人身保險收入358萬元。 郵政電信2012年,肅北縣完成郵電業務總收入1600萬元,增長28.31%。其中郵政業務收入259萬元,增長21.50% ;電信業務收入1341萬元,增長22.30%。2012年全縣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5048戶,其中固定電話總用戶2868戶,移動電話用戶12180戶。全縣共有互聯網絡固定用戶1765戶,比2011年增長8%。 旅游業2012年,肅北縣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6.65萬人次,比2011年增長95.47% ;實現旅游業總收入5700萬元,增長97.46%,占全縣GDP總量的1.51%。
交通編輯
肅北縣城道路馬鬃山歷史上是河西走廊西端交通咽喉要道,為通往西域的一個驛站;元明清時期為西藏通往外蒙的必經之地;民國時期為綏新商道關卡,客商往來不絕。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國民政府修筑了總長254公里的公路,主要為軍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肅北縣內先后修筑了多條簡易道路和油路。至21世紀初,縣內有省道3條,總長384公里。其中302省道(肅北—沙棗園)連通縣城至215國道;216省道貫穿馬鬃山地區南北。另有黨城灣—鹽池灣、黨城灣—石包城、玉門—魚兒紅、馬鬃山—明水等縣道連通鄉鎮。 2012年肅北縣完成公路運輸周轉量91237萬元,比2011年增長39%。 敦格鐵路(敦煌—格爾木)肅北段2014年7月起鋪軌,境內設有肅北站。預計2015年10月敦煌至肅北段先行開通運行,2019年1月31日至格爾木全線竣工。 額哈鐵路(額濟納—哈密)鐵路2014年7月開工建設,線路途經馬鬃山地區,為第二亞歐大陸橋便捷輔助通道和新疆最近的出海通道。 軍事邊防編輯清朝至民國年間,肅北境內蒙古族旗王在旗內建有武裝力量,在大部落內設“將軍”專管?;鶎佑墒矐糸L管理武器,旗兵平時生產,戰時出征。民國時期,馬鬃山保衛團、肅北設治局警察局、肅北設治局騎警隊、肅北設治局自衛總隊等地方武裝相繼成立。此外國軍191師573團、571團亦先后在馬鬃山派兵駐防。
馬鬃山邊防 (5張)
中蒙邊界甘肅段(馬鬃山段)西起487號界標,東至500號界標,國界邊境線長65.018公里。1962年6月,甘肅省滾坡泉邊境工作總站(團級)成立。1963年改歸解放軍建制,隸屬蘭州軍區。1964年1月改為紅石山邊防工作總站。1965年由酒泉軍分區領導。1969年改為部隊體制,先后編為蘭州軍區步兵第3團第3營、蘭州軍區獨立第3團第3營、蘭州軍區獨立第5營。1976年改為甘肅省軍區邊防營,長期駐守在中蒙邊境馬鬃山邊防前哨。 中蒙邊境中方一側設有馬鬃山陸路邊境口岸,1992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開通,后因國外原因一直關閉。甘肅省口岸辦多次向國家口岸辦、外交部協調爭取,并重新修建了聯檢大樓和生活設施,以使馬鬃山口岸盡快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