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區是1996年伴隨地級宿遷市組建而設立的行政區域,是江蘇省宿遷市主城區。北和東與宿豫區接壤,南與泗陽、泗洪縣毗鄰、西與徐州市睢寧縣相連 ,地處淮海經濟區中部,屬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越城區,境內有駱馬湖、洪澤湖。 截至2014年末,宿城區轄11個鄉鎮、4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一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域總面積854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71.85萬人。 宿城區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 宿城歷史悠久。周朝建鐘吾國,秦時置下相縣;公元550年,廢下相縣,其轄地歸宿預縣;公元762年改宿遷縣,至今3000年歷史。西楚霸王項羽、南宋民族英雄魏勝、明代抗倭名將劉江、晚清愛國將領楊泗洪、新中國炮兵奠基人朱瑞等英雄輩出,項王故里、道生堿店、真如禪寺、宿北大戰紀念館等歷史遺存眾多。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盛贊宿城是“第一江山春好處”。宿城區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區”、“省和諧社區示范區”、“省雙擁模范城”等30余項稱號。 宿城區的特產有乾隆貢酥、天崗湖銀魚、宿遷煎餅、乾隆老湯黃狗豬頭肉、車輪餅、水晶山楂糕等。
地理位置
宿城區地處江蘇省北部,位于東經118°10'07''~118°33'88''、北緯33°47'25''~34°1'16''之間,北和東與宿豫區接壤,南與泗陽、泗洪縣毗鄰、西與徐州市睢寧縣相連,是、魯、豫、皖四省之通衢,屬于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
氣候
宿城區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光熱資源比較優越,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1℃,年均日照2315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約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數2271小時。無霜期較長,平均為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降雪初日一般在12月中旬初,活動積溫5189℃,全年作物生長期為310.5天。年均降水量為892.3毫米。受季風影響,年際間變化不大,但降水分布不均,易形成春旱、夏澇、秋冬干天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9月,宿城區轄一鎮四鄉一場;2000年5月區劃調整后轄一鎮一鄉四個街道;2004年3月區劃調整,轄14個鄉鎮、4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宿遷市委、市政府推進中心城市“一核多極”發展,(江蘇省人民政府蘇政發[2004]28號通知),2011年4月29日洋河新城掛牌成立,洋河鎮劃入洋河新城。2013年區劃調整,現轄11個鄉鎮、4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一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末,宿城區轄11個鄉鎮、4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一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人民政府駐宿城新區成子湖路1號。
交通
水運
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越宿城區。
公路
寧宿徐高速、徐宿淮鹽高速、宿新高速穿過宿城區,249省道、305省道縱橫交錯。
鐵路
宿城區內有連接京滬線和新長線的宿淮鐵路。
航空
宿城區西到徐州觀音國際機場50公里,東到連云港白塔埠機場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