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縣,位于陜西省北部,榆林市東南部,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綏德全縣轄4鄉12鎮,661個行政村,總人口36萬人。綏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舊稱“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漢名邦”、陜北“旱碼頭”之美譽。
中文名稱綏德縣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陜西省榆林市下轄地區轄12個鎮、4個鄉政府駐地名州鎮電話區號0912郵政區碼718000地理位置陜西省北部,榆林市東南部面 積1878平方千米人 口36.5萬人(2008年)方 言晉語,屬五臺片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半干旱火車站綏德站車牌代碼陜K行政代碼610826目錄1 建置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資源? 水資源? 植被資源? 動物資源5 人口6 經濟? 農業? 工業? 商業7 交通8 教育9 衛生10 文化藝術? 民間藝術? 古遺址11 旅游? 天下名州石牌樓? 祥云山12 名優特產建置沿革編輯夏、商為雍州之地。周為荒服之地。
綏德縣五龍柱春秋為赤翟、白翟之地。戰國屬魏上郡,后歸秦。秦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仍設為上郡,上郡轄膚施等縣。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項羽改上郡為翟國。漢統一全國后,沿襲秦制,漢高祖劉邦二年(前205),翟國地歸漢,漢仍置上郡,治所膚施縣。轄膚施等23縣。新莽時,改上郡為增山,增山領上陵疇、廣信、積粟、卑順等14城。東漢實行州、郡、縣制。增山復為上郡,隸并州,治所膚施。建安十八年(213)上郡改入冀州管。三國時為曹魏并州地。晉初隸并州,永安元年(304)后,先后被匈奴、羯、氐、羌占領。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后,該地區為大夏國占領,設吳兒城(吳兒城一說在今四十里鋪附近,一說在城西25里吳兒砭一帶)。北魏實行州、郡、縣制。在今縣東設政和縣,縣西屬魏平縣。政和縣與魏平縣均屬東夏州之朔方郡。西魏的行政建置因襲北魏,因局面混亂,廢設無常。廢帝元年(552)在今縣城設綏州、安寧郡和上縣,在今縣東(義合一帶)設安寧縣,縣東南(崔家灣或河底)設安人縣。綏州轄安寧郡(州治)、安政郡和撫寧郡。安寧郡轄上縣(郡治)等。北周仍設綏州、安寧郡和上縣。另在縣東部置義良(良鄉)縣。綏州轄安寧郡(州治)等4郡。安寧郡轄上縣(郡治)等7縣。隋初實行州、縣兩級行政制度,煬帝時改為郡縣制。開皇三年(583)撤銷安寧郡,改安人縣為吉萬縣,保留綏州。大業元年(605)改綏州為上州,撤安寧縣、吉萬縣、義良縣,并入上縣。三年(607)撤銷上州設立雕陰郡(治上縣)。雕陰郡領上縣(郡治)等11縣。大業十三年(617)梁師都稱帝,今縣地屬梁國。唐實行道、府(州)、縣虛三級的行政制度(因道是監察區域,不是真正的一級行政區域,故稱虛三級)。唐初今縣地為梁師都占據,唐武德三年(620)于延州豐林縣(今延安市東南)僑置綏州,六年綏州徙置延川縣,七年又遷于魏平縣(今子洲縣南),貞觀二年(628)滅梁師都,綏州遷回上縣。天寶元年改上縣為龍泉縣。綏州隸屬關內道,轄龍泉縣(州治)等5縣。五代十國實行以州(府)統縣的二級制。今縣地仍設綏州和龍泉縣(州治),但政局動蕩,歸屬變化頻繁,先后被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占據。北宋初設道,又改道為路,路下設府、州、軍,在府、州、軍下設縣。宋太平興國七年(982)今綏德縣地被西夏占據。治平四年(1067)后漸次收復,熙寧二年(1069)置綏德城,隸延州。元符二年(1099)改設綏德軍,隸永興軍路,轄清澗城等33個城、寨、關、堡。金天會六年(即南宋建炎二年1128)今縣地屬金,仍為綏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為綏德州,治所設在原綏德城,隸鄜延路,轄領清澗縣、義合寨、開光堡、永寧關等14縣、寨、堡、關。正大三年(1226)在綏德州設綏德縣,升義合寨為義合縣。綏德州此期領綏德、義合、清澗等8縣。興定五年(1221)蒙古族(即元)占領綏德州。元實行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路、府(州)、縣四級行政制度。至元四年(1267)撤銷綏德縣及義合縣,今縣地歸綏德州直轄。綏德州隸延安路,轄清澗縣、米脂縣。明實行承宣布政使司(習慣稱行省)、府(或直隸州)、州、縣四級制。今綏德縣地仍為綏德州。洪武初置延綏鎮(明邊陲九大軍事重鎮之一),洪武四年(1371)設綏德衛(亦為軍事機構)。延綏鎮初領神木道、榆林道、靖邊道以及綏德衛、慶陽衛、延安衛、東勝衛共12營堡、36城堡。綏德衛轄百戶所50個。成化九年(1473)延綏鎮移駐榆林。清代的行政制度是省、道、府(直隸州、直隸廳)、縣四級制。清初今縣地仍為綏德州。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轄米脂縣、清澗縣。雍正九年(1731)神木道改為分巡延綏鄜道,移駐綏德,轄延安府、綏德州和鄜州。十三年(1735)又增領吳堡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延綏鄜道移駐榆林。民國初設省、道、縣,后設省、專署、縣。1913年廢州設綏德縣,隸榆林道。1933年撤銷道制,綏德縣直屬陜西省。1935年8月在綏德縣城設陜西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2月29日綏德縣解放,在縣城設立綏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陜甘寧邊區政府,
綏德縣地圖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5縣。1944年元月,綏德分區增轄新成立的子洲縣。1948年7月,綏德分區又增轄橫山縣、鎮川縣。1949年5月,綏德分區改屬陜北行政公署(駐地延安)。1950年5月,綏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綏德分區專員公署(綏德專區),隸屬陜西省,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子長、延川等8縣。1956年10月,綏德專區撤銷,綏德縣劃屬榆林專區。1958年12月,清澗、子洲、吳堡3縣并歸綏德縣,1961年8月劃出。1969年榆林分區專員公署(榆林專區)改稱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綏德縣屬之,一直至今。
綏德縣
東經110°04′~110°41′,北緯37°16′~37°45′。東靠吳堡,西接子洲,南鄰清澗,北連米脂,東北角與佳縣接壤,東南隔黃河與山西省柳林縣相望。綏德縣城距榆林地區駐地榆林縣城120公里,距省會西安市600公里。綏德縣地處陜北腹地,歷為陜北交通樞紐。南達延安、西安,北通榆林、內蒙,東抵吳堡、山西,西到定邊、寧夏。橫穿晉、秦、寧的307國道與縱貫陜、蒙的210國道在綏德縣城相交。
地貌
綏德縣地勢東北部最高,東南部最低,總的趨勢是由西北部向東南部逐步降低。綏德縣在海拔607.8米至1,287米之間,平均海拔920米。黃河在縣東南界彎曲南流。無定河由縣北向東南貫流。大理河由縣西北向東南流,于縣城東北入無定河?;磳幒佑煽h西南向東北流,于鄧家樓入無定河。綏德縣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一附區,是典型的峁梁狀黃土丘陵溝壑區,以峁狀為主。又由于黃河與無定河的切割和沖積,形成無定河河川地和黃河峪谷區。
氣候
綏德縣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年平均降雨量486毫米,年平均氣溫9.7度,無霜期165天,年總輻射量(光量)為132.49千卡/cm2。年平均氣溫為9.7℃。一年中最熱的是7月,月平均氣溫為24℃;最冷是1月,月平均氣溫為零下7.5℃。氣溫年較差為31.5℃。年極端最高氣溫38.4℃,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5.4℃。
資源編輯水資源
綏德縣境內河流全屬黃河水系,流經
綏德縣無定河的一級河流有黃河,二級河流有無定河,四級河流有大理河、淮寧河,五級河流有義合河。綏德縣五級以下河流共483條。所有大小河流包括入境流量,共計徑流量990.86立方米/秒,其中自產水量0.8381立方米/秒,入境流量990.0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312.4776億立方米。
植被資源
自然植被面積為831230畝,占綏德縣總土地面積的30%,覆蓋度為10~20%,生長的主要是灌木、野草和野花。灌木主要有檸條、酸棗、烏柳、羊厭厭等。野草有400多種,其中主要有18科80多種,以菊科、禾本科為主,次為豆科、十字花科、薔薇科、旋花科、百合科等。野花有4類、60多種、100多個品種。林業用地面積1027672畝,占總土地面積的37.09%,其中有林地343906.5畝,灌木林地121畝,疏林地932畝,未成林造林地82697.3畝,苗圃地240畝,宜林地599775.2畝,森林覆蓋率15.4%。
動物資源
獸類:有狐貍、獾、狼、黃鼠狼、松鼠、老鼠、野兔、“兔鼠子”、獪等。禽類:有麻雀、喜鵲、鴿子、啄木鳥、老鷹、鷂子、貓頭鷹、梟、燕子、天公雞、百靈鳥、斑鳩、布谷鳥、烏鴉、雉、蝙蝠、“臘嘴”、“清翅”、“柏皺皺”、“鴿虎”等。蟲類:有蝎、螞蟻、蚊子、臭蟲、蝴蝶、蜂(土蜂、馬蜂、黃蜂等)、蜻蜓、螳螂、螞蚱、蜘蛛、蟋蟀、螢火蟲、屎克郎、蜥蜴、“毛油夜”、壯地蟲、“捎禿子”、“鞋地蟲”、粟灰螟、瓢蟲、蚜蟲、粘蟲、紅蜘蛛、螻蛄、地老虎、金龜子、金針蟲、棗步曲、油旱等。
人口編輯
綏德縣濱河大道-眾志成城1953年,綏德縣共有37851戶,人口:64469人,其中男84026人,女80443人,性比例104:45。1964年,綏德縣共總戶數:50635戶,總人口:216622人,其中男111356人,女105266人。非農業人口14033人,占總人口的6.48%。1982年,綏德縣總戶數:65750戶,其中家庭戶65398戶,集體戶352戶??側丝冢?60076人,其中家庭戶250208人,集體戶9868人,家庭戶戶均人口3.83人。性別構成:男134846人,占總人口的51.85%;女125,230人,占總人口的48.15%;性比例(女性為100)為107.68。2000年,綏德縣總人口310880人,其中:名州鎮42739人、薜家峁鎮11880人、崔家灣鎮18745人、定仙焉鎮8667人、棗林坪鎮9197人、義合鎮18649人、吉鎮鎮11715人、薜家河鎮12221人、四十鋪鎮21993人、石家灣鎮15868人、田莊鎮12133人、辛店鄉26381人、白家堿鄉11759人、蘇家巖鄉5471人、河底鄉5607人、田家岔鄉7002人、中角鄉11901人、馬家川鄉8291人、土地岔鄉8611人、滿堂川鄉10950人、趙家砭鄉9170人、韭園溝鄉8836人、張家砭鄉22313人。 2012年,綏德縣總人口365238人,比2011年增加2114人,其中:城鎮人口147556人,城鎮化率40.4%,共有134535戶,比2011年增加3543戶。生人口6022人,出生率為16.5‰;死亡人口2805人,死亡率為4.5‰;自然增長3217人。人口性別比為108:100。
經濟編輯農業
1940年綏德解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以及生產責任制等所有制的變革和體制的調整,使農業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1949到1989年,綏德縣農業總產值由1401萬元提高到6111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由1297萬元提高到4243萬元,林業產值由2萬元提高到469萬元,畜牧業產值由68萬元提高到780萬元,副業產值由34萬元提高到617萬元,漁業產值從無發展到2萬元。農業收入由1972年的713萬元提高到1989年的684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由628萬元提高到5102萬元,林業收入由10萬元提高到614萬元,畜牧業
綏德縣文化廣場大樓收入由16.7萬元提高到854萬元,副業收入由58.3萬元提高到276萬元。糧食作物總產量由22178噸提高到48798噸,平均畝產由22公斤提高到82公斤;林木面積從不足萬畝發展到62.11萬畝;大家畜由5859頭增加到10955頭,豬由2252頭增加到36412頭,羊由8028只增加到111973只,家禽由4.4萬只增加到22.72萬只。1989年,水利建設使水澆地面積增至53066畝,占綏德縣農耕地面積的6.6%;水土保持治理面積925.3平方公里,占綏德縣總面積的50%。 2012年,綏德縣糧食種植面積382296畝,油料種植面積149151畝,糧食產量87932噸,平均畝產230公斤;其中:夏糧產量946噸,秋糧產量86986噸,油料產量20870噸。肉類總產量4107噸,其中:豬肉產量2004噸,羊肉產量1228噸,牛肉產量251噸,生豬年末存欄19858頭,生豬出欄27608頭,奶類產量5958噸,禽蛋產量4032噸,大牲畜年末存欄11156頭,家禽年末存欄46.59萬只。
工業
民國年間,綏德縣手工業從業人員已達千余人,大都散居于城鄉各地。主要行業有鐵木、磚瓦、縫紉、皮麻、釀造、編織、雕刻、绱鞋、修理等10多種,其中從業人員多、行業較大、較有名氣的有磚瓦窯、燒酒坊、染坊、鐵匠鋪、氈坊、鞋鋪、縫紉鋪等。尤其是城內的印染業,發展較快,印染的各種土布除銷本地外,還銷往周邊縣市。此期,從事手工業者大都是個體戶和農村家庭手工業者。由于設備簡陋,生產工具落后,工藝水平低,生產效率不高,產品銷路不廣,加上封建盤剝與戰爭的影響,手工業時盛時衰,此存彼亡常有發生。1952年,有棉紡織業56戶100人,年織白土布5120丈;針織業23戶26人,年織土線襪子5612雙;毛織業20戶60人,年織毛口袋2142條。另外還有鐵業、木業、印染、皮麻、縫紉、棉花加工(推花、軋花)等。1954年,綏德縣有手工業278戶,其中鐵業15戶39人,木業87戶156人,棉花加工22戶45人,縫紉76戶90人,染布40戶50人,毛織業38戶60人。1954年,綏德縣把從事手工業者逐步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基本上完成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手工業合作化,生產經營方式由個體分散、盲目生產,轉變為集體有計劃的生產,使工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綏德縣1954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6.2萬元,是1949年的17倍。1958年,在大躍進的熱潮中,綏德縣掀起“辦廠熱”,共新辦各種不同類型的工業企業19個,主要有玻璃廠、地毯廠、木器廠、農機廠等,當年工業總產值為265.6萬元。但由于脫離實際,貪多求快,盲目建廠,不少工廠因資金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產品質量低劣而被迫停產。再加上“一平二調”的共產風和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困難,1963年工業總產值下降到82.3萬元。1965年,又因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工業總產值下降至44萬元。1970年后,又陸續新建水泥廠、化工廠、鑄鍋廠、五金廠、木器廠、刺繡廠、針織廠等工業企業。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生產秩序混亂,不講核算,不講積累,經濟效益差。1976年,綏德縣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工業企業46個,工業總產值為640.8萬元。1989年,綏德縣有工業企業83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7個,集體所有制企業66個。1989年的主要產品產量,售電1150.6萬度,原煤2.1萬噸,水泥1.09萬噸,青紅磚5528萬塊,鐵鍋8.44萬口,服裝13.53萬件,紙箱28.68萬個,布鞋29.09萬雙,手套12.91萬雙,粉條0. 18萬噸。工業總產值4037.1萬元,是1949年的400多倍,1978年的5.85倍,占綏德縣工農業總產值10148萬元的39.9%。實現利潤141萬元,上繳稅金121萬元。 2012年,綏德縣實現工業增加值5.8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0億元,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3.72億元,完成建筑業總產值9.70億元,實現建筑業增加值3.53億元。
商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國營商業,
綏德縣永樂大道-與時俱進供銷合作商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國營、供銷合作社、私營商業三者共存的商業體制。1953年,根據黨的政策,對市場實行嚴格管理,從而確立了國營商業的主導地位。1956年,對私營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的變為公私合營,有的組成合作店、組,實行集體核算,自負盈虧。1958年,供銷社與國營商業合并,撤網并點,關閉自由市場?!拔幕蟾锩逼陂g,自由市場基本關閉,私營商業完全取消,供銷合作社再度與國營商業合并,市場完全由國營商業獨家經營,形成商品流通渠道的單一化,商品品種單調,一些日用品和耐用品長期短缺,不得不再次實行計劃供應,同時也出現了買商品走“后門”等不正之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商業體制,恢復個體商業,全面開放自由市場,國營商業與供銷合作社商業引進競爭機制,實行承包、租賃等經營方式。1989年,綏德縣商業從業人員8150人,零售點2967個,國內純購進總額10930萬元,純銷售總額16902萬元。分別較1966年提高4.4倍和7.4倍,較1978年提高1.8倍和2.1倍。 2012年,綏德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8億元。分行業看,批發銷售額82.49億元,零售銷售額10.86億元,住宿營業額0.71億元,餐飲營業額1.69億元。
交通編輯綏德縣分別于1997年、2003年實現661個行政村村村通路、20個鄉鎮鄉鄉通油路的目標。通村路中,通瀝青路176個村,通砂石路52個村,通土路433個村。公路通車里程1654.3公里,其中國道110公里,農村公路1544.3公里(縣道152.5公里、鄉道63.6公里、村道1328.2公里),農村公路中,瀝青路面183.4公里,砂石路面120公里,無路面里程1240.9公里;晴雨通車里程413.4公里,公路養護里程371公里,公路綠化里程140公里,公路橋梁12031延米/373座,公路密度為89公里/百平方公里。2012年,綏德縣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789億元,營運汽車擁有量1134 輛,其中營運貨車986輛,營運客車458輛(大型客車14輛,中型客車132輛,小型客車141輛,出租車171輛,公交車51輛)??h內公交線路5條,投放公交車51輛;客運班線68條,其中省際班線車11條;跨市班線3條;市縣內班線51條;鄉鎮通班車率100%,行政村通班車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