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寧縣,隸屬于河北省滄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滄州市最西端,總面積515平方公里,總人口344728人(2011年), 下轄6個鎮、3個鄉,6個社區、253個村。肅寧縣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時期燕國置武垣縣,隋朝改為河間縣,金代置肅寧縣。有鉤弋夫人、劉完素、魏忠賢、劉春霖、“畫眉張”等著名人物,文物古跡有武垣城遺址、烈士塔等。 肅寧縣地處海河沖積平原,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是河北省核心區產糧大縣之一; 工業以毛皮加工、針紡服裝、食品加工、圖書印刷發行為主導產業, 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0.0978億元。 京九鐵路、朔黃鐵路在肅寧境內交叉而過,肅寧北站是西煤東運的重要鐵路樞紐。肅寧縣先后獲得省級園林縣城、國家級平安縣、“中國裘皮之都”等榮譽稱號。
截至2013年,肅寧縣下轄6個鎮、3個鄉,6個社區、253個村。
肅寧縣地處東經115°42′—116°02′,北緯38°16′—38°32′。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東與河間市交界,南與饒陽縣和獻縣毗連,西與蠡縣為鄰,北與高陽縣接壤??h人民政府駐地肅寧鎮東距滄州市92公里,西南距石家莊市127公里,西北距保定市70公里??h境東西最大距離27.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7公里,總面積515平方公里。
地質
肅寧縣地處渤海灣盆地西部邊緣冀中凹陷之饒陽凹陷,大部分鄉鎮處在凹陷的西坡。第三系底界或新生界的基底埋深達7000米。境內有大王莊潛山構造、大王莊北潛山構造、梁家村潛山構造、河間潛山構造、留路潛山構造、肅寧潛山構造等6個較大潛山構造,主要有河間——留路斷層、梁家村——路家莊斷層、大王莊斷裂帶、肅寧斷裂、五尺斷裂等5個斷層,第三系有大王莊構造、窩北構造、梁家村構造、趙黃莊構造等構造,均儲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地層方面,肅寧縣區完全被第四紀沖積層所覆蓋,其中第三系薊縣系霧迷山組是冀中凹陷內石油的重要產層。
地形地貌
肅寧縣地處華北平原中北部,屬海河水系黑龍港流域洪積沖積平原,地勢開闊平坦,無山峰丘陵。西南部較高,最高處為師素鄉西談論村,海拔17米,亦為滄州市境最高點;東部、東北部較低,最低處是邵莊鄉朱家莊村一帶,海拔9.5米。全縣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坡度為0.254%。 由于歷次洪水泛濫,河流改道,在流水的作用下,肅寧境內地表切割現象比較嚴重,形成一系列古河道緩崗、準緩崗、二坡地、淺平洼地、沙丘等微地貌類型,呈微坡狀起伏。其中滹沱河沖積部分包括縣境南部、西南部,地貌形態屬高上地,地面坡度較大,萬里大洼淺如槽狀,在萬里、官亭一帶成帶狀分布著為數不多的砂丘;潴龍河沖積部分位于縣境西部、西北部和北部;滹沱河、古洋河、唐河交互沉積部分位于縣境東部及東南部,在古河道之間分布著條狀洼地,地面坡度較小,多呈寬廣平,淺如碟狀。
氣候
肅寧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2.3℃。平均氣溫年較差31.2℃。1月平均氣溫-4.6℃,極端最低氣溫-24.5℃(1966年2月22日);7月平均氣溫26.6℃,極端最高氣溫42.8℃(1976年6月16日)。5月晝夜溫差最大,達14.6℃。年平均日照2911.6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134.605千卡/平方厘米,為滄州地區之冠。年平均無霜期183天。年平均氣溫0℃以上的持續時期為275天。全年降水日平均69毫米,平均年降水量528.7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大為948.8毫米(1964年),最小為186.5毫米(1965年)。降水多集中在6—8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2.5%。
土壤
肅寧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肅寧縣境內土壤以潮土類為主,分普通潮土和鹽化潮土2個亞類,包括6個土屬,26個土種,土壤質地沙粘適中。普通潮土普通潮土分布最廣,面積663839畝,占總面積的97.7%,其中南部、西南部及肅寧鎮的一部分為壤質潮土,面積51.7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1%;西部、西北部、東北部為中壤質潮土和輕壤質潮土;河北留善寺鄉、韓村鄉及梁家村鎮、路家莊鄉、窩北鎮的一部分為粘質潮土,面積3.5萬畝。其余為沙質潮土分布于萬里鎮、官廳等地,僅45畝,為半固定沙丘;沙壤質潮土分布于萬里鎮部分村莊,有3362畝。 鹽化潮土分布在邵莊鄉東南部、齊家莊鄉的柳科村、梁家村鎮的西九村一帶,面積1.5萬畝,占總面積的2.3%。
水文
地表水
肅寧境內無行洪河道,僅有排澇主干河道4條(小白河東支流、小白河西支流、于家河、古洋河),支渠8條,境內河流總長154.82公里,排澇控制總面積509.9平方公里。豐水年河流到雨季才有一定流量,旱季干涸??傒斔芰?56立方米/秒。境內一般年份不產生或極少產生徑流量,多年平均徑流深12.9毫米,徑流量677.25萬立方米。
地下水
肅寧縣地下水賦存于第四系含水層中,水文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可分為4個含水組。其中淺層地下水(第一含水組Ⅰ1)儲存在地表至地下37米之間,單位涌水量8—10噸/時米,水位埋深4.7—7米,礦化度0.5—1.42克/升。由于過量開采,水位下降很快,埋深達20多米。咸水在全縣范圍內孤島狀零星分布,西部西北部基本無咸水,在萬里、梁家村、路家莊鄉一帶咸水分布面積相對較大。
植被
肅寧縣原始植被已被農作物所代替,植被多系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和樹木,原生植被為田間雜草。在沙丘和沙壤質潮土上,有達烏里胡枝子、虎尾草、狼尾草、狗尾草、茅草、沙蓬、蒺藜等;在河邊渠道及輕壤質潮土上,有節谷草、畫眉草、馬齒莧、馬唐、刺菜、蒼耳等;在粘質潮土和中壤體粘潮土上有稗草、車前草、三蔓草、野西瓜苗等;在鹽化潮土上野生植被有堿灰菜、鹽蓬、堿蓬、馬絆草、紅荊、羊角菜等。 2010年肅寧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7%。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雹災、地震、霜凍等。出現最多、危害嚴重的是水災和旱災。旱災平均四、五年一遇,水災五、六年一遇。正常年占35%,旱年占35.5%,澇年占29.7%。雹災從1962—1989年共發生22次,平均每年0.98次,主要發生在4—9月,以6月最多。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肅寧縣境內河道、坑塘水量極少,基本無地表水資源。地下水平水年可開采量為5995.91萬立方米,多年平均5781.41萬立方米,淺層水可采量平均為2383.5萬立方米。其中淺層淡水分布面積為397.31平方公里,咸水分布面積為127.69平方公里;淺層淡水多年平均可采量為1803.8萬立方米,微咸水為579.7萬立方米。平水年淡水可采量為2018.33萬立方米,微咸水為648.7萬立方米;干旱年淡水可采量1172.1萬立方米,微咸水376.7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油氣資源
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于肅寧縣境東南部,至20世紀80年代末境內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800萬噸,為華北油田石油和天然氣的重要產區之一。
地熱資源
肅寧縣位于霧迷山地熱區,地熱儲量豐富,縣境內可采地熱水儲量為11.04×10立方米,地熱梯度為0.01毫克/升,有效熱水熱資源量2.30×10焦,相當于標準煤7.86×10噸。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肅寧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0.097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7.121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2.80%。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258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00%;農村固定資產完成36.862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7.50%。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6.669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1.13%。其中國稅收入完成9.200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64%;地稅收入完成5.889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8.9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4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73元。
第一產業
肅寧縣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是河北省核心區產糧大縣之一,縣內建有倉容量5000萬斤的中央儲備糧肅寧分庫。 肅寧縣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60多萬畝,其中小麥28萬畝以上,玉米32萬畝以上。 2011年,肅寧縣農作物總播面積54835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2059公頃,單產6264公斤/公頃,總產量263457噸;油料播種面積2285公頃,單產3475公斤/公頃,總產量8558噸;棉花播種面積1305公頃,單產1274公斤/公頃,總產量1662噸。 截至2013年底,全縣蔬菜占地面積18.4萬畝,其中設施蔬菜占地面積15.4萬畝,總產量180萬噸,總產值18億元。全縣50畝以上設施蔬菜園區達到130個,其中綠苑蔬菜示范園為國家蔬菜標準園。全縣蔬菜有機認證產品77個,有機認證面積1673畝,蔬菜產品進入北京家樂福、美廉美、物美、華聯等大型超市。 截至2013年,肅寧縣共有規?;B殖場56家,其中河北省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單位8個,河北省無公害畜產品認證單位3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4家,形成了以毛皮動物、肉鴨、生豬、蛋雞、奶牛養殖為主的現代畜牧業產業化格局。2013年,全縣生豬出欄11.9萬頭,增長7.6%;肉類總產量2.9萬噸,增長7.1%;家禽出欄1108.9萬只,增長3.8%。 2013年,肅寧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8.2865億元,同比增長4.6%。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26.7139億元,經濟增速從2012年的0.75%提高到4.84%,其中農業增加值17.5182億元、畜牧業增加值8.7017億元,分別增長5.5%、3.18%。
第二產業
肅寧縣工業形成了皮毛皮革、針紡服裝、食品加工、圖書印刷發行為主導的特色產業。 肅寧縣毛皮產業興起于明末清初,逐步形成了珍稀毛皮動物養殖、市場集散、裘皮服裝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截至2013年底,肅寧縣毛皮加工企業及攤點共13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裘皮生產企業31家,超億元企業5家,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毛皮業產值110億元,服裝品牌創意設計貢獻率2.78億元。肅寧縣成為全國毛皮交易中心和加工中心、全國知名裘皮服裝加工出口新區, 獲得“中國裘皮之都”榮譽稱號。 針紡產業是肅寧縣的傳統民營產業,從20世紀60年代的邊角料加工起步,截至2014年,全縣有企業攤點600多家、從業人員11000多人,保暖內衣產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40%以上,文化衫產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70%以上,成為華北乃至全國文化衫和保暖內衣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 圖書印刷發行是肅寧縣的特色文化主導產業之一,截至2014年共有印刷發行企業共48家,年產值3.8億元,從業人員近5000人, 建有民營書業園和印刷工業園區。 2013年,肅寧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171.770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3.8%;完成增加值49.310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2%。實現利稅13.739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0%;實現利潤12.021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6.0%。
第三產業
2013年,肅寧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964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1.798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0.4%;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1654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0.7%。截至2013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12.51892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11.9051億元。其中居民個人存款96.5353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11.6738億元。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34.9789億元,比2013年初增加9.0369億元。2013年,肅寧縣外貿出口完成1.9019億美元,同比增長3.0%。利用外資完成1244萬美元,同比增長9.1%。 2013年,肅寧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完成16.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2%,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達到40.1%;批零住餐業增加值達到16.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6.3%,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達到26.8%;金融業完成增加值1.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1%;房地產業完成增加值3.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6%。
交通編輯鐵路
京九鐵路自東北向西南穿過肅寧全境,境內長19.8公里, 在肅寧縣城東南設有肅寧站。朔黃鐵路是中國西煤東運第二運煤通道,自西向東橫穿縣境中部,在縣城東北與京九鐵路相交。神華集團朔黃鐵路公司及下屬肅寧分公司、機輛公司、路暢達公司、財務中心、神華集團貨車公司檢修中心等辦公機構、生產生活區均駐肅寧。 縣城以北設有肅寧北站,為朔黃鐵路線上最大的編組站,上、下行共計31股道,主要到發線長度2800米,共有350臺機車,3000余名職工,具備接發2萬噸重載列車的能力和年通過3.5億噸運量的條件。[29-33]
公路
大廣高速(大慶至廣州)肅寧段全長19.1公里,自北向南縱貫縣境,途經尚村、付家佐、師素3個鄉鎮21個行政村,全線雙向6車道,路基寬34.5米。境內設有1個服務區,2個互通,并建有全長16公里的兩條連接線。一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北京、天津或石家莊。[34-35] 382省道(河間至龍泉關)橫貫東西,為東西方向交通干道,境內長29公里;282省道(肅寧至臨西)縱貫南北,境內長26.4公里。此外還有7條總長32.5公里的石油專用公路。
公共交通
肅寧縣城區公交原為面包公交,至2012年有市內面包公交106輛,承擔肅寧縣近1/3的旅客運輸任務。 2013年起,肅寧城市公交由肅寧縣宏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承辦,實行全程一票制,票價每人次1元。 截至2013年年底,肅寧縣城區開通有6路、7路、8路、9路共4條公交線路。
社會事業編輯城市建設
“十二五”以來,肅寧縣規劃建設了5.1平方公里的城市示范新區,城區面積由2006年的10.9平方公里擴大到2011年的16平方公里,形成了“七縱六橫”的城區路網框架,實施了城市商業綜合體、植物園、水上公園等城建工程,肅寧縣人民公園、肅寧縣體育場、城市規劃展館相繼竣工投用。[39-41] 截至2013年底,肅寧縣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610.4公頃,綠地面積533.28公頃,公園綠地面積75.79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15%,綠地率33.3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22平方米。
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肅寧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51所,其中教師進修學校、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電大工作站、特殊教育學校、普通高中各1所,初中14所,小學62所,幼兒園71所。全縣專任教師3009人,其中特教學校27人、高中階段(一中、職中)398人、初中階段694人、小學階段1433人、學前階段457人。全縣在校生51144人,其中職中2072人、特教學校8人、高中3885人、初中7225人、小學24733人、幼兒園13225人。 2013年高考中,肅寧一中一本上線307人,上線率22.96%;二本上線729人,上線率54.53%,;本科上線1309人,上線率97.91%;高分段人數78人。一二本上線率、高分比例均居滄州全市第一。
文化事業
2011年8月起,肅寧縣籌集資金建設農村文化場所,截至2013年,全縣9個鄉鎮、253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和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一半以上的村建起了文化廣場,配備了健身器材、演出服裝和大鼓,2012年起每年舉辦農民文化藝術節。[45-47] 2014年,河北省文化產業創意家協會與肅寧縣當地影視公司共同創建了民間文化機構“文化創意冀中基地”,先期進行反映冀中地區文化影視作品創作,電影《營救》 、大型文獻紀錄片《平原豐碑》相繼開機拍攝。
衛生事業
2014年,肅寧縣開展了全民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工作,對全縣高血壓、糖尿病、65歲以上老年人、重性精神病人、孕產婦和兒童保健等重點人群進行了規范化管理,至2014年10月共建立健康檔案28萬余份,建檔率83.26%;開展婦女兒童保健工程,免費開展“兩篩”活動,至2014年10月免費發放葉酸3839人份、早孕建卡1450人、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人數11891人,乳腺癌篩查415人、宮頸癌篩查2561人;全縣鄉鎮、村級醫療機構全部實行網上采購配備使用基本藥物,至2014年10月9個鄉鎮衛生院為就診患者減免藥品60余萬元。[50-51]
社會保障
2010年肅寧縣實施全國首批新農保試點工作,為4萬多名農村老年人發放養老金2700余萬元,解決了全縣農民“老有所養”問題,新農保工作綜合指標在河北省名列第一;2006—2010年來對城鄉特困大病醫療戶和貧困學生累計發放救助金800余萬元;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2006—2010年年新增就業9870人,使49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歷史文化編輯文化遺產
肅寧武術戲
肅寧武術戲,簡稱武術戲,是河北省的一種地方劇種,始于明代隆慶年間。唱腔原以昆曲為主,后引進了京劇、絲弦、老調、梆子等唱腔。故事情節簡單,道白大多是本地土語,唱腔粗俗,豪放短悍。樂器多為堂鼓、鈸、鑼、镲等打擊樂器,還有笛子、二胡、嗩吶等管弦樂器。武術器械有刀、槍、棍、劍、勾、鞭、叉等。武術戲演出時,都是真刀真槍、真殺實砍,武打場面占全劇七成以上。演出時間可長可短,進入武打場面時,觀眾也可不用化妝隨時上場表演。代表劇目有《燕青打擂》、《三打祝家莊》、《五憲徒五妹》、《溪皇莊》等。 肅寧撈紙技藝肅寧縣橋城鋪村撈紙有三百多年歷史,生產的紙張稱小宣紙,又稱毛頭紙,主要特點是拉力大、吃墨。最初的撈紙以麥秸做原料,制作工序比較麻煩,建國后人們把收購的廢紙條、紙邊作為原料,首先加工出長度均勻短小纖維,把紙條、紙邊與加工好的短小纖維以5:1的比例混合,打成紙漿并絞勻,傍晚放于水池中,次日先把池中放有紙漿和纖維的水攪勻,然后用“竹簾”撈池中紙漿將其蕩勻,沉淀于竹簾上的紙膜積累到一定高度,在上面放上重物壓縮水分,運到室外,貼在墻上曬干成紙。
文物古跡
肅寧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武垣城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北曹莊四十八烈士墓、梁村六烈士紀念碑、肅寧烈士紀念碑、豐樂堡慘案紀念碑)。
武垣城遺址
武垣城遺址位于肅寧縣城東南偏北7.8公里處。古城分內、外兩城,皆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為1.75公里,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內城位于城中心,每面各長0.5公里。城內建筑存,僅內城東南隅保留鉤弋夫人廟遺址,高約2米,寬35米,長45米。內外土城墻已平毀,外城西、北兩面較為完好。內城只存西墻和北墻。 肅寧牌坊明清時期肅寧縣城牌坊林立,大致可分為科舉成就坊、宦績政聲坊、貞節坊、孝子坊等。建筑材料有木、磚、石三種,除進士坊和楊氏貞節坊外均為木坊。 其中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的東大街的進士坊由漢白玉石料構成,四柱三拱五沿,燈塔造形,脊沿端、頂、角均雕有張嘴石獸,方椽、方檁、方柱及臺墩上凸刻飛禽走獸,神態各異,形象逼真,雄偉華麗,為肅寧牌坊代表作。1966年初拆毀。 烈士塔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建于原文廟(今肅寧一中),磚木水泥結構。塔基、塔座、二層塔樓均為六棱體造形,通高12米。塔樓門額懸“雖死猶榮”木匾1塊。塔頂為六面鉆尖形,上裝寶葫蘆。一層塔樓內迎門并排石碑兩座。東碑額篆刻“萬古流芳”,碑陽銘刻紀念文,碑陰刻“英氣長存”4個大字;西碑銘記抗日犧牲烈士姓名、性別、籍貫、職務。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