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州區隸屬于甘肅省酒泉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酒泉市東部,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8°20′—99°18′,北緯39°10′—39°59′,東與高臺縣及肅南縣接壤,南倚祁連山與肅南縣交界,西與嘉峪關市毗鄰,北抵金塔夾山與金塔縣相連。東西長104公里,南北寬84公里,總面積3353.74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肅州區轄6個街道、7個鎮、9個鄉 ,共154個社區,總人口40.64萬人 ,有漢族、回族、裕固族等15個民族。2011年,肅州區生產總值(GDP)總量達到152.78億元,較2010年增長12.19%。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1年,肅州區轄6個街道(東北街街道、東南街街道、工業園街道、新城街道、西北街街道、西南街街道)、7個鎮(總寨鎮、銀達鎮、西洞鎮、上壩鎮、三墩鎮、清水鎮、金佛寺鎮),9個鄉(下河清鄉、西峰鄉、黃泥堡裕固族鄉、鏵尖鄉、果園鄉、豐樂鄉、東洞鄉、泉湖鄉) ,共154個社區。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肅州區位于甘肅省西北部,酒泉市東部,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8°20′—99°18′,北緯39°10′—39°59′,東與高臺縣及肅南縣接壤,南倚祁連山與肅南縣交界,西與嘉峪關市毗鄰,北抵金塔夾山與金塔縣相連。東西長104公里,南北寬84公里,總面積3353.74平方公里。
地貌
肅州區地處蒙新荒漠地帶,地理緯度和海拔比較高,屬河西走廊平原“扇頂—扇裙—扇緣”三階地帶,境內無山,平坦開闊,地勢西南部高而東北部低,略呈傾斜,平均海撥1360米。
氣候
肅州區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氣候的整體特征為:氣候干燥、降水少、蒸發強烈日照長、冬冷夏熱溫差大、秋涼春旱多風沙。肅州區年平均氣溫7.3℃,七月份最高平均為21.8℃,元月份最低平均氣溫為-9.7℃,低于零度的時間為128天。肅州區降水量少,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雨量集中,降水為48.4mm,占全年降水量的56.7%;冬季雨雪稀少,降水為5.3mm,占全年降水量的6.2%。降水由北向南隨地勢的增高而增大,境內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增加5.09mm,年平均降水量87.7mm。年平均蒸發量為2148.8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46%。肅州區日照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33.4h,比同緯度的北京多246.5h,平均每天可照射時數8.3h,年日照百分率為68%。太陽輻射強度大,年總量為145.6千卡/平方厘米,與同緯度的北京相比多11.4千卡/平方厘米,月總量為16.0千卡/平方厘米。肅州區無霜期短,早霜初日平均為9月24日,最早9月18日,最晚10月16日,相差28天;晚霜終日平均為主5月16日,最早4月14日,最晚5月22日,相差38天,無霜期平均130天,最長151天,最短105天。肅州區多大風和干熱風。風向為西北季風,全年平均風速2.4m/s,8級大風平均17.1天,最多達40天,3、4、5月平均8.9天,最多達25天,6、7月多干熱風。
水文
肅州區境內有討賴河、洪水河、紅山河、觀山河、豐樂河等六條內陸河流,屬于黑河水系的支流,均發源于祁連山。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肅州區已探明和發現的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巖、白云巖、天青石、泥炭、硝鹽、煤、花崗巖、建筑用砂石、磚瓦用粘土及石油、天然氣等10多個礦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建筑用砂石、粘土、石灰巖、白云巖、花崗巖、粉細砂、鑄型用粘土等7種礦產,年開采量:建筑用砂石約318.8萬立方米,石灰巖、花崗巖等4.2萬噸,制磚粘土約60萬立方米,燒結紅磚24000萬塊。
水資源
肅州區境內地表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98億立方米,全年地下水補給量8.52億立方米,總排泄量為8.5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1年,肅州區總人口40.64萬人(公安年報數,不含流動暫住人口6.95萬人)。常住人口43.08萬人。人口出生率0.723%,死亡率0.362%,自然增長率0.361% 。有漢族、回族、裕固族等15個民族。
交通編輯2011年,肅州區擁有客運車輛1237 輛,其中班線客車254 輛;城市公交車183 輛,其中無人售票車120輛。全區完成公路客運量4922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29.87%;客運周轉量122594萬人公里,較2010年增長28.11%;公路貨運量1578萬噸,較2010年增長16.89%;貨運周轉量206636萬噸公里,較2010年增長21.27%。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肅州區生產總值(GDP)總量達到152.78億元,較2010年增長12.1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16億元,較2010年增長6.62%;第二產業增加值81.85億元,較2010年增長13.32%;第三產業增加值51.77億元,較2010年增長12.31%。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7.03%,拉動經濟增長0.8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為58.9%,拉動經濟增長7.1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4.07%,拉動經濟增長4.1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0年的12.9:53.9:33.2調整為12.5:53.6:33.9,第一、二產業比重降低,第三產業比重提高0.7個百分點。2011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5464元。 2011年,肅州區財政收入達到7.01億元,較2010年增長14.78%,其中,稅收收入1.94億元,較2010年增長25.92%。財政總支出14.78億元,較2010年增長38.1%,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26億元,較2010年增長14.26%,教育支出2.69億元,較2010年增長28.36%,科學技術支出0.07億元,較2010年增長19.02%,醫療衛生支出1.5億元,較2010年增長61.22%。
第一產業
2011年,肅州區農業總產值達到39.57億元,較2010年增長13.84 %。其中種植業19.41億元,較2010年增長10.28%;林業0.51億元;牧業7.98億元,較2010年增長9.58%;漁業0.08億元,較2010年增長14.82%;農業服務業11.59億元,較2010年增長23.29%。 2011年,肅州區農業增加值達到19.16億元,
肅州區養殖業較2010年可比價增長6.62%。其中種植業11.33億元,較2010年增長5.34%;林業0.19億元,較2010年增長6.15%;牧業4.57億元,較2010年增長2.39%;漁業0.05億元,較2010年增長5.78%;農業服務業3.01億元,較2010年增長19.01%。 2011年,肅州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69.68萬畝(包括復種), 較2010年增長0.1%,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17萬畝,較2010年下降4.2%;糧食總產量達到15.93萬噸,較2010年下降4.1%。在糧食作物中夏糧7.77萬畝,產量3.51萬噸,較2010年減產899.72噸。秋糧20.4萬畝,產量12.42萬噸,較2010年減產5902.75噸。在經濟作物中油料1.19萬畝,產量1989.13噸;甜菜0.29萬畝,產量1.40萬噸;蔬菜面積18.6萬畝,產量50.8萬噸,其中日光溫室面積達到2.31萬畝,較2010年凈增0.21萬畝;塑料大棚面積達到3萬畝,較2010年凈增0.6萬畝;瓜類面積0.5萬畝,產量1.86萬噸;啤酒花0.89萬畝,產量2196.35噸;孜然1.53萬畝,產量2747.03噸。蔬菜制種及其他制種9.97萬畝,產量5445.23噸;甜葉菊面積達到4.06萬畝,較2010年增長50.37%;琉璃菊面積達到6363畝,較2010年下降32.5%。 2011年,肅州區人工造林面積12050畝,較2010年增長22.04%;木材采伐量2571.9立方米,較2010年下降69.76%;果園面積44831.93畝,較2010年下降2.6%;園林水果總產量45407.19噸,較2010年增長8.35%。 2011年,肅州區各種畜禽飼養總量達到799.81萬頭只,
肅州區農業較2010年增長0.89%;其中牛飼養量達到16.91萬頭,較2010年增加0.43萬頭;羊飼養量達到130.9萬只,較2010年增加6.62萬只;豬飼養量達到19.96萬頭,較2010年減少0.08萬頭;雞飼養量達到632.04萬只,較2010年增加0.72萬只。主要畜禽存欄達到311.87萬頭只,較2010年減少0.15萬頭只;其中牛存欄達到9.29萬頭,較2010年增長0.75%;羊存欄達到72.84萬只,較2010年增長5.7%;豬存欄9.58萬頭,較2010年下降7.26%;雞存欄220.09萬只,較2010年下降1.52%。主要畜禽出欄達到487.94萬頭只,較2010年增長1.5%;其中牛出欄達到7.55萬頭,較2010年增長4.86%;羊出欄達到58.67萬只,較2010年增長4.82%;豬出欄10.38萬頭,較2010年增長6.9%;雞出欄411.95萬只,較2010年增長1.01%。主要畜產品中肉產量28389噸,較2010年增長5.9%;蛋產量6603噸,較2010年下降15.21%;奶產量27432噸,較2010年下降7.63%。 2011年,肅州區水產養殖面積達到6771畝,較2010年增長4.03%;鮮魚產量952.3噸,較2010年增長5.78%。
第二產業
2011年,肅州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84.3億元,較2010年增長17.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39.5億元,較2010年增長6.27%。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71.58億元,較2010年可
新能源裝備制造比價增長11.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8.56億元,較2010年可比價下降19.08%。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8.09億元,較2010年下降26.8%。工業企業綜合效益指數達到175.5%,較2010年下降52.09個百分點。 2011年,肅州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1.59億元,較2010年增長4.5%;其中房地產開發面積111.6萬平方米,較2010年下降6.9%;住宅施工面積9.48萬平方米,較2010年下降9.9%。房地產開發竣工面積26.36萬平方米,較2010年增長4.3%;商品房銷售額9.87億元,較2010年增長22%;商品房銷售面積30.76萬平方米,較2010年增長4.7%。 2011年,肅州區建筑業增加值達到10.27億元,較2010年下降2.00%。資質內建筑業完成產值15.78億元,較2010年增長1.2%。
第三產業
2011年,肅州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37億元,較2010年增長20.25%。其中城市零售額33.31億元,較2010年增長20.5%;農村零售額11.06億元,較2010年增長19.5%。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8.27億元,較2010年增長22.15%;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10億元,較2010年增長10.3%。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4.22億元,較2010年增長45.5%,限額以下企業實現零售額20.15億元,較2010年下降0.5%。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金銀珠寶類較2010年增長92.1%、汽車類較2010年增長68%、書報雜志類較2010年增長39%、文化辦公用品類較2010年增長35.3%、石油制品類較2010年增長25.5%、家用電器類較2010年增長11.5%。 2011年,肅州區居民消費價格較2010年上漲5.6%。其中,食品類價格較2010年上漲10.2%;煙酒及用品類較2010年上漲3.3%;衣著類較2010年上漲1.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較2010年上漲1.2%;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較2010年上漲3.7%;交通和通訊類較2010年上漲1.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較2010年上漲4.3%;居住類較2010年上漲6.8%。商品零售價格較2010年上漲5.5%。 2011年,肅州區進出口經營權企業達到55戶,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850萬美元。 2011年,肅州區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39.58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37.74%,其中接待外賓0.74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42.38%,內賓138.84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37.71%;實現旅游收入11.83億元,較2010年增長25.53%。全區有星級賓館(飯店)11家。 2011年,肅州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14.7億元,較2010年增長19.8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21.8億元,較2010年增長17.68%。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134.23億元,較2010年增長32.08%,其中:短期貸款57.86億元,較2010年下降8.82%;中長期貸款75.22億元,較2010年增長99.59%。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肅州區共有各類學校
肅州區東洞明德小學185所(含幼兒園),在校學生85126人,教職工5475人。其中大專院校1所,在校學生6541人,教職工431人;中專(中技)學校5所,學生8506人,教職工407人;中學12所,學生25700人,教職工2315人;小學62所,學生30681人,教職工1695人;幼兒園94所,在園幼兒13742人。全區小學畢業生雙科合格率達到95.1%,初中畢業年級中考合格率達到83.75%,普通高中高考總錄取率達到77.05%。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肅州區共有各類衛生
肅州區紅十字會肛腸醫院機構20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1家,衛生防疫站2個,婦幼保健所、站2個,其它衛生機構173個;醫院、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1682人,其中醫生數635人。醫院和衛生院住院床位數達到2215張,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
科技事業
2011年,肅州區組織申報國家、省、市科技項目35項,其中4個項目入選國家科技部“十二五”重點支撐計劃。酒泉工業園區風電裝備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省科技廳確定為重點支持項目。酒泉工業園區風電孵化器和肅州區萬畝節水高效示范園等13個項目入選市科技局計劃項目。產生區科技進步獎12項,有11項成果榮獲市科技進步獎。
文體事業
2011年,肅州區圍繞“慶祝建黨90周年”舉辦了“紅歌唱隴原”歌詠比賽,成功舉辦了“酒泉市暨肅州區慶七一送健康四種健身氣功展示賽”、全區第十二屆籃球運動會等各類體育活動220多場次,參與人數10萬以上?!毒迫獙毦怼?第四輯)和《肅州民間諺語》兩本“非遺”保護叢書正式出版。
社會保障
2011年,全年新增各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12096人,其中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新增3270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新增1047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增3374人,工傷保險新增3399人,失業保險新增1006人,累計參保人數達到73668人。全區城鎮新增就業507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5%。輸轉農村勞動力5.4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5.46億元,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31萬人。2011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879人,農村居民低保人數21083人。新農合平穩運行,全區共有20.93萬農民參合,參合率達到97.2%。
歷史文化編輯地方民俗
社火肅州社火形式多,品種全,民間耍社火有慶豐收、獻天地、攘災免難,擴大人與人、村與村交流的作用,所以以村為單位辦社火都很積極,認真辦社火是村里的一件大事。肅州一帶的民間社火包括“地蹦子”、“耍獅子”、 “耍龍燈”、 “踩高蹺”、 “跑早船”、 “太平車”、“鐵芯子”、 “二鬼打架”、 “磨盤秧歌”等。 婚俗遞換手:合婚時,八字若相克此婚便不成,相合的婚姻才能做成。以后才能訂親,訂親前男女雙方尚不能直接相見,女的在暗處偷覷,若中意便歡天喜地的向母親悄悄表明心思,母親同意后,男女雙方可以約會談話,也有父母干脆不知而相約的,第一次相約第一次見面雙方就要交換禮物,這表示雙方都沒有意見,可以結為夫妻。第一次交換的禮物肅州人叫“遞換手”。抱轎:娶親之日,新娘用紅巾蓋頭,請一屬相相近的中年男子,一般是由新郎官的平輩人擔當抱上車(轎),把新娘拉到男家后,再由此人抱下車送至新房,這一過程叫“抱轎”。鬧房:新婚之夜,新郎或其父輩要請人來鬧房,若請不到,說明這家人在群眾中的威望不高,家庭人氣不旺,又說明新郎的人緣不好,是很痛苦,也是不吉利的。鬧房時,新郎的父輩兄長均要自覺回避。鬧房者以親鄰同輩男性青年為主,讓新婚夫婦接吻、擁抱說情話,做一些勉為其難的挑逗動作。睡覺時,新娘替新郎解腰帶和紐扣,將兩床被子重合在一起拉開,枕鴛鴦長枕,暗示同床共枕,舊時還要把兩人的頭發挽在一起,謂之“結發夫妻”。鋪床:鬧房結束后有中老年婦女專門為新人鋪床,她們把兩床被子的四角夾入核桃、花生、紅棗等,有條件的還放上荔枝、桂圓等,口中念道: “荔枝摻圓圓(桂圓),生下的娃娃穿藍衫(意為讀書做官)”;“圓圓加荔枝,生下的娃娃有志氣”;“炕上放個箱箱兒,生下的娃娃是雙雙兒”;“地下支個柜柜兒,生下的娃娃是對對兒”。試刀面:婚后第三天,新娘要親自下廚搟長面,由公婆、姑嫂、兄弟親嘗叫“試刀面”?;亻T:新婚夫婦攜帶禮物到女方家探親,謂之“回門”。第八天站娘家,叫“站八天”;滿一月新娘由新郎送到娘家住一個月,叫“站對月”?;亻T時,女方家一般要包餃子招待女婿,稱“捏嘴餃子”,意思是讓一對新人和睦相處,三緘其口,不要吵嘴。謂之“洗三”。
名優特產
肅州區特產有:酒泉酒、香水梨、酒泉夜光杯、奇石、毛絨毯、鳴山大棗、西瓜、甜瓜、錦豐梨、陽關葡萄、布駱駝、黑瓜子、李廣杏、洋蔥、辣椒、大蒜等。
名勝古跡編輯鐘鼓樓鐘鼓樓為肅州現存唯一完整的古建筑物,始
名勝古跡 (10張)
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因主街上分別于南北中3處建有魁閣,此為中魅閣,人們習稱為鐘鼓樓或中鼓樓。同治二年(1863年)毀于火災。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再建,現存鐘鼓樓系宣統二年至民國元年(1910年至1912年)所重建。 大法幢寺大法幢寺位于城西北郊兩公里處北崖頭下梧桐灣。寺院座北朝南,依崖傍水而建。占地31.75畝,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大部分,主體建筑依地勢分三層四階而上。第一層,山門至天王殿為一院,以山門為前哨,鐘樓、鼓樓、配殿、僧舍為兩翼,院中心直立經幢一座。第二層,天王殿至大雄寶殿為二院。第三層,由設在最高臺上的大雄寶殿步入臥佛殿,有五百羅漢堂、東西配殿,閣樓、經堂、方仗室、辦公接待室,佛寺商店、齋堂等。整個建筑前呼后應,呈現大唐佛寺風格,被稱為“河西第一名剎”。 酒泉博物館酒泉博物館成立于1978年,是一個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宣傳、教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2004年,新建博物館位于肅州區西郊七公里處,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分公用接待區、中央大廳、歷史文物展廳、文物庫房及辦公用房等五個分區。毗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丁家閘5號壁畫墓。館藏各類文物4138件,包含有陶器、石器、銅器、玉器、金器、銀器、石刻、絲綢、經卷、書畫、磚雕、磚畫等種類。野外文物保護單位26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館內陳列的肅州文物精品長年對外開放。展出的文物突出地方特點,體現精品意識。上起史前文化,下至明清時代,全面再現了肅州的歷史、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農牧生產、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從中可以感受到數千年來肅州文明發展的歷史。 肅州美術館肅州美術館是肅州區政府批準成立的一家公益性群眾文化機構,位于肅州區文化館內。主要職能是組織開展大型書畫展覽,開展精品字畫收藏欣賞、美術教育、學術交流等藝術活動?,F有面積約350平方米的展覽廳和14個面積約750平方米的書畫工作室。 丁家閘五號壁畫墓丁家閘五號壁畫墓位于肅州區西北8公里處的戈壁灘上,南距蘭新公路約1公里,為東晉時期墓葬。丁家閘五號墓呈東西坐向,墓底距現在地表12米多。前為斜坡墓道,長33米,寬1.4米。墓門高一米有余,寬90公分,深98公分。上有門樓,施有草泥。墓分前后兩室,共長8.64米。前后室地面均平鋪穿壁變體云氣紋方磚一層,前室壁畫環繞,后室西壁上繪畫略顯簡約。丁家閘五號墓壁畫保存基本完好,歷經一千六百多個春秋,從多個側面再現了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的社會狀況、人們的思想意識、人生追求、生產情景和生活內容,對研究河西地區在十六國時期的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文化特色、藝術風格、價值取向和民族交往等,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西河灘遺址西河灘遺址位于肅州清水鎮中寨村七組村西,處于一條自南而北流向的季節性河流岸的二級階地上。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大部分保留在夾雜有第四紀黃土的沙礫堆積中。其東部現為耕地。該遺址在過去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并得到保護。從2003年6月至9月,歷時兩個多月,發掘面積10000余平方米,發現了一處早期四壩文化的大規模聚落遺址。已發掘的遺跡主要有:房屋基址33座,儲藏坑31座,燒烤坑321座,陶窯4座。西河灘遺址是河西走廓西部地區首次發掘的一處史前時期的大型聚落遺址,既是學術研究的珍貴資料,同時也具有開發利用的重要價值。
著名人物編輯肅州區著名人物有:祁嘉、趙才、馬燕萍、趙黑、曹赟、龐淯、趙娥、閻毓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