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縣位于陜西省寶雞市東南部,地處秦嶺腹地,因秦嶺主峰太白山在境內而得名。境內海拔最高3767米,最低740米,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縣城海拔1543米,是陜西省107個縣中海拔最高的縣。
太白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7.7℃,夏季平均氣溫19℃,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空調城”和冬賞瑞雪、夏避酷暑的勝地,“太白積雪六月天”是有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太白縣
太白縣歷史上曾屬雍州、梁州分轄。
東周時,北部屬虢縣,西北屬陳倉縣,東北屬武功縣。
秦、西漢時,北部屬虢縣,西北屬陳倉縣,西南屬故道縣。
東漢、三國、兩晉時,北部屬陳倉縣,東北屬郿縣,西南屬故道縣。
十六國時,北部屬苑川縣,東部屬郿縣,西南屬故道縣。
北魏時,西北部屬苑川縣,東南屬盩厔縣,西南屬故道縣。
西魏時,北部屬陳倉縣,東南屬盩厔縣,西南屬梁泉縣。
隋時,西北屬陳倉縣,東南屬盩厔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梁泉縣。
唐時,西北屬寶雞縣,東南屬真符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梁泉縣。
宋、金時,西北屬寶雞縣,東南屬盩厔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梁泉縣。
元、明時,西北屬寶雞縣,東南屬盩厔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鳳州、鳳縣。
清時,西北部屬寶雞縣,東南屬佛坪縣,東北屬岐山縣,西南屬鳳縣。
建國后,1952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準設太白中心區,按丁等縣編制。1953年1月27日,陜西人民政府命令,設太白區,暫屬寶雞專區管轄。1953年2月17日,太白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區政府駐地咀頭街,1955年改區政府為區人民委員會。1958年12月,太白區并入寶雞市,成立太白人民公社。
1961年8月22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太白縣制。9月1日,太白縣人民委員會成立,駐地咀頭街,屬寶雞專區管轄。1968年4月10日,撤銷縣人民委員會,成立太白縣革命委員會。
1971年12月,寶雞地區撤銷后,歸寶雞市管轄。1979年3月1日,寶雞地區恢復后,歸寶雞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80年8月1日,寶雞地、市合并后,歸寶雞市管轄。1980年12月31日,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咀頭街,屬寶雞市管轄。
1996年,太白縣人口4.9萬人,轄1鎮10鄉:咀頭鎮、靖口鄉、桃川鄉、太白河鄉、二郎壩鄉、黃柏塬鄉、高碼頭鄉、龍窩鄉、鸚鴿鄉、王家堎鄉、白云鄉??h政府駐咀頭鎮。
1997年,撤銷高碼頭鄉、龍窩鄉,兩鄉合并設立高龍鄉;桃川鄉改為桃川鎮,鸚鴿鄉改為鸚鴿鎮,太白河鄉改為太白河鎮,靖口鄉改為靖口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太白縣總人口51332人,其中:咀頭鎮22360人,桃川鎮5947人,鸚鴿鎮7087人,靖口鎮3685人,太白河鎮3899人,白云鄉1521人,王家堎鄉2338人,黃柏塬鄉889人,高龍鄉2311人,二郎壩鄉1295人(5個鎮、5個鄉,89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白云鄉并入咀頭鎮,撤銷二郎壩鄉并入黃柏塬鄉。
2010年,太白縣轄5個鎮、3個鄉:咀頭鎮、桃川鎮、鸚鴿鎮、靖口鎮、太白河鎮、王家堎鄉、黃柏塬鄉、高龍鄉。2011年,撤銷高龍鄉并入鸚鴿鎮,撤銷黃柏塬鄉設立黃柏塬鎮,撤銷王家堎鄉設立王家堎鎮。調整后,太白縣轄7個鎮:咀頭鎮、鸚鴿鎮、桃川鎮、靖口鎮、太白河鎮、王家堎鎮、黃柏塬鎮。
行政區劃編輯
1953年1月27日,陜西人民政府命令,設太白區,暫屬寶雞專區管轄。
1953年2月建立太白中心區后,全區劃4個區:第一區(終南區),第二區(靖口區),第三區(二郎壩區),第四區(桃川區)。
1953年6月9日,陜西省人民政府命令,將鳳縣黃牛河鄉全部,關上鄉的第四行政村(117戶)以大溝口為自然界線及洋縣第四區平堵河鄉的皂角灣村劃歸太白區,全區轄終南、靖口、二郎壩、桃川4個區,共18個鄉。6月,區劃調整,將第一區(終南)之第四鄉的水蒿川村劃歸第二區(靖口);將第三區(二郎壩)之太白河鄉劃歸第一區(終南)。全區共轄4個區、20個鄉、90個行政村、236個自然村、5940戶、25014人。
第一區(終南區)轄咀頭、方才關、拐里、七里川、太白河5個鄉。
第二區(靖口區)轄關上、黃牛河、白云、王家凌4個鄉。
第三區(二郎壩區)轄二郎壩、皂角灣、黃柏塬3個鄉。
第四區(桃川區)轄靈丹廟、沙羊店、老爺嶺、高碼頭、龍窩、鸚鴿、六家村、瓦窯坡8個鄉。
1956年3月,撤銷第一區(終南),改原區所轄諸鄉為太白區直屬,并將所轄之咀頭鄉、方才關鄉合并設咀頭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咀頭街;將第四區(桃川)之靈丹廟鄉、老爺嶺鄉、沙羊店鄉合并設靈丹廟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靈丹廟街;將鸚鴿鄉、瓦窯坡鄉、六家村鄉合并設鸚鴿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鸚鴿街。
1957年7月15日,將第三區(二郎壩)之二郎壩鄉、皂角灣鄉合并設二郎壩鄉,鄉人民委員會駐地二郎壩。區劃調整后為:太白中心區直轄咀頭、拐里、七里川、太白河4個鄉。下屬的靖口區轄關上街、王家凌、白云、黃牛河4個鄉;二郎壩區轄二郎壩、黃柏塬兩個鄉;桃川區轄鸚鴿、靈丹廟、龍窩、高碼頭4個鄉。
太白縣
1958年12月,太白區并入寶雞市,成立太白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27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將太白區的黃柏塬、二郎壩兩個鄉剞歸洋縣。1959年5月又將黃柏塬、二郎壩劃歸太白人民公社。全公社轄終南、鸚鴿、桃川、靖口、高碼頭、龍窩、黃柏塬、二郎壩、太白河、王家凌、白云11個管理區。
1961年8月,省人民委員會按照區劃調整方案設立太白縣制。9月,縣人民委員會將原太白人民公社所轄11個管理區改為10個人民公社(咀頭管理區與白云管理區合并)。
1962年,將終南公社分設為終南、白云兩個公社,同時將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也作了調整。
1966年9月,將太白縣11個人民公社和89個生產大隊改為象征“紅色政權”和“革命”之類名稱。1970年12月~1971年5月,陸續恢復原公社、生產大隊名稱。
1971年12月,寶雞地區撤銷后,歸寶雞市管轄。
1979年3月1日,寶雞地區恢復后,歸寶雞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80年8月1日,寶雞地、市合并后,歸寶雞市管轄。
1980年12月31日,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咀頭街,屬寶雞市管轄。
2013年,太白縣下轄7個鎮,即咀頭鎮、靖口鎮、太白河鎮、桃川鎮、鸚鴿鎮、黃柏塬鎮和王家堎鎮。共計66個行政村和2個居民社區??h政府駐嘴山鎮。
環境編輯
位置
太白縣地處秦嶺西部,位于寶雞市東南,因秦嶺主峰太白山在境內而得名。太白縣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h城距西安180公里,距寶雞64公里,距漢中170公里。
地貌
太白縣內由北及南,北仰南緩,太白山居中東西展布隆起,形成中高、南北較低之地形大勢,境內群峰聳立,山環水繞,海拔高在740~3767米之間,相對高差達3000多米。黃柏塬二郎壩的小盆地,稻田成片,水牛成群,素有“小江南”之稱。
氣候
太白縣內氣溫差別顯著,古有“山前桃花山后雪”、“太白積雪六月天”之狀觀,年平均氣溫7.8℃,無霜期158天,長冬無夏,春秋相連,氣候中溫濕潤,帶有大陸性季風氣候與高山氣候交匯的特征。
資源編輯
礦產資源
太白地質構造復雜,地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截至2013年,太白縣經地質部門勘測,已發現金、鈮、鉭、坭錫等稀有貴金屬,銅、鉛、鋅、鎳、鐵等有色金屬,大理石、云母、石英燈等非金屬礦,已探明黃金儲蓄量40噸,儲量100噸,是陜西省第二大黃金生產縣。
水資源
太白縣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石頭河、紅巖河、湑水河等五大河流共59條支流,流境總長219.8公里,是關中城市水源涵養地和飲用水資源保護地,被譽為“關中水塔”。水能儲藏量42、74萬千瓦,可開發容量11.43萬千瓦,已開發容量6.44萬千瓦。以太白山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玉皇池、佛池等最為典型的冰斗湖、冰蝕湖為太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下水資源,水質良好,富含鈣、鎂、鈉等礦物質,礦化度下雨0.5克/升。
風能資源
據1980年至2013年的氣象資料記載和實際測量,最大風速為20m/s,最小風速6m/s,年平均風速14m/s~16m/s的時間約4500小時,被列為風資源可開發縣。
地熱資源
太白縣 熊貓
陜西工程勘察研究院對太白盆地地熱資源勘查結果顯示,太白縣具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已探明石溝小貫字黃土梁陳家院子一帶基本具備形成地熱水資源的條件,蘊藏有低中溫地熱水資源。出水量為167立方米/小時~229.63立方米/小時,水溫為35℃~45℃。
植物資源
太白縣境內種子植物121科、640屬、1500余種;苔蘚植物63科、142屬、302種。此外尚有大量蕨類植物、地衣植物和菌類植物。
動物資源
太白縣境內鳥類192種,隸屬13目,37科;獸類62種,隸屬5目,22科;昆蟲類1435種,隸屬19目,99科。
人口編輯
太白縣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太白區總戶數6111戶,24445人,其中男14325人,女10120人。至196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在7.12~15.28‰之間,凈遷移率在0.99%。1963年出生人口首次過千,為105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達22.91‰。
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太白縣總戶數為6700戶,總人口32191人,比1953年增加589戶、77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達23.59‰,人口凈遷移率達4.97%。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太白縣總戶數為8799戶,總人口為46938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增加22493人,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增加14747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太白縣總戶數為10718戶、總人口為49743人。比1953年增加4607戶、25298人,比1964年增加4018戶、17552人,比1982年增加1919戶、2805人。
2007年,太白縣總人口達到51795人,比上年減少162人,其中:非農人口11528人,占22.2%,農業人口40267人,占77.8%;出生518人,出生率為9.99‰;死亡361人,死亡率6.96‰;人口自然增長率3.03‰。
2012年,太白縣總人口50655人,比上年減少844人;全年出生452人,出生率為8.8‰;死亡547人,死亡率10.7‰;人口自增率-1.9‰。
經濟編輯
綜述
太白縣域經濟穩步增長。200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781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3684萬元,增長10.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5493萬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636萬元,增長9.6%。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和所占份額有所提高。地方財政收入保持穩定。地方財政收入完成809萬元(按老口徑為1115萬元),地方財政支出7335萬元,比2007年增長30.4%。
2011年,太白縣實現生產總值9.10億元,同比增長13.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656萬元,同比增長32.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12億元,同比增長34.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2億元,同比增長18.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964元,增長16.5%;農村居民人均收入4480元,同比增長22.5%。
2013年,太白縣采取領導包抓協調、部門聯動協調、會議專題協調等機制,安排500萬元項目前期費、7個1000萬元專項資金,全力推動100個重點項目建設,年度完成投資23億元,同比增長45.6%,投資規模比2012年翻了一番。全年實現GDP15.8億元,增長13.5%;完成投資22.1億元,增長32%;地方財政收入7439萬元,增長1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50元,增長14.2%;農民人均純收入7687元,增長16.3%;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9億元,增長44.5%;爭取資金8億元。全年接待游客101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05億元,同比增長25%和20%。
農業
獼猴桃
1953年前,以傳統品種“老紅麥”、“黑麥”(當地稱洋麥)為主,畝產僅20公斤左右。1954年,始引進“碧螞1號”新品種,首次取得高產,播種5.097萬畝,總產285.9萬公斤,平均畝產57公斤。1975年,播種面積5.759萬畝,總產上升到574萬公斤,平均畝產99.5公斤。1976~1978年,為增加糧食產量,強調大幅度增加玉米面積,提倡“小麥上山、玉米下川”,使復種指數與豆類養地作物均減少,小麥多種于坡度較大、地力瘠薄的山坡地,三年中產量徘徊在400萬公斤左右。
1976年時,引進春小麥試驗,面積不足百畝,平均畝產僅30~40公斤。1980年,太白縣播種小麥5.7萬畝,總產達654.75萬公斤,平均畝產115公斤。1985年,播種小麥5.6萬畝,總產655.3萬公斤,平均畝產117公斤。1987年,小麥受災害性天氣影響,比上年減產9%。1988年播種小麥5.641萬畝,總產619.35萬公斤,平均畝產110公斤。1989年播種小麥5.56萬畝,總產687.1萬公斤,平均畝產123公斤。
其它雜糧作物有:黑麥、蕎麥、燕麥、大麥、高梁、粟谷、糜谷、洋芋、紅薯及各種雜豆等均為輔助作物。其中洋芋、蕓豆屬當地土特產??h內除原有的紅蕓豆外,1974年引進云南白蕓豆,畝產一般150公斤左右,最高畝產可達270公斤。蕓豆營養價值高,已打入國際市場。1982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將太白確定為名貴雜豆生產基地。
2011年,太白縣種植蔬菜9.5萬畝,實現產值2.1億元,農民人均蔬菜收入5250元。畜禽存欄18萬頭(只),發展土豬、土雞4萬頭(只),土蜂3萬箱,實現畜牧產值4200萬元。新建百畝雜果示范園18個,新增雜果2.1萬畝,雜果面積達12萬畝,實現干雜果產值4200萬元。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3000畝,種植面積達7萬畝,實現藥業產值5000萬元。
2012年,實現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6011萬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農業產值55980萬元,增長13%;林業產值10231萬元,增長31%;牧業產值7300萬元,增長11%。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穩步進行,糧食播種面積32700畝,比上年增長3.2%;糧食產量達到7331噸,比上年增長16.9%。其中,夏糧1219噸,增長13.6%;秋糧6112噸,增長17.4%。蔬菜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種植綠色蔬菜109820畝,比上年增長9.3%;產量達384921噸,比上年增長3.5%。
工業
1984年底開始籌建,1985年6月建成太白縣第一個黃金生產企業——太白縣金礦開發公司,拉開太白黃金生產的帷幕。礦部設太白河鄉政府院內,生產區建本鄉廟溝8號礦體,系太白縣、太白河鄉、省地質三隊三方投資聯營的小型黃金礦山企業。鄉鎮集體企業性質,實行董事長領導下礦長負責制。采用堆浸炭吸附工藝生產成品金。
1987年10月,太白縣與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康樂實業開發公司合資聯營籌建縣辦國營企業——太白金礦。由蘭州有色冶金研究設討院設計,采用全泥氰化鋅粉置換和堆浸吸附工藝生產合質金,設計能力為日處理金礦石700噸,年處理金礦石23萬噸。礦部設太白河鄉,采選場建廟溝8號礦體。礦部下設16個科室及選礦場、堆浸場,職工700余人。1988年5月,礦部、采選場全線基建動工。1989~1990年產值1220.4萬元,盈利427.7萬元。
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6268萬元,比上年增長23.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39140萬元,增長24.6%,規模以下工業完成總產值 7128萬元,比上年增長15.2%。實現工業增加值16321萬元,比上年增長27.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926萬元,增長32.1%;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2395萬元,增長7.5%。
2011年,太白縣實現工業總產值91000萬元,同比增長2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76000萬元,增長23.4%,規模以下工業完成總產值15000萬元,增長20%。實現工業增加值36900萬元,增長24.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2600萬元,增長25.6%;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4300萬元,增長15.0%。
2012年,太白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9.38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工業實現增加值5.4億元,比上年增長19.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3億元,比上年增長21.2%,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0.77億元,比上年增長7.8%。中小企業總數達到3269個,從業人員9939人,完成企業總產值151276萬元,比上年增長22.7%;實現營業收入149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2.7%。
商業
2013年太白縣為重點企業和招商項目落實貸款1.13億元,簽訂招商項目合同24個(億元以上項目15個),實現合同、協議引資92.9億元,到位資金12.9億元,占市考任務的161%;縣級13個單位超額完成招商任務、5個單位完成任務90%以上。全縣爭取各類資金8億元,比2012年增加1億元(爭取中省資金6.7億元,完成市考任務6.67億元的100.4%),其中,爭取財力性資金2.6億元、項目建設類資金3.6億元。全縣超額完成爭資任務的單位達到43個,超過1億元的單位2個、超過5000萬元的單位3個、超過2000萬元的單位7個。
交通編輯
1957年8月7日,虢嘴(寶雞縣小庵至嘴頭鎮)公路建成,境內始通汽車。1959年8月6日,嘴頭鎮至白云簡易公路修通。
1960~1985年,境內有公路10條,通車總里程194.96公里,各鄉鎮通汽車,并有木材專用緹4條(省林業局3條,縣林業局1條),總里程79.52公里。
1989年底,太白縣公路通車里程313.96公里。
2007年,太白縣縣境內公路里程達752公里,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2700萬人公里。
2011年,太白縣境內公路總里程達781公里,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4180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24420萬噸公里。從事運營車輛695輛,其中:客運98輛,貨運597輛。
2012年,太白縣境內公路總里程達781公里,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3650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17460萬噸公里。從事運營車輛470輛,其中:客運92輛,貨運378輛。
政治編輯
太白縣縣委領導
中共太白縣委書記
田來鎖
中共太白縣委副書記
徐燁、張建科
中共太白縣常委
許海峰、張志華、劉俊霞、解亞斌
太白縣政府領導 縣長 徐燁
副縣長 王恩社、彭世忠、任德柱
社會編輯
衛生
1949年,有民間行醫者31人,其中中草醫29人,西醫2人。
1954年,太白縣有醫務人員49名(全民人員14名,集體人員35名),其中中醫29人,西醫20人。1965年,太白縣共有醫務人員10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6名。
1972年,共有醫療衛生人員20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81人(中醫師4人、西醫師37人、醫士53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87人)。
1985年,太白縣共有醫療衛生人員17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58人(主治醫師1人、西醫師18人、中醫師8人、護士17人、中藥師1人、中醫士25人、西醫士28人、護理員2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58人)。
1989年,太白縣有醫療衛生人員28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36人(內有縣屬192人)。專業技術人員中有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28名、醫(藥、檢)師85名(含中醫師30名、西醫師38名、中藥師5名、西藥師10名、檢驗師2名)、醫(護、藥)士111名(含中醫士25名、西醫士21名、護士28、助產士5名、中醫藥劑士21名、檢驗士7名、其他醫〈技〉士4名)、藥劑員4名、其他初級衛生人員7名;有醫療衛生行政管理及工勤等人員45名。
2007年,太白縣共建成62個規范化村衛生室,并配置醫療設備,達標率81%。共有醫院12所,病床284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14人,衛生防疫人員15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6.8‰,嬰兒死亡率為2.2‰,產婦住院分娩率為95.7%。
2012年,太白縣共有醫院、衛生院12個,病床227張;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10人,其中:醫師68人,衛生防疫人員23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8‰,嬰兒死亡率為8‰,產婦住院分娩率100%;實現新農合與大病救助無縫式銜接、一站式服務和直通車報銷,藥品零差率銷售實現縣、鎮、村全覆蓋。
體育
1957年9月,設體育運動委員會,業務由區文衛科兼管。1984年,體委歸并文教局。太白縣有專職體育教練員2名、兼職教練員23名、專職體育教師8名、國家一級田徑裁判員1名,二級田徑、籃球裁判員8名。
1975年,成立業余體校,先后開設乒乓球、排球、田徑、武術培訓班。向省、市體校及運動隊輸送優秀運動員9名,給北京體院競技體育學校輸送隊員1名。1987年,縣業余體校女排在市排球比賽中獲第三名,乒乓球獲第二名。
1987~1988年,在全市體育比賽中,共獲金牌12枚、銀牌24枚、銅牌20枚,獲錦旗6面。
2007年,共向省市輸送運動員22人,在市希望之星運動會上取得14金、8銀、6銅的好成績。共舉辦各類運動會4次,縣十九屆機關運動會參賽代表隊24個、運動員500余名,近200余名老年人參加縣老年人綜合運動會。
2012年,太白縣成功舉辦西北五省體育舞蹈大賽、首屆運動會、乒乓球和籃球邀請賽等15場次,在市級以上各類運動會上斬獲金牌70枚、銀牌56枚、銅牌38枚。
教育編輯
截至2012年,太白縣共有學校23所,其中:幼兒園9所、小學9所、初中3所、高中1所、職業學校1所;專任教師742人,其中:幼兒園63人、小學368人、初中207人、高中73人、職業學校31人;在校學生7987人,其中:幼兒園1042人、小學3537人、初中2252人、高中696人、職業學校46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升學率82.8%。太白縣高考上線率(不含藝體)一本為12.5%、二本為34.90%、三本為82.55%。
小學教育
1949年,今縣境內有國民中心完小4所(終南完小、靖口完小、鸚鴿完小、桃川完小)、初小8所,有教職員16名(存疑)、學生298名。
1953年2月,太白區接收眉縣、岐山縣、寶雞縣移交完小3所、普小18所、教師39名,有學生764名。年底,接收鳳縣移交關上街完小1所。1956年,推廣蘇聯五環教學法及五分積分制,嘴頭完小添置仿蘇式課桌。1958年,教育事業大辦快上,年底有80%社、隊辦起小學。
1960年,提倡普及小學教育,增設隊辦小學4所,有高小班92個,在校學生3615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2.5%。1965年,太白縣有小學70所(完小7所),在校學生3238名,學齡兒童入學率79.2%?!拔幕蟾锩敝?,教學秩序混亂,廢考試制度。公辦初小下放為隊辦五年制小學,各公社辦起七年制學校。1978年后,教學秩序全面轉入正常,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調整學校布局,充實加強小學教學力量。1982年增設教學點15個,使410名流動生插班復學。1984年,將18所中心小學調整為11所。
1986時,太白縣103所小學(包括4個教學點在內)計有學生6444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6.3%,在校學生鞏固率達99%,考試合格率達94.6%,升學率達66.7%。經省、市檢查驗收,太白縣基本達到普及初等教育要求。次年5月市政府發給合格證書。1988年,根據省頒發實施六年義務教育八條標準,始在嘴頭鎮進行六年義務教育試點。1989年,在鸚鴿、桃川、靖口3個鄉的45所小學實施六年義務教育。1989年,太白縣在校小學生6098名,其中學齡兒童3931名。學齡兒童入學率占學齡兒童總數3982名的98.7%。
2007年,小學在校學生4491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2012年,共有幼兒園9所、小學9所;幼兒園專任教師63人、小學專任教師368人;幼兒園在校學生1042人、小學在校學生353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中學教育
1958年,嘴頭小學始設初中班,招生55名。1959年,太白公社于高家陵嘴之西新建校舍建立初級中學,稱寶雞市第十六中學,并附設一個簡師班。1961年,更名太白縣初級中學,教學班3個、教師6名、學生100余名。
1970年,增設高中班,本校設為完全中學,更名太白縣中學。1974年秋,高、初中分校,高中遷新建教學區為太白縣中學。初中留原址,為太白縣嘴頭中學。
1969年,縣革委會提出:“社社辦七年制學校,使學生上初中不出公社”。其后,各公社中心小學設初中班,成為小學戴帽的七年制學校,有的辦成高中班的九年制學校(小學到高中。高中由三年制改為兩年制)。1970年,太白縣有七年制學校14所。1977年,七年制學校增加到24所,并有6所九年制學校。中學數量增加,造成教師節節拔高,師資不濟。不僅中學教育質量難保證,而且影響小學教育普及、鞏固和提高。
1978年,對中學網點布局調整,到1981年間,先后撤銷高碼頭、靖口、鸚鴿、二郎壩4所九年制學校和大部分七年制學校,小學與中學分設,學制恢復。1980年,撤銷鸚鴿中學高中班。1983年,撤銷桃川中學高中班。是年,保留桃川、鸚鴿、靖口、高碼頭、二郎壩、王家凌公社初級中學,其余初中均撤銷。1986、1988年,黃柏塬鄉、高碼頭鄉先后設立初級中學。
1977年恢復考試制度后至1989年,太白縣累計考入大學的學生110名、考入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401名(高中專115名、初中專286名)。
2007年,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702人,初中升學率100%,高中升學率90%。
2012年,太白縣共有初中3所、高中1所、職業學校1所;初中專任教師207人、高中專任教師73人、職業學校專任教師31人;初中在校學生2252人、高中在校學生696人、職業學校在校學生460人。初中升學率82.8%。太白縣高考上線率(不含藝體)一本為12.5%、二本為34.90%、三本為82.55%。
文化編輯
歷史文化
太白縣
太白有著修建了幾千年的褒斜古道,橫穿縣境114公里,是歷史上開鑿時間最早、沿用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條古棧道。在這里發生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等重大歷史事件。從武王伐紂到諸葛亮北征,從避難的劉秀到賦詩的李白。佛教勝地青峰山上的青峰古寺是唐代的皇家寺院,山上有唐英靈公主墓、太子墳、舍身崖等古跡。方才關古道驛站、大罐子、小罐子上演了諸葛亮北伐,病逝五丈原后,蜀軍撤退的歷史事件。跑馬梁劉秀練兵場展劉秀風采、神龍嘗百草足跡遍太白。仰韶文化一直追溯千年歷史,褒斜古道憾存諸葛遺風,青風古剎猶傳盛唐軼事。
民間文化
布藝
布藝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很早以前,陜西廣大鄉村婦女就常??p制一些活潑的禽獸花卉和生活用品,來美化生活和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后來逐漸商品化。太白布藝既有關中風情又有巴蜀特色,造型簡單、色彩明快、裝飾性強、質樸優美、獨具特色。
剪紙
剪紙又叫刻紙或剪畫,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有著悠長歷史。也是一種樓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它的材料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太白剪紙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美觀大方,主要有窗花、頂棚花、燈籠花、炕圍花等。
面花
“面花”又稱“面塑”或“捏泥人”?!懊婊ā笔且环N面食藝術,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的一種“飲食文化”。在舊社會,白面是一種奢侈品,窮人家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幾個白面饃饃,因此,這就成為了孩子期盼的美味佳肴。
社火
社火亦稱射虎,起源于古代圖騰,隨著古代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是中國西北地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最早是在祭祀或節日里迎神賽會上,進行的各種雜戲或雜耍表演。太白社火形式多樣,有馬社火、車社火、黑社火、耍龍燈、舞獅子、趕旱船、跑毛驢、踩高蹺等。每逢重大節慶或農閑時間,群眾都會自發組織進行社火巡游表演,增加節日氣氛,表達豐收喜悅,以期日子越過越紅火。
旅游編輯
藥王谷風景區
位于太白山腳下的鸚鴿鎮柴胡山村。
藥王谷風景區
相傳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的隱居研修之地,也是歷史上登太白山古道之一。距西寶高速25公里,姜眉公路和即將修建的京昆高速秦嶺段在景區門前穿山而過。景區自2010年開建,2011年10月開園迎賓,集生態觀光、養生度假、戶外活動為一體的生態森林公園。由觀音廟、藥王石鍋、藥王洞、藥王臺、柴胡坪百藥園等五大景區及外部農家樂服務區共20多個景點組成,其中命名的梯級瀑布6處,觀景潭6處,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
青峰山
位于太白縣縣城東北25公里處,東距西安178公里(西漢公路),北距寶雞88公里,海拔2200米,年最高氣溫10℃,是避暑消夏的理想之地。青峰山為佛教圣地,始建于南北朝,盛于唐宋,重修于明的青峰古寺。北宋詩人蘇東坡曾游覽青峰寺,提詩于青峰寺下院翠麓亭:“不到峰前寺,空來渭上村”。青峰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異常豐富,有常年不化的冰洞——大寒洞、紫陽洞、羅漢洞,傳說中唐代英靈公主跳崖的舍身崖、南海觀音法盤巨石、神仙橋、八寶石等。人文景觀有唐代尉遲敬德的親筆書寫“云開錦繡”,埋葬僧侶的石塔林,傳說中的太子墳、公主墓、南天門、繡花樓等。
青峰峽森林公園
青峰峽森林公園
位于太白縣桃川鎮,西安至漢中的姜眉公路臨園而過,交通非常便利。公園總面積4360公頃,森林覆蓋率92%以上。園內低處河川區有開闊盆地,兩側流水潺潺;中部有長峽、幽谷,孤峰、奇石林立,絕壁、飛巖突兀;頂部為連接秦嶺主峰太白山和第二高峰鰲山的跑馬梁,公園中歷史傳說豐富,有劉秀練兵的“四十里跑馬梁”,唐公主為愛情獻身的“舍身崖”,更有神女峰、睡佛山、娘娘廟等人文景觀點綴其中。公園現已開發休閑度假、森林游憩、生態觀光、攀巖探險、滑冰賞雪等多種旅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