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區位于福州市城區中部,閩江下游北岸,地理中心坐標為北緯26°05′,東經119°18′。東以光明港、晉安河與晉安區為界,西、南以閩江與倉山區為界,北以瓊河、東西河、斗池路、上浦路與鼓樓區為界。全區陸域面積1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91平方公里,岸線全長7800多米,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傾,尤以流沙沖積成陸的南部、東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勢更低。轄10個街道、73個社區。戶籍人口33萬人,常住人口45萬人,日流動人口2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6‰。
[行政區劃
編輯
臺江區轄10個街道、52個社區。
地理環境
編輯
地理位置
臺江區,閩江下游北港北岸,介于北緯26°02′—26°05′,東經119°16′—119°22′之間。
地形地貌
臺江區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傾,尤以流沙沖積成陸的南部、
新臺江東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勢更低,江岸線全長7800多米。東北與晉安區一河之隔,南與倉山區隔閩江相望,北及西北與鼓樓區毗鄰。[8-9]
臺江區境內中部和偏南部一帶有火山巖、花崗巖組成的海拔高(羅零標高)12米-33米的大廟山(33.3米)、彩氣山(23.1米)、南禪山(20.3米)、吉祥山(20.68米)、保福山(又名文山15.75米)、金斗山(12.15米)、紫云山(11.92米)和太平山(9.55米)、崎頂等小高地。2004年始,福州橫街一帶(從洋頭口南側至小橋頭北側)進行舊城改造,削平達道路北側的紫云山(原小橋小學駐地)、文化宮門口北側的金斗山(原洋中街道辦事處駐地)和福州第八中學周圍的保福山(民宅)及吉祥山周圍(民宅)的小高地等;境內有白馬河、白馬支河、大慶河、新港河、打鐵港、瀛洲河、達道河、三捷河、茶亭河、光明港、光明港一支河、光明港二支河等小內河;以及南公園、茶亭公園、鱷魚公園、亞峰公園等園內的湖、塘、河浦。
氣候特征
臺江區,夏季長無酷暑,冬無嚴寒,2005年平均氣溫19.6℃,全年無霜期326天,年降水量1342.5毫米,年平均濕度為77%。常年風向多為東南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交通
編輯
北宋元祐年間之后,福莆(福州至莆田)古道
三縣洲大橋從南門經橫山過閩江上浮橋,往南而行,路面以石板或卵石鋪砌。
元至治二年(1322年),南面浮橋又改建為石梁橋,使臺江地區成為福州往南陸路交通的要道,道路建設逐步發展。但至民國前,地區內仍只有一條可通行轎馬的從南門兜至萬壽橋(今解放大橋)石板間以沙土的道路;其他有中選南路等75條路、塢尾等40條街、后洲巷等36條巷、鳥弄等166條弄和安慶里等73條里以及城鄉結合部的小路,均為石板路或沙土路。
民國3年(1914年),臺江地區開始建筑福州市第一條寬9米自水部門直達塢尾街新碼頭的道路,民國5年1月竣工。后因線路曲迂,又建筑從南門沿茶亭、洋頭口轉經國貨路至南公園的馬路,與水部門至新碼頭路線相接。民國17年,又辟通吉祥山,拓寬南門兜直線至萬壽橋的線路。民國22年后,政府對臺江地區內道路進行改建、新建。民國34年,全地區有主要道路14條,共長13938米,除形成從北至南起自南門兜,經茶亭街、橫街、中亭街至萬壽橋頭的直線馬路外,在東西兩側相對走向的有國貨路和洋中路、達道路和下杭路、中平路和臺江路等。路面多是洋灰、石板、三夾土、粉磹土等,路寬11~14米之間,可通汽車。
新中國成立后,臺江地區從1950年開辟支前路,使之由中平路與閩江水運碼頭相聯接開始,至1990年,先后修建或開辟新工業路、五一路、八一七南路、八一七中路北段、六一路、群眾路、連江路、國貨路、蒼霞路(今青年路)、學軍路、達道路、達江路、廣達路、白馬路、臺江路東段、江濱路等道路以及瀛洲立交橋、洋頭口立交橋和解放大橋、閩江大橋,全區共有主次干道81條,面積73.8115萬平方米,長度30.248公里和2座大橋、2座立交橋。
1994年全區有主干道81條,總長30.25公里。小街巷945條,長97.2公里。境內建有解放大橋、閩江大橋、瀛洲、洋頭口立交橋。公共交通汽車有4個始發站、22條線路、77個乘車站點。通往省內外線路102條。16條內河中可通5~30噸船只航道9條,長19公里??瓦\碼頭3座,與國內外60多個港口通航;貨運碼頭泊位42個,1994年港區吞吐量125.7萬噸。[民俗文化
編輯
民俗風情
春節:企事業單位多是舉行新春團拜會、茶話會、親友之間走訪,多說“新年好”或“拜年、拜年”。
元宵節:舉行民間踩街活動,有龍燈、舞獅、高蹺、地下坪、十番、陸地行舟等。
“拗九節”:也稱孝順節,有“送九”習慣,送一碗“拗九”粥,加2個鴨蛋,一束線面,一碗蒸豬蹄。
“乞巧”:也稱七月七夕,煮熟或砂炒蠶豆,有互送蠶豆之習俗。
“除夕”:即春節過年,家家設宴團聚,收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零點后競放煙花爆竹,以迎新年。
音樂文化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發源于福州市臺江區的茶亭街。它位于臺江區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藝街。據清乾隆年間鄭洛英詩集《恥虛齋詩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詞》描寫十番的詩里曾記載道:“閩山廟里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擯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這些詩句足以體現當時十番音樂在福州民間熱鬧、歡樂的盛況。并記載了福州十番音樂在清乾隆年間已極具規模,流行于福州城。
關于福州十番音樂的由來及其演變,在很早前,福州民間盛行舞龍燈。后來,這種用來伴奏的打擊樂逐漸分化出來,成為單獨演奏。演奏時,使用的樂器有狼串、大小鑼、大小鈸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賽會、婚喪壽喜時敲打一番。當裝點儀式還顯得單調感到不滿足時,便考慮加進管弦樂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時加進了清鼓、云鑼。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種管弦樂器多用雙數,即雙笛。雙管、雙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