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縣,福建省三明市轄縣,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中段的支脈杉嶺東南,居兩省三地市交界處,介于北緯26°33′-27°07′,東經116°53′-117°24′之間,北靠邵武,東連將樂,南鄰明溪,西接建寧,西北緊貼江西黎川。年降水量1725毫米,年均氣溫17℃。金溪上游杉溪為主要河流。名勝古跡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府邸,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金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轄2鎮7鄉,111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畬、滿、回、藏、苗等。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58年建縣,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朱熹、李綱、楊時等古圣先賢曾在此授課講學、著書立說,自古有讀書尚學、崇文尚德之風;北宋時期更是科甲連第、人文鼎盛,創造了“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科舉盛況,歷史上共出了2位狀元、54名進士、101位舉人。加之繞城而過的金溪與山東曲阜泗水同樣西流的靈異,宋哲宗皇帝于公元1086年將孔子闕里府號“泰寧”賜作縣名,以示褒揚。
泰寧是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運籌帷幄,指揮紅軍作戰。境內存有紅軍街、東方軍司令部、大洋嶂阻擊戰舊址等革命歷史遺跡,2004年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游景區”。行政區劃
編輯
至2008年11月,泰寧縣下轄2鎮7鄉(杉城鎮、朱口鎮、新橋鄉、上青鄉、大田鄉、梅口鄉、下渠鄉、開善鄉、大龍鄉),111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
自然環境
編輯
氣候
泰寧氣候屬于中亞熱帶季風型山地氣候。夏季受海洋性氣候影響,盛行東南風,冬季受西北冷空氣侵襲,又具有大陸性氣候特征。夏季無酷熱。冬季無嚴寒。四季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7℃。無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天數為130~175天,年平均降雨量1775毫米,年降雨總量為27.06億立方米。一年中三至六月為雨季。五、六兩個月降雨強度大,雨量集中。相對濕度為84%;平均日照時數為1738.7小時。這種得天獨厚的氣候。使風景區可游時間長達300天以上。
水文
金溪的三大支流——濉溪、杉溪、鋪溪匯集于泰寧,除泰寧全境之水外,另有建寧全部、明溪西半部,以
泰寧縣及邵武、寧化、將樂部份地區諸多溪流之水也都流入泰寧。金溪在泰寧東南青州以上的集雨面積共達4758.4平方公里,容水流域面積達3219.02平方公里,是泰寧總面積1539.38平方公里的2.09倍??h境內及入縣諸溪流年總流量共約46億立方米。
土壤
全縣總土地面積為1539.38平方公里,折合230.91萬畝。其中:耕地16.64萬畝,占7.21%;林業用地187.36萬畝,占81.14%;水域8.52萬畝,占3.69%;裸露石山7.46萬畝,占3.23%;住宅、公路及其它用地13.26萬畝,占5.44%。以農業人口計算,人均占有總土地20畝,其中耕地1.46畝,林地17畝,水域0.74畝。
泰寧地表地質結構由巖漿巖、變質巖和陸相沉積巖三大巖類組成。巖漿巖多分布于縣的西北與西南部,變質巖遍布東北、東南部、沉積巖多形成帶狀分布,后者成土母質有殘積物、坡積物和沖積物三種,所形成的各類土壤計有紅壤、紅黃壤、黃棕壤、紫色土、草甸土、水稻土等6個土類、14個亞類、54個土屬。
植被
泰寧縣植物種類非常豐富。據調查,已命名的種子植
紅軍街物有154科、537屬,1044種。種子植物的科、屬、種中,被子植物有146科、554屬、1022種,為全國被子植物科數的50.17%,屬數的20.06%,種數的4.21%;裸子植物有8科、19屬、22種,為全國裸子植物科數的72.73%,屬數的55.88%,種數的11.58%。泰寧苔鮮植物也很豐富,蕨類植物有33科、56屬、113種、占全國科數的63.46%,屬數的27.45%,種數的4.35%。
泰寧縣植被類型屬于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部亞熱帶的浙南、閩中山丘栲類細柄蕈樹林區。根據福建省植被區劃,以建寧縣的縣林場經泰寧縣大田至順昌縣的寶山為界,把泰寧境內植被劃分為南北兩區,在界南的梅口、下渠、大布、龍安及杉城和大田的大部分,屬南嶺東部山地常綠櫧類闊葉林區,典型的植被類型的建群種以甜櫧、閩粵栲等占優勢,有成片馬尾松,但杉木林少;在界線以北的朱口、龍湖、上青、新橋及杉城和大田的一部分,屬閩贛山地丘陵常綠櫧類,半常綠棟類闊葉林區,典型植被的建群種以苦櫧,青岡櫟等占優勢,針葉林以馬尾松、杉木林為主。[交通
編輯
穿境而過的福銀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形成泰寧到南昌2.5小時、到福州3小時、到武漢5小時、到上海7小時的交通經濟圈;已列入鐵道部和省“十一五”規劃的向莆高速鐵路在泰寧設點建站。
旅游
編輯
早在5000多年前,閩越人的祖先就在這里刀耕火種;2000多年前,
巖寺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君王閩越王無諸在此建立行宮、巡游校獵并長眠于此;1000多年前,泰寧開始建鎮設縣,宋朝為閩中之大邑,是福建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泰寧是全國21個原中央蘇區縣和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游景區”之一。紅軍曾三進三出三次解放泰寧,工農紅軍曾在此屯兵飲馬,泰寧一度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軍事指揮中心,中央蘇區東方戰線的門戶和紅軍集散地。擁有大金湖、上清溪、九龍潭、泰寧古城、寨下大峽谷、狀元巖、貓兒山和地質博物苑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的梅林戲、靈趣盎然的橋燈以及原始粗獷的儺舞等獨具魅力。“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懸空古剎甘露巖寺,境內還有中國東南沿海面積最大、種類最齊全、海拔最高、年代最久遠、景觀最豐富、生態最完好的丹霞地貌群落,蘊藏著豐富神奇的丹霞地質文化,是一本解讀地球、詮釋自然的地質教科書。 泰寧境內以丹霞地貌為主體的世界地質公園面積492K
甘露巖㎡,湖、溪、潭、瀑等水體景觀相互交融,構成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大觀園”、“峽谷洞穴博物館”,山川之氣,特為奇秀,古人云“海之內外佳山水,到此難容再作聲”;泰寧是全國最綠的城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0%,景區達90%以上。
泰寧為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一,1994年大金湖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后,2005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大會上,榮膺了世界地質公園(泰寧世界地質公園)1塊世界級品牌,成為福建第一個世界地質公園和繼武夷山之后的第二個世界級旅游區。并擁有國家AAAA級旅游區、中國優秀旅游縣、中國十佳魅力名鎮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世德堂)、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國家自然保護區等15塊國家級品牌,品牌效應日益凸顯。中國丹霞·泰寧已正式成為2009年中國唯一一項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
2007年9月2日,《金湖》郵票的成功發行,標志著以三明為題材的郵票發行實現了零的突破,成為三明市歷史上的首枚郵票,也填補了福建省4年未發行郵票的“空檔”。首屆中國·丹霞泰寧文化旅游節是中國第一個以“丹霞”為主題旅游節。
“廈一站 泰精彩”泰寧縣委書記登臺推介了泰寧旅游資源,邀
廈一站 泰精彩請廣大廈門市民到泰寧“做客”。這是該縣繼2012年首個開拍“泰寧,請你回家”旅游微電影、首個開展“縣長導游日”活動后,對福建省“市長帶你游”活動的再一次推進和深化。途經泰寧并設站的向莆高鐵將于2013年9月26日正式開通。屆時,從廈門乘坐動車到泰寧只需180分鐘左右。為此,泰寧縣將推出一系列旅游惠客政策。據悉,自高鐵開通之日起至9月30日,凡乘動車到泰寧的游客,憑動車票可享受大金湖、上清溪等各大景區門票五折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