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Xinhui, Sunwui或Sanwui),古稱岡州,現為廣東省江門市轄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潭江下游,東與中山、南與珠海斗門相鄰,北與江門市中心、鶴山、西與開平、西南與臺山接壤,扼粵西南之咽喉,據珠江三角洲之要沖,瀕臨南海,毗鄰港澳,陸地面積1387平方公里,人口75萬。新會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1.8℃,2010年降雨量2020.3毫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河網密布,物產豐饒,盛產蒲葵,葵藝制品聞名遐邇,新會陳皮享譽全國。素有“葵鄉”、“水果之鄉”、“魚米之鄉”之稱。新會是南粵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四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現有電視臺及電臺。2014年排名全國百強區第62位。作為中國著名僑鄉 ,大量的海外華人華僑祖籍新會,因此有句俗話:海外也有一個新會。新會文物古跡極多,有4000年前新石器時期的貝丘遺址,有隋朝的古塔、唐朝的窯址,有宋朝的孔廟、宋元厓山海戰遺址和崖山祠,有明清的古塔、古炮臺和媲美廣州陳家祠的新會書院,有廣東四大名寺之一的圭峰山玉臺寺,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啟超故居和聞名遐邇的小鳥天堂、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叱石巖、公坑寺、紫云觀、玉湖度假村、古兜溫泉度假村、銀湖灣等。新會是廣東歷史上文風最鼎盛的地區之一,素有“東莞拳頭新會筆”之美譽,嶺南大儒陳白沙、維新領袖梁啟超、歷史學家陳垣等均出自新會,是嶺南學派和嶺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濱鄒魯”之稱。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底,新會區轄1個街道(會城街道)、10個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新會區人民政府駐會城街道,總面積1387平方公里。 新會區人民政府現地址:會城街道同慶路1號(天馬村對面)。而新會市人民政府舊址于“三舊改造”行動中拆毀,在原址上新建新會星匯廣場。
地理環境
新會地處北緯22°5′15″~22°35′01″和東經112°46′55″~113°15′43″之間,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潭江下游。東與中山市、東南與珠海市斗門區毗鄰,南瀕南海,西南與臺山市、西與開平市、西北與鶴山市相接,北與蓬江區、江海區相連。地呈三角形,北闊南窄,東西相距48.8千米,南北相距54.5千米。2012年,全區土地面積1354.71平方公里。
地形
新會地表顯露地層,自老至新主要有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白堊系、下第三系、第四系全新統,其中以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分布最廣,出露面積898.1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4.72%?;鸪蓭r分布廣泛,多為燕山旋回的巖漿巖。區內褶皺屬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構造不大發育,有新會背斜、杜阮向斜、睦洲向斜。斷層形成發育在寒武系、中泥盆統、白堊紀地層及燕山三、四期巖體中,其中北西300°方向斷裂規模最大,由睦洲、大鰲往東南延至斗門,往西北延至鶴山、四會,長度大于170公里。新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丘陵山地主要分布在區境西北、西南部,面積882525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5.84%,有大雁山地、圭峰山地、古兜山地、牛牯嶺山地。其中古兜山主峰獅子頭海拔982米,是全區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區境東南、中南、中西部,顯示海灣沉積特征,面積107.19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43.53%,有海灣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平原、山谷沖積平原。全區水域面積507930畝,占全區總面積的20.63%。
山脈
新會山地主要分布在市境西北、西南部,面積882525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5.84%,有大雁山、圭峰山、古兜山地、牛牯嶺山。古兜山:距新會城區62公里,群山連綿百里。建國前,這里被作為土匪巢,被害者多為華僑、僑眷,建國后,興辦林場、茶場、果園、造林綠化。辟山辦電,耗資1400萬元,共建成水庫11座,水電站17座。主峰獅子頭海撥982米,行政區劃屬古兜水電站指揮部?!爸笓]部”位于古兜山地西南部,西界臺山,東連崖南,是以主峰古兜山為中心的高山區。東南3公里有馬山,高程350米。西北1.5公里有大磅山,高程909米。南距5.5公里有古兜山主峰獅子頭,高程982米。東南距3公里有劉三姝山,高程831米。大磅山東3公里有大園嶺,高程756米。南折3公里有將軍山,高程629米。又4公里至紅婆山西坡,這一帶現筑有水庫5個,建電站10座,集雨面積50000畝。山地全部封育次生林,保持保持水土,涵蓄水源。
圭峰山:位于新會境內的西北部,峰巒起伏,綿亙數十里,東接江門市區,南與城區(會城)相鄰,西接大澤鎮,北至杜阮鎮。海拔442米。因山形酷似圭璧,故稱“圭峰山”相傳隋唐時,山上多桂樹,又有“桂嶺”之名;其頂方圓如臺,亦稱“玉臺山”。遠望圭峰,蒼翠欲滴;進入圭峰,綠蔭如蓋,“圭峰疊翠”,已成為新會的新八景之首。1989年,被定為省級首批風景名勝區。1997年,國家林業部批復圭峰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面積55.1平方公里。圭峰山是廣東的十大名山之一,自古便是名儒碩彥的講學之地,高僧羽客的練真之所,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到圭峰游覽題詩;明代大畫家沈石田曾到此作《玉臺圖》;明代著名的理學家陳白沙曾在圭峰山講學;明末兵部尚書黃公輔退官后曾在圭峰山修身養性并聚眾抗清,今在山上仍留有黃公輔墓和紀念他的寺廟;唐代黃巢、明朝黃蕭養兩次農民起義,都曾在圭峰山上安營扎寨,今仍有點將臺太師座、練兵場等遺址可尋。大雁山地:盤亙在縣境西北,主峰大雁山,海拔308米。牛牯嶺山地:在縣境東西,主峰牛牯嶺,海拔398米。
水文
新會港新會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水系,河道縱橫交錯。過境河流除西江、潭江等大干流外,還有天沙河、石步河、沙沖河、田金河4條小河。境內河流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雙水下沙河、崖西甜水坑;另外還有天等河、天湖水、田邊沖、古兜沖、古井沖、火筒滘、橫水坑、沙堆沖等8條。主要河流有:西江:從棠下鎮天河起,至大鰲鎮大鰲尾出境,在百頃頭以下河段又稱磨刀門水道。境內河段長45公里,平均河寬960米,境內流域面積96.1平方公里。潭江:在牛灣鎮升平流入市境,出崖門注入黃茅海。境內河段長63.7公里,平均河寬1000米,境內流域面積909.4平方公里。從牛灣鎮升平至會城鎮溟祖咀河段稱潭江,長37.7公里,平均河寬300米,流域面積587.3平方公里;從城區(會城)溟祖咀至崖門口河段稱銀洲湖,湖面長26公里,平均寬1550米,水域面積54600畝,流域面積322.1平方公里。
氣候
新會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均氣溫為21.8℃,最暖為2003年,年均氣溫23.2℃;最冷為1984年,年均氣溫21.2℃。6月中旬至9月上旬是高溫期,日均溫度27℃以上;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是低溫期,日均溫度15℃以下。歷年平均日溫差6.9℃,秋冬季最大,春夏季最小。年極端最高氣溫38.3℃,出現在2004年7月1日,年極端最低氣溫0.1℃,出現在1963年1月16日。 年均降水量1773.8毫米,最多為1965年,年降水量2826.9毫米;最少為1977年,只有1127.9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784.6毫米,最多年為2829.3毫米,最少年為1103.2毫米。4月至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3月是旱季,降水量分別占全年降水量的82.75%和17.25%。年均降水量從南向北逐漸減少。?年均日照時數為1731.6小時,占年可照時數的39%。年均太陽輻射總量為110千卡/平方厘米,7月輻射量最大,2月最小。霜期出現于12月至次年2月,其中以1月出現最多,年均無霜期為349天。年均蒸發量為1641.6毫米。常見災害性天氣有早春低溫陰雨、龍舟水、暴雨、臺風和寒露風。
自然資源編輯土壤資源:新會耕地面積47.62萬畝,按成土母質可分為西江和潭江下游沖積土、花崗巖成土母質、沙質巖成土母質。土壤偏酸,土質肥沃和偏粘,土層深厚,地下水位高。海涂草灘多分布于潭江河道和崖門口外海灘,是農田耕地的后備資源。礦產資源:經探明具開采價值的礦產主要有:錫、鎢、褐釔鈳礦、獨居石、鋯英石、綠柱石、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等有色金屬和稀土金屬;石英砂、泥炭土、黑泥、白泥、鉀長石、石英石等非金屬礦產。水資源:地表水資源豐富,年境內徑流總量17.41億立方米,人均占水量2182立方米,平均每畝耕地占水量2282立方米,年過境徑流總量99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補給量為75.77萬立方米/日。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4.6萬千瓦,其中2萬千瓦主要集中在古兜山、牛牯嶺、圭峰山等地區,其余為潮汐能。植物資源:蒲葵為特產,五谷果蔬竹木與鄰近市縣大同小異。
蒲葵野生植物有1000多種,按開發利用價值可分為野生木本植物(200多種)、淀粉植物(20多種)、水果植物(20多種)、油料植物(20多種)、藥用植物(335種)、觀賞植物(約60種)6類。屬國家保護樹種有銀杏、水松、水杉等10多種,多產于古兜山。動物資源:除禽畜等家養動物外,野生動物主要有鳥、獸、蟲、魚4類,其中以魚類水產品為大宗。鳥類有夜鷺、麻雀、野鴨等60多種,獸類有穿山甲、水獺、果子貍等10多種,蟲類有蜂、蝶、蛇等數十種,其中毒蛇種類較多。魚類種類多,分布廣,除鯇、鯪、鯉等淡水魚外,近海沿岸有鯧、魴、銀魚等魚類數十種。此外還有龜、蛙等兩棲類動物;螺、蜆等軟體動物;蝦、蟹等節肢動物;禾蟲等環節動物。
人口編輯截至2012年年底,新會區戶籍人口75.39萬人,出生人口7997人,死亡人口9194人;全區常住人口85.64萬人。人口出生率11.98‰,自然增長率3.57‰。年底人口主要構成:男性占49.79%,女性占50.21%;0~17歲占16.61%,18~60歲占65.86%,60歲及以上占17.53%。全區以漢族為主,有壯族、瑤族、土家族、苗族、蒙古族等35個少數民族。各鎮均有少數民族人口,境內沒有少數民族人口相對聚居點。 2014年末新會公安戶籍人口75.5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7827人,死亡人口6081人。人口比例構成:男性占49.77%,女性占50.23%。
交通綜述
新會水陸交通相連,地理條件優越,內河外海相通,匯集了高等級航道、貨運鐵路、城軌、高鐵以及高速公路等現代交通方式,且城區公路網基本完善,鄉鎮公路較為完備,高等級公路初步成網,是珠三角通往粵西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佛開高速、中江高速、廣東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江肇高速和新臺高速貫通境內,水翼船及豪華汽車直達港澳,廣珠城軌讓新會半小時直通佛山、中山,一小時直通廣州、珠海。另外,廣珠鐵路和規劃的多條軌道交通、高速路橫跨境內,交通方便快捷。 2012年年末境內通車公路1245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11.5公里,高速公路57公里。公路密度89.8公里/百平方公里。 2014年末實有公路里程1494.6公里,公路密度107.8公里/百平方公里。貨運量2431萬噸,增長5.6%。貨物周轉量167867萬噸公里,增長13.19%??瓦\量1750萬人,增長5.11%。港口吞吐量2780萬噸,增長9.02%。
公共交通
新會現有的公共交通主要依賴于公交車,所有公交車均由江汽運集團運營。而主要的公交站場為新會汽車總站,及新會汽車舊站(舊車站)?,F有23條通往各個圩鎮的公交線路及16條城區內線路,還有若干條線路連接至江門市。 另外,出租車也是市內常見的交通工具,起步價為前兩公里7元,之后每公里多加1.5元。從2015年5月1日起,新會的出租車可與江門的蓬江區,江海區互通。據統計,在新會轄區內登記的出租車共有110輛。 舊城區內還有政府發牌的人力三輪車營運,而市區,鄉鎮都有大量無營業牌照的“摩托佬”搭客。
長途客運
新會的所有的長途客車均由新會汽車總站發出。班線覆蓋了湘、桂、閩、贛、豫、瓊、云等多個省及廣東省內各主要城市,主要營運線路實現長短結合的網絡化戰略布局,基本實現了交通部提出的長途班車直達化,短途班車普及化的要求。新會汽車總站新站占地面積10.27萬平方米,停車場面積4萬平方米,站前廣場站點面積2.5萬平方米,客運大樓建筑基底面積約7430平方米,建筑面積1.76萬平方米,在客運大樓左側設有公交車站,發車卡位18個,公交站廣場占地面積7320平方米;客運大樓右側旅客公用停車場,面積7320平方米于2009年1月11日正式投入使用。 據統計,總站平均日發班次240班車,日客流量 約2600人次。
鐵路
新會有史以來的第一條鐵路為新寧鐵路,由旅美華僑陳宜禧于1904年集資建造,1909年通車,從臺山斗山鎮通往新會江門鎮,在新會境內經過江門,會城,大澤,司前及牛灣,于1939年被國民政府下令拆毀。 截止至2014年底,通過新會的有廣珠城際鐵路(亦稱廣珠城軌)和廣珠鐵路(貨運),廣珠城軌在新會境內設新會站,是廣珠城軌三個始發終到站之一,距離新會汽車總站約1公里,乘客可通過308,310,311,321路公交車在新會城軌站和新會汽車總站穿梭并進行換乘。 廣珠鐵路設新會南站方便貨物運輸。新會站因為存車、調車的需要,是新會支線最大車站。本站采用島式站臺四股道設計,整體建筑包括主站房、無柱雨棚、高架月臺、停車場等,站房建筑面積約6023平方米,車站月臺面積10784.6平方米,全個車站建筑總高度為25.8米,鋼造無柱雨棚覆蓋面積為23936.5平方米。
輪渡
新會河網密集,因此輪渡一直是重要的交通方式。例如,在大鰲特大橋建成之前,所有出入大鰲鎮的車輛和行人都必須搭乘大鰲西渡口的渡輪出入。 隨著經濟的發展,橋梁逐漸增多,很多渡口和渡輪都已經關閉,但仍有為數不少的渡口在運營,例如出入睦洲鎮的的石板沙村就必須搭乘渡輪。 另外,銀洲湖兩岸仍有很多渡口,方便摩托車和行人在兩岸穿梭。
港口
新會港港國際貨運碼頭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江門市新會區,位于西江支流與潭江下游交匯的黃金水道銀洲湖,是江海聯運型港口。新會港交通十分方便,陸路東靠S270金門公路、西連S271省道南門公路,南接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北通佛開高速公路;水路通過潭江、西江兩大水系分別與珠江三角洲西部和西江流域相連,沿潭江而上可抵臺山、開平、恩平等市與粵西地區銜接,經勞龍虎水道或虎跳門水道溯西江而上,直通往肇慶、廣西梧州、貴港等地,航道深入內陸,水上轉駁便捷,陸上集疏條件具備。經崖門口出海航道,可通往沿海各港和世界各地,距香港98海里,距澳門47海里,是珠江水系最優良的出海航道之一,其中65平方公里水域是國家對外開放水域。截止至2014年底,新會港區有經營性泊位97個,其中10000噸級1個,5000噸級9個,3個萬噸級泊位即將建成。 新會港有兩大港區,天馬港區于2001年12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對外國籍船舶擴大開放,并定位為專門從事港澳及國際外貿貨物的裝卸、運輸和倉儲等業務的港區。西河口港區是國家二類口岸,專門從事國內沿海及內河散雜貨和內貿集裝箱運輸。
重要橋梁
江門新會崖門大橋:
崖門大橋位于廣東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斗門雷珠至新會古斗段上,起于新會古井鎮金門立交引道,跨越崖門水道至新會市崖門鎮。崖門大橋位于崖門入???,是跨越崖門水道的特大型雙塔單索面斜拉橋,是國內此類橋梁中主跨最大的橋梁,在亞洲排名第二。 路橋總長約長1696m。崖門大橋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車速120km/h;通航凈高48m;橋面處設計基準風速53.8m/s;主墩防撞標準按10000t級船舶考慮。 大鰲特大橋:全長1638.24米,聯通睦洲鎮和大鰲鎮,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技術標準建設,設計行車時速為100公里/小時,路基寬25.5米。大橋于2009年12月開始動工建設,工程總投資約2.79億元,路線總長2.175公里,于2015年1月23日正式通車,結束了大鰲作為沒有橋梁通過的孤島的歷史。 睦洲大橋:睦洲大橋是跨越睦洲水道的一座大型橋梁,橋長702.36米,寬25米,總投資約6612萬元,是新中一級公路新建工程的重要部分。睦洲大橋起點位于三江九子沙,終點位于睦洲平交,項目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技術標準,設計行車時速為100公里/小時。大橋的建成有效緩解了睦洲與三江兩鎮之間一直以來僅靠三牙大橋連接的交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