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tán)城,隸屬于山東省臨沂市,地處山東省最南端;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5′-118°31′,北緯34°22′-34°56′。東臨江蘇東海;西鄰棗莊臺兒莊區;南與江蘇新沂交界;北與羅莊接壤;東北毗鄰臨沭,西北毗鄰蘭陵。早在商代,少昊氏后裔即于此建立郯國,郯城是“東夷”集團中最大的方國徐國之都,是古徐州和徐國文化的源頭,亦是徐姓的祖陵和發跡之地。截至2010年,郯城縣總面積1189平方千米,下轄1個街道9個鎮3個鄉,總人口92萬人。2012年,郯城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4.84億元。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郯城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5′-118°31′,北緯34°22′-34°56′。南與江蘇省新沂交界;西南鄰臺兒莊區;東臨連云港市東??h;北與羅莊、臨沭、蘭陵三地接壤域。境內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32公里,總面積1195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0.76%,其中平原面積1123.6平方公里,占郯城縣總面積的86%;山丘面積183.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4%。郯城縣水面有130.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0%。
地質
郯城縣地處沂蒙山南麓,當沂沭河斷裂帶南延部分。斷裂帶東側兩條斷裂:昌邑——大店斷裂、安丘——莒南斷裂,均較清晰明顯;西側兩條斷裂:唐郚 ——葛溝斷裂、沂水——湯頭斷裂,則隱伏于第四系復蓋層下,并向西南延伸。這四條斷裂走向基本平行通過縣境,構成大型北北東向構造帶。這一構造帶晚期新構造活動中又被北西西向斷裂所切錯,致使區域地質更趨復雜。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1999年調查,郯城縣土地總面積為196.8萬畝,其中農用地面積139.3萬畝,占郯城縣土地總面積的71%。在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20.2萬畝,人均1.4畝,園地面積12.0萬畝,人均占有0.08畝。非農用地面積57.5萬畝,占郯城縣土地總面積的29%。
水資源
境內水資源豐富。降水為地表水的主要來源,年降水量比較充沛集中。汛期易發生洪澇,而春秋又常出現干旱天氣。河川徑流量季節變化大,過境水的利用量較小。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富集程度很不均勻。
礦產資源
郯城縣因其在大地構造上的特殊地位,地層比較齊全,構造十分復雜,擁有得天獨厚的成礦條件,礦產資源豐富。據資料統計,金屬礦有鐵礦,非金屬礦有煤、金剛石、重晶石、石灰巖、建筑黃沙、建筑石材等。鐵礦:境內鐵礦主要集中在縣境中部十里鄉小埠嶺一帶,故名“小埠嶺鐵礦”。截至2010年,該礦C級儲量為162.8萬噸,開采品位平均50%,最高可達64%。另有東北方向距該礦一公里處的馬屯礦區,儲量為18.5萬噸。上述兩區內礦石皆屬自熔性磁鐵礦,具有品位高、熔點低、有害成分少、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埋藏淺、易開采等優點。金剛石:為境內代表礦種之一。截至2013年底,中國已發現的四顆特大金剛石中,有二顆出自郯城縣境內。一顆是1981年8月在縣內金剛石礦所發現,重124.27克拉,在四大鉆石中位居第三,取名“陳埠2號”;另一顆是1937年秋天在李莊鎮金雞嶺發現,重281.25克拉,為中國鉆石之最,比位居第二的“常林鉆石”幾乎重一倍。
生物資源
境內生物資源豐富,除人工栽培植物和人工飼養的動物外,野生生物資源種類繁多,且有較強的適應性。動物:截至2010年,縣境內動物有600余種,主要有魚類、爬行類、鳥類、獸類和昆蟲類。隨著人口的增長,農藥的大量使用以及無計劃的捕殺,野生動物日漸減少,有的已經絕跡或接近絕跡。植物:縣內植物種類繁多。截至2010年,郯城縣高等植物有121科764種,其中野生植物89科660種,栽培植物104種。各類植物中,林木樹種中以楊、柳、槐多見,銀杏、板栗最具代表性;藥材有毛莨等百余種。小麥、水稻、玉米則為境內主要栽培植物。
藥材資源
境內中藥材資源豐富,截至2010年,境內出產中藥材300余種,以植物性藥材為多,動物性藥材和礦物性藥材種類不多,產量也較小。
植物性藥材:羊蹄(土大黃)、天門冬、太子參、牛膝、白芷、何首烏、地榆、防風、黃芩、葛根、山藥、百部、百合、半夏、香附、茅根、元胡、杜仲、遠志、棗仁、柏子仁、芫條花、柴胡、丹參、桔梗、蒼耳、茵陳、鵝不食草、瓜蔞、兔絲子、紫蘇、薏芯仁等。
動物性藥材:土元、地龍、金蝎、刺猬皮、桑螵蛸、蟬蛻、蜂房、夜明砂、蛇蛻、僵蠶等。
礦物性藥材:云母、鐘乳石、朱砂、代赤者石、磁石、青蒙石等。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1959年,郯城縣總人口即達47.93萬人;1969年,郯城縣總人口為63.16萬人;1979年,郯城縣總人口增至74.86萬人;1989年,郯城縣總人更達85.09萬人;1999年,郯城縣總人口已達96.45萬人。建國50年,本縣凈增人口55.09萬人,凈增率達136.5%。此人口數字為建國前186年間所增人口的16.8倍。若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數字338770人計算,郯城縣1953—1999年46年間,即凈增人口57.58萬,凈增率148.1%,更為建國前186年間所增人口的17.2倍。1497.6降至1312平方公里。 2010年,郯城縣總人口92萬人。2011年,郯城縣總人口92.7萬人。人口分布密度:從空間分布看,與山河相間之地貌特點一致,呈隨山河走向疏密分布之特點。 馬陵山綿延東境南北60余公里,約占郯城縣總面積12%,此山區為縣內人口密度最小地區,沂沭河川流縣地腹心40~60公里不等,其干流兩岸1公里之內為縣人口最為稠密區,山河之間或兩河之間澇洼地區,其人口密度介于二者之間。 從性別構成比來看,郯城縣男女性別比為106.19:100。 2012年年末,郯城縣總戶數25.9萬戶,總人口94.1萬人,非農業人口23.3萬人,男性48.5萬人,女性45.6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6.4:100。出生人口9733人,其中男性5328人,女性440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15‰。
民族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漢族548233人,占總人口的99.52%;回族2648人,占0.48%;其它有壯族6人,朝鮮族4人,滿族2人,哈尼族1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漢族764884人,占總人口的99.54%,比1964年普查增長39.40%,年均增長1.86%;回族3481人,占0.45%,比上次普查增加31.46%,年均增長1.53%;其它民族為滿族13人、壯族5人、朝鮮族4人、蒙古族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郯城縣有17個民族。其中漢族871079人,占99.52%;比1982年普查增長13.88%;回族4094人,占0.46%,比1982年普查增長16%;其它民族為蒙古族7人,朝鮮族3人、苗族11人、藏族2人、彝族10人、壯族7人、布依族4人、滿族22人,侗族1人、瑤族2人,白族2人,哈尼族3人,傣族1人,傈僳族1人,土族1人。 2011年,郯城縣漢族占99.54%;回族占0.45%;其它民族為滿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