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縣,隸屬于湖南省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與沅陵縣、張家界市的慈利縣、永定區交界,東與常德市的臨澧縣、鼎城區接壤,北枕石門縣,南抵益陽市的安化縣??h域為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冷熱四季分明。2011年,桃源縣轄18個鎮、22個鄉(其中少數民族鄉2個)。土地總面積444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4萬畝。年末總人口98.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3.5萬人,非農業人口15.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42‰。 桃源縣桃花源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因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聞名。桃源是全國農業現代化試點縣、首批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生態示范區及國家商品糧、優質油料、優質棉、瘦肉型牲豬、蛋品出口重點縣和出口綠茶優勢區域縣。 行政區劃編輯自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置桃源縣后的一千余年間,縣內政區劃分,常撤常合,易動較大。僅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半個世紀以來,就經歷了6次大的易動。1988年,全縣政區劃為9區、51鄉、8鎮(其中城關、陬市兩鎮為縣直屬鎮)。1995年11月,實行撤區并鄉,縣內取消區建制,合并為40個鄉鎮(鄉25個、鎮15個),844個村,16個居民委員會,8748個村民小組,80個居民小組。截止2008年12月31日,桃源縣轄40個鄉鎮(現有鎮18個、鄉20個、民族鄉2個),822個村,55個居民委員會
地貌
桃源縣境地處沅水中下游,雪峰、武陵兩山脈尾端,云貴高原向湘贛丘陵、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東部地面高程為海拔50米上下,西部200~1000米,南部與北部地勢均由西向東傾斜,海拔一般在50~200米之間。
水文
沅水自西向東穿境而過,呈缺口朝北的“C”字形。境內河段長99公里,有白洋河、大洑溪、小洑溪、夷望溪、陬溪等48條一級支流匯入。沅水河段及各支流下游兩岸,地勢較低,多沖積平原。全境崗地、平原占總面積的22.49%,丘陵占40.15%,山地占35.99%,余為沅水干流水面。其土質,紅壤居多,水稻土次之,還有黃壤、紫砂土等。
氣候
桃源縣域為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冷熱四季分明,干濕兩季明
顯,多年平均氣溫為16.5℃。年平均氣溫分布除南部和西北部山區低于16.0℃之外,其余均在16.0—16.5℃之間。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4.5℃,7月最高,為28.5℃,3—10月皆在10.O℃以上??h域位于雪峰山北端以安化縣為中心的多雨區邊緣,雨量由南向北遞減。年平均降水量為1437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年日照時數1529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
自然資源編輯桃源縣耕地面積130萬畝。全縣擁有水面50萬畝,草地52萬畝,丘崗山地400萬畝,森林蓄積量300多萬立方米,楠竹蓄積量5200萬根,森林綠化率達56.8%。桃源石材資源豐富,所產桃花石、大理石、輝綠石、瑪瑙石較為有名,人民大會堂湖南廳就是采用桃源的虎皮黃大理石板材裝飾的。
人口編輯1988年桃源縣人口為92.7萬,除占99.24%的漢族同胞外,還有回、維吾爾、土家、滿等10個少數民族的同胞。桃源縣域內生活著以漢族為主以及回族、維吾爾族、土家族、滿族、侗族、壯族、瑤族等13個民族,人口97.6萬(農業人口82.93萬,非農業人口14.62萬)人。桃源生活著以漢族為主以及回族、維吾爾族、土家族、滿族、侗族、壯族、瑤族等13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和回族均在3000人以上。
交通編輯桃源縣素有“滇黔孔道”之稱。國道319線,省道1848、1801線縱橫全境。過境桃源的常張(常德至張家界)高速公路、常桃(常德至桃源)高等級公路已經建成通車;石長鐵路桃源站已經全面啟用。沅水黃金水道過境99公里,逆水至貴州,順水入洞庭至長江各碼頭。桃花源機場距縣城15公里,可起降波音737客機。
經濟發展編輯2006年桃源縣GDP達到79.1億元,縣級財政總收入3.2億元。2011年桃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5.8億元,同比增長13%。三大產業比由上年的35.5:32.2:32.3調整為31.4:35.7:32.9,第二產業比重提高3.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財政總收入8.5億元,增長3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1億元,增長4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6億元,同比增長4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6億元,增長17.6%。農民人均純收入6347元,增長17.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8元,增長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