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縣地處桂西南,屬廣西崇左市。東接隆安、平果縣,南部大新縣,西接靖西縣,西北靠德??h,北界田東縣。1952年由鎮向縣、龍茗縣合并為鎮都縣,1957年改天等縣??h城天等鎮直線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25公里,西南部縣界距中越邊境最近處9公里。 天等縣境東西最大橫距6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3公里。
天等縣全景都康、上映、懷化州。向武、都康、上映州屬廣南西路邕州橫山寨治所在今田東縣,余屬邕州太平寨沿所在今崇左縣。元,龍英垌改為龍英州,原結安垌改置結安州、佶倫州、都結州,懷化州改為上懷恩州,余各州沿襲。向武、都康州屬邕州田州路治所在今田陽縣,上映州屬鎮安路治所在今德??h,余各州屬太平路。明,廢上懷恩州,余各土州沿襲。向武州初屬田州路,永歷五年1651年升為府,直隸廣西布政司。都康州初屬田州府,建文元年直隸廣西布政司。上映州屬思恩府治所在今武鳴縣,余各土州屬左江道太平府。清,各州沿襲。向武、都康、上映土州屬左江道鎮安府,余各土州屬太平思順道太平府。民國5年1916年9月,龍英、全茗、茗盈土州并為龍茗縣,以原龍茗土州治今龍英街為縣治;佶倫、都結、鎮遠、結安土州并為鎮結縣,以原佶倫土州治今進結街為治縣。民國6年,向武、都康、上映土州并為向都縣,以原向武土州治今中和街為縣治。龍茗、鎮結縣屬鎮南道,向都縣屬田南道,3縣后屬天保區天保區民團指揮部于民國29年6月為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部公署,治所在今德??h;31年為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治所在今靖西縣。1949年12月15日,龍茗縣解放,屬龍州專區,同月23日,鎮結縣解放,屬武鳴專區。1950年1月31日,向都縣解放,先屬武鳴專區后屬百色專區。1951年6月,鎮結、向都縣并為鎮向縣劃鎮結縣大隆區全部給平果縣,以原鎮結縣治今進結街為縣治,屬百色專區。1951年9月,鎮向、龍茗縣并為鎮都縣,以原龍茗縣添等鎮為縣治,先屬崇左專區,后屬邕寧專區、桂西壯族自治州。1953年4月劃都結區全部給隆安縣,全茗區全部劃給大新縣,4月將甘茶區全部,7月續將豐馬、雙燕、那雅3鄉劃給田東縣。
天等縣1955年1月,平果縣杰流鄉劃歸鎮都縣;1956年7月,隆安縣都結區茴梨鄉劃歸鎮都縣;1957年4月,隆安縣龍彥屯劃歸鎮都縣茴梨鄉。1957年4月17日,國務院批準鎮都縣改名為天等縣,縣治添等鎮隨之改名為天等鎮,屬邕寧專區。1958年7月劃救漢鄉的弄扎屯給大新縣那嶺鄉。1958年12月,天等、大新縣并為新英縣,后改為龍茗縣,縣治在龍英街。1959年5月撤消龍茗縣,恢復天等、大新縣,屬南寧專區。1970年南寧專區改為南寧地區,天等縣屬南寧地區至今。崇左市于2003年8月6日正式掛牌成立,從此天等縣歸崇左市。1964年,平果縣天南、品力、孟養鄉劃歸天等縣進結區。 行政區劃編輯天等縣轄4個鎮、10個鄉。天等縣地處桂西南,東接隆安、平果縣,南部大新縣,西接靖
區域位置西縣,西北靠德??h,北界田東縣。1958年曾與大新縣合并為新英縣,次年恢復兩縣原制??h城天等鎮直線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25公里,西南部縣界距中越邊境最近處9公里。天等縣境東西最大橫距6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3公里。全縣總面積323.88萬畝,其中山地面積276.16萬畝,天等縣轄4個鎮、11個鄉:天等鎮、向都鎮、龍茗鎮、進結鎮、把荷鄉、東平鄉、都康鄉、馱堪鄉、福新鄉、華隆鄉、金洞鄉、進遠鄉、寧干鄉、上映鄉、小山鄉。
天等縣天等縣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地面積1696.4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77.98%。其中土山占總面積的22.60%;石灰巖山地占總面積的41.50%;硅質灰巖山地占總面積的10.31%;半土半石山占總面積的3.57%。全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為西南部四城嶺主峰,海拔1073.7米,最低是東北部天南村洞荷洼地,海拔263米,一般海拔為450米至650米??h內巖溶地貌占全縣總面積的77.4%。
氣候環境
天等縣地形天等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多山,海拔高度較大,因而氣候較鄰縣溫涼濕潤。春末至初秋多受偏南氣流影響,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量多。冬季受北方寒潮影響,氣溫偏低,濕度小,雨量少??h境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太陽輻射量較多。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100.6千卡/厘米2,其地域分布是平地多,山區少。一年當中,最低值一般出現在1月約5.5千卡/厘米2,2月至7月逐漸增多,7月達最高值約11.4千卡/平方厘米,爾后逐漸減少??h氣象觀測站四周環山,日照時間年平均不足1520小時,最多是1965年,達1768.9小時;最少是1960年,僅1138.4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約33.7%。區域分布與太陽輻射相似,平地多,山區少。一年中,1月至4月陰雨多,日照少,各月平均日照在100小時以下,尤以2、3月最少,平均每天僅2小時多一點。5月至6月增至平均每天4.5小時以上。7月至9月日照最多,月值170小時以上,每天近6小時。10月至12月逐漸減少,12月只有109小時。天等縣日照時數能滿足一年各造作物生長需要。
水文狀況
天等縣峰林谷地多為斷層地帶,透水性大,地
秀美景色表水系不發育,全縣大小溪河20多條,均系大小泉水匯成,枯水期流量在1立方米/秒以下,平均流量1立方米/秒至3立方米/秒,洪水期多達100立方米/秒。主要溪河有:太平河古稱枯榕江,源于把荷鄉吉蘭村含若蘭水庫,經向都鎮福利、樂久村與源于九十九嶺的支流那必河會合,過祥龍、中和,平堯村后入田東縣,歸右江。漢洞河又名大漢溪,源于向都鎮漢洞村上漢屯,經漢洞后從叫通落水洞入德??h,歸右江。天等河又稱榮華河、都康河,源于都康鄉顯魯村那英山念向水庫,經寧干鄉永樂村伏慢水庫至寧干那近屯與源于九十九嶺的支流匯合,過龍盛村,都康鄉降祥村、華隆鄉稻香、榮華村后與支流古桃河匯合入天等鎮,過華隆鄉紅嶺、盛典村后潛入地下,出隆安縣,歸右江;冬季、河少水,流至天等鎮麗川村與華隆鄉紅嶺村交界的漏泵處入落水洞,紅嶺至盛典村一段河道干涸。進結河古稱布魚河,源于馱堪鄉恲龍村那孟屯,經文秀村、進結鎮結安村至進結街與源于進結鎮團樂村的洞寧河匯合,過隆鳳民元村后入地下河,出平果縣,歸右江。那造河源于東平鄉泉水及三壽村,經利益村到那造村匯合后流入田東縣與枯溶江匯合,歸右江。龍茗河古稱龍江,源于四城嶺東麓福新鄉苗村、種典村,至龍茗鎮西北村與源于四城嶺北麓上映鄉佩光村的支流匯合,經龍英、三北、小山、龍橋村后入大新縣利江,歸左江。
人口民族編輯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140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如下:天等鎮21873、龍茗鎮18836、進結鎮28521、向都鎮24553、華隆鄉32883、都康鄉23999、寧干鄉15471、馱堪鄉26605、福新鄉26179、東平鄉18572、進遠鄉9092、上映鄉27697、把荷鄉18296、小山鄉10140、金洞鄉8683。根據201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常住總人口3381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如下:天等鎮67426、龍茗鎮16664、進結鎮27318、向都鎮37096、都康鄉24197、寧干鄉16813、馱堪鄉27932、福新鄉25040、東平鄉20639、進遠鄉8446、上映鄉28901、把荷鄉19178、小山鄉11164。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為3263179畝,1980年有耕地393137畝,占總面積12%,其中水田201785畝,旱地191352畝;園地7655畝,占0.2%;林地664419畝1974年林業普查數,占20.4%;樹林地115750畝,占3.6%;牧地499190畝,占15.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1510畝,占1.6%;交通用地20759畝,占0.6%;水域46572畝,占1.4%;荒山荒地1464196畝,占44.9%。1981年至1985年間,全縣城鎮建設占用耕地213.57畝,鄉村建設占用耕地914.15畝,共計1127.72畝。1985年,全縣耕地面積389416畝,比1980年減少3721畝。1985年,全縣有難利用的荒山荒地81.04萬畝,占荒山荒地的56.86%;可利用的61.49萬畝,占43.14%,人均1.67畝??衫玫幕纳交牡刂?,宜農荒地5.46萬畝,占荒山荒地的3.83%,人均0.15畝;宜林荒地33.49萬畝,占23.5%;人均0.91畝;宜牧荒地22.54萬畝,占15.81%,人均0.61畝。
水資源
天等縣六條主要河溪徑流的補給,主要仰賴于大氣降水。年平均徑流深度為658.8毫米,徑流系數為0.3至0.5,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4.3億立方米。全縣人均擁有水資源量為3890立方米,約為自治區人均占有量5310立方米的73%,比全國人均占有量2700立方米高44%。1985年全縣水利工程充分發揮效益后能提供使用的水量為4.66億立方米,占地表水資源的32.6%實際效益較差,另外,境內地下水富水區天然補給量為3億立方米左右,枯水期總流量為8.31立方米/秒,平水期總流量為33.03立方米/秒。但地下水在峰叢洼地區域埋藏較深,不易開發利用??h內徑流年內分配不均,5月至9月比較集中,約占全年的75%左右,枯水年春旱特別嚴重。境內巖溶地貌占77.4%,地表河溪少,多年平均降水量雖不少,但降水大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山高水深的局面,特別是進結、馱堪等鄉鎮的石山地區,水資源尤為缺乏。天等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5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6644千瓦包括借大新縣稔底建電站可開發量7200千瓦在內,1985年已裝機9004.9千瓦包括稔底電站已裝機4800千瓦在內,尚可開發利用7639千瓦。
礦產資源
境內金屬礦產有錳、鐵、金等;非金屬礦產有磷、水晶、黃鐵礦、重晶石、大理石等。其中錳、磷、水晶具有一定的工業儲量,有開采價值。
經濟概況編輯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3.3億元,同比增長7.7%;財政收入完成3.93億元,同比增長9.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6.98億元,同比增長24.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12億元,同比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8132元,同比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054元,同比增長13.1%。
第一產業
天等縣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1980年社會總產值8334萬元,農業占69.15%;1985年8744
康鄉田園萬元,農業占60.72%;1987年13941萬元,農業占61.97%。工農業總產值,1978年6954.2萬元,其中農業占82.87%。1985年比1978年下降3.54%,其中農業占79.14%,下降7.88%。1987年比1978年增長17.20%,其中農業占73.63%,增長4.13%。農業內部,1978年種植業產值382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6.34%。1985年種植業產值303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57.09%,比1978年下降20.72%。1987年種植業產值477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55.32%,比1978年增長25.01%。種植業以糧食生產為主。1950年至1985年,糧食播種面積占種植業播種面積90%以上的有26年,將近90%的有10年。1978年糧食作物收入1992.9萬元,占種植業總收入的89.40%。1985年糧食作物收入1652.4萬元,占種植業總收入的54.87%,比1978年減少17.09%。1987年糧食作物收入2842.1萬元,占種植業總收入64.46%,比1978年增長42.61%。天等縣的糧食生產幾經起伏。1959年以前,連年上升,1960年后連年下降,直到1971年才恢復并超過1959年的水平。以后逐年上升,到1982年發生了歷史性突破???983年后又出現滑坡現象。1985年回到1971年的水平。天等縣種植業生產的糧食,1953年至1987年,除了為天等人民提供必要的口糧外,還純調出5577萬公斤,已減去純調入的2948萬公斤,直接為天等縣工業提供的原料,占國營工業總產值的58%;天等商業部門經營的工業品,幾乎全部銷往農村;縣財政收入60%直接間接來自農業。
第二產業
清末,手工業主要有榨油、釀酒、編織、染織、鑄造、裁縫、木工、打鐵、首飾、彈棉、補鍋、草繩、燒石灰、紗紙、土布等。手工業者多數集中圩鎮。向武土州祥村、貴村和今把荷的上萬村一帶有人淘金。民國4年1915年廣西省誠泰、福利2公司于向都縣嘉平、樣村承領開采沙金礦、紅銻礦,因價格低而停辦。天等縣有犁頭出于北區之鹿馬、那隆、隴敏三村,每年約出千把,遠銷至隆安、添等及果化等處。每年還外出鑿石均有三四千人,主要是建筑橋梁、石具、墓碑和雕刻等。南寧、鎮南、田南各縣及安南、暹羅兩國無不有其足跡。以西區下州村百余戶此工最為擅長人物花鳥,鑿刻畢肖。又北區之上元百余戶、銑村六七十戶,其村人能造簪環首飾,長于銀工。西區之更訓、容正兩村長于鐵工,刀槍均能制造。1922年,龍茗縣年產添等空心面線86萬斤,鎮結產20萬斤,向都縣產50萬斤。添等空心面線最優,曾遠銷香港、廣州。1923年向都縣都康年產南粉10萬斤,龍茗縣產150萬斤,向都凝圩編織草席、草帽出售每年約有千把只張。鎮結縣銑村個體戶產紗紙18萬斤,產值3600元國幣。向都縣漢洞村產紗紙400斤,產值150元。龍茗縣會榮村也有紗紙出售。1926年,鎮結縣油桐產量3.8萬斤,龍茗縣產6.9萬斤,向都縣產6萬斤。29年鎮結縣油桐產量增至4.28萬斤,龍茗縣增至27.07萬斤,向都縣增至13.56萬斤。1948年3縣有油桐榨坊15家,每家年榨油籽50至60萬斤,產出桐油30萬多斤,銷往果化10萬斤,其余在本地銷售作燈油及涂料。油桐榨坊主要集中龍茗縣士林村,鎮結縣巖造村,向都縣平究村。1935年向都第二區之祥屯及第七區之加平村與雷平縣交界之隴吼嶺發現金礦,當地個體戶淘沙采之,頗有收獲,尤其隴吼嶺采獲頗多。解放后,向都鎮金洞鄉一帶仍有人淘金,開采紅銻礦。因黑市金價低,以開采紅銻礦為主。進結、進遠、都康等鄉鎮的石工匠,每年均有一二千人外出。進遠鄉政州村常有三四百名鐵匠到外地打鐵。進結鎮民元村有百余名銀匠到那坡縣及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專鑄首飾。天等鎮會榮屯、進結鎮銑屯、向都鎮漢洞仍生產紗紙,在縣內出售。1949年工業總產值35.2萬元,全是傳統手工業。1954年11月,在添等鎮太平街建立縣火力發電廠,供機關、醫院照明。1955年建天等酒廠。1956年成立會榮紗紙手工業合作社,同年轉為國營天等造紙廠,1961年下馬。同年個體手工業者組成鐵器生產合作社,職工17人,后改為農機具廠。1972年購置車床等機器設備進行生產。同年縣財政投資建立天等火電廠。1958年6月組織3000名民工,手工開采東平錳礦,1962年下馬,1966年復辦。10月,在馱堪建鋼鐵廠,在龍勝、龍茗、天等、都康、進結、東平等地建煉鐵高爐162個,土爐939個,小窯爐1158個。上馬人數46931人,砍伐木材93534噸燒炭,煉出結鐵4367噸,生鐵361噸,次年12月下馬。同年5月,縣財政投資10萬元辦金礦場,1960年下馬。同年,于向都萬福寺建炸藥廠,1961年下馬,1970年1月再上馬,生產民用硝氨、木糠炸藥,因產品無銷路,1980年11月下馬。5月,進結、向都、龍茗、天等鐵器社和進結犁頭合作社組成農機具廠。同年,于縣城西北部建立與酒廠合并、統一核算的糖廠,1971年擴建,日榨甘蔗50噸。1982年并入勝利糖廠。5月,石印社轉為縣印刷生產合作社,12月改名新英縣印刷廠。1960年8月改為天等縣印刷廠。這一年上馬的還有農機修造廠、化肥廠、金礦、硫磺礦、磷礦、東平錳礦、磚瓦廠、淀粉廠、炸藥廠、陶器廠、紡織廠、煉油廠、皮革廠集體,除了農機修造廠、東平錳礦之外,1961年全部下馬。1963年7月興建天等縣第一個水電站,新屯水電站。1966年8月縣財政投資2萬元興建天等磷肥廠,1968年投產,1975年產值發展到97.74萬元。產品除在本縣銷往外,還銷往武鳴、隆安、邕寧等縣。1980年12月因燃料短缺,質量低而停產。1968年,磷肥廠附設水泥生產車間,試產礦渣水泥。1981年磷肥廠下馬,轉產水泥,改為天等縣水泥廠。1969年11月建天等縣制藥廠。1971年建木器廠。1984年因原材料缺乏和經營管理不善,虧損下馬。1973年7月縣財政投資450萬元,建天等氮肥廠。1981年3
電解錳車間月停產。從投產至停產共生產合成氨6233噸,碳銨30197噸,總虧損153.92萬元。因煤炭運輸線過長,連年虧損而轉為淀粉廠,部份設備無償調給隆安氮肥廠。1974年7月,南寧地區軸承廠遷往扶綏縣,天等縣利用留下的設備建天等汽車修配廠。1975年自治區財政廳撥款180萬元,辦磷礦場。至1979年共產磷肥12.59萬噸,產值115.35萬元。除滿足天等縣需要外,還銷往鹿寨、明陽、馬山、橫縣等地。因品位低13℃以下,運輸線長,成本高,虧損大,而于1980年停產。1976年10月投資755萬元,由縣農業建設兵團3000名民兵施工,興建稔底水電站,1980年8月一級站兩臺機組投產,1985年11月二級站兩臺機組也投產。1977年8月縣財政撥款138.32萬元,興建平堯下段水電站,1982年竣工,因設備和電線被偷,未能投產發電。1981年11月投資803.37萬元,立項興建日榨650噸的勝利糖廠,1982年12月投產。1982年1月興建天等食品廠。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399萬元,比1949年35.2萬元增長38.74倍,比1978年1191.2萬元增長17.45%。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錳礦18783噸集體、淀粉211噸、電力858萬度、干粉6噸、人力打谷機300臺,桂龍膏11.84萬支、碾米機7臺、桂龍酒1.38萬瓶、破碎機99臺、半夏止咳糖漿2000瓶、粉碎機89臺集體、油箱1681只、粉絲33噸、檔案箱677只集體。水泥2368噸、糕點59噸、木材1168立方米、酒精329噸、機制糖2362噸、混合酒216噸。全縣國營工業建立了電力、冶金、機械、建材、食品、印刷和制藥7個獨立核算工業行業,職工1011人,其中具有中級職稱14人,初級職稱126人。固定資產原值2627.24萬元,固定資產凈值2233.21萬元,工業總產值829萬元,銷售收入674.55萬元,銷售稅金75.23萬元,利潤總額51.99萬元。各行業產值占國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電力56.62萬元占8.48%、冶金103.30萬元占15.47%、機械45.21萬元占6.77%、建材12.08萬元占1.81%、食品419.05萬元占62.77%、印刷16.88萬元占2.53%、制藥14.48萬元占2.17%。較大的國營廠礦場,有縣酒廠、東平錳礦場、農機修造廠、勝利糖廠、水泥廠、印刷廣、制藥廠、汽車修配廠、食品廠和稔底水電站、平堯水電站、遼樂水電站。其中勝利糖廠產值269.11萬元,占國營工業總產值的32.46%,東平錳礦場產值103.30萬元,占12.43%,天等發電網產值66.9萬元,占8.07%。
第三產業
清光結二十一年1895年,每逢圩日有廣東羅定和廣西賓州等
天等縣地小販在圩鎮來回擺攤,銷售小工業品。民國22年1933年,本地人開設小鋪店9間,經營油鹽、煙茶、紙張,筆墨、藥材等。1934年,鎮結縣鎮結街有坐商15家,其中陳崇記有資金1萬元國幣,寶隆有資金0.5萬元,其他鋪店有資金0.2萬元左右。向都縣中和街有坐商19家,其中榮珍有資金0.7萬元,譚榮興有資金0.4萬元,其他小鋪店有資金0.3萬元左右。龍茗縣坐店19家,其中祥興有資金0.2萬元左右,經營布匹、雜貨、煙酒、油鹽、醬醋、藥材、陶瓷等。1952年,建立國營貿易組和供銷合作社。1953年成立國營天等貿易支公司,供銷系統也先后成立縣采購推銷經理部和基層供銷合作社。當年支公司和供銷社收購農副產品7.1萬元和27.3萬元,商品銷售43.4萬元和34.1萬元。主要經營的農副產品有生豬、土糖、桐籽仁、桐油、八角、茴油等,工業品有棉布、棉紗、毛巾、肥皂、火柴、煤油、食鹽等。1954年,實行棉花統購和棉布統銷,憑票供應。以后,擴大到家禽和生豬的派購。私營商業納入批購、經銷、代銷軌道,行政上由商業局管理,批發進貨與國營銷售價格相同,購進商品只允許五金、小百貨和文化用品。1956年,掀起全行業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個體商業按行業組成1間公私合營藥店參加該店的有瑞堂、萬回春、壇壽堂、安生堂4間藥店,資金約0.2萬元,沒有雇工,32個合作店組。1957年4月,成立民族貿易管理局,對國營商業和供銷社實行統一領導,全縣共16個核算單位,有職工793人。全年商業和供銷系統商品純購進153.4萬元,純銷售360.5萬元,占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88.9%,合作商店占11.1%。1958年縣供銷社與商業局合并辦公,基層供銷社改為國營商店。商業體制、機構變動頻繁,經營管理混亂。為支援大辦鋼鐵和大辦水利,各商店抽調人員參加煉鋼鐵、修水利,留守營業人員大力收購廢舊生鐵、鍋頭、錳礦石、木材、木料、木炭,支援煉鋼第一線;大力收購農副土特產品,預付資金126萬元。當年野生纖維、淀粉產品積壓30多萬元,紅樹皮報損4.83萬元,沙梨、生姜等霉變損失1.5萬元,從都安縣運回的豬仔因管理不善死亡1000多頭,損失2.5萬元。全縣20個核算單位,有18個虧損,共虧損21.27萬元含縣以下商店。當年,取消農貿市場。1960年,商品緊缺,糧、油、棉、肉供應緊張,出現商品“走后門”的現象??h人民政府為了保障人民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打擊投機倒把,規定豬肉、食糖、香煙、酒類實行計劃分配,憑證供應,部份商品則高價出售,以緩解矛盾。國營商業和供銷社分開,掛兩個牌子,分兩套人馬,合署辦公;恢復合作店組,個體商販實行代購、代銷。當年獲利28.08萬元。1963年1月,國營商業與供銷社正式分開,明確商業局領導國營商業企業,恢復工業品、副食品、五金、醫藥、飲食服務公司;縣供銷社把28個基層供銷社并為10個區供銷社。同時,恢復集市貿易,放寬部分二、三類農副產品范圍。1964年,全縣市場出現繁榮,物價趨于穩定,大部分商品供應得到緩解,逐步取消高價商品,轉為平價憑證供應。1966年至1967年“文革”開始,社會治安混亂,交通運輸阻塞,商品短缺,購銷萎縮,商品純購進和純銷售分別比1965年下降11.8%和1.3%。商業機構不穩定,也影響了商業的發展。1966年虧損3.3萬元,1967年虧損增至10.1萬元。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撤消縣商業局和供銷社,代之以縣貿易服務組,主管全縣商業和供銷社工作。1972年6月縣貿易服務組改為商業局。1973年,各公社商業供銷服務站改為供銷合作社。1976年大打“批資批修總體戰”,掀起批判“資本主義”高潮,反對“自留地商品化”,批“野馬副業”,把社員自留地種的青菜和經濟作物,家庭多飼養的畜禽以及上山采收的野生土特產品,當作資本主義來批判,外出搞副業的戴上搞“野馬副業”的帽子加以斗爭。有些生產隊規定每農戶養雞不得超過5只;進結公社派出干警追回搞“野馬副業”的人員,僅高州大隊就追回45人;搞“野馬副業”的骨干分子在公社、大隊被輪流批斗。1975年和1976年全縣國營商業和供銷系統購銷額停滯不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分別比1974年的690.2萬元下降16%和13.4%。1979年3月,恢復縣供銷社。商業局主管百貨、五金、糖業煙酒、藥材、食品、飲食服務公司和合作總店后改為綜合公司,縣供銷社領導土產、農資公司和各基層供銷社。1987年,全縣國營、集體、個體商業網點有2999個其中零售網點2844個,從業人員4724人。屬國營商業含糧食、物資、農機、圖書93個750人;集體商業含供銷社25個646人;個體商業2652戶3328人。全縣平均133人有1個零售網點,平均286人有1個飲食服務網點。商業和飲食服務業遍及全縣城鄉,方便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