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境域版圖頗似一只巨大的芒果,恰與被命名為“中國芒果之鄉”巧合,物華天成。
田東出土舊石器手斧田東境域是東亞早期人類遷徙史上一個重要的驛站。田東縣檀河高嶺坡舊石器遺址是“廣西百色舊石器”的主要發掘地,發掘出的舊石器,尤其是4件“百色手斧”,經中美專家考證,確定為80萬年前的舊石器,有力地證明了東亞早期人類與西方具有同樣的智慧和認知能力,使存在于世界學術界長達50年之久的“莫維斯理論”從根本上動搖。研究成果被評為“2000年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2001年,遺址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
田東是-、張云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辟右江革0據地的發源地。1929年10月,-、張云逸在恩隆(今田東,下同)領導和指揮廣西警備第4大隊及農民自衛軍發動“恩隆-”,打響了百色起義的第一槍。同年12月,在恩隆縣平馬鎮經正書院建立“右江工農民主政府”,恩隆縣成為右江革0據地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廣西最早成立的工農民主政府。1996年,“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田東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唐代是西南諸番國通邕州商道的必經之路;宋代在橫山寨(今田東)建立的橫山博易場,是南宋國征集戰馬的重要場所,也是著名茶馬交易重鎮。貫穿境域東西的南昆鐵路、南昆高速公路(在建)、324國道、右江航道,是云貴川渝等省市連接廣西、廣東的交通要道。田東至巴馬、田東至天等的三級油路及田東至靖西的二級公路、田東至德保鐵路(在建),巴馬百林至田東林逢三級油路在建橫貫縣境南北。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十年來,田東縣積極圍繞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特色農產品發展工業,培育壯大了石化、電力、煤炭、制糖、造紙、建材等工業企業,田東香蕉、芒果、香米、香豬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迅速發展壯大。打造出“達力”牌瓦楞紙、“右江”牌水泥、“東星”牌砂糖、“增年”牌山茶油、“田東桂七香芒”等一批廣西名牌產品和廣西優質產品?!疤飽|香米”被自治區優質稻米評定委員會評為“廣西一級優質米”?!霸瞿辍迸剖秤蒙讲栌瓦M入美國市場,“達力”牌瓦楞紙榮獲國際商工貿產品金牌,產品免檢直接出口泰國。2005年,三次產業比重為32:45.1:22.9,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接近98%。是年,田東縣榮獲全區縣域經濟發展進步獎,縣域綜合實力躍居全區第13位。
二、行政區劃
田東縣轄6鎮7鄉,總人口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64萬人,全縣有壯、漢、瑤、苗等19個民族,其中壯族329117人,占總人口的85.2%,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
三、歷史沿革
秦前,今田東縣地屬百越(粵)地。
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今田東縣地分屬桂林郡及象郡。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改故秦桂林郡為郁林郡,今田東縣地大部分屬郁林郡增食縣地。延至西晉時期為止。
東晉建武二年(313年),在郁林郡內析置晉興郡,今田東縣大部分地屬晉興郡增翊縣地。南北朝時期仍因之。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廢晉興郡置晉興縣,十八年改晉興縣為宣化縣,今田東縣地大部分先后屬晉興縣、宣化縣地。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宣化縣為武緣、橫山、晉興、朗寧4縣,橫山縣治所在今田東縣地,是本區域建縣之始。隸邕州朗寧郡,開元年間(713-741年)唐王朝在今桂西地區置田州,轄都救(在今平果縣)、橫山(在今田東縣)、武隆(在今田陽縣、百色市)、惠佳(在今百色市)、如賴(在今田林縣)5縣,治所于都救縣。天寶元年改田州為橫山郡,今田東縣大部分地屬橫山郡地。乾元元年(758年)橫山郡復改名田州,并撤銷橫山縣,今田東縣大部分地屬田州地。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田州廢置,后復置。
唐代,除在今田東縣地設置橫山縣外,還設置侯州(在今作登瑤族鄉),功饒州(在今思林鎮)2個羈縻州。
宋代,在今田東縣地設田州、功饒州、侯唐州、婪鳳州、上隆州、向武州和上林土縣等土州、土縣,并設置軍事行政單位橫山寨。
元代,廢橫山寨,在桂西地區設田州路、來安路、鎮安路等三路軍民總管府,均屬湖廣行中書省。其中田州路治所設于今田東縣祥周鄉祥周村舊州屯。共轄果化州、向武州、安定州、奉議州、上隆州、功饒州、懷德州、思恩州、婪鳳州、兼州、下隆州、田州、歸德州、武龍州、歸順州、歸辰州等16個州和羅彼、郍帶、唐興、強山、威德、永寧、都陽、古帶、南海、上林、武林、順安、華陽等13個縣。其轄境包括今平果、田東、田陽、右江等縣區及巴馬瑤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在此期間在今田東縣境內新設置的州縣有下隆州、富勞縣和武林縣。
明代,田州土州、向武土州治所先后遷往今田陽縣和天等縣,上隆州因土司遷往大藤峽而廢置,-年間,下隆州改為土巡檢司。至明末,在今田東縣地保留治所的州縣只有上林土縣。
清初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置情況與明末同。光緒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歸流,在今田東地置恩隆縣,隸百色直隸廳。治所初議設于燕洞圩(今屬巴馬瑤族自治縣),后更定于平馬圩(縣署于光緒五年正式在平馬成立)。轄境為原土田州之上田、上恩、下恩、上隆、下隆5里及篆里之一、二、三都。光緒三年至四年,恩隆縣又先后把上田里二都之海圖、混圖和個逢圖的那佛、那坡、隴桑3村劃歸奉議州,至此,恩隆縣境東至下恩里六羊村(今屬都安縣),最南至右江北岸,西至上隆里坤圩(今屬田陽縣),北至篆里發旺村(今屬巴馬瑤族自治縣),東西距160公里,南北距92.5公里,轄境包括今平馬鎮、祥周鎮、林逢鎮的右江北岸各村,朔良鎮、那拔鎮、義圩鎮的全部,思林鎮的一部分,還包括今田陽、巴馬、都安、平果等縣的一部分地區。
民國元年(1912年),百色直隸廳改為百色府。今田東縣地大部分屬恩隆縣,其余分屬上林土縣、向武土州、奉議縣。恩隆縣、上林土縣均隸百色府。
民國2年裁百色府,設田南道,恩隆縣、上林土縣歸田南道管轄。
民國4年,都安縣建立,恩隆縣將縣屬大化區地劃歸都安縣。
民國6年,撤銷向武土州,設向都縣,今印茶鎮、江城鎮地歸向都縣管轄。
民國7年,上林土縣改土歸流,以上林土縣全境及恩隆縣屬之下恩里之一、二都,上田里之養半圖及下旺土司全境,并置思林縣??h治設于馱用圩(今思林街)。境域包括今思林鎮、林逢鎮的部分村屯及平果縣部分地區,東至宇生村(今屬平果縣),南至坡塘村(今屬田東縣),西至潭福村(今屬田東縣),北至東選村(今田東縣境)。東西距24公里,南北距100公里,總面積為1006平方公里,折合1503250市畝。
至此,恩隆縣境域最東為江南鄉賞梅村(今屬平果縣),最南仍為右江北岸,最西為鵝橋鄉坤和村(今屬田陽縣),最北是巴品鄉福祿村(今屬巴馬瑤族自治縣),總面積為5547平方公里,折合8320875市畝。一直延至撤銷恩隆縣建立田東縣為止。
民國23年,根據省政府通過的《田南整理縣界案》,撤銷思林縣,恩隆縣更名為田東縣。原思林縣屬的保城、竹梅、養秀3鄉撥屬田東縣,會旺、海城、平治、中山、樂育、古玫、鳳梧、玉環8個鄉撥屬平治縣。原恩隆縣崇恩區的大同(除禱午街)、景德、鎮江、江南4鄉撥歸平治縣,立品區的羅賢、靈岐、仁德、羌桂、洪都、巴品8鄉和隆義區的燕樂、鳳橋、鵝橋3個鄉撥屬萬岡縣。原奉議縣之侖圩鄉、慕桃鄉和仁安鄉的大部分、馬平鄉、檀河鄉、作登鄉、巴立鄉、大欖鄉則劃屬田東縣。當時,田東縣最東的是養秀鄉之百馬村和真良村,最南的是巴立鄉馱瓜村,最西是大欖鄉之隴內村、隴陵村。最北的是云集鄉之塘黎村、朝陽村??偯娣e為2692平方公里。
解放后,田東縣的治所不變。境域有所變化。
1950年5月,田東縣人民政府把接管舊政權的21鄉(鎮)編為7個區,撤銷鄉(鎮),保留村(街)。
1951年8月,廣西省政府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撤銷萬岡縣。原屬萬岡縣的第五區(那桃區)、第六區(羌圩區)及燕洞、龍威、賴滿、龍田、洪晚、新黎、紫冒、巖廷8個村劃歸田東縣。
1952年11月,為適應土地改革后發展生產的需要,全縣將村改為鄉。
1953年,原鎮都縣甘茶區及雙燕、那雅、豐馬3個鄉撥歸田東。至此,全縣共轄11區1鎮,142個鄉。
1955年,田陽第六區新層鄉馱洪屯劃歸田東縣保利鄉管轄。
1956年10月,巴馬瑤族自治縣成立,田東縣又將那桃、羌圩2區及班龍區的燕洞、龍威、賴滿、龍田、洪晚、新黎、紫帽、巖廷8個鄉劃歸巴馬縣,同時撤銷班龍區。同年,平果縣黎明區平孟鄉將第一、五、六、七片劃歸田東縣。是年10月以后,田東縣共轄1鎮(平馬)、8區(合恒、祥周、朔良、林逢、思林、作登、那拔、印茶)。
1958年11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在8區1鎮的基礎上建立8個人民公社,各人民公社組織管理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代替區(鎮)公所成為基層行政單位,下轄生產大隊(街)。原平馬鎮和合恒區并為和平人民公社,原祥周區為飛躍人民公社,原朔良區為先鋒人民公社,原林逢區為超英人民公社,原思林區為火箭人民公社,原作登區為高峰人民公社,原那拔區為萬能人民公社,原印茶區為上游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和平人民公社分為平馬鎮公社和合恒公社(1960年10月,合恒公社改稱百林公社亦稱巴林公社),先鋒人民公社改稱朔良公社。同年8月,飛躍人民公社改稱祥周公社,超英人民公社改稱林逢公社,火箭人民公社改稱思林公社,高峰人民公社改稱作登公社,萬能人民公社改稱那拔公社,上游人民公社改稱印茶公社。全縣轄9個公社。
1961年,平果縣將海城公社的百教、巴朝、巴六3個大隊撥屬田東縣。同年6月,平馬公社恢復鎮建制,組成平馬鎮政府,其余8個公社分成24個小公社,全縣轄1鎮24社。
1962年,平果縣又把果化區果恒公社的可恒、重善兩個大隊劃歸田東縣。至此,田東縣的管轄范圍穩定至今。同年7月,原24個小公社合并,全縣設8個區公所和1個鎮公所,全縣轄8區1鎮。
1966年9月,各區公所改稱為公社管理委員會,平馬鎮公所改稱平馬鎮人民政府,全縣區以下的生產大隊改稱公社。轄8個公社和1個鎮。公社以下恢復生產大隊名稱。
1968年3月,各區(鎮)革命委員會成立,取代各區公社管委會和鎮人民政府職權。
1980年10月,撤銷革命委員會,成立平馬鎮管理委員會和各公社管理委員會,全縣轄8社1鎮。
1984年12月,根據上級關于政社分開的精神,原8社1鎮撤銷,設11個鄉2個鎮。各生產大隊改編為村,基本上每個生產大隊編為一個村,亦有個別生產大隊編為兩個村。村設村民委員會,為群眾自治組織。1987年將1984年所設的村民委員會改為村公所,作為各鄉(鎮)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另以自然村為單位或幾個自然村聯合成立村民委員會。1995年撤銷村公所,改設村民委員會。原以自然村為單位或幾個自然村聯合成立的村民委員會全部取消。
1996~2004年,田東縣行政區劃基本穩定。期間,祥周、林逢、朔良、江城、禱午、布兵、印茶、那拔、義圩等9個鄉先后撤鄉建鎮,平馬鎮將原街道委員會改為社區委員會。
2005年,撤銷布兵鎮、禱午鎮、坡塘鄉三個建制鄉鎮,分別并入祥周鎮、林逢鎮、思林鎮。是年末,全縣下轄平馬鎮、祥周鎮、林逢鎮、思林鎮、作登瑤族鄉、印茶鎮、朔良鎮、義圩鎮、那拔鎮等9鎮1鄉。
田東縣縣名由來,說法有二:一是因縣治處古田州州治(在今祥周鎮祥周村舊州屯)東部,故名“田東”;二是因縣治處田南道道治(百色)之東,故名“田東”。
四、自然地理
田東縣位于廣西西部,百色市東南部右江河谷中心地帶。地處東經106°53'~107°26',北緯23°16'~24°01'。東靠平果縣,南接德保、天等縣,西連田陽縣,北鄰巴馬縣。全縣總面積2816平方公里,折合422.4萬畝,占廣西總面積的1.2%。耕地面積39.3萬畝,其中水田19.68萬。果園地16萬畝,林地167萬畝,牧草地62萬畝,水域面積3.25萬畝,山地347萬畝,未利用荒地116萬畝(其中難以利用荒地87.7萬畝),人均耕地1.02畝。
田東縣居北回歸線上,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季。年均氣溫21.9℃,年光熱輻射平均114.34千卡/平方厘米,少霜無雪,無霜期長達362天,年均降雨量1167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869小時,適宜亞熱帶作物生長。境內右江河谷是百色地區糧、蔗、芒果和香蕉的生產基地。
五、交通建設
田東縣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隘,過去受歷史、地理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影響,全縣10個鄉鎮除平馬、祥周、林逢、思林沿右江河四鎮交通較為便利之外,南北部土石山區6個鄉鎮交通條件均十分落后。1996年以來,田東縣交通部門緊緊抓住國家發改委定點幫扶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努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升地方公路等級,先后修建了田東侖圩至巴馬縣扶貧三級公路、田東縣至天等縣三級公路、田東縣城過境一級公路、田東祥周至德保二級公路、巴馬平田至田東江城三級公路平田至田東巖鋸段等幾條等級公路,同時田東縣還全力推進鄉鄉通油路建設項目,先后修建禱午至巖鋸、禱午至朔良、思林至坡塘等9條通鄉公路,至2003年底,田東縣已在百色市率先實現“鄉鄉通油路”。這些工程項目的建設,使全縣10個鄉(鎮)全部通達四級以上公路,解決了20多萬余群眾的交通難問題,使全縣的公路等級結構日趨優化,路網日益完善,極大的改善了田東縣的交通基礎條件。
2004年以來,田東縣又將交通建設的重點轉移到農村公路建設上來。2004年開工建設革命老區農村公路13條,總里程為102.14公里;開工建設農村公路通達項目10條59公里。2005年開工建設革命老區農村公路16條,總里程156.8公里。2005年又陸續開工建設農村公路通達項目43條340公里。進一步完善了田東的交通網絡,促進了該縣域經濟的發展。
農村公路建設,實現人便于行,貨暢其流。按照“路、站、運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田東縣已規劃好農村客運站點建設,以縣城為中心,今年著力建好思林、新洲、作登、印茶、江城、朔良、義圩七個鄉鎮汽車站。鄉鎮汽車站建成后,將推廣經濟實用車型,合理安排線路,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讓農民群眾坐上方便車、放心車。
到2006年6月,田東縣有公路總里程 751.72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0.78公里,二級公路64公里,三級油路142.3公路、四級路534.64公里。全縣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極大的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目前,田東縣交通管理部門正在大力推進農村公路通暢建設項目,預計到2007年年底,田東縣80%以上的村將實現村村通油路。
田東縣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規劃建設重點:
一是繼續配合國家規劃實施國道主干線、西部通道等廣西重要經濟干線,形成該區公路主骨架;
二是加強與周邊縣市的交通聯系,構建公路、內河航運橫貫東西、縱通南北、通江達海出縣出邊大通道格局;
三是加強路網改造,進一步溝通城鄉交流,為壯大縣域經濟,推進城鎮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良好交通條件;
四是以方便群眾出行,做好運輸站場建設;
五是搞好右江航道田東段整治;
六是改善運輸方式,適應形勢發展做好港口建設。
建設規劃:
(一)田東縣通往鄰縣的干線都建成二級公路,即是田東至巴馬65公里(含支線:么西至那拔4公里),田東至天等46公里,田東至作登23公里,巖鋸至平田61公里,以及通鄉三級油路思林至江城49公里,那拔那練至朔良三級公路25公里,作登至江城29公里,通鄰縣鄉鎮的四級公路12條117公里,鄉與鄉連網(環縣)四級油路5條105公里,通村四級油路95條682公里。整個公路投資約13.20億元,通過實施這些公路項目,該縣2010年底公路密度將達37.8公里/百平方公里。
(二)以主樞紐港為重點,規劃建設魚梁航運樞紐工程,建設規模裝機4.8萬千瓦電站及1000噸級船閘各一座,渠化航道68公里,按三級航道標準整治航道257公里,估算投資15.9億元(該項目已由西江公司來實施)。
(三)通過改善水路航道通行條件,加大對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目標:
1、田東縣祥周鎮港口綜合物流中心,港口占地面積約達40公頃,年通過能力150萬噸的規模,設泊位5個(1個1000噸級泊位、2個500噸級泊位及2個250噸級泊位)。
2、合恒大橋北岸碼頭,占地面積35公頃,年通過能力150萬噸,設泊位4個(1個1000噸級泊位、1個500噸級泊位、2個250噸級泊位)。思林鎮散貨碼頭通過能力80萬噸的散貨碼頭,設泊位3個(1個500噸級泊位、2個250噸級泊位),占地面積20公頃。
4、便民碼頭10個。
(四)以公路運輸主樞紐為重點,加快推進該縣客流、物流中心和鄉鎮客運站的建設。建設目標:在城北開發區按國家交通部頒布的一級汽車客運站和一級汽車貨運站(場)標準建設城北汽車站,建設規模為25000平方米;以及義圩鎮、思林鎮、朔良鎮、印茶鎮、江城鎮、作登鄉四級客運站各一個。
六、城鄉建設
1996~2005年,田東縣先后實施舊城改造工程、百里文明河谷建設工程、城鎮化建設大會戰及農村小康示范村建設等,縣城總體規劃修編通過上級審批。部分鄉鎮城鎮總體規劃已完成編制。集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人民廣場建成使用,市政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縣城及鄉鎮集鎮街道美化、綠化、亮化進一步提升,全縣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縣城及鄉鎮小城鎮的承載功能和輻射能力明顯增強,城市活力不斷提升,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速度加快。1996年,全縣城鎮人口9.8萬人,城鎮化率25.3%;2000年,全縣城鎮人口11.1萬人,城鎮化率28.6%;2005年,全縣城鎮人口11.9萬人,城鎮化率30.2%??h城區面積由1996年的6平方公里增到2005年的9平方公里,人口由6萬人增至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