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峨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紅水河上游??h境東西長約77公里,南北寬約95公里。土地面積3196平方公里。天峨縣是國家、廣西林業重點縣,2011年全縣森林面積22.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6%,素有“森林王國”、“綠色寶庫”之稱,野生植動物資源種類繁多;紅水河流經縣境112公里,水資源占紅水河流域總蘊藏量45%。全縣轄2鎮7鄉,其中瑤族鄉1個,居住著壯、漢、瑤、侗、苗、毛南、布依、仫佬、水等20個民族。 天峨縣境內有中國第二大水電站—龍灘水電站。還有聚龍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聚龍大峽谷、大山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還是老革命根據地,縣內有烈士紀念塔3座,有拉好巖、犀牛泉、壁馬峰、雞冠山等人文景觀。天峨縣盛產油桐、金花茶、六畫山雞、紅水河魚、靈芝、竹蓀、珍珠李等特產,是著名的 “中國山雞之鄉”、“中國油桐之鄉”和“中國金花茶之鄉”。
天峨縣境在古代屬百越地。秦時屬象郡。漢時屬益州剌史部牂柯郡,直至三國、晉代、隋朝仍屬牂柯郡。唐代置羈縻峨州,屬江南道黔州都督府。北宋時,天峨境地屬廣南西路觀州;南宋屬廣南西路宜州。元代置程縣,屬慶遠府南丹安撫司。明代,今天峨東北境屬慶遠府,西南境屬泗城州,距州府北480里置“天峨甲”。清代至民國,東北和東南境屬慶遠府南丹州(南丹縣),西北一部份及西南大部屬泗城府凌云縣。清乾隆五年,凌云縣始添縣丞一員,協助知縣處理此境所轄政務,時稱“天峨分縣”??h衙署置于天峨鄉南岱。乾隆四十六年,衙署移駐天峨街,仍稱天峨分縣,是年,清庭頒發乾字一二四二零號鈐記一顆。是時,天峨分縣只管轄二十四亭半(含今縣境更新、納直、向陽、下老和樂業的過馬、打路、新化等),每亭四村,共98村。宣統三年,改設彈壓公署,稱“凌云縣天峨彈壓公署”,設彈壓官1人。民國16年,改彈壓公署為凌云縣北路民團總督隊。民國18年廢北路總督隊,改設凌云縣第十四區團務分局,設正副局長各1人。此際轄境僅有天峨鄉及新、那、賴三亭(今更新、那里、納直)而已,原有邏西、八亭、過馬(均在今樂業縣)則撥歸凌云縣第十三團務分局管轄。民國19年,在今縣境,設凌云縣第十四區,任區長(謝子克)1人。民國21年,割羅宜、九亭及巴更鄉之澤亭、斌亭、安亭、錦景、上福、文篇(今文里、邊里)、嘉祿(今加里、六里)等7村補充原有二十四亭半設凌云縣天峨特別區。時因此地屬黔桂邊陲,貴州、廣西兩省的中共地下革命活動昌盛,實為國民黨政權鞭長莫及,于民國23年籌備成立天峨縣??h衙之西有峨山,與南480里的凌云蒼嶺相對峙,以峨山取其政區名。廣西省政府于民國23年冬,割出凌云縣之羅宜、天峨、更新、劃鳳山縣之老鵬,取南丹縣之六排、橋頭、甲板、牙林共8鄉在民國24年正式成立天峨縣,縣治仍立于天峨鄉之天峨街,時屬百色行政監督區。第一任縣長黃建中承襲歷史上的避違,為區別縣、鄉、街之名,把“天峨鄉”改為“城治鄉”,把“天峨街”改為“向陽街”。民國27年,天峨縣劃歸慶遠行政監督區管轄,區治宜山。民國31年,天峨縣劃歸第二區管轄,區治柳江。民國37年又屬第十區,區治宜山。民國38年改屬12區,區治鳳山。1950年元月20日,天峨縣獲得解放,縣治立于向陽街。1952年下半年,縣治遷至六排,時屬宜山專區所轄。1958年7月,宜山專區更名為柳州專區,天峨隨轄。1965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增設河池專區,天峨縣屬之,區治河池縣金城江。1971年河池專區改稱為河池地區,天峨縣仍屬之。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池地區,設立地級河池市,天峨縣由河池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2003年天峨縣行政區劃一覽(2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六排鎮 轄:城中、城東、塘英3個社區;登里、都隆、納合、仁頂、云榜、龍坪、納州、令當、納洞、索法10個村委會。向陽鎮 轄:向陽、全平、林細、當明、牛場、海洲、林潭、治安、林列、平臘、龍魚11個村委會。岜暮鄉 轄:板么、平石、森里、擁里、板花、龍安、大甲、都樓、大
龍灘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曹、公昌、新洞、龍塔、甲巖、說洞14個村委會。八臘瑤族鄉 轄:八臘、龍峨、洞里、甘洞4個村委會。老鵬鄉 轄:老鵬、五福、什里、麻洞、納礙5個村委會。納直鄉 轄:納直、下景、百河、那里、當里5個村委會。更新鄉 轄:更新、上福、拉號、東瓦、斌亭、上景、納特、安亭、新林、文里、加里、邊里12個村委會。燕來鄉 轄:燕來、板隆、黨隘、巖里、納賴5個村委會。下老鄉 轄:下老、圭里、豪明、雅房、納明、百塘、羅宜7個村委會。坡結鄉 轄:坡結、納構、龍鳳、拉巖、拉增、玉里、魚翁、堯山、龍茶、河口10個村委會。三堡鄉 轄:三堡、拉馬、甲板、納沙、納關、頂茂、塘袍、頂換8個村委會。2005年,撤銷老鵬鄉和燕來鄉,老鵬鄉的建制全部并入八臘瑤族鄉,原燕來鄉的納賴村劃歸下老鄉管轄,原燕來鄉燕來、黨隘、板隆、巖里4個村劃歸向陽鎮管轄。2011年,天峨縣全縣轄2鎮7鄉,其中瑤族鄉1個。村民委員會91個,社區委員會3個,村民小組1650個。
天峨縣
天峨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紅水河上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06°34'-107°20',北緯24°36'-25°28',地理位置重要,是西南各省區出海的水、陸交通要沖之一。全縣面積3192平方公里。 天峨東鄰南丹,東南接東蘭,南連鳳山,西倚樂業,北與貴州省羅甸縣隔河相望??h城到河池市政府所在地金城江142公里,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96公里。
地質
按地質力學觀點,天峨縣境位于廣西山字形構造前弧西翼的反射弧脊柱部位,褶皺強烈,斷裂發育,地質構造復雜??h境內地層十分發育,根據其形成年代和相互疊復關系,最老地層為距今三億多年的中泥盆統東崗嶺組(公昌村龍崗屯),其上依次為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和第四系,并進一步劃分成14個地層單位,總厚度約3700至5000米。
地形地貌
天峨縣地處廣西丘陵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鳳凰山脈和東鳳嶺山脈交錯區。群峰林立,溝壑縱橫,地勢以中山為主。主要山峰有高樓山、三匹虎、大山、交連嶺等,其中:高樓山為全縣高山之首,海拔1419米。此外海拔1000米以上山脈有311座。 天峨縣地形中部及偏東南低,自西南、西北、東北向偏東南方向傾斜。由于地球內營力的強烈作用,特別是鳳凰山脈、東鳳嶺山脈的夾持擠壓,造成四周高、中間低的高峻地勢。又由于地球外營力的強烈切割,造成縣境重疊交錯、延綿陡峭的蝶形洼地、槽谷地等不同地表形態。
地貌類型
侵蝕構造地貌:縣境內以侵蝕構造地貌為主,約占全縣總面積的80%,計2550多平方公里,分為中山地貌、低山地貌及丘陵平原谷地地貌。中山地貌:主要分布在縣境西南部、北部等地區。其中包括靠近樂業縣的謀魯山、高樓山、周兆嶺、老山頂地區、西北部交連嶺一帶、北部的柳夜坡、坡結的交麻嶺、大山以及跟南丹接界的三匹虎、更新鄉東部的大山區,海拔1000一1419米,相對高差500一1000米。巖性主要由三迭系砂頁巖及少量泥灰巖組成。地勢崎嶇,地形切割深,最陡的山坡達80度以上,河流呈樹枝狀, 河谷多呈“V”字型。山體雄偉,山脊尖窄??h境西南部山脈走向以北西一南東向和北東一南西向為主。東部山脈以東北向較為明顯。從地貌上較明顯地反映出廣西山型構造西翼反射弧和脊柱的特征。低山地貌:主要分布于縣境西北部下老地區、三匹虎南部以及縣境南部納磨等地。為縣境內分布最廣的地貌,海拔500—1000米,相對高差200一500米,局部相對高差400一800米,切割較深, 山坡陡緩不一,山脊尖窄,方向性不明顯,山谷多呈“U”字型。巖性主要為三疊系碎屑巖類及石炭系燧石灰巖類、硅質巖等組成。巖石抗風化力較強,地表水侵蝕作用較弱,植被較發育,溝谷兩側較平緩地區多為農業耕作區。丘陵和平原谷地地貌:主要分布于紅水河兩岸及其支流兩旁。面積較寬的平原谷地主要在六排鎮至岜暮以東和向陽鎮附近,低山丘陵則多在沿河岸狹長的地帶。地形波狀起伏,一般海拔高300米以下。地表常有厚薄不等的坡積土和河流砂礫層履蓋,局部地段河流有階地。此類地貌是重要的農業耕作區。巖溶一侵蝕構造地貌主要分布于縣城至都隆、令當、仁頂、老鵬及岜暮之西南的大片碳酸鹽巖發育地區,與東蘭縣金谷鄉、鳳山縣喬音鄉的巖溶相聯;更新鄉的部份村落和三堡鄉頂茂、頂換有小面積出露。一般海拔高為500一1000米,相對高差在200一500米,最高海拔1377米。巖性主要為下二疊統茅口組、棲霞組和下石炭統巖關組的酸鹽巖,易溶蝕,經長期風化作用,溶溝溶洞發育,巖石大部裸露形成峰叢、峰林地貌,地表河流短小,地下河常見。山間盆地中堆積有較厚的泥土,為農業耕作區,巖溶侵蝕地貌在縣境有630多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0%左右。
地貌分區
縣內按其地理位置劃分四大地貌區。北部中低山地貌區:包括三堡鄉的三堡、頂茂、頂換、拉馬、塘袍、甲板、納沙及坡結鄉的坡結、堯山、龍茶、河口、拉巖、玉里村大部、向陽鎮的海州、林潭、牛場、當明、燕來鄉的巖里、燕來、板隆村的一部份、六排鎮龍平村的一部份??偯娣e119.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25%, 平均海拔763米,屬鳳凰山脈支系,山體高大延綿,溝谷夾陡,切割強烈,一般坡度在40°以上,最陡80°以上。丘陵地貌區:包括六排、塘英村的部分屯、納州、納合、索法、都隆村部分屯,岜暮鄉平石、板花、龍安村的部分屯、下老鄉的豪明、圭里、下老、百塘4個整村。處紅水河沿岸,總面積達86.1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18%,平均海拔高度398米相對高度100一300米,北部屬高丘,南部屬低丘,一般坡度為25°一35°。山頭較平園,丘岳起伏延綿,向南逶迤,丘間開闊。中南部峰叢地貌區:包括岜薯鄉的都樓、公昌、大曹、龍塔、甲巖、說洞及平石、板么村的部份屯,八臘瑤族鄉的龍峨、甘洞及八臘村的部分屯,老鵬鄉的麻洞、老鵬村及納礙、五福村的部分屯,六排鎮仁頂、令當大部分及塘英、都隆、龍平村一部分,更新鄉更新、上福村小部分。為縣內大石山區,面積約95.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20%。其外圍是砂頁巖接合地帶,海拔500—700米,心腹地帶1000—1300米,整個地貌形狀呈龜背形,山體基礎大,羅織成網,相對高度100一700米,坡度40°一80°,在高溫多雨條件下,溶蝕剝蝕作用極強烈,形成峰林如削、似犬牙春筍、參差嵯峨的地貌形狀。中南部紅水河布柳河地貌區:包括向陽鎮的全平、向陽、治安、平臘及龍魚村部分,燕來鄉的燕來、納賴及板隆襯部分,更新鄉的新林、加里、安亭、納特、斌亭、上景及上福村的一部分,納直鄉的那里、下景、納直、當里村,老鵬鄉的什里、五福及納礙村的大部分,坡結鄉的坡結村,六排鎮云榜村一部分,岜暮鄉龍安村的一部,面積177.1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7%。
氣候
天峨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暖夏涼,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2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81.9小時,年降水量1370毫米,無霜期達330天。
水文
天峨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有大小地表河流58條,全長1186公里,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7公里,地表年平均徑流量為12.93億立方米。主要河流紅水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縣城境內,流長112公里,平均流量1590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據1982年至1984年3月土壤普查成果表明,天峨縣國土資源豐富,全縣總面積為478.8萬畝。其中已開發糧作地23.68萬畝,占總面積的4.95%;經作地(包括種甘蔗、蔬菜、棉花、木薯的旱地)0.79萬畝,占總面積的0.16%;土石山密林、疏林、人工林地為206.22萬畝,占總面積的43.07%;草地和石山荒地229.96萬畝,占總面積的48.03%;交通用地(公路、農村道路)1.20萬畝,占總面積的0.25%;城鎮農村建設用地2.37萬畝,占總面積的0.49%;園地1.42萬畝, 占總面積的0.30%;用地161.3畝,水域12萬畝(其中河流、塘庫、水渠、坑、 塘、 壩占4.58萬畝, 河岸7.42萬畝),占總面積的2.5%;不能利用的礫石和石壁為8.12萬畝,占總面積的1.70%。.到1988年止,全縣還有可開發的國土資源199.07萬畝,占總面積的41.57%,其中可開發作人工林地的100萬畝,牧用地40萬畝,糧作地45萬畝(指25度坡地) 。1988年全縣有農耕田地22.16萬畝(含輪歇地) ,農業人口人均僅有糧作耕地1.82畝(含輪歇地)。
生物資源
天峨縣是國家、廣西林業重點縣,有國營林場和縣辦林場6個,2011年全縣森林面積22.9萬公頃,森林蓄積量855萬立方米,活立木總蓄積量85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2.6%,素有“森林王國”、“綠色寶庫”之稱。境內野生植動物資源種類繁多,屬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有桫欏、金花茶、紅豆杉、櫸木、羅漢松、野生蘭花等,主要特產有香菇、靈芝、中草藥材、甜竹筍、堯山茶、馬蜂蛹、芝麻劍魚等,野生動物主要有山雞、果子貍、猴、熊、穿山甲、黃羚、野豬、竹鼠等。
礦產資源
天峨縣礦產資源主要有銻、鋅、鐵、銅、金礦、煤、硫、鋁、錳、輝綠巖等。
水資源
水資源量地表徑流總量縣境地表徑流的補給來源于降水。由于巖溶地貌發育,一部份地表徑流轉為地下伏流。地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2.9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為404.93毫米,折合每平方公里有水40.493萬立方米。由于雨量集中在5至8月間,此期水量占年徑流總量的76%,所以,這期間,縣境每平方公里有地表水30.77萬立方米。過境水量:縣境容納過境水量是紅水河及其一、二級支流的布柳河、牛河、川洞河、圭里河。多年平均過境水量約有486.17億立方米,是縣內地表徑流總量的37.6倍。地下水量:天峨地下水量,目前無詳細勘察資料,據1982年水利區劃草測估算為0.5985億立方米(按50%頻率),主要是巖溶地下水和砂頁巖區的裂隙水。水力資源天峨縣水資源豐富,主要表現在水力資源方面,縣境河流落差大,水量充沛,特別是紅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