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縣隸屬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東緣,東鄰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和剛察縣,南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西毗德令哈市,西北與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界。是海西州唯一的牧業縣,煤炭和畜牧業是主要產業。
全縣總面積2.57萬平方公里(2010年),轄3鎮7鄉,總人口4.7萬余人(2010年),有藏族、漢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2008年,天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2億元。
歷史沿革
漢代以前,天峻為羌地。
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誘卑禾羌獻地,置西???,天峻歸西??ぽ牭?,王莽地皇二十三年(公元23年)西??U,復為羌地。
東晉十六國時,為鮮卑己弗部(又稱己弗勿敵國),北魏太武帝神鹿年間,天峻地區成為吐谷渾屬地。
隋煬帝大縣五年(公元609年)年破吐谷渾國,在其故地設置郡縣、其中西??ぶ瓮鹿葴喒识挤钩?,領宣德、威定二縣,天峻地區為宣德縣地。隋亡,吐谷渾復其故地。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攻敗吐谷渾,天峻地區改屬吐蕃國。
北宋初,這里曾為吐蕃角廝羅地方政權轄區。
蒙古憲宗蒙哥三年(公元1253年)置吐蕃待處宣慰司(治河州),天峻地區為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屬宣政院。
明前期為西寧塞外四衛之一的罕東衛屬地。后罕東衛西遷,這一帶屬尕甘利都司,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年,東蒙古吐默特部進入青海破四衛,天峻遂為東蒙古諸部牧區。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又成為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轄區。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編定青海蒙古29旗,天峻東部為和碩特北前旗駐牧地,西部為和碩特北右末旗駐牧地,錄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于事務大臣(統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清咸豐初年,藏族部落汪什代海部遷至天峻縣境駐牧。
民國六年(1917年)天峻地區錄都蘭理事,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為都蘭縣管轄,稱都蘭縣第二行政區。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10月16日,青海省軍政委員會任命王本巴為都蘭縣長,王德海、丹科為副縣長,10月30日王本巴一行30多人到達汪什代誨部落干1戶丹科家,向歡迎的群眾宣講了政策,汪什代海(天峻)遂為解放,
1950年,天峻被劃為都蘭縣第二區。
1953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局蘭州會議精神,都蘭縣升格為專區級民族聯合自治政府,天峻升縣級自治區,10月3日海西地委決定經省委批準成立中國共產黨天峻工作委員會,11月19日至24日召開"天峻藏族自治區籌備協商會議",正式成立“天峻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
1954年7月25日,天峻藏族自治區(縣級)正式成立,錄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專區級)。
1955年7月1日,根據國務院批復海西自治區改為自治洲,天峻自治區改為天峻縣,自治區人民玫府改為縣人民委員會,主席、副主席改稱縣長、副縣長。
1955年6月成立下環倉、上環倉、扎查3個區,委派3區委書記和區長。
1958年6月,天峻縣建立10個鄉級政權,3個區隨即撤銷。9月,天峻縣實現人民公社化,10個鄉改為10個人民公社,9月15日,10個人民公社合并為天棚、江河、快爾瑪、木里、蘇里5個公社,后將木里公社化為兩個公社即木里,織合瑪公社。
1962年9月,6個公社調整為15個公社,成立江河、快爾瑪、蘇里3個區,其中11個公社由3個區領導,4個公社縣直接領導。
1963年3月,經州上批準,天峻行政建置設1個區(蘇里區),11個鄉,其中9個鄉為縣直屬鄉。
1967年12月,天峻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設4個辦事組。
1968年7月,各鄉先后恢復公社建置,原公社改為大隊。
1984年,結合人民代表大會換屆選舉,進行鄉、社分設工作,天峻縣劃分為12個鄉,63個牧業合作社。
2001年2月21日,撤銷天棚、關角2鄉,合并設立并命名為新源鎮(鎮政府設在天峻縣縣城);將生格鄉政府駐地遷至野馬灘(青新公路451千米處)。2001年底,天峻縣轄1個鎮、10個鄉,62個村(牧)委會。
2005年,天峻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尕河鄉,并入蘇里鄉。撤銷木里鎮,設立木里鎮,鎮政府駐地和鎮區行政區劃范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撤銷江河鄉,設立江河鎮,鎮政府駐地和鎮區行政區劃范圍不變,實行鎮管村體制。2005年,天峻縣從原有的鄉鎮十鄉一鎮,成為三鎮七鄉,為新源鎮、江河鎮、木里鎮、快爾瑪鄉、織合瑪鄉、蘇里鄉、陽康鄉、龍門鄉、生格鄉、舟群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天峻縣轄3個鎮:新源鎮、木里鎮、江河鎮,7個鄉:蘇里鄉、龍門鄉、舟群鄉、織合瑪鄉、快爾瑪鄉、生格鄉、陽康鄉。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天峻縣總人口4.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98%,天峻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地區,有藏族、漢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15個民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峻縣位于青海湖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東部。地理位置介于東經96°49′42〃—99°41′48〃之間,北緯36°53′—48°39′12〃之間。東鄰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和剛察縣,南接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西毗德令哈市,西北與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界??h境東北-西南寬約44-170公里,西北-東南長約312公里。天峻縣總面積2.57萬平方公里(2010年)。
地形
天峻的地形可概括為:六大水、五大山、丘陵溝谷間平原,大小河四十三,湖泊沼澤連冰川;中部高,兩頭低,東南寬西北窄,形似楔;海撥高,天峻縣最高海撥5826.8米,最低海撥2850米,相對高差近3000米,平均海撥4000米以上。[4-5]
氣候
天峻縣海撥高,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氣溫低,降水時間不均勻。氣候寒冷,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大風天數97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天峻縣礦產資源有煤、硫磺、石灰石、石棉、云母、石膏、冰洲石、芒硝、巖鹽、高嶺土、鉛鋅、銅、黃鐵、金等。除煤、鉛鋅規模開采外,其他尚未開采利用;天峻縣探明煤儲量為33億噸,占全省煤炭儲量的66.9%,石灰石巖礦D級儲量為12.9億噸,在木里地區永久凍土層首次發現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是一種純度高、類型新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
生物資源
截至2010年,天峻縣野生動物有百余種,具有各種經濟價值及藥用價值的22科、37種。主要珍稀動物有牦牛、鹿、麝、雪雞、猞猁、雪豹、野驢、巖羊、黃羊、羚羊、熊、盤羊等;境內可入藥的野生植物有193種,常用的有80余種。
交通
青藏鐵路橫貫天峻縣縣境南部,截至2010年,鐵路在境內全長95公里,設有江河、天棚、天峻、南山、二郎洞五個火車站。天峻站東到西寧316公里,西達州府德令哈220公里。315國道線和青藏鐵路穿縣而過,[4-5]
經濟
綜述
2008年,天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2億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112.2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56億元,比2007年增長6%;第二產業完成13.93億元,比2007年增長171.39%;第三產業完成1.71億元,比2007年增長28.18%。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17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21.6%??h級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22億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42.17%,增收3620萬元。完成縣級一般預算支出28573萬元。天峻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1.17億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34%。在三大產業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2007年的17.6:64.1:18.3調整為9.1:80.9:10。第一、二、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3.3%、92.4%、4.3%。分別拉動地區生產總值3.7、103.7、4.84%。
第一產業
2008年,天峻縣共完成畜牧業總產值1.97億元,較2007年增長7.13%;天峻縣各類牲畜存欄69.25萬頭(只);適齡母畜比例61.2%;出欄率和商品率分別達40.85%、35.99%。整合各類資金1.29億元,建成了一批育肥基地、防災基地等牧業基礎設施工程??h財政安排新牧區建設資金530萬元,同時以財政貼息的形式,協調貸款1300萬元,用于新牧區試點村建設,改善牧業生產和牧民生活條件。已成立1個天峻縣性牧業合作社,12個以鄉村為單位的牧民協會,共擁有會員571戶,占天峻縣總牧戶的19.37%。開展“百企聯百村”活動,引導駐縣13家企業與35個牧業社以及2個社區結對,落實幫扶資金533萬元。完善牧區保障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機制,縮小城鄉生活差距。實施總投資100萬元的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695名貧困牧民直接受益。加大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力度,鼓勵牧民進城務工創業,轉移勞動力3212人(次),勞務收入達998萬元。
第二產業
2008年,天峻縣全年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0.36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3.2億元,較2007年同期增長204%,天峻縣工業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91.4%,拉動經濟增長102.6%;天峻縣實現銷售產值3.6624萬元;原煤產量完成648萬噸,較2007年同期增長77%,完成年計劃的130%。
第三產業
2008年,天峻縣第三產業完成1.71億元,比2007年增長28.18%。
社會事業
2008年,天峻縣繼續推行教育免費補助政策,共補助生活費234.2萬元,免除各類教育費用281.82萬元,天峻縣所有城鄉學生均享受了免費上學,分別在西寧、德令哈市開辦了高中班。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繼續落實牧區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政策,計劃生育率達到100%。招聘85名專業技術人員充實縣、鄉、村醫療衛生專業技術隊伍。組建天峻縣神湖之源歌舞隊,開展多場次巡回演出。投資280萬元改造縣影劇院,投資112萬元建設7個鄉鎮文化站。積極參與柴達木之夏、州民運會、激情穿越柴達木等一系列大型文體節慶活動。
旅游景點
天峻山
天峻縣位于祁連山南麓,東距青海湖僅40余公里,天峻山是環湖13座名山之一,也是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門戶。青海湖的母親河布哈河從北部山區發源,縣城西南的天峻山,山上松柏挺立,綠草鋪地,山峰兩側的天峻溝和瞎熊溝里奇峰林立,離縣城55公里處的秀龍溝,被天峻人自豪地稱為“青藏高原的小九寨溝”。這條峽谷總長26公里,四面環山。天峻山植被良好,山北是灌木叢,山南是松林。
哈拉湖
哈拉湖是青海第二大湖泊,又稱黑海,湖泊面積59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077米,屬咸水湖。哈拉湖是青藏高原上內陸流域一個大型咸水湖。該湖由發源于高峰達5,600米的周圍山區的許多小河流供水,各河多發源于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補給為主。這是祁連山腹地水草豐美的一塊地方,主要植被為芨芨草、豬毛蒿、阿爾太針茅、冰草、木本豬毛菜、里海鹽爪爪和牛漆姑草的高原草甸植被,是濕地鳥類雁鴨類、鷸類和鷗類的重要繁殖地,湖中有大種群的湟魚生存。
魯芒溝巖畫
魯芒溝巖畫位于天峻縣天棚鄉之西南,溝為東南-西北向,溝口處有西寧-天峻公路橫穿,溝東西兩側均為高山,山間和溝谷間牧草叢生,為良好的天然牧場。在溝內約4公里處東側為石山,石山根部為山體潰塌而落下的大石塊,這些石塊表面有一層油黑發亮的氧化面,巖畫就制作在這些大石塊上,共有3處,分別刻在3塊相距不遠石面較平的大石塊上。
石經寺
青海天峻石經寺位于天峻縣城東北方,離縣城約18公里處。1957年建成,在石板上鐫刻藏文關角(即甘珠爾)大經108部,莊嚴經200部、佛像324尊。石經墻為高2米、寬1米,周長320米的正方形經院。整個石經院由“甘珠爾石經院”、“時輪佛塔”、“石經佛龕”、“巨鍋長明燈”四部分組成。
地方特產
牦牛絨
牦牛被稱作高原之舟,是生長于中國青藏高原及高寒草原的特有牛種,牦牛絨很細,直徑小于20微米,長度為3.4~4.5厘米,有不規則彎曲,鱗片呈環狀緊密抱合。牦牛絨比普通羊毛更加保暖柔軟,用于服裝生產領域。
草原黃蘑菇
草原黃蘑菇是一種珍貴稀有的食、藥用蕈菌。生于草原,尤其喜生于高山草甸草地上,形成蘑菇圈與牧草形成菌根。營養豐富,尤以天峻縣產的黃蘑菇,肉質肥厚,細嫩脆鮮,形體碩大,味香似肉,質量最為優良。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棒佤巍笔浅疵娴牟卣Z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并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饑御寒。
酸奶
主料:熟牦牛奶制法:當地牧民使用小碗通過發酵自行加工制作。特點:奶皮金黃,奶質細膩潔白,加入適量白糖可以使味道酸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