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區位于濟南市區北部,北緯36°40′00〞-36°45′00〞、東經116°56′15"-117°03′00〞。天橋區境四周與濟南市歷下區、歷城區、市中區、槐蔭區、濟陽縣及德州市齊河縣相鄰。天橋區總面積249.05平方千米,2010年總人口68.84萬人。天橋區轄13個街道、2個鎮。
天橋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黃河流經區內,小清河航運也始自于此。平均氣溫14.3℃,年降水總量666.7毫米。天橋區內有濟南火車站、濟南長途汽車總站交通樞紐和國際集裝箱陸路口岸,鐵路及濟青、京福高速公路交匯。天橋區有中共山東省委秘書處舊址、毛主席視察北園公社紀念地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有列為齊煙九點的藥山、標山、鵲山等風景點,有濟南動物園和五龍潭公園。
【行政區劃】
2010年,天橋區下設制錦市、北坦、緯北路、天橋東街、官扎營、寶華街、堤口路、工人新村南村、工人新村北村、無影山、藥山、北園、濼口13個街道辦事處,120個居民委員會。轄大橋鎮、桑梓店鎮2個鎮,120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屬潭國。周莊王十三年屬齊國濼邑。
戰國時期改稱齊國歷下邑。
秦統一中國后,屬濟北郡歷下邑。
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屬新設置的歷城縣。
三國時,歷城縣屬魏國青州安平郡,后屬濟南國。
西晉時,屬青州濟南郡。
十六國后燕時,屬齊州濟南郡。劉宋時,屬青州濟南郡。北魏高齊時,屬齊州濟南郡。
隋屬齊州、齊郡。唐代屬齊州(先后屬河南道臨淄郡、濟南郡,齊州)。
五代后梁時,歷城縣曾一度改為歷山縣。至后唐復歸歷城縣屬濟南道齊州。
北宋時,屬京東東路齊州,后升為濟南府。
元代,屬中書省直轄的濟南路總管府。
明清時期,屬山東省(1368年置)濟南府。
民國初期沿用清制。
1913年山東省廢府改道,歷城縣屬山東省岱北道,1914年改稱濟南道。
1927年山東省廢除道制,歷城縣隸屬山東省。自三國時期至1929年濟南設市前,今天橋區境均屬歷城縣轄領。
1929年7月1日成立濟南市,今轄區由歷城縣析出劃歸濟南市,歷城縣仍屬山東省。
1930年濟南市劃分為10個區,本區境域屬第四、五、六、八、九、十區分轄。日本侵占時期,濟南劃分為11個區,本地區分屬東鄉區、北鄉區、西南鄉區、西鄉區、中鄉區等區管轄。
1945年日本投降后,濟南市設11個區,本區域屬第八、十一、四、五區分轄。
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后, 第八、第十一兩個區政府機關駐天橋地區大楊莊和天橋東街36號。
1950年12月,濟南市劃分為6個市區、5個郊區、2個直屬鄉(鎮),本區分屬第三區、第四區、郊一區、郊二區、郊三區、郊四區和濼口鎮轄領。其中第四區人民政府機關駐天橋東街36號,郊一區人民政府機關駐黃臺板橋,郊二區人民政府機關駐鳳凰山村,濼口鎮駐濼口。
1955年9月8日,第四區更名為天橋區,隸屬于濟南市。
1956年濼源區撤銷,部分地區劃歸天橋區。
1957年12月25日,濟南市郊區并入歷城縣,歷城縣劃歸濟南市,今天橋轄區分屬天橋區、歷城縣和齊河縣等。
1960年6月18日,歷城縣北園人民公社劃歸天橋區轄領,翌年7月,北園人民公社復歸歷城縣領導。
1980年4月,濟南市復設郊區。北園人民公社歸郊區領轄。
1987年5月,郊區撤銷,北園鎮劃歸天橋區。天橋區境域始成現狀。
天橋區氣候概況
天橋區地處泰山山脈北麓,南部靠以石灰巖為主的山地丘陵區,北部為山前傾斜平原和有典型黃泛微地貌的黃河沖積平原區。轄區北部由于燕山期巖漿巖的侵入體局部突出地面,形成黃臺山、鵲山、鳳凰山、金牛山、北以鞍山、藥山、粟山、標山等孤丘。在黃河、小清河沿岸左近有湖沼洼地。天橋區整個地勢南、西兩面略高,北、東兩面稍低。海拔高度在21—120.8米之間。
【氣候】天橋區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區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征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寒夏暖,雨量集中。本地區風向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南風或偏南風,春、秋季多偏南風。全年以4月份風速最大且最多,平均最大風速在18—26米/秒之間。年平均氣溫14.3℃,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為7月。年降水總量666.7毫米,冬、春季降水較少,夏、秋季降水頗多,7月降水較集中。年日照總時數2710小時,≥10℃積溫4500℃。干燥度年平均為1.23,屬水分不足的半濕潤氣候區。
【水文】天橋區境內河流較多,主要分屬于黃河、小清河兩大水系。黃河在境內流長13.4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437.26億立方米,含沙量24.22公斤/立方米,含沙量為世界河流之冠,槽灘泥沙淤積嚴重,濼口壩頂海拔為37.6米,較本區工人新村地面高出14.1米,黃河已成為地上懸河。小清河在境內流長12.15公里,是濟南市區主要排水河道。轄區擁有濟南四大泉群之一的五龍潭泉群,有27余處泉眼出露,為“泉城”濟南的一大景觀。黃河北岸建有鵲山調蓄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