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門關(新疆下轄縣級市)
鐵門關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縣級市,地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是天山南麓和昆侖山北坡交匯的交通要沖,古絲綢之路中段的必經之地。鐵門關市由“一區二鎮”組成,面積590.27平方公里,距巴州首府庫爾勒市40公里左右。
2012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從庫爾勒市劃出設立鐵門關市,與兵團第二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模式。市人民政府駐鐵門關市興疆路1號。于2012年12月29日掛牌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黨委書記、政委黃金忠任鐵門關市委書記。2013年,鐵門關市總人口5萬人。
建置沿革
名字來源
“鐵門關市”取名于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的“鐵門關”。鐵門關位于庫爾勒市北郊8公里處的庫魯克塔格山谷中,曾是貫穿南北疆交通的天險關隘、古絲綢之路中道咽喉,晉代曾在這里設關,因其險固,故稱“鐵門關”。
設治前
鐵門關建市之前一直庫爾勒的一部分。歷史是庫爾勒和生生相息的。
秦漢時期,天山南路有36國,庫爾勒市位居渠犁國境,古渠犁國在且末西北,精絕(今民豐縣)之北,尉犁(今塔什店至博斯騰湖以南一帶)西南,山國(今尉犁縣鐵干里克東北)以西,烏壘(今輪臺縣策大雅)東南,其范圍相當于今庫爾勒市境及尉犁縣西北、輪臺縣東南一部分。
西漢文帝四年(前176),匈奴冒頓單于入侵西域,置僮仆都尉于焉耆、危須、尉犁三國間,渠犁受僮仆都尉控制。
西漢太初四年(前101),漢朝在輪臺、渠犁設使者校尉,管理西域屯田事務。
西漢神爵二年(前60),漢朝于烏壘設置西域都護府,渠犁歸屬漢朝版圖,筑埒婁城于“河曲”(今孔雀河的轉彎處)。歸降漢朝的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等部眾,也被安置在“河曲”。
王莽新朝天鳳三年(16),西域都護李崇敗退龜茲,埒婁城地屬匈奴。
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莎車王賢攻龜茲王,埒婁城地屬莎車王烏壘州。數年之后,龜茲殺烏壘王,占烏壘國境。
東漢永平十七年(74),西域都護陳睦治埒婁城。
東漢永平十八年(75),為焉耆攻沒。
東漢永元六年(94),班超發龜茲、鄯善等8國兵,征伐焉耆、危須、尉犁,斬焉耆王廣、尉犁王于陳睦故城。埒婁城歸屬于漢。
東漢永建二年(127),西域長史班勇與敦煌太守張朗分南北道攻打焉耆國,張郎由爵離城(即埒婁城)先至爵離關(今鐵門關),攻降焉者王元孟。
前涼建興二十三年(335),前涼張駿遣兵伐龜茲途中,在賁侖城和遮留谷擊退焉耆國王龍熙。地屬前涼。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前秦呂光攻降焉耆,地屬前秦。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萬度歸伐焉耆,置焉耆鎮。本地為柳驢城,地屬北魏。
西魏恭帝二年(555),突厥占據高昌之后,即向焉耆發展,本地受其統治。
隋仁壽三年(603),突厥西面可汗達頭的兒子泥利自立為西突厥全境的大可汗,史稱西突厥,本地受其統轄。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唐朝軍隊進攻龜茲,途經今庫爾勒境,本地屬隨后設立的焉耆都督府。但因戰爭此地多次在唐朝和吐蕃中交接相屬。唐后期歸屬西州回鶻。
宋宣和四年(1122)以后,西州回鶻臣服西遼,本地屬西遼。
宋嘉定十一年(1218),成吉思汗擒殺西遼乃蠻王子,本地屬元。
蒙古憲宗元年(1215),蒙哥登大汗位(史稱憲宗),于今吉木薩爾設別失八里行尚書省,庫爾勒地屬別失八里行省,歸察合臺后王治地。
清康熙十六年(1677),噶爾丹進兵南疆,破黑山宗,盡捕元裔諸汗,庫爾勒地屬準噶爾治地。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平定準噶爾與大小和卓木之亂以后,將焉耆定名為喀喇沙爾,派駐辦事大臣一員。所屬庫爾勒莊,實行伯克制。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于庫爾勒設三品阿奇木伯克一員,管理庫爾勒莊,并設守備駐軍。
清同治六年(1867),浩罕阿古柏侵占庫爾勒,血腥統治10年之久。
清光緒三年(1877)十月,清軍收復庫爾勒。
清光緒論二十五年(1899),喀喇沙爾直隸廳升為焉耆府。庫爾勒為焉耆府治地。
民國6年(1917),設庫爾縣佐,屬焉耆縣。
民國9年(1920)7月11日,設焉耆道,轄庫爾勒縣佐。
民國19年(1930),焉耆道改為焉耆行政長公署,同年庫爾勒縣佐改為設治局,屬焉耆行政長公署。
民國28年(1939),庫爾勒設治局升格為縣,屬焉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4月12日,焉耆專員公署成立,庫爾勒縣為焉耆專署轄治。
1954年6月,撤銷焉耆專員公署,分別設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區和庫爾勒專署,庫爾勒縣為庫爾勒專署轄治。
1979年6月23日,國務院批準劃出庫爾勒縣的庫爾勒鎮、新城、團結3個辦事處和鐵克其、英下、恰爾巴格3個公社,以及原屬焉耆縣的塔什店辦事處,成立庫爾勒市。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庫爾勒縣,縣所轄區域并入庫爾勒市。鐵門關區域仍屬之。
設治后
2012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從庫爾勒市劃出,與兵團第二師實行“師市合一”管理模式。市人民政府駐鐵門關市興疆路1號。于2012年12月29日掛牌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黨委書記、政委黃金忠任鐵門關市委書記。
行政區劃編輯
鐵門關市北依天山山脈,南抵昆侖山系由“一區二鎮”組成,面積590.27平方公里?!耙粎^”即新疆兵團第二師十十九團中心城區和庫西經濟工業園共同構成的城市核心發展區,“二鎮”是新疆兵團第二師二十八團博古其鎮、三十團雙豐鎮。
鐵門關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
1.東起314國道南側496公里處北緯41°51′03″、東經85°44′34″,向東南行至二十九團園藝二連處與十八團渠相交,順十八團渠東行至國家農作物原種場西界,順此界線南行至一支干排渠,再沿一支干排渠南行至毛拉溝,順毛拉溝南行接孔雀河西岸防洪堤西側北緯41°39′14″、東經85°46′44″,折向西沿塔里木河古河道、過二十九團東揚排渠、西揚排渠,再沿塔里木河古道西行至北緯41°44′57″、東經85°21′10″,折向北到石油伴行公路南側北緯41°49′40″、東經85°22′02″,沿石油伴行公路南側東行11.778公里,折向北沿三十團與庫爾楚園藝場交界天然洪水溝北行至314國道南側,折向東沿314國道南側與起點閉合。
2.東起二十八團南北排渠東側與庫爾勒市恰爾巴格鄉上闊什巴格村界北緯41°47′44″、東經86°05′45″,沿南北排渠南行至北緯41°46′06″、東經86°05′12″,折向西沿庫爾勒市蘭干鄉貢拉堤村北界至二十八團五斗排渠,折向北沿蘭干鄉新村民族隊東界北行,再折向西沿蘭干鄉新村漢族隊北界西行,再折向南沿蘭干鄉新村漢族隊西界至蘭干鄉新村漢族隊與結帕爾村交界點,再折向西沿結帕爾村北界西行,再沿蘭干鄉直屬二隊北界西行至二十八團一總排渠,再沿和什力克鄉薩依勒克村北界西行至北緯41°45′31″、東經85°53′13″,折向北沿和什力克鄉薩依勒克村東界北行、北界西行至上戶鎮哈拉蘇村與薩依勒克村交界點,再折向北,沿哈拉蘇村東界北行至北緯41°49′16″、東經85°53′34″,折向東沿二十八團東西排渠北側與起點閉合。
3.東起二十九團磚廠南疆鐵路南側北緯41°56′12″、東經85°27′02″,沿天然洪水溝南行至北緯41°55′34″、東經85°26′18″,折向西沿天然洪水溝至北緯41°56′07″、東經85°24′41″,折向北沿庫爾楚園藝場綠寶農場南北路東側北行至314國道、再北行至南疆鐵路南側北緯41°56′57″、東經85°25′23″,折向東沿南疆鐵路向東與起點閉合。
自然地理
鐵門關市,位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二十九團場,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的東端,東距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州)州府庫爾勒市約50公里,西距巴州輪臺縣城約120公里,距新疆首府烏年木齊市公路里程500公里左右。鐵門關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峽谷的出口,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險要沖,古代“絲綢之路”中道咽喉,為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
地形
鐵門關市地處塔里木盆地東北邊緣,北倚天山支脈庫魯克山和霍拉山,南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庫爾勒綠洲平原的南部、西部與塔里木盆地相連,形成一個廣闊的扇形綠洲。鐵門關市位于綠洲上。
水文
源于博斯騰湖的孔雀河,穿越鐵門關,流經庫爾勒綠洲中央,注入羅布泊(現注入卡拉水庫)。由于博斯騰湖的調節,孔雀河流量常年穩定,水清質好,平均年徑流量為12.1億立方米。
氣候
由于鐵門關市北面有霍拉山,東面有庫魯克山的阻擋,北方的冷空氣和焉耆盆地的濕潤空氣侵入市境的勢力明顯減弱。鐵門關成為南北疆氣候的自然分界線。屬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總日照數2990小時,無霜期平均210天,年平均氣溫11.4℃,最低為–28℃,年平均降水量58.6毫米,年最大蒸發為2788.2毫米,主導風向東北風。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鐵門關市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沙漠底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礦藏。
植物資源
鐵門關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天然植被類型少、結構單純,是中國植物種類最貧乏的地區之一。在植被區劃中屬暖溫帶灌木、半灌木荒漠區,分為河岸落葉闊葉林、溫性落葉闊葉林灌叢、荒漠小喬木、半灌木、荒漠小半灌木、典型草甸、草本沼澤等植被類型,分屬26科63屬86種。主要優勢種有胡楊、沙棗、箭桿楊、新疆楊;灌木以檉柳屬植物、鈴鐺刺、黑刺、白刺、梭梭為主;草本植物以蘆葦、大花羅布麻、脹果甘草、花花柴、疏葉駱駝刺為主。
動物資源
鐵門關春秋兩季水禽種類多。是鳥類的重要驛站和繁殖地。常見的有小角鳳頭、鸕鶿、蒼鷺、大白鷺、小葦鳽、大麻、黑鸛、豆雁、灰雁、赤麻鴨、針尾鴨、綠翅鴨、赤膀鴨、綠頭鴨、白眉鴨、琵嘴鴨、赤嘴潛鴨、白眼潛鴨、斑頭秋沙鴨、普通秋沙鴨、蠣鷸、鳳頭麥雞、金眼、紅腳鷸、翹嘴鷸、孤沙錐、黑翅長腳鷸、銀鷗、棕頭鷗、白翅浮鷗。普通燕鷗等,多數為繁殖鳥。馬鹿、野豬、大耳猬、麝鼠、塔里木兔在此地有較大數量。
經濟
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9.3 億元,同比增長24.6%,完成計劃的101.58%,其中一產10.5億元,增長10.2%;二產6億元,增長49%;三產2.8億元,增長56.7%,經濟引擎作用開始顯現;工商經濟權重逐步加大,市 轄區共有市場主體798戶,注冊資金總額5.54億元。其中,2013年新設立的共136戶,注冊資金總額9039萬元,經濟發展活力日益增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億元,增長20%。預計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4.8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0.94億元。勝星石化、可耐特玻璃管道、慶回歸復合肥等項目落地,招商引資項目計劃投資總額155.19億元,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9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鐵門關市完成農作物總播面積23.45萬畝,其中棉花22.76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0.7萬畝。農業機械化方面,完成棉花機采12萬畝。特色林果業面積達6.27萬畝,總量實現5.14萬噸。推廣股份合作制畜牧業養殖模式,農區畜牧業加快發展,當年成立養殖合作社7個,入社1581人。存欄牲畜約11.78萬頭(只),完成肉類總產1.48萬噸。設施農業方面,建成大棚929座,凈面積3288畝。全年完成農產品加工產值9.82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0.67:1。
第二產業
2013年,鐵門關市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都較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長。鑫立棉蛋白、天誠農機和光伏發電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庫西工業園區入駐企業37家,建成投產19家,實現工業增加值7.47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鐵門關市自來水廠、城市綠化改造、城市防洪堤工程、養老院建設等項目,完成概算投資3272萬元。核心區廉政西路、博古其鎮區道路、30團至307省道公路等已全面開工,庫西工業園區專線鐵路及場站的前期工作已開展。城市核心區3000套保障性住房已開工建設。對口援疆工作方面,投入援建資金22.65億元,援建項目10個。輸送和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00余名。
社會事業教育
2013年,鐵門關市有各級各類學校46所(幼兒園20所,小學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1所,12年一貫制學校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40729人,教職員工3517人。各學校校舍建筑面積355925平米,其中,教學作及輔助用房178750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41853平方米,生活用房118321平方米,其它用房17001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達到8.6平方米。
民生支出
2013年,鐵門關市投資3.69億元全面實施重點民生工程。農牧工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600元和19020元,分別增長18%。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89.91%。
就業
2013年,鐵門關市累計開發就業崗位1657個,新增就業1174人,零就業家庭繼續保持24小時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1%。鐵門關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5萬人、2.2萬人和9457人。
市政規劃
2013年,鐵門關市編制完成了城市核心區10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心城區給水專項規劃、排水專項規劃、中心城區道路豎向專項規劃、中心城區市政管線專項規劃、城市中心灌溉、防洪及景觀專項規劃等7項專業性規劃。不斷加強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審批工作,鐵門關市市民文化活動中心、保障性住房小區、28團蝴蝶郡小區、30團祥瑞小區等27個修建性詳細規劃已審批完畢。城市中心城區市政管線、養老院、保障性住房小區、客運站、風雨操場、市民活動中心、污水處理廠等必建項目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初步設計工作已開展。
拆遷
2013年,鐵門關市完成拆遷評估684戶,占全部拆遷戶的97.44%;已簽訂拆遷協議578戶,占全部拆遷戶的82.34%;已評估種植面積9210.8畝,占拆遷面積的89.11%。遷墳工作穩步推進,核心區范圍需遷墳5654座,2013年已自主遷移78座。
旅游景點
鐵門關景區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焉耆盆地與塔里木盆地之間的一道天險,位于庫爾勒市北8千米處的霍拉山、庫魯克山之間的峽谷中??兹负铀畯膷{谷蜿蜒流過。古絲綢之路北道(后山中道)即沿霍拉山麓開鑿,“兩山夾峙,一線中通,路倚危石,側臨深溝,水流澎湃,日夜有聲,彎環曲折,幽遂險阻”(謝彬《新疆游記》),歷來被看作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過”的軍事要塞。唐代名相張九齡寫道:“鐵門千(于)術,回鎮咽喉”,凸顯它軍事地位的重要。因其險固,又是北疆通往南疆的唯一通道,故稱鐵門關。峽谷稱鐵關谷,也叫遮留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