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古稱 “桐國”,因其地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位于安慶市北部,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分布。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
桐城接江趨淮,河埠陸驛自古車水馬龍,素有“七省通衢”之稱。206國道、合九鐵路、滬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動脈縱貫全境,水路菜子湖通達長江。下轄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2個鎮和3個街道,總面積1571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全市總人口75.5萬人。
桐城,合肥經濟圈核心城市,目前桐城市形成以印刷包裝、機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紡服裝、建材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的六大優勢行業,先后被授予“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基地”、“中國農產品加工基地”、 “中國羽絨家紡名城”、 “中國輸送機名城”、 “中國刷業城” 、“徽商最具投資潛力城市”、“溫商最具投資潛力地區” 、“公眾心目中的和諧之城”等稱號。
桐城有國家4A級嬉子湖生態旅游區、4A級桐城活海歡樂水世界、4A級黃梅酒業文博園景區和3A級桐城文廟·六尺巷景區,是文壇“桐城派”故里、黃梅戲之鄉,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桐城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別山,南濱長江。1949年以前,縣域東南廣,西北狹,面積3543平方公里。1949年2月,東鄉及南北鄉的部分地區析置桐廬縣(今樅陽縣);1979年12月,南境楊橋區大部分地區劃入安慶市郊區。自此,縣域東經116°40′—117°09′,北緯30°40′—31°16′。東鄰廬江、樅陽兩縣,北接舒城縣,西毗潛山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郊區。東西寬42公里(從桐梓山到三芝庵),南北長64公里(從大龍山牛沖到北峽山大佛尖)。
地貌
“抵天柱而枕龍眠,牽大江而引樅川”。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階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區為大別山東段余脈,重巒疊嶂,挺秀爭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傾降平緩;東南部平原阡陌縱橫,織繡鋪錦。
水文
境內河道交織,形成大沙河、掛車河、龍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匯入菜子湖,經樅陽閘注入長江。地表徑流量年均9.77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約1.3億立方米。
氣候
桐城屬亞熱帶濕潤氣侯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由于地形差異和季風活動的影響,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增加,物候反映明顯。年平均氣溫15.8℃,年平均降水量1326.9mm,年平均日照時數1903.34小時,日照百分率43%,年平均無霜期246天。
行政區劃
編輯
1986年桐城縣下轄8區(范崗區、青草區、雙港區、金神
區、大關區、孔城區、石河區、黃甲區)、3鎮(城關鎮、孔城鎮、青草鎮)、53鄉、1個管理區(鱘魚)。11個居民委員會、468個行政村,實行鎮管村體制。1988年8月,原安慶地區和安慶市合并并組建新的安慶市,桐城縣隸屬安慶市。
1996年8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所轄區域不變。2004年5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羅嶺鎮由桐城市劃歸安慶市宜秀區。2006年9月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為12個鎮、2個街道。截至2011年底,全市轄12鎮、3個街道,198個行政村、23個居民委員會。[交通
編輯
桐城接江趨淮,河埠陸驛自古車水馬龍,素有“七省通衢”之稱。民
紫來橋(6張)
國21年,縱貫縣境的安合公路建成通車,此為桐城現代陸路交通之始。1949年全縣有公路兩條,總長77公里。建國后,以“國家投資、民工建勤、民辦公助、民需民辦”等多種形式的公路建設興起,至80年代,已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縱橫交錯的公路網絡。1987年全縣有公路27條(段),通車總里程377.6公里,密度為百平方公里22.97公里。主要干線有206國道、408省道,以及桐(城)樅(陽)、桐廬(江)、桐舒(城)、楊(橋)新(安)、范(崗)青(草)等公路。
2000年,桐城交通以公路為主,有等級公路31條,其中二級公路57公里,三級公路277公里, 等外公路519公里,水運里程200公里。2010年,全市已實現鄉鄉通油路,從市區到主要鄉鎮都有干道相連。
公路:截至2012年,有綜合交通網里程2394公里,其中鐵路50km,高速公路 47公里,國道57 公里,省道 21公里,農村公路2219km,所有通行政村公路都已得到硬化,農村公路呈網狀溝通村組,通暢率已達100%。初步形成了以合安高速、合九鐵路、206國道、桐樅路為主線,以市區為中心,以縣道為支線,鄉村道為連接線,布局合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鐵路有合九鐵路縱貫全境。合安九客運專線,桐城東站。
航空方面距安慶、合肥機場較近,水路通過菜子湖直通長江。
水路從菜子湖經樅陽長河可通達長江。[旅游
編輯
概述
桐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光優美,人文和自然旅游資源豐富。據普查統計,桐城市共有旅游資源點86處,具有資源總量大、類型齊全、文化內涵豐富和分布相對集中等特點。桐城市的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一帶三區”,即以城區歷史文化遺存和歷史文化景觀為主題,以龍眠山人文山水區和孔城歷史文化街區為重點的桐城文化旅游帶和嬉子湖濕地生態旅游區、三道巖幽谷飛瀑旅游區、古洞巖古戰場遺址旅游區等。城區主要有桐城文廟(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尺巷、博物館、桐城派陳列館、名人故居、桐城老街、龍眠河、仙龍湖等;龍眠山人文山水區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文和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賜金園、雙溪草堂、龍眠山莊、投子山等歷史勝跡數不勝數,碾玉峽、觀音崖、湄筆泉、瓔珞崖、繞云梯沖、披雪瀑等自然勝景美不勝收;孔城古鎮民俗區以十甲建制的孔城老街為突出亮點,以及桐梓晴嵐和古鎮民俗風情等。嬉子湖是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和優秀旅游鄉鎮,鎮區水域廣闊,物產豐饒,氣候分明,濕地連片,資源、植被保護良好,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魚米之鄉”,又是一個天然安逸的生態家園。三道巖位于青草鎮,景區峰巒疊嶂,飛瀑流泉,丹霞炫彩,煙嵐騰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畫卷。古洞巖位于桐城市大關鎮和舒城縣交界處,是三國“硤石之戰”古戰場,有牌坊和月臺、古洞、龍泉庵和羅漢樹等景點。老桐城八景是指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鐘、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樅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歸帆;新桐城十景是指孔城老街、古巷和風(六尺巷)、桐城文廟、文和竹影(文和園)、嬉子漁歌(嬉子湖)、龍眠河韻(龍眠河)、桐城中學、靈巖飛瀑(三道巖)、活海樂園(活海歡樂水世界)、黃梅飄香(黃梅酒業文博園)。
桐城市共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三家(嬉子湖生態旅游區、仙龍湖·活海歡樂水世界和黃梅酒業文博園),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一家(文廟·六尺巷),國家工業旅游示范點一家(鴻潤集團),省級旅游商品生產示范企業1家(霞珍集團),優秀旅游鄉鎮兩個(嬉子湖鎮、孔城鎮),五星級旅游飯店一家(金瑞古井大酒店),四星級旅游飯店一家(桐城國際大酒店),三星級旅游飯店一家(嬉子湖度假村),五星級農家樂3家(嬉子湖畔養生大酒店、橫山莊園、仙龍湖漁港),四星級農家樂二家(三和園、新店農莊),三星、二星級農家樂10余家,國內旅行社8家,旅游商品生產企業18家,旅游購物場所10余家,旅游休閑娛樂場所10余家。擁有桐城文廟、六尺巷等國家級3A級旅游景區,東大街、南大街、勝利街三大歷史文化街區,以及1700余年歷史的孔城老街、省級龍眠山森林公園和國家4A級嬉子湖生態旅游區,文博館、宰相府、龍眠河、嬉子湖、投子山文化園、玉雕產業園等景點。
古城區
桐城古城區為桐城市(縣)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歷史。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龍眠三山,旁挾石河、龍眠二水。古城初名山城,民國時改為孟俠鎮,建國后定名為城關鎮。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稱。城中保存完或經修復的古建筑有:體現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廟”;體現明清建筑特色的“東南二老街”;具有江南風韻的“告春及軒”;橫跨龍眠河上的“紫來橋”;幽靜肅穆的“靜土蓮社”;千年不涸,富有傳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
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處名人遺存,諸如方學漸的“講學園”,方以智故居“瀟灑園”,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公祠”,張英、張廷玉“宰相府”及“六尺巷”遺址,姚鼐的“惜抱軒”及其手植的銀杏樹,姚瑩故居,姚元之舊館“竹葉亭”,方東樹家廟,方宗誠故居“九間樓”,吳汝綸藏書處“半山閣”,方守敦吟詩亭“凌寒亭”,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吳樾故居等等,均歷歷在目,展示了古城特有風姿。當代著名學者和作家朱光潛、方東美、葉丁易、方孝岳、方令孺、馬茂元、光仁洪、舒蕪等也都在家鄉古城留下青少年時期的足跡。
嬉子湖
嬉子湖生態旅游區位于桐城市東南部,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嬉子湖鎮境內,三面環水、水陸交通發達,距市區25公里,瀕臨江城名府安慶,距省城合肥僅1.5小時車程;水路泊樅川而通長江,可上溯湖廣、下達蘇杭。占地面積7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30平方公里,水面積41平方公里。嬉子湖景區現有嬉子湖度假村、嬉子湖養生酒店、生態濕地、垂釣中心、戶外拓展、古漕運八大碼頭、嬉子仙島、十二生肖園、天文科普及4D動感影院、水上樂園、游樂園、歡樂園、空中單車、農副產品及瓜果采摘、游客接待中心、方以智廣場、生態停車場等景點及旅游配套設施。
其他景點
市 區桐城文廟(桐城派陳列館、桐城博物館、嚴鳳英陳列館
廊橋)、六尺巷、宰相府、懿德流芳牌坊、東大街古建筑群、南大街古建筑群、告春及軒、鳳儀里、瀟灑園、講學園、桐城中學校園、惜抱軒、半山閣、渡江戰役指揮所、左公祠、姚瑩故居、吳越故居、紫來橋、凈土蓮社、古靈泉、仙姑井、芹菜田、活海歡樂水世界等 。
城 郊披雪瀑、西山公園、望湖亭、祈雨亭、一笠庵、石門沖、投子山、投子寺、投子曉鐘、趙州橋、卓錫泉、盛儀墓表石刻等。
龍 眠龍眠山風景區、龍門、頌嘉湖(境主廟水庫)、碾玉峽、繞云梯沖、瓔珞崖、媚筆泉、觀音崖、雙溪草堂、別峰庵、椒子崖、玉龍峽、賜金園、文和園、相國橋、龍眠山莊、大龍井瀑布、黃草寨、姚瑩墓等;
白 馬白馬寺等。
孔 城孔城老街、桐鄉書院、藻青山、箱石山、砂崗、桐梓晴嵐、孔城暮雪、荻埠歸帆、十里柳堤、白兔湖、戴名世墓、戴鈞衡墓等。
高 橋南山橋、白兔湖等。
興 店金牛湖(東風水庫)、馬尾松人工林等。
大 關古洞巖、硤石關。歐家嶺等。
卅 鋪龍頭山、雙忠墓等。
呂 亭魯王墩、魯王河、魯肅讀書亭、半天山居、望曹尖、試劍嶺、洞賓泉、谷林寺、雙龍水庫等。
中 義老關嶺、楊頭茶園等。
黃 鋪城西湖(牯牛背水庫)、程芳朝墓、檀香崖等。
唐 灣百丈崖、二姑洞、三芝庵、椒巖古民居等。
大 塘桐舒古隘口、民主縣政府舊址等。
陶 沖王屋寺塔墓群、三道巖、五聚嶺等。
青 草大沙河、青草老街、釣魚寺(潛山)、太平庵、梅城寺等。
掛車河掛車山、桃花洞、掛車河、水庫大壩等。
老 梅老梅樹街、銀杏林等。
范 崗山考山老尖、朱邑墓等。
金 神金神墩、施從云墓、六兒城遺址等。
嬉子湖松山、落鳳窩、嬉子墩、嬉子湖、余珊墓等。
香 鋪馬家宕、趙汝墩圩等。
新 渡人形河、掛車河、柏年河等。
雙 港大橫山、練潭老街、練潭秋月、妲妃臺、吳鰲墓等。
鱘 魚樅川夜雨、長江、沿江灘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