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縣別稱銀邑,漢為下雋縣地,故簡稱雋,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咸寧、岳陽、九江金三角中心交匯點。境內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國道、岳九鐵路交叉過境;著名景點有“華中第一瀑”——白水巖瀑布,“江南藥庫”之稱的藥姑山,“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黃龍山,絕美九宮山,道家黃袍山等。素有“茶葉之鄉”、“牲豬之鄉”、“建筑之鄉”、“云母之鄉”、“砂布王國”、“天然藥庫”、“鄂南明珠”等美譽的通城縣。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縣名源于“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之意。三省通衢的雋邑大地上,承載和孕育著四十萬勤勞、睿智、樸實、善良的雋水兒女。因母親河、雋水河穿城而過得名的雋水鎮是通城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流中心。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通城縣位于湖北省東南端,東徑113° 36′~ 114° 4′,北緯 29° 2′~ 29° 24′。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最東端位于塘湖鎮黃袍,最南端位于馬港鎮彭洞村,最西端位于北港鎮貫青村,最北端位于沙堆鎮方家灣。
面積
通城縣版土總面積 1131.92平方公里 ,轄9鎮2鄉,人多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嚴重缺乏。
地形
通城縣東西最長約45公里,南北最寬約40.5公里。為丘陵起伏的盆地,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平坦開闊。高度由南向北遞減,最高點是與江西省修水縣、湖南省平江縣交界處的黃龍山主峰只角樓,海拔1528.3米;最低點是四莊鄉小井偏北邊境,海拔78米。雋水河穿城而過得名的雋水鎮是通城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流中心。
氣候
通城地處中緯度,四季分明,屬亞熱季風氣候,光照適中,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C(山區)至16.7°C(城區)。7月最熱,1月最冷,最高氣溫為39.7°C,最低氣溫為-15.2°C。無霜期為258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城區)至1600毫米 (山區)。主要災害有低溫、旱澇、連陰雨、大風、冰雹、高溫。
地貌
1、山地縣境東南西三面群山環抱,構成面積 488.7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區,約占全縣總面積的 42.84%。其中,海拔 250— 500米的 346.18平方公里, 501— 800米的 107.6平方公里, 801— 1200米的 30.19平方公里。 1200米以上的 4.73平方公里。東南邊緣的黃龍山系屬幕阜山脈。黃龍山系又分東北支,西南支和中支。東北支由黃龍山、白面山、南樓嶺、苦竹嶺、獅古尖、黃袍山等組成,縣境東面及東北諸山皆有此支所出。西南支由鳳凰翅、燕子巖、冬桃山、張師山、黃金山、白石山、古侖峰、相師山等組成,西南諸山都屬此支。中支由黃龍山北麓又分出東西兩分支,伸入縣境中部。東分支由云溪山、大包山、九曲嶺接雞籠山;西分支由清涼山、黃鶴樓北接錫山,向西接九嶺、梧桐山、尖山。2、丘陵縣境丘陵地區面積 5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 46.02%。按地勢可劃分為南部高丘陵區和北部低丘陵區。南高丘陵區包括東起塘湖鎮東南至麥市鎮,西南至馬港鎮、五里鎮、石南鎮和北港鎮、雋水鎮南部的丘陵地區,面積近 300平方公里,其間山丘分布多且密,除梧桐山海拔高于 300米,余處海拔高度一般在 150— 300米。北部低丘陵區包括東北部的四莊鄉、沙堆鎮,西北部的大坪鄉、關刀鎮、雋水鎮北部丘陵區,面積 200余平方公里,山丘分布較高丘陵區少且地勢低,除堆山、鐵柱山兩山海拔超過 150米,余地一般為 90— 150米。3、平畈縣境內平畈多散布于河溪兩側和丘陵之間,俗稱段、畈、垅。全縣共有大小平畈 60余處,為本縣水稻主要產地,其面積一般在 1— 5平方公里,總面積 127平方公里。約占全縣總面積的 11.13%。經濟編輯工業
縣工業企業通過深化改革,明晰產權,盤活了資產存量,同時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大力推進“回歸工程”建設,入園企業不斷增多,涉及產業有電子基礎信息、造紙、冶煉、輕工、糧食加工等眾多領域。通城縣共有工業企業382家,職工22355人,資產總額212244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9家,職工人數8367人,資產總額198100萬元,規模以下企業313家,職工13988人,資產總額14144萬元。(2009年數據)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43985.2萬元,同比增長32.69%,重工業生產增長快于輕工業,其中輕工業完成35115萬元,同比增長27.8%,占全縣規模企業生產總量的19.1%,重工業完成148748萬元,同比增長33.0%,占80.9%。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17554萬元,同比增長20.3%,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5%;集體企業完成16291萬元,同比增長60.7%,占8.9%;股份制企業完成140556萬元,同比增長29.3%,占76.4%;其它企業完成9462萬元。(2009年數據)全縣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3402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23200萬元,同比增長28%,實現銷售收入230088.6萬元,同比增長16.98%,實現利稅20256萬元,同比增長11.73%,資產貢獻率達到12.33%,資產保值增值率為113.72%,資產負債率為46.24%,流動資產周轉次數達到2.25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5.68%,全員勞動生產率199526元/人,產銷率達到96.9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67.7%。(2009年數據)
農業
全縣農業總產值195851萬元(現價),其中種植業產值77346萬元,占農業比重的39.5%;林業產值6914萬元,牧業產值105974萬元,漁業產值3177萬元。林、牧、漁業占農業比重的60.5%,農業經濟結構趨于合理。耕作制度以三熟制為主,二、三熟制比例達98.69%,耕地復種指數達271.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4.4%。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紅薯、馬玲薯、豆類,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中藥材、蔬菜、田藕,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油茶、花生等。(2009年數據)全縣山地面積108.1萬畝,其中林地98.4萬畝,主要是楠竹片林12萬畝,木本中藥材5萬畝,板栗3萬畝,水果4萬畝,油茶9.1萬畝,茶葉5.12萬畝,杉、松47.6萬畝,其它13.2萬畝,森林覆蓋率57.5%,楠竹立竹1344萬根,活立木蓄積量135.4萬立方米。(2009年)通城縣牧業主要以生豬為主,家禽、奶牛、山羊等養殖業也有所發展。通城縣是全國重點商品豬生產基地,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建設先進縣”和“全國生豬品種改良先進縣”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縣生豬出欄率突破200%,居全省首位,成為湖北省生豬高產樣板縣。全縣放養水面3.6萬畝,其中精養魚池10000畝,水產品總產量3300噸,生產魚種900噸,人工孵化魚苗1億尾,主要養殖品種有青、草、鰱、鳙四大家魚和鯉魚、鯽魚、魚、龍蝦、泥鰍。近幾年引進的名優品種有:烏鱧、建鯉、高背鯽、羅非魚、彩虹鯛、麥鯪、淡水白鯧、澎澤鯽、斑點叉尾、南方大口鯰,鱖魚,特種養殖品種有:甲魚、美國青蛙、螃蟹、銀魚、鱔魚。主要養殖方式有:網箱養魚、網箱養鱔、網箱養、稻田養魚、稻田養蝦、塘堰養魚、水庫養魚,欄汊養魚、家庭養魚。國有水面養殖以粗放天養轉變為專業人工養殖,小一、二型水庫和較大面積的塘堰,通過水產協會的橫向聯系采取集約式合伙承包、買斷經營權及引進外來資金人才等經營方式達到精養高產。(2009年數據)
第三產業
通城縣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第三產業做從業人員2.5429萬人,完成增加值12.7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2%。第三產業發展的特點:一是場所分布由離散型發展為聚集型;二是三產業內部的規模不斷擴大;三是從事第三產業的領域不斷延伸。通城縣共有個體私營經濟戶6968戶,其中個體戶6693戶,私營企業275戶。從業人員22638人,其中個體戶17534人,私營企業5104人。個私經濟戶產值達到26948萬元。通城縣共有市場12個,建筑面積82100平方米,投資1.115億元。按種類分:綜合市場1個,建筑面積1900平方米,投資額為100萬元;農貿市場6個,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投資額1210.5萬元;小商品市場1個,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投資額2500萬元;蔬菜批發市場1個,建筑面積500平方米,投資額20萬元;水果批發市場1個,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投資額120萬元;服裝市場1個,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投資額1200萬元;建材市場1個,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按結構分:室內市場5個,頂棚市場7個;按交易形式分:零售市場8個,批發市場4個。(2009年數據)
外經外貿
縣通過舉辦外貿出口培訓班,提高企業外貿出口人員業務素質,積極為企業辦理自營進出口權和出口退稅,幫助企業申報并落實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強化外貿出口服務,促進了全縣外貿出口的快速發展。全縣外貿出口企業達到28家,完成外貿出口額1532萬美元,其中工業外貿出口企業26家,完成出口額1465.2萬美元,占全縣外貿出口總額的99.1%。同時,在引進外資上取得了一定突破??h委、縣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完成招商引資政策,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先后引進外資創辦了咸寧新力織造有限公司、新宇云母制品有限公司、通城麥卡電工材料有限公司等外資企業,2009年全縣引進外資67萬美元?!叭隣帯惫ぷ鞒尚黠@,全縣共儲備項目935個,列入國家和省、市項目庫項目545個。全年共爭取上級投資項目48個,到位補助資金1.68億元,爭取資金總額居全市第三位。(2009年數據)
人口編輯通城縣總人口492007人。其中農業人口400395人,非農業人口91612人;男性255920人,占52%;女性236087人,占48%;縣城雋水鎮常住人口113700人;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口91903人;鄉村勞動力198060人,其中:男勞動力99633人,女勞動力98427人;人口密度為43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6.93‰;人口平均壽命73.5歲,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9.2%(以上為2009年數據)。通城縣總人口47.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39.1萬人,湖北省咸寧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通城縣常住人口為380758人。
交通編輯全縣擁有公路1245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1.085公里,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國道25.67公里,縣道70.62公里,鄉村道680公里,全縣現有等級公路242.42公里,有二級公路74公里,有高級、次高級公路118公里。構成了城通鄉,鄉通城的全方位公路格局??h城北靠武漢,南極長沙,西去岳陽,東通九江。武(漢)長(沙)公路,通(城)臨(湘)公路,通(城)修(水)公路,杭瑞高速,通平高速,岳九鐵路溝通了通城與周邊各大中城市的聯系。全縣256.5公里列養里程。經總段驗收,年平均優良里程到176.8公里,年平均好路率達到68.9%,分別超計劃4.8公里,0.2個百分點。1990年始,采取民工建勤,車輛建勤,干部職工義務投勞以及組織集鎮道路建設大會戰等形式,對城區各主要干線公路及106國道拓寬改造,鋪設高級,次高級路面。1994年,雋水鎮城區公路總長比1949年增長64倍,其中水泥路面、次高級路面占80%以上,從而拉開了中等城市建設的框架。在拓寬改造干線公路的同時,城區重點交通設施也相繼動工興建,先后修成了雋水大橋,縣長途汽車站,擴建了通城大橋。106國道二期重點建設工程推垅大橋和路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實現簡易通車,新鋪銀城西路,民主北路,沙堆集鎮水泥路面1.9公里;內環南路土方和新塔大橋水下工程全面完成。完成政府大院水泥場地硬化2500平方。2001年共鋪筑水泥路面24800平方米。共投入資金4700多萬元,投工570多萬個,新修公路六條32公里,改造公路6條55公里,新修、翻修油路37公里,新鋪設水泥路面38公里,新建橋18座580多米,全縣所有鄉鎮100%通等級公路,占72%,99.2%的村通公路或機耕路。常岳九鐵路和通城至嘉魚高速公路已列入2011年全省重點前期推進項目。
社會編輯城市建設
累計投資1.05億元,完成了寶塔大道建設,啟動了工業大道、中心商務城、雋水公園、行政中心、通泰建材市場、銀山廣場、城關初中搬遷等重點工程;繼續推進了垃圾處理場、秀水花園、玉立花園、怡景花園、景秀東方等續建工程;完成了銀山大道與解放東路的交通對接,完善了一批事關民生的城市基礎配套設施。麥市、北港、馬港、沙堆等重點集鎮建設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功能日益增強。累計投資9070萬元,完成了城西客運站、村級公路、雙龍至藥姑、沙堆至虹橋公路等交通建設項目110個。至2010年底,杭瑞高速通城段即將全面竣工,武深高速嘉通段,通平段建設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率達到92.26%,計劃生育工作通過了省、市考核驗收。公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總量控制目標全面完成。全年共關閉小水泥廠、小造紙廠、小塑料廠等“新五小”和“十五小”企業20家,查處環境信訪案件46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國土資源管理進一步加強。全面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亂占濫用耕地的勢頭一定程度得到遏制;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盤活國有土地資源取得較好成效;完成市級以上土地開發整理項目7個,耕地占補動態基本平衡,節約集約用地“通城新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廣。
教育事業
通城一中學?,F有教學班62個,學生4100余人,教職工456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中高級教師124人,省管中青年專家1人,市管中青年專家2人,市級名師3人,省級骨干教師8人,研究生學歷13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100%。通城第一中學為著力打造省級示范學校,推動小康社會的建設,擴大辦學規模。為此,新建了通城一中,2004年實施整體搬遷。新校園總面積342畝,建筑面積61000平方米,投資近億元。第一期主體工程包括教學樓、科技實驗樓、逸夫圖書館、美食中心、學生公寓等。通城二中創建于1970年的通城縣第二高級中學,位于風景秀麗的銀山腳下,雋水河畔,共投資1500余萬元,三次擴建使校園面積擴大到120余畝,總建筑面積達48000平方米,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開辦音、體、美特長班,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學的新路。擁有標準化的教學樓、科技樓、音樂樓、圖書館、體育館、田徑運動場、燈光球場、學生公寓。
風俗民情編輯地方風俗
通城花鼓戲通城花鼓戲又名通城提琴戲,源于湖南臨湘花鼓戲今岳陽花鼓戲,是以岳陽花鼓戲“琴腔”為主旋律,融合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曲調優美,旋律明快。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以及廣泛而又深厚的群眾基礎。唱腔曲調有正調、哀調、夢調、西湖調、陰調、一字調、反十字調(打采調)等及各種花腔小調。因通城花鼓戲是以岳陽花鼓戲的“琴腔”為主調,也據說是為了和原來流傳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戲(今荊州花鼓戲)”所謂的“通城花鼓戲(打鑼腔)”區別開來所以稱其為“提琴戲”。后又因與長沙(益陽)花鼓戲其相互融合,故復名“花鼓戲”,民間劇團奇特地稱其為“提琴花鼓戲”。 但并非是指所謂的流傳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戲”(通城打鑼腔)。 民間歌謠通城山歌民歌題材廣泛,旋律高亢優美,句式變化不一。有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風俗歌、童謠、搖兒歌等。1981年,普查收集了400多首。其中,收入《湖北民間歌曲集成》的64首,編入《咸寧地區民歌集》的72首。山歌大體可分高腔、平腔、急口令、牧牛歌4種。高腔山歌,在縣東南部最為流行,以5句式為主,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較大,高亢悠揚。平腔山歌,流行全縣,以4句式為主,節奏規整,旋律平緩,長于抒情。急口令,流行于云溪、塘湖、黃袍、大青、清水、錦山、北港等地,節奏松緊結合,速度較快,似說似唱,旋律與方言聲調結合,風趣詼諧。放牛歌,節奏明快,旋律輕松,縣南群山環抱,峰嶺相對,村童上山放牛時,往往對唱取樂,稱“對山歌”。田歌分載禾、耘禾、斫柴歌3種。前兩種,全縣流行;斫柴歌,流行于麥市、水興、云溪一帶。眾人斫柴,一個擊鼓,唱歌鼓動。內容,或見事即興而成,或唱人物故事、山歌。童謠多為農村少年兒童游玩、勞作時唱的順口溜,節奏明快,旋律優美??h內廣泛流傳的有《黃花菜、菜花黃》、《八哥子飛下田》、《麻雞婆、尾巴拖》、《張打鐵、李打鐵》等。此外,還有兒歌、搖兒歌,反映兒童生活情趣和母愛之情。故事《張家十伢的故事》是流傳于湖北通城地區的系列民間故事,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多年的沉淀和積累,以張家十伢這個人物形象為核心發展成內容豐富、幽有趣默的系列故事。其中典型的有《張家十伢的出生》、《初一拜觀音》、《頂籠雞》等。張家十伢,智慧的化名,正義的使者,漢族的“阿凡提”,.群眾的代言人。聰明機智不畏權勢,其故事膾炙人口,千百年來,在通城流傳不衰,為廣大群眾所樂道?!稄埣沂蟮墓适隆纷鳛槊耖g文學成功申報為第一批咸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活動通城,每當華燈初上的時刻,萬家燈火里便看見三五親朋好友圍成一桌,個子之“戰”便已開始。打個子也有諸多規律,如胡牌最少得有七個個子,人數非得有四人,除打個子的四人外,一般都有觀“戰”者在旁,旁觀者有時比打個子的人都急,遇到好牌,便歡呼雀躍,碰上“肖腳”便連聲責怪,但決不傷和氣。
宗教信仰
在清末以前通城民間百姓均敬奉儒、佛、道教。通城古代曾經是道教名縣,在唐代時有著名的道教真人羅思;黃龍山就是佛教、道教名山,晉葛洪在此山修煉,得養生駐顏之術。大坪藥姑山建有道教廟宇“白云觀”;還有民間的諸多傳統習俗都與儒、佛、道教息息相關。但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流入和影響,很多民眾大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等外來宗教,通城也不例外。由于外教的勢力的迅速擴張,使得道教、佛教徒人數銳減,很多寺廟道觀得不到保護和修繕已不復存在。全縣主要宗教為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四大宗教。
方言俚語
通城話大體上可定為是贛語方言的一種,屬于贛語大通片。以通城話為母語的人分布在湘鄂贛三省交匯地區,使用人數在40—80萬之間,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境內及周邊地區。是贛語與湘語交匯現象最明顯的地區之一。通城話有17—20個聲母,72個韻母,6(7)個聲調,保留有古漢語的入聲(有的地方分陽入、陰入,但有的只有入聲)。 通城話在外地人看來確實有些復雜難懂,40乘40公里大的通城縣,通城話會跟西邊北邊的或許有一些明顯的不同。究其原因還是地處交界,受周邊口音影響。而且歷史上的通婚也對此會有很大影響。根據縣內次方言的差異,大體可分為東區次方言(代表點塘湖)、西區次方言(代表點北港)、城區次方言(分別簡稱為東區、西區、城區)。
特產編輯甑蒸糕:蒸糕素為本縣小吃佳品,老少皆喜。此糕以粘米、糯米、紅糖、芝麻為原料。其做法以10斤米為例,取粘米7斤,糯米3斤混合浸泡10小時后,靡成米漿,包好壓干,再用手搓成粉粒,上籠 ( 甑 ) 蒸熟。蒸籠采用小竹筒或圓木筒穿孔,高約10公分,直徑4公分,內套活塞。上蒸時,先將壺水燒開,再將小甑置于壺口,壺口以濕布密封,然后將粉粒、紅糖、芝麻投入甑內蒸,均1分鐘即成,香甜可口,別有風味。 麥市干子:咸寧通城的麥市干子,至今已經有四百余年的歷史了,采取獨特的制作工藝,做出百味豆腐干,口感純美,不失旅游消遣的最佳食品。通城麥市的麻辣干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民間傳統手工制作到現代的流水線生產,如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制作的原材料包括黃豆、香料、食鹽、雞精、辣椒油等,在保證傳統豆制品高營養的同時,運用了特殊的鹵制技術,溶色香、味美、辣、脆于一體。其濃郁的農家風味成為大街小巷的一大特色小吃。自從引進現代化生產設備后,通城麥市麻辣干已上了流水線生產,真空包裝、微波殺菌,現已熱銷廣東、江西及湖北各地。因其開袋即可食用,也可作烹調配菜。如今麻辣干子已成為眾人心中居家、旅游、饋贈親友的佳品。 鄂南糍粑:鄂南糍粑是鄂南人民喜慶普遍使用的傳統食品,以上等糯米蒸熟搗爛做成鍋蓋大小的園餅曬干已被儲存,用時切成條塊。既可做副食糕點用,又可當主食;既可煎、蒸、烤,又可做湯;既可甜食,又可咸食或淡食。
旅游編輯紅色景點:羅榮桓元帥紀念館、湘鄂贛黃袍山革命烈士陵園、英雄母親黃菊媽陵園、湘鄂贛黨校舊址、通崇修縣政府舊址、紅軍洞、八百壯士墓群等。自然景點有:黃龍山 、黃袍山、錫山、藥姑山、黃袍山白水崖瀑布、水簾洞、怪石峰、插劍巖、巨乳石、仙人埂、玉泉宮(又名大泉洞)、神龍洞、燕子巖群洞、癡情谷、大泉仙谷、夾井峽谷、佛家圣地嫦娥山白玉寺、道家古石屋遺址等等。人文景點有:一門三尚書遺址、北宋抗金英雄大元帥岳飛之師——方瓊墓地、明朝進士汪潤田故居、黃庭堅退隱黃袍山的“魯直第”、夜珠窩“文定世第”、秦漢時期張良創辦的伐桂書院、幕阜書院遺址、華羅山寨古兵寨遺址等。寺廟道觀:蘭若寺、白玉寺、胥林寺、普救寺、張良道觀、八仙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