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原稱同官,地處陜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陜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歷史源遠流長。銅川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月季變化明顯。銅川市是陜西省省轄市。交通便利,是關中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經之地,距西安市區 68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公里,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咸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銅川市總人口數為86萬,其中非農業人口45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面積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轄宜君縣、王益區、印臺區、耀州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
銅川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
古代時期
銅川,原名“同官”,因與“潼關”同音,治所又設在銅水之川,故更名銅川。銅川夏、商隸屬古雍州。秦屬內史地。前155年(西漢景帝二年)開始設置縣,隸屬左馮翊。三國魏時隸屬北地郡。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設置銅官縣,隸屬北地郡。575年(北周建德四年),銅官縣改名同官縣,隸屬宜州。隋、唐曾隸屬雍州、京兆郡。從925年(五代后唐同光三年)起,歷經宋、金、元、明、清,均隸屬耀州。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同官屬西安府。1913年(2年),屬陜西省關中道。1927年(16年),屬關中區。1936年(25年)7月,屬陜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0年(29年)初,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44年(33年)4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35年)7月,同官改稱銅川。1947年(36年)10月,屬第三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8年5月,根據中共路東工委指示,成立同官縣政府,歸屬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11月,歸屬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4月銅川解放,5月,關中分區行政督察專署改為三原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官縣歸其領導。7月7日,縣名改稱銅川。1950年5月1日,銅川縣改屬咸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3年1月20日,銅川縣改屬省人民政府直接領導。1958年4月5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銅川縣建制,成立銅川市,歸省管轄,11月1日,中共中央批準,撤銷富平縣、耀縣建制,將富平縣、耀縣的行政區域及宜君縣部分地方并入銅川市。1961年8月,中共陜西省委通知,恢復富平縣、耀縣建制,銅川市改屬渭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66年8月1日,銅川市改為省轄市。
1980年1月1日,將蒲城縣的廣陽、高樓河、阿莊、肖家堡4個鄉和耀縣劃歸銅川市,同年5月1日,分設縣級建制的城區、郊區。
1983年10月25日,又將宜君縣劃歸銅川市。
1992年7月,創建銅川市新區,1993年11月,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設新區并享受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切優惠政策。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銅川市城區更名為銅川市王益區,銅川市郊區更名為銅川市印臺區。
銅川市位居陜西中心,陜北黃土高原的南緣,東經108°35′20"—109°29′04",北緯34°48′16″—35°35′16″。東和東南與渭南地區的白水縣、蒲城縣、富平縣接壤,西和南與咸陽地區的旬邑縣、淳化縣、三原縣毗連,北和西北與延安地區的洛川縣、黃陵縣相鄰。
東西最寬為80.97公里,南北最長為84.025公里。區劃總面積3882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9%。
市區處于全市中部偏東南方向的丘陵山地狹谷,是溝通關中和陜北的交通要沖,市人民政府駐紅旗街。
地質
在大地構造上,銅川屬于中朝準地臺(一級構造單元)上的鄂爾多斯臺向斜(二級構造單元)東南緣渭北隆起帶(三級構造單元)。近東西向的渭河地塹切割了鄂爾多斯臺向斜與“秦嶺地軸”(二級構造單元)之間的固有聯系,使銅川地區形成具有地臺與斷陷構造過渡性質的疊瓦式斷塊和南升北降的斷階;在地貌上形成南部、西部低山與該區的殘原梁峁。
銅川既有鄂爾多斯臺向斜南移和“秦嶺地軸”南北向側壓,又有渭河地塹張力影響,在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構造形跡方向紛紜。其基本構造格架是:以東西向(280—300°)和南北向(10—30°)構造帶為主體,將銅川分為大小不等的塊狀鑲嵌而成的斷塊式構造。由于塊體深層的構造差異和物質組成及各塊區邊界條件的不同,在演變的地應力場作用下,形成了多方向性的構造帶,其規模不一,序次不同。
地貌
銅川地貌結構比較復雜,山、原、梁、峁、溝谷、河川均有分布。境內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布,梁峁交錯,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最高點位于市轄區北部、宜君縣境內的廟山,海拔1734.2米;最低點位于耀縣樓村鄉張家坪的趙氏河谷地,海拔536米。全市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傾斜地勢。
氣候
銅川年平均氣溫為8.9—12.3℃,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極端最高溫度出現在南部臺原區,為39.7℃(1972年6月11日);極端最低溫度出現在西北部山區,為—21℃(1956年1月7日)。山區氣溫隨地勢升高而遞減:地勢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下降0.59℃。銅川氣溫的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升溫較快,秋季降溫迅速,氣溫日較差大,晝夜溫差大。
銅川日平均氣溫大于或等于0℃的時期為喜涼作物生長季節,積溫3546.4—4613.9℃;大于或等于10℃的時期為喜溫作物生長期,積溫為2814.6—4013.2℃;大于或等于20℃的時期為作物迅速積累干物質的時期,積溫為620—2474.6℃。在地區分布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北相差懸殊。年內分布不勻,年際波動較大,等于或大于0℃的積溫年較差在557.2—604.4℃之間。大于或等于0℃的積溫84%集中于4—9月;大于或等于10℃的積溫90%集中于5—9月。
水文
銅川山高溝深,河流均是源頭或上游,其特點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漲落,能利用者甚微。主要分為兩大水系:石川河水系、洛河水系。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銅川市總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區190630人,印臺區213627人,耀縣295202人,宜君縣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轄2個區、2個縣,共有6個街道、24個鎮、19個鄉;其中新區管委會面積71.2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1個鄉,即咸豐路街道(駐咸豐路)、下高埝鄉(駐下高埝)。
主要少數民族有漢、蒙古 、 回 、藏 、苗 、壯 、布衣、朝鮮 、 滿 、侗 、 白 、土家 、 黎族等少數民族。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往面的進一步拓寬,銅川市同國內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進一步增多。
1973年7月,銅川市同廣州湛江市結為國內友好城市,隨后又同山東煙臺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并設立了銅川市政府駐煙臺辦事機構,為進一步增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1997年3月,該市黨政領導成功訪問了江蘇徐州市,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并以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為契機,締結了友好城市關系協議。1998年9月,銅川市組團參加了98泉州商交會,并于1998年11月在泉州成功舉辦了98銅川招商暨新聞發布會,并簽訂了友好城市關系協議。
1999年8月,在泉州市的邀請下,該市又組團參加了99泉州經貿洽談會,進一步活躍了雙方的經貿往來。2000年4月,內蒙古黨政領導率團在銅川學習考察期間,經協商后,達成了共識,締結了國內友好城市關系協議。不斷拓寬的國內友好城市關系加快了銅川市對外開放的步伐,促進了經貿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例,自1997年3月銅川市同徐州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以來,雙方簽訂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協議項,援助銅川市項目250個,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適應國家對外開放形勢發展的需要,發展銅川的對外友好交流與合作關系,1994年初,銅川市與大韓民國慶尚北道奉化郡建立了聯系。不僅加深了兩市郡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增進了友好關系,而且為兩市郡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條件。隨著銅川市和奉化郡友好交流關系的不斷發展,98年,經全國友協批準,兩市郡正式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農村實現人民公社化;同時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實行“以鋼為綱”和“全面躍進”的方針,經濟工作嚴重脫離實際。在生產上,盲目追求高指標,打亂了經濟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設投資規模膨脹達3891萬元,積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過全市財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農民人均口糧僅115.5公斤;現金收入54元。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極為困難。
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銅川各級領導機構先后陷于癱瘓,許多廠礦,特別是銅川礦務局所屬礦廠動輒停工停產,規章制度廢弛,社會、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武斗頻繁,交通阻塞,使經濟建設遭受到嚴重破壞。1970年以后,由于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大,導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職工人數和工資分別比1970年增長26.9%和25.2%,均突破國家計劃,國民經濟出現失調局面,企業經濟效益差。1975年,通過全面整頓,才使國民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在這10年期間,市鋁廠、市水泥廠等廠礦開始建設;全民所有制固定資產投資共44.1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2.72億元;共生產煤炭5731.22萬噸,水泥754.85萬噸,電解鋁(1969—1975年)2.14萬噸,交流電機4.67萬千瓦,變壓器(1971—1975)24萬千伏安。裸鋁線、電石、燈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裝等重要產品生產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后,銅川制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計劃(不包括中央、省屬工業企業)超越了市力地情實際。規劃提出:10年內工農業總產值計劃每年平均遞增13%;農業要求1976年全市實現糧食上“綱要”(畝產200公斤),1977年過黃河(畝產250公斤),1985年跨“長江”(畝產400公斤),人均糧食640公斤;工業產值1985年達到2.59億元;10年內基本建設總投資額為1.5億元。從而,使全市經濟比例失調的狀況更加嚴重。
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
“六五”時期,銅川繼續認真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萬針。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5902萬元,比1980年的49059萬元增長54.72%,年均遞增13%;國民收入38425萬元。5年安置城鎮待業人員45946人。
全市農村經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5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456萬元,比1980年的6743萬元增長84.72%,年均遞增9.8%?!傲濉逼陂g,共產糧食14.6億斤,比“五五”期間增產8億斤,人均產糧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林牧副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農業商品率達到29.3%。198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1057萬元,比1980年增長3.2倍。
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1986—1990)
“七五”期間,銅川堅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機械、冶金和輕紡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強城鄉建設和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發展教育科技事業;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主要目標是:199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1.2億元(市屬7.2億元),年均遞增9.5%(市屬13%);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年均遞增6%;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市屬5.84億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遞增10%(市屬15%);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國民收入5.91億元;地方固定投資計劃3.5億元;城鄉居民消費水平遞增6%。
初步核算,2008年銅川實現生產總值128.6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7.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8億元,增長7.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97億元,增長14.7%。銅川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62元,較上年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7:57.5:34.8調整為7.5:59.9:32.6。
2010年11月12日,陜汽集團銅川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項目在銅川市新區南部工業園區投產,為銅川市優化經濟結構、振興裝備制造業揭開了新的一頁??偼顿Y12億元汽車零部件加工基地項目突出重型車零部件、電動車橋、特種電動車三大產品,使基地逐步成為集團公司汽車零部件配套主力軍。已建成鍛造、機加、熱處理、涂裝、總裝等17條生產線,完成了電動車橋、微型車橋生產線的搬遷,形成年產20萬根重型半軸、22萬根微型車橋、8萬根電動車橋的生產能力,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
“十五”期間,該市食品工業發展較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接續產業,旺旺、綠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李華葡萄酒廠、綠想集團、祥云公司等企業的系列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占有一定份額。食品工業年總產值已超過2億元,占到銅川工業總產值的9%。
2012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2.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5.8%,連續7年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4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186.43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長15.6%。
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133.5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累計上漲2.8%,漲幅較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0.6%,較上年回落10.8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1.1%,較上年回落12.9個百分點。
農業
糧油生產
“十五”以來,銅川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確??偖a”的思路,以小麥、玉米、油菜生產為重點,進一步優化作物布局,大力推廣“三項”技術,認真實施“種子”工程,加大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的技術推廣力度,實現玉米品種優良化、包衣化、雜交化,并且采取典型示范、行政推動、實用技術組裝配套等措施,使糧油生產得到穩步發展,總產穩定在20萬噸以上。
2005年,銅川播種糧食作物108.45萬畝,油料11.18萬畝。其中小麥51萬畝,玉米37.65萬畝,糧食作物在糧食面積比2000年減少4.15萬畝的情況下,總產達23.69萬噸,單產達到218.5公斤,分別比2000年增長3%和7%,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面積11.18萬畝,較2000年增加1.03萬畝,總產達0.91萬噸,平均單產81.7公斤。
畜牧業
“十五”期間,銅川市畜牧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關于加快發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召開畜牧產業化會議以后,銅川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重點扶持陜西正立乳業有限責任公司、金圣公司、齊天乳業等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并依托正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奶牛飼養模式,輻射帶動耀州、王益、印臺奶牛養殖基地,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畜牧業。堅持“引導、支持、保護、調整”的方針,積極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辦技術推廣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及中介服務組織,搞活畜產品流通,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有效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生產熱情,有力推動了銅川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在大農業產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2005銅川肉牛19.01萬頭比“九五”末增長29%、肉羊23.74萬只,奶牛新增2002頭,存欄達到10268頭較“九五”末 20.4倍。為加快畜牧良種化進程,銅川奶牛、肉牛、肉羊、生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60%、80%、90%,畜禽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值的連年增加,現已成為銅川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藥材
中藥材產業在銅川市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同時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銅川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里和行醫的地方,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古已有之,但是中藥材作為一個產業發展還是進入新世紀后?!熬盼濉蹦┿~川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僅為3000多畝,但為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將中藥材產業確定為銅川“果、牧、藥、菜”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各區縣為順應市場潮流,響應政府號召,從政策、資金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區、宜君縣都分別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耀州區被定為陜西省中藥材GAP規范化種植示范縣,楊凌麥迪森,方舟制藥,耀州醫藥公司等中藥材加工銷售企業分別將藥源基地建在該市,積極開展中藥材GAP和SOP規程的研究工作,這些企業的進入為銅川市中藥材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藥材產業得以迅速發展。2005年銅川的中藥材發展到7.22萬畝,比“九五”末的3000畝增長24倍。
農業龍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的排頭兵,壯大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所在?!笆濉逼陂g,為加快銅川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目標,在結合實際,認真分析,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了《銅川市關于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意見》(銅發〔2003〕26號)。同時為使銅川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真正起到“龍頭”作用,又緊密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抓了綠想集團、祥云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煉油四個果業加工龍頭企業;正立公司、齊天乳業、凱撒肉牛育肥場等三個畜牧龍頭企業;方舟制藥、秦塬藥用化工廠兩個藥材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依賴“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新型機制和模式,在農副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經營。
工業
鋁業
“十五”期間,鑫光鋁業公司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建成,新增產能7.5萬噸,到2005年底電解鋁產能將達到15.5萬噸。同時,鋁廠5萬千瓦自備電廠的建成生產,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
煤炭
該市煤炭行業經過“十五”期間的關井壓產,取締關閉了一批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小煤礦。因國際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又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業產銷兩旺,但監管和安全工作壓力較大。該市嚴格按照“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重點做好國有統配煤礦的技術改造和接續礦井的建設。柴家溝煤礦通過技改由30萬噸的能力提高到60萬噸,照金煤礦60萬噸技改項目2006年初完成,銅川煤炭年開采能力已達到1600萬噸,實際開采能力在1500萬噸以上。
建材
按照“調整結構,發展先進,淘汰落后,根治污染”的產業政策,積極推進建材工業的重組,抓住機遇,上大關小,提升能力。2004年成功關閉了川口地區的9條機立窯,改善了地區人居環境。為了保持建材工業在全省的優勢地位,關小的同時,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積極上大。2005年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相繼建成投產,年新增產能400萬噸左右,在建的還有惠塬水泥工業園區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十五末,銅川地區水泥產能達到近千萬噸。
陶瓷
陶瓷產業在該市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生產基礎。從已探明的局部儲量看,耐火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資源量居全省第三。90年代以來,該市陶瓷行業機制、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甚至失去了優勢,但該市陶瓷業依靠已形成的基礎和天然氣過境的有利條件,仍然會大有作為?!笆濉逼陂g確定的思路是在詳勘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陶瓷發達地區的聯系協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培育打造銅川陶瓷的知名品牌,建設具有相 當規模的現代陶瓷企業。市建陶廠與山東魯宏沃爾森陶瓷公司年300萬平方米墻地磚項目基本落實。市電瓷廠經過技術改造,工業電瓷產能達到近千噸,占有一定市場份額。
紡織
該市紡織業抓住沿海地區同行業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加大外引內聯力度,增加投入,擴大規模,年生產能力達到5.6萬支,創歷史最好水平。為了使生產上規模,產品上檔次,將著重發展無紡高檔織物和精紡多高支棉紗,落實100臺噴氣機項目和6000噸滌綸紡粘非織造布項目。
機電
“十五”期間,變壓器廠、東風昌河車轎股份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資,積極開發新產品,市場占有份額得到不斷攀升,代表了該市傳統機電工業的發展趨勢。同時,蘭芝、麟字等民營電源企業落戶新區,給該市機電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