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區隸屬于四川達州市,位于四川盆地東部。東北與宣漢縣相鄰,西南與達川區毗鄰,西北與平昌縣接壤,歷為州、府所在地,是達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2013年,通川區轄19個鄉鎮,192個行政村、81個社區,幅員面積901平方公里,總人口58.28萬(農業人口31萬)。通川區是全國科普示范區、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四川省丘陵地區先進區縣、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區。
東漢和帝時,分宕渠縣之東置宣漢縣;西魏時改宣漢縣石城縣;隋時改石城縣為通州縣;明時為達州,清代改為達縣。1976年經國務院批準由達縣析出部分地域設立達縣市;1993年達川地區行政區劃調整時更名達州;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達川地區設立達州市的同時,原達川市更名為達州市通川區。
行政區劃編輯2015年行政區劃調整后,通川區轄3個街道(東城、西城、朝陽)、14個鎮(西外、北外、羅江、蒲家、復興、雙龍、魏興、碑廟、江陵、東岳、磐石、北山、金石、梓桐)、5個鄉(新村、安云、青寧、龍灘、檬雙)。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達州市通川區位于川東北平行嶺谷北部與大巴山南麓與盆周山區交替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0′37.5″—107°39′22.5″,北緯30°07′30″—31°27′30″;東及東北面與宣漢接壤,北面、南面與達縣為鄰??偯娣e90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65公頃。
地形地貌
通川區處于川東平行嶺谷,地勢為背斜緊湊,行成低山,向斜寬敞,多形成丘陵谷地。地貌屬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兼有河谷、平壩。西部鐵山為長條帶狀,東部雷音鋪山呈長垣狀;鳳凰山南系臺坪狀,均為低山。州河由東北向西南繞城而過,把通川區分為東南、北西兩部分。沿河谷形成河漫灘和一、二級階地,最枯水位海拔260米~269.9米。東部海拔高748.3米~872.6米,南部海拔高596.4米,西部海拔高1068.5米,北部海拔高790.5米,中部河谷一帶較低。最高峰鐵山大寨子海拔1076.8米,最低點西外鎮龍家廟村農場海拔260米。
氣候
云霧繚繞通川區通川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熱、秋涼,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7.3℃,1月平均氣溫6.0℃,極端最低氣溫-4.7℃(1956年1月);7月平均氣溫27.9℃,極端最高氣溫42.3℃(1953年8月)。最低月均氣溫2.5℃(1993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40.6℃(2000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1.5℃。生長期年平均322天。平均無霜期311.9天,最長達354天,最短為238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328.2小時,年總輻射116.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211.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40.1天,最多168天(1983年),最少117天(1966年)。極端年最大雨量1698毫米(198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730.7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7月最多。
水文
通川區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最大河流為州河,由東北向西南流經羅江鎮、北外鎮、東城、西城、朝陽街道辦事處,至西外鎮龍家廟村出鏡。通川區境內長34千米,流域面積388.2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92.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16米,河灘21處。主要支流有明月江、雙龍河,另有38條溪流分布于沿河流域。有中型水庫蓮花湖水庫,有效庫容67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2萬畝。
自然資源編輯截至2011年,通川區境內已查明礦產13種,包括非金屬礦產資源10種,能源礦產3種。有煤、鐵、天然氣、巖鹽、石灰石等地下資源。煤主要分布在鐵山背斜軸部,儲量6000萬噸,煤層一般厚20~90厘米,含固定碳50%~55%,發熱量約5500~6500大卡/公斤;鐵礦以磷鐵礦為主,探明儲量17萬噸;天然氣探明儲量150億立方米;巖鹽礦已探明的雙龍26號井,共23層鹽,鹽層礦總厚度210米,C級儲量1263萬噸,D級儲量2.1億噸;石灰石礦分布于鐵山背斜,地質儲量6500萬噸。森林資源蓄積量9.6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68.2億立方米,可開發量60%以上。
經濟概況編輯第一產業
2011年,通川區農業總產值17.7億元,比上年增加1.7%;農業增加值10.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2%。農民人均純收入8123元。通川區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區境內有耕地面積9.9萬畝,人均0.2畝,林地面積23.2萬畝。2011年生產糧食64005噸,人均367千克,其中水稻30490噸,小麥3588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4.9萬畝,產量7898噸,其中油菜籽6503噸,花生1357噸,芝麻38噸。蔬菜種植面積13.1萬畝,產量22.6萬噸。通川區畜牧業以豬、牛、山羊、家禽等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55.6萬頭,年末存欄量18.5萬頭;羊飼養量6.8萬只,年末存欄3萬只,收購山羊板皮2.6萬張;牛飼養量5.9萬頭,年末存欄2.8萬頭;家禽飼養量495.7萬羽,上市家禽297.1萬羽,年末存欄198.6萬羽;兔飼養量12.6萬只,年末存欄6.1萬只。生產肉類40016噸,其中豬肉28860噸,牛肉3604噸,羊肉581噸,禽肉4274噸;禽蛋產量4929噸,奶產量565噸;畜牧業總產值8.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7.3%。截至2011年,通川區累計造林7.8萬畝,其中防護林46798畝,經濟林2603畝,竹林12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982.5萬株,林木覆蓋率33.7%,活立木蓄積量116.3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3.8萬畝,產量4.8萬噸,主要品種有柑桔、梨、西瓜、草莓等,其中柑桔1.9萬噸,梨0.4萬噸,西瓜1.3萬噸。漁業以養殖為主,灘涂0.5平方千米、淡水水面10.3平方千米。2011年魚塘養殖面積225公頃,產量1400噸。擁有各類捕撈漁船105艘,水產品總產量0.4萬噸,漁業總產值0.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3%。2011年,擁有大型農業機械1000臺;名優特農產品有燈影牛肉、巴山脆李等。
第二產業
達州世紀廣場2011年,通川區工業總產值92.7億元,比上年增加19.3%;工業增加值85.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57.1%。通川區形成以冶金、建材、電力、煤炭、食品、醫藥為主的六大產業體系,重點規劃了食品加工、藥品加工、建材等產業集群。2011年,通川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家,職工65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8.2億元,比上年增加25%。達州電廠、航達鋼鐵、鑫源食品等12家企業銷售收入超億元,華潤啤酒、泰昕爐料、利森水泥等6家企業上交稅金超過千萬元。培育省成長型企業8家、省小巨人企業1家。新增國家名優商標1個、省級名優品牌3個。
第三產業
達州鳳凰國際大酒店2011年,通川區共有商業網點2萬余個。建成好一新商貿、亞鑫建材、通錦美食等一批綜合市場、專業市場和特色街區,培育交易額超億元市場4個、商場3個、全國雙百市場1個、省示范菜市場4個。新世紀、沃爾瑪、摩爾百貨、蘇寧、國美等國際國內500強企業和阿里巴巴、瀚歌世紀等知名電子商務企業相繼落戶境內。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76.9億元,比上年增加18.4%;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47.9億元,比上年增加23%。2011年,通川區出口總額651萬美元。主要有機電產品、日用品、禮品、農產品、紡織品等五類100余種產品,銷往15個國家和地區,全部為一般貿易出口。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1年,通川區有幼兒園68所,在園幼兒18584人,專任教師562人;小學31所,在校學生42825人,專任教師163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9所,在校學生15102人,專任教師77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到100%;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6893人,專任教師288人;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生2687人。2011年,通川區教育經費28850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5755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5755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經費2388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24%、24%、20%。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19.1%。
文化藝術
達州博物館2011年,通川區有文化藝術團體1個,會員180個,其中個人會員180人。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職人員20人。電影放映單位3個,年放映1021場次,觀眾51000人次。文化專業戶70個,文化館(站)15個,建筑面積4511平方米。公共圖書館(室)230個,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藏書4.6萬冊。博物館2個,建筑面積3611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7586人,占全市社會從業人員的0.5%,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30人。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000萬元,比上年增加5%,是1978年的100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6%,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通川區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巴渠童謠、元九登高節等。元九登高節被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巴渠童謠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貢獻獎。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通川區共擁有各類科研成果147項,其中農業科研成果76項,工業科研成果41項,醫學、衛生、教育等社會事業科研成果30項。2011年本級財政用于環境保護資金67萬元,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萬立方米/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醫療衛生
2011年,通川區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個,其中衛生院10所;病床606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487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3張;固定資產總值0.5億元。專業衛生人419人,其中執業醫師149人,執業助理醫師52人,注冊護士8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0.9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0.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注冊護士0.2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48.5萬人次,住院手術6763臺次,出院病人1.5萬人次。2011年,通川區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314.3/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2%,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5.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5.2萬人,參保率97.4%;孕產婦死亡率0/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7.3‰、6.‰、2.6‰。
體育事業
2011年末,通川區有體育場地150處,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1個,省優秀運動隊后備人才訓練基地1個;體育社團8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85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迎新年長跑、元九登高、社區城市體育運動會、老年人運動會、健身操廣場表演、中小學籃球賽、中小學田徑運動會,其中元九登高節是地方民間特色。65%的城市社區和3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8%。通川區本地體育健兒累計取得全國殘疾人田徑錦標賽銀牌1枚、銅牌1枚,四川省殘疾人運動會金牌16枚、銀牌1枚、銅牌1枚。
新聞出版
2011年末,通川區境內有新聞出版單位70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業8家,從業人員共42人;各類印刷復制企業62家,從業人員共221人。全行業完成增加值500萬元,實現利稅200萬元。
社會保障
2011年,通川區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5.9億元,基金支出合計5.4億元。其中企業職工養老金收入4.2億,支出4.1億;機關事業養老金收入8260萬,支出7861萬。職工醫療金收入7410萬,支出3109萬;居民醫療金收入1435萬,支出1460萬。失業金收入250.3萬,支出227萬。工傷金收入303萬,支出140萬。生育金收入140萬,支出25萬。2011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47976人,其中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37729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10247人,其中在職職工7350人,離退休職2897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143041人,其中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20134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2907人。參加失業保險19772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426人。參加工傷保險8200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2887人。參加生育保險5791人,全年支付生育保險基金25萬元。
交通編輯公路
州河大橋公路是通川區綜合交通運輸的主體,公路網密度為2.85公里/平方公里。通過長期的發展,已形成以國道210線、省道萬鄰路、廣開路、通宣路為干線和以魏復路、西木路、達七路、雙新路、龍犀公路、東蓮公路等縣、鄉道為輔助線的公路網絡,通達周圍各縣和本區各鄉鎮。全區國、省、縣、鄉公路總里程為1284.883公里,其中:國道14.277公里、省道49.661公里、縣道66.645公里、鄉道374公里、村道780.3公里。在“九五”期間,該區更加重視交通發展,全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騰飛的跑道。2004年6月,達渝高速公路羅江至重慶段220公里全線竣工通車。2000年以來,我區狠抓機遇,努力改造境內通鄉公路,提高技術等級和通行能力,交通面貌日新月異。2003年,改建完成通鄉油路雙新公路13公里;2005年,改建完成通鄉油路達七公路7公里;2006年7月1日,連接省道達開路和縣道達七路的明月江二橋正式竣工通車,標志著通川區在全市率先實現“鄉鄉通油路”目標。
鐵路
地處通川區西外的達州火車站是襄渝鐵路、達成鐵路、達萬鐵路三條鐵路的交匯點。襄渝鐵路縱貫通川區南北,途經7個鄉鎮,并設有梁家壩、雙龍、蒲家3個貨站,是通川區溝通成都、重慶和陜西、湖北等省市經濟的紐帶。達成鐵路、達萬鐵路的建成通車,又形成了橫穿通川區的東西干線,與襄渝鐵路在通川區共同組成了十字架鐵路運輸網絡,使達州火車站成為四川省的第二大鐵路樞紐。
航空
達州河市機場距通川區市中心僅15里的達州河市機場2006年復航,是川東北地區唯一的民用航空機場,開行了達州至成都、廣州航線,大大縮短了通川區與全國各大城市乃至國外的空間距離。正在規劃的達州新機場位于達縣與大竹縣交界的柏樹鎮,已于2013年開工,將成為川東北最大的航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