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懷化市最南端,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交界處,是通往中國大西南的要道。地處云貴高原東緣向南嶺山脈過渡地帶,雪峰山西南余脈延伸境內,分屬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東鄰湖南省綏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北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南毗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縣,西連貴州省黎平縣。 歷史上,通道縣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帶,素有“南楚極地”、“百越襟喉”之稱。 全境東西寬58公里,南北長68公里,總面積為2239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4%。主要有侗、漢、苗、瑤為主的14個兄弟民族,其中侗族占總人口的78.3%。通道縣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縣,2002年2月被列入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人民政府駐雙江鎮。 通道縣是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生態示范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最佳休閑旅游縣、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游目的地 、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縣域旅游縣。[4-5] 人口民族編輯通道侗族自治縣境內居住有侗、漢、苗、瑤等13個民族,其中以侗族為主,全縣總人口23萬人(2013年),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81.3%、侗族占78.3%,純侗族居住的鄉鎮有甘溪、坪陽、隴城、坪坦、黃土、獨坡等6個。2013年末,通道侗族自治縣戶籍數6.45萬戶,人口23.75萬人。全縣常住人口戶數5.81萬戶,常住人口20.9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86萬人,農村人口15.06萬人。城鎮化率28.1%。經濟概況編輯綜合經濟
通道侗族自治縣2013年,通道侗族自治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4977萬元,比2012年(下同)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231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573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6924萬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100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21.1:35.8:43.1。 2013年,通道侗族自治縣居民消費價格比2012年上漲2.5%,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2%,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8%,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交通事業編輯
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道縣逐步形成以209國道、懷通高速公路、枝柳鐵路,江口經縣溪至播洪公路、杉木橋經菁蕪洲至獨干公路、杉木橋經臨口至雙林公路為主框架的“四縱四橫”交通網絡。至2011年底,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258.32公里,其中G209國道94.88公里,S221省道48.44公里,縣道209.695公里,鄉道180.933公里,村道478.449公里,其他245.923公里,全縣21個鄉鎮全部開通油路或水泥路;全縣242個行政村已有218個村已實施通暢工程,通暢率達90%。 民俗風情編輯
侗鄉群眾喜迎春通道侗族文化獨特。獨特的侗族文化主要表現在建筑、服飾、飲食、歌舞、體育、合款、祭薩、習俗等方面。 在民族建筑方面,鼓樓、寨門、風雨橋被稱為侗族建筑的“三寶”; 在民族服飾方面,有侗錦、侗帕、侗帶; 在民族飲食方面,侗家有腌肉魚、腌碎骨、腌菜、油茶、苦酒等; 在民族歌舞方面,侗鄉被譽為“歌舞之鄉”。歌和舞蹈以侗戲、琵琶歌、哆耶、蘆笙舞居多; 在民族體育方面,侗鄉被稱為“民族體育之鄉”,傳統的搶花炮、射弩、高腳馬、哆毽、蕩秋千等已被列入國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賽項目; 在祭薩講款、為也等民間習俗方面,迄今為止許多侗族村寨在舉行祭祀或慶典紀念活動中,仍然保留了祭薩、講款、為也等習俗。 旅游資源編輯
建筑通道是湖南的文物大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處(馬田鼓樓、坪坦河風雨橋群、芋頭古侗寨群),省級6處(坪坦回龍橋、橫嶺古樓群、陽爛寨門、播陽白衣觀、鍋沖兵書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通道轉兵會議會址——縣溪恭城書院),市級2處,已列入縣級的7處,暫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各類文物達900多處,還有下鄉新石器時代大荒遺址、紅軍小水戰斗紀念碑、黎子界紅軍墓等等。主要有被地理學家稱贊為“天然萬里長城”的100余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萬佛山風景區;有保存較為完好的隴底原始次森林和100萬畝松濤森林風光;有巍然屹立的獨巖峰;陽洞灘瀑布;有保持侗族民族特色原汁原味的芋頭侗寨古建筑群、“百里侗文化長廊”、馬田鼓樓、白衣觀、回龍橋、兵書閣、普修橋、小水戰斗紀念碑等民族建筑群。其中,芋頭侗寨古建筑群、馬田鼓樓已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