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端涀ⅰ份d:“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笔冀ㄓ跂|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潼關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里形勢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萬古用一夫”的詩句。交通信息編輯從渭南汽車站乘坐發往潼關縣的汽車,票價17.5元。
潼關故城
潼關,從始建至唐代,兩經遷徙,三地設防,城池多變,設施不一。東漢建立初期, 廢秦在河南靈寶縣創建的函谷關。武帝和獻帝先后遷關于河南新安及弘農衡山嶺。獻帝又于建安年間,遷關于潼關上南門外,即今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一帶。潼關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況,志書缺少記載。從其遺跡看,東起原望溝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溝東岸。東西兩面臨溝,地勢平坦而廣闊。南北朝時,北周愍帝宇文覺打敗東魏大將竇泰的戰斗發生在這里。愍帝取勝后,改潼關為“潼谷關”。
地理作用
潼關位于陜西省潼關縣,因臨近潼水而得名,古稱桃林塞。它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有渭、洛,匯黃河抱關而下之要;西有華山之屏障;東面山峰連接,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俯察黃河,險厄峻極。正如詩人所描述那樣:“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潼關創建于何時,歷史文獻沒有具體說明,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211年,曹操曾于潼關破馬超,由此可知潼關在這之前已開始建置了。后經唐、宋、明、清乃至民國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關城周長約5公里,北面與東北,為板筑土墻,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山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門6處外,留有南北二水門。潼關東約3公里,有一禁溝,自唐至明、清,為了潼關的安全,沿禁溝兩岸,夯筑方形土臺12個,是防御性的軍事堡壘。由于土臺與潼關城基本連接,故稱“十二連城”。潼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它經歷過大小戰役數十次。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于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后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北周末年,揚堅在洛陽篡位立隋時,曾密遣楊尚希扼守潼關,以解其西顧之憂。唐中葉安祿山攻占洛陽,進逼潼關,使用反間計占據了潼關,震動京師,唐玄宗倉皇西逃。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取潼關直搗長安。宋代“靖康之變”后,潼關為金所得,金朝后來為蒙古軍隊逼迫,遷都汴京。將兵力完全集中潼關附近。有人曾對蒙古鐵木真說:“金廷居汴將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關、黃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當蒙軍包圍汴京時,首先奪取潼關。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關,整個關陜地區才迅速得到平定。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陳賡、謝富治兵團乘陜南、豫西地區空虛之機,南渡黃河,在潼關洛陽段機動作戰,尋機殲敵,開辟了豫陜鄂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局面。
建筑特點
潼關是古代軍屯駐地,地名上帶有濃重的軍事色彩,譬如代子營、寺角營之類,我們去看那古時的戰場,有李自成南原大戰的地方。潼關居民大部也是古代軍屯后代,只是已經卸甲歸田,老老實實的當起了農民。我記得有個叫趙家村的,那地方民風刁蠻,與四周村落完全不同,趙家村的人,眼睛細長,臉盤平寬,面相陰鷙,頗似塞外蒙古人,因從事搶劫,80年代以來被崩了好幾個。還有個叫賀家嶺的,都是陜北武將世家賀家的后人。據祖輩們講是中亞來的粟特后裔,雖非武將,可能是古太白破河外時流落東土。到我這一代,完全淹沒在東土,只保留了一些口口相傳的回憶。民國時,很多河南人、山東人因黃河潰堤的原因沿隴海線大批入陜。其實自河南陜州開始,大致已進入了關中文化界限,都是相似的陜西關中口音,特產也類似,比如柿餅,蘋果,肉夾饃。流民入陜,同樣也帶來了多元的飲食文化,河南胡辣湯到了陜西成了早餐常備。這就好比西域胡人帶來的牛肉煮饃一樣,伊斯蘭文化漸漸滲透于古代中國發祥地中。文化在關中是包容的,又是富有特色的。
梁喜娃肉夾饃,黃河鯰魚湯,潼關醬菜,鴨片湯,牛肉煮饃都算是潼關的特色飲食。潼關醬菜在慈禧太后避難西安時受到褒贊;黃河鯰魚湯清鮮味美,所用之料都是黃河水中的野生鯰魚;梁喜娃肉夾饃好在他的白吉餅,脆而不焦,不似河南的肉夾饃還要上汁,趁熱食用香脆可口。潼關的發展在整體上表現出了西北的統一特征,那就是守舊與落后,別看解放后那么多的移民來到西北,其實他們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西北的礦產挖出來運到中國東部去。留下本地淳樸而貧窮的西北人,不愿離開他們的故土。潼關本地富藏金礦,從礦石中提煉,而與山東招遠的金礦不同。這造成了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然而中金公司仍然在無時不刻的從秦嶺山中攫取金幣,等礦脈枯竭了,也就是他們走的時刻。聽說在甘肅隴南文縣又發現了亞洲的最大金礦,可憐了那里山清水秀的大巴山景和貧苦樸實的人們。
文化悠長
早在盛唐貞觀之治之際,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驕李世民就曾以“襟帶壯兩京”之譽贊嘆潼關之雄渾壯魄;當歷史的車輪步入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一朝兩帝又多次親臨潼關,分別以“天下第一城”與橫額御書“第一關”對此盛贊相稱?!端涀ⅰ罚汉釉陉P內,南流,沖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晉所謂桃林之塞,秦所謂楊華也。又西有潼水,東北注于河。河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卷坂見河南閿鄉縣。傍絕澗,陟此坂以升潼關。潘岳《西征賦》:溯黃卷以濟潼也。歷此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清代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潼關》云:“時平容易度雄關,拍馬河潼自往還。一曲熏黃瓜蔓水,數峰蒼翠華陰山。登陴版牌丁男壯,呼酒烹羊守吏閑。最是綠楊斜掩處,紅衫青笠畫圖間?!碑敶娜岁愡\和的詩是寫照:“風陵渡至今已沒船,老潼關代替有鐵橋”。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潼關縣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東接河南省靈寶市,西連本省華陰市,南依秦嶺與本省洛南縣為鄰,北瀕黃河、渭河同本省大荔縣及山西省芮城縣隔水相望。界于東經東經110°09’30”——110°25’32”北緯34°23’30”——34°39’00”之間南北長28.4公里,東西寬約24.6公里,總面積526平方公里。潼關縣是陜西的東大門,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陽三大城市經濟輻射圈的中心。程控電話城鄉均已開通。移動通訊與世界聯網。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遠大。境內金、銀、鉛、鐵、銅、花崗巖、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礦產十分豐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礦20余個,黃金采選、生產、加工已具有規模,年產黃金近20萬兩,是全國第三產金大縣。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潼關已成為西部開發的橋頭堡,陜西省的東大門。隨著黨的十六大精神的深入貫徹和省委、省政府“一線兩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潼關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一縣兩區”的新構想,確定了新的發展思路:南部山區抓黃金礦藏的深部勘探和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保龍頭,爭取全國金城;中部抓生態環境建設營造綠色文明和畜牧養殖業發展,保民富,擴大林牧業規模;北部抓人文歷史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深度開發,促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地貌
地貌南高北低,跌宕明顯,呈臺階狀。由南向北分為山地、殘原溝壑和黃、渭河谷三種類型。秦嶺山地主脈自西向東,支脈分向南北,形成大小峪道,山高坡陡,峰巒疊障,巖石裸露,土層淺薄。
境內秦嶺山脈,東起西峪,西至華陰縣蒲峪,土地面積176.6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39.7%。海拔高程,東部700—2100米,西部1000—1800米,平均高程1500米。地面坡度,東部15%,西部10%。南北地質斷陷,峽谷幽深,形成西峪、東桐峪、善車峪、太峪、麻峪、蒿岔峪、潼峪7條峪道,各長15公里左右。此外,自東而西有長5公里以下的大峱峪、小峱峪、小淤溝、馬峰峪、黨家峪、翟家峪、立峪、玉石峪、后溝、鹿嶺溝、轆把溝、心底峪、馬駒峪、贠陳峪、七岔峪、翎峪、哲園峪等146條小峪道。建國后,利用山區自然優勢,發展林牧業,護林防火,封山育林,營林造林,保護牧草,砌石埝,修梯田,荒灘造田,溪流灌溉,改善山區農業條件。本區面積26.50萬畝,耕地面積4018畝,占全縣耕地的2.11%。有效灌溉面積410畝,占山區耕地10%。宜林地16.70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63%。其中:有林地9.54萬畝,占宜林地面積57.13%;天然草地8.36萬畝,占31.5%,已利用3.02萬畝,占35.1%;非生產用地1.03萬畝,占5%。林、草、礦產資源豐富,正在開發利用。黃土臺原溝壑原面南高北仰,黃土覆蓋深厚,長期洪水沖蝕,形成原高溝深、陵谷起伏的臺原溝壑地。本區臺原溝壑地東起牛頭原東端,西連華陰縣孟原,土地面積194.7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43.8%。原面支離破碎,溝道一般南北走向。長度在1公里以下的溝道716條,共長207.13公里;1—3公里的77條,共長111.69公里;3—5公里的13條,共長46.2公里;5公里以上的14條,共長116.77公里。全縣共有溝道820條,全長481.79公里,溝壑密度為1.08公里/平方公里。溝深100—180米,溝原面積比例為7∶2。因形態與成因的不同,可分為一級臺原、二級臺原、原間洼地三部分。一級臺原海拔高程530—610米;二級臺原550—900米;原間洼地400—700米,原面坡度1—3度。因受通洛川、禁溝、列斜溝、遠望溝、鐵溝的切割,自東而西,形成代字營、南頭、寺角營、王溪屯、吳村、高橋六道殘原。這里為糧、棉主要產區,有耕地17萬畝,占全縣耕地的86.79%。溝壑植樹造林,種草護坡,發展林、牧業。果園面積6217畝。宜林地3.64萬畝,其中有林地1.96萬畝,占宜林面積53.5%。黃渭河谷黃、渭河歷經沖刷,河床下降,形成河谷。沿河東西展布三級階地,地面平緩,地下水位較高,一、二級階地常被洪水淹沒、沖塌。黃渭河谷包括黃、渭河的河漫灘和黃渭河南岸狹長階地,土地面積73.5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6.50%。河漫灘土地面積5.6萬畝,耕地2.7萬畝,分布在黃河右岸以及渭河北岸的夾角地帶,海拔331米。黃渭河南岸發育有一、二、三級階地,一級階地分布在小泉、公莊村北。因河床升高,與河漫灘界限極不明顯。二級階地分布在吊橋、花園、十里鋪一帶,海拔高程340—350米。三級階地分布于西廒、上寨村、凹里村一帶,海拔410—450米。這里除河灘外,有耕地1.75萬畝,其中水澆地9300畝,占耕地53%,是發展種植業和水產業條件較優越的地區。
氣候
潼關屬暖溫帶大陸性雨熱同季的季風型干旱氣候。南北差異大,光能資源較充足,熱量和降水量偏少,時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年平均風速3.2米/秒。工業建筑編輯工業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全縣全年工業增加值達13.032億元,比上年增長23.8%。轄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39.3億元(現價),實現增加值12.31億元(現價),分別較上年增長51.3%和25.2%。交通編輯隴海、同蒲鐵路交匯于城西,310國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黃河鐵路大橋使黃河天塹變通途。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縣交通系統完成貨物運輸量154萬噸,貨物周轉量18126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52.76%;旅客運輸量132萬人,旅客周轉量9638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84%。郵電通訊業健康發展。全年郵政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50.25萬元,電信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8551.65萬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5.7%、8.98%。全縣年末固定電話用戶為18637戶,比上年末減少1277戶。移動電話用戶為124000戶,比上年增加7661戶。年末互聯網用戶為1.14萬戶,比上年末增長9.98%。
教育文化編輯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共組織實施省級科技重點項目4項,市級科技重點項目7個。其中“350噸/日焙燒尾渣綜合利用關鍵技術”項目列入省“工業攻關”計劃,“新細粒金重選裝置的應用及推廣”項目列入省專利產業化項目。向上爭取資金35萬元,組織實施縣級計劃項目22個,重點扶持建設縣級科技項目3個,其中研發申報的“一項構成黃金創新重選技術體系的技術發明”榮獲渭南市科學技術一等獎。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加強教育建設力度,制定了《潼關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投資303.66萬元,完成太要、代字營兩鄉鎮及縣中心幼兒園的改擴建任務;加快四知小學項目建設力度,完成了項目建設“三通一平”; 建成青少年活動中心,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條件。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為城區中小學每個班安裝了電視電腦一體機,實現了城區義務段中小學180個班和潼關中學20個教學班的全覆蓋。師資力量不斷增強,年末全縣擁有教師人數1921人,較上年增加163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975人,小學專任教師946人。2011年,全縣高考一本上線211人,萬人比率排名全市第三;二本上線486人,三本上線1205人,萬人比率排名全市第四。文化事業繁榮向上。2011年末,全縣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5個,文化館面積1200平方米。圖書館1個,面積118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4萬冊,是上年的2倍。2011年建成農家書屋31家,村級文化活動室10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村級服務點34個,農民體育健身場所8個。組織承辦的“兩會專場綜合文藝戲曲表演”、“唱紅歌頌揚延安精神,唱贊歌頌揚改革開放,唱家鄉頌揚美好生活”、“高橋鄉群眾戲曲演唱會”、“華府天下”杯秦晉豫黃河三角羽毛球交流賽、“英皇杯”桌球大賽等精彩紛呈的文體活動,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衛生事業再上新臺階。2011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序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覆蓋,全縣13所醫院、衛生院和83個村衛生室擁有衛生技術人員792人,全縣每萬人擁有技術人員數達到50人以上。其中醫生231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561人。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達到11.12萬余人,參合率達96.95%,152049人次享受了合作醫療補助,補助金額達2311.89萬元。
社會保障編輯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保持在低水平線上。據5‰人口抽樣調查,全縣常住人口(指年內在本縣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在本縣登記為常住戶口而年內離開本縣半年以上的人員) 15.59萬人;人口出生率為9.86‰,死亡率為6.48‰,自然增長率為3.38‰。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全縣城鎮在崗職工年末人數14697人,比上年增加1913人,工資總額37983.1萬元,比上年增加11333.9萬元,人均年工資25698元,比上年增加4761元。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382元,比上年增長2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6元,增長18.2%。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城鎮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 10736人,農村已參加養老保險48071人。城鎮已參加醫療保險14651人,已參加失業保險10563人。城鎮已參加生育保險7424人。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558人,農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數達8396人,全縣支付低保資金2190.05 萬元。全縣8482人參加了住房公積金統籌,比上年增加474人,2011年共統籌住房公積金2344萬元。
旅游編輯旅游市場發展勢頭良好。楊震廉政教育基地的成功開園,影響空前。黃河風景區、佛頭山、馬趵泉等景區共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4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3億元。
景觀
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馬趵泉、佛頭崖、鐵溝筐泉及黃河鐵路大橋、港口高揚程抽水站、禁溝鐵橋、太峪水庫等登上潼關,不禁令人憑吊這座古戰場。211年曹操與馬超激戰潼關,曹操以沙筑墻用水澆灌,一夜冰凍成壘,馬超兵敗西逃。756年唐將哥舒翰統兵20萬鎮守潼關,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被反軍安祿山打敗。安祿山占據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陜甘。解放戰爭時期,陳庚、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辟了豫、陜、鄂根據地。迄今,潼關許多村莊以“軍”、“營”為名。相臨景點華山 第一關 明潼關城遺址唐玄宗泰陵毓秀橋京師倉遺址普照寺風陵渡慧照寺塔南寺唐塔 黃土高原民俗村三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良周遺址 富平縣寇準墓大禹廟蒙漢合文碑十二連城 橋上橋少華山潼關渭南鼓樓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甜水溝遺址合陽處女泉橋陵 蘊空禪院與懸棺
八景
潼關八景,是潼關地區能夠欣賞的八處勝景。八景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云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張、譙樓晚照、道觀神鐘。茲分別介紹于下:雄關虎踞雄關,是指潼關故城東門的關樓。踞是蹲或坐的意思?;⒕?,是指東門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關口。東門城樓北臨黃河,面依麒麟山角,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面進關的唯一大門,峻險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進關時,沿著東門外陡坡道拾給而上,舉目仰望關樓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視的猛虎,守衛著陜西的東大門,它以威嚴雄險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