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縣是江西省宜春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邊陲,修河上游,介于東經114°05′至114°44′,北緯28°22′至28°50′之間。東鄰宜豐縣,南接萬載縣,西界湖南省瀏陽縣(市)、平江縣,北連修水縣。地形西寬東窄,略呈三角形??偯娣e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座,屬典型的山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7.4%。轄6 鎮3鄉4個國有林場。全縣人口14萬,70%為客家人,是贛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通行懷遠話(客家語銅鼓片)與贛語昌靖話,客家文化較為濃郁。行政區劃
編輯
2007年,銅鼓縣轄6鎮3鄉4個國有林場,共有1054個村民委員會,7個社區居委會。
永寧鎮:轄江頭、豐田、興源、西湖、八畝、上源、坪田、小水、順化、釣魚共10個村民委員會,有84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居委會。
溫泉鎮:轄上莊、石橋、光明、三星、金星、溫泉、新塘、鳳山、祿田、義田、黃毗共12個村民委員會。有196個村民小組。
棋坪鎮:轄棋坪、爐灣、柏樹、雙溪、九峰、羅坊、黃泥、游源、豐坦、觀田、幽居、大梅共12個村民委員會。有134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
排埠鎮:轄華聯、梅洞、排埠、永慶、高陂、永豐、曾溪、青溪、黃溪、南溪、三溪共11個村民委員會。有120個村民小組。
三都鎮:轄三都、黃田、東滸、東山、漿里、理溪、楓槎、戰坑、大槽、小山、西向、交古、望湖共13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委會。
大段鎮:轄大段、東風、鳳竹、潭坊、滸村、滸口、鶴吼、九龍、雙紅、古橋、交山、隘口、公益共13個村民委員會,178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
帶溪鄉:轄新豐、高嶺、紅群、大群、西村、東源、柳溪共7個村民委會,80個村民小組。
高橋鄉:轄花山、高橋、英溪、膽坑、梁段、白石、濠洲共7個村民委員會,65個村民小組。
港口鄉:轄港口、華仙、英朝、水坪、赤洲共5個村民委員會,25個村民小組。
4個國有林場:分別為花山、大溈山、龍門、茶山。
地理環境
編輯
地形地貌地處羅霄山脈北端東部,修河上游。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西寬東窄,境內山丘連綿起伏,千米以上高峰有20座。雄踞西部的大溈山羊場尖海拔1541米,為第一高峰。中部的丹霞地貌更具特色,常呈聳立的孤獨山峰。東部的地貌較平緩,土地集中連片。
氣候
銅鼓屬中亞熱帶北部濕潤氣候,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少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6.4℃。1月平均氣溫4.6℃,極端最低氣溫一13.4℃( 1972年 2月9日)。7月平均氣溫27.3℃;極端最高氣溫40.1℃(2010年8月5日)。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2.4 ℃,最大日較差25.6 ℃(1969 年4 月10 日)。生長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年平均259天,無霜期年平均265天,最長達317天,最短達23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60.4小時,年總輻射97075.1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50天(2月1日~次年 1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1771.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55天,最多達208天(1997年),最少為128天(1963年)。極端年最大雨量 2848.5毫米(1998年),極端年最少雨量 1138.4毫米(1963年)。降雨量量集中在每年4月至6月,6月最多。
自然資源
編輯
植物
眾多的野生植物,亦為銅鼓縣的重要資源。如竹筍、黃連、黃精、香菇、楊梅、尖栗、板栗、山楂、獼猴桃等,達80余種。樟、楠、梓、柏等名貴木材,史書早有記載,筍罐頭和竹制品遠銷國外。
動物
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獸類、禽類、魚類、蛇類、蛙類、介殼類、昆蟲類,門類繁多。有虎、豹、鹿、獐、麂、猴、鴉、鵲、燕、雁、竹雞、野雞、地花雞、鯉魚、鳙魚、鯽魚、青蛙、石雞、蟾蜍、蘄蛇、菜花蛇、烏梢蛇、甲魚、龜、蚌、蜂、蟬、蝶等。
礦產
銅鼓縣境內出露地層,絕大部分屬元古變質巖系,構造發育,具有良好的礦化環境。明嘉版《寧州志》卷十三“額貢”和清道光版《義寧州志》卷六“四賦”,均有“漢貢 黃金”的記載,文物普查中在古橋和于源窯址發現的陶效命瓷殘片,據實物分析,當屬唐寧窯址,說明了縣內礦產資源的開發展著修久的歷史。
銅鼓縣內已經發現或查明的金屬礦有金、鐵、錳、銅、鉛、鋅、鉬、鎢、錫、鈮、鉭等;非金屬礦有硅石、高嶺土、水晶、云母、粘土、長石、花崗巖等。有的則已查實儲量多、質量優,有的則是發現含元素的礦化物等。
人口
編輯
銅鼓縣是客家之鄉,銅鼓縣人口的70%為客家人,是贛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
革命戰爭年代,銅鼓有2.8萬多人為革命英 勇犧牲,其中在冊烈士1.8萬多人,占江西省在冊烈士的7%。
2012年末銅鼓縣總人口138798人,其中:男性71762人,女性67036人,出生人口:1821人,出生率13.2 ‰,死亡626人,死亡率4.5‰,自然增長率8.7‰。
經濟
編輯
2012年完成地方生產總值(GDP)260481萬元,比2011年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514萬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12135萬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增加值100832萬元,增長9.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011年19.14:44.48:36.38發展到18.24:43.05:38.71。
第一產業
種植業
銅鼓縣立足糧食生產,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7418公頃,糧食總產量43684噸;茶葉產量2626噸,2012年蔬菜產量13294噸,同比增長4.79%。生豬出欄63072頭,存欄:37051頭;山羊出欄42486只,存欄24585只;家禽出籠 66.13 萬只,存籠38.24萬只。
林業
2007年銅鼓縣完成造林3.7萬畝。其中,實施退耕還林荒山地新造林1.9萬 畝,長防林3845畝,日本政府貸款造林項目7640畝,公路沿線改造,綠色通道建設1300畝,社會造林5000畝。義務植樹28萬株。完成國家重點工 程項目、日元貨款造林及面上造林等人工林幼林撫育15萬畝次,完成毛竹林改造3.5萬畝。森防上完成病蟲害防治面積16000畝,完成毛竹林竹腔施肥4萬 畝,生根粉推廣應用面積1萬畝。積極推廣了良種壯苗育苗技術,推廣陳山紅心杉、廣西融水杉等良種300公斤,東京野茉莉等木良種100公斤,育苗面積70 畝。果業上引進栽培適宜銅鼓種植的優良果樹品種,主要以楊梅(東魅、荸薺),早熟梨(翠冠、清香等),板栗(九家種、焦扎等)為主,總種植面積5000 畝。
第二產業
2012年,銅鼓縣按照“著力培育醫藥化工產業,積極孵化新興工業產業。
2012年銅鼓縣1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231003萬元,比2011年增長17.65%。完成工業增加值55709萬元,增長14.1 %。其中木竹加工業完成產值71934元、醫藥業完成41880萬元、化工業完成 79264萬元,其他工業完成3792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1.56 %、15.11%、1.44%、67.4%。完成銷售收入224607萬元,比2011年增長18.8%。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有11家。上交稅金10965萬元,比2011年下降7.2%。
2012年,銅鼓縣具有資質等級三級以上網上直報建筑企業 6 個,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7913.3萬元,比2011年增長8.6% 。2012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7.44萬平方米,比2011年下降40%;2012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積 26.23萬平方米,比2011年下降29.3%。
第三產業
2012年,銅鼓縣全社會完成貨物周轉量3942萬噸公里,比2011年增長4.2%;旅客周轉量84萬人公里,比2011年持平。
2012年,銅鼓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145萬元,比2011年增長16.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890萬元,與2011年持平,電信業務總量 1255萬元,增長32.1%;2012年年末銅鼓縣移動電話用18237戶,與2011年持平;固定住宅電話用戶9736戶,增長5.4 %。
2012年,銅鼓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549萬元,比2011年增長14 %,其中,城鎮零售額50473萬元,增長14%;鄉村零售額15076 萬元,增長14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55061萬元,增長14%;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10488萬元,增長14%;
2012年,銅鼓縣財政總收入54045萬元,比2011年增長 31.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0768萬元,增長29.9%。銅鼓縣財政總支出 106054萬元,比2011年增長17.5%。
2012年。銅鼓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276916萬元,比年初增加35649萬元,增長18.87%;其中儲蓄存款余額為183751萬元,比年初增加31731萬元,同比增長17.26 %。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03841萬元,比年初增加19950萬元,增長19.21 %。
2012年。銅鼓縣人壽保險各項保費收入2799萬元,比2011年增長34.6 %。2012年支付各種賠款1120萬元,比2011年增長1 %。財產保險保費收入 2169.2萬元,比2011年增長17.89 %。 賠款1141萬元,和2011年增長27.3 %。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科技
公元十六、十七世紀,大量的客籍人從廣東、福建及江西的贛州遷徙到此??图胰顺缥纳形?,清道光十七年(1837),客家眾姓集資開辦了銅鼓第一所書院——奎光書院,創造了傳承中原文化培育英才的條件。自北宋到清末,先后考取進士19名。舉人116名。
2012年末,銅鼓縣有中小學校9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學生16622人,其中普通高中1491人,職業高中547人,初中3964人,小學1116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鞏固率100 %,小學升初中率100%,銅鼓縣高考二本上線242人,三本上線62人,??粕暇€248人。
2012年末,銅鼓縣有各類專業技術人2085 人,2012年爭取上級科研項目19個,申請專利26項,當年授權18項。
文化衛生
2012年末,銅鼓縣有縣級文化館1個,電影放映單位1個,縣級圖書館1個,藏書1.5萬冊,縣博物館1個,紀念館1個。
廣播電視事業方面。2012年末,銅鼓縣有電視差轉臺4座,衛星地面接收站30個,電視覆蓋率達98%;有廣播電臺1座,廣播覆蓋率達82%。
2012年末,銅鼓縣有鄉鎮以上衛生機構9個,病床337張,有醫衛技術人員474人,其中:醫生 128人,衛生防疫人員28人。
民政優撫
2012年,銅鼓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8817 元,比2011年增加4324元,增長15 %;農民人均純收入5267.2元,比2011年增加 581 元,增長11.03%。
文化
編輯
江西省銅鼓縣是個客家縣,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民風民俗別具一格。有美味獨特的客家飲食、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崇文尚武的客家民風獨具特色;甜美動聽的客家山歌還被《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譽為最具有代表性的歌神,成為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銅鼓縣盛行著撰寫和張貼對聯的風尚。無論是討親嫁女、祝壽過年、同學聚會、開張慶典、宗祠祭祖等等都少不了要張貼對聯。
在銅鼓縣溫泉鎮發現有商周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和漢墓證實,早在三千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生息。唐代之后,開始有了文化啟蒙。
名勝古跡
編輯
銅鼓縣境內有江西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面積達4762公頃,公園內有南方紅豆杉20多萬株,被譽為“南方紅豆杉之 鄉”;有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萬多公頃,公園內擁有國家珍稀保護動物22種,被譽為“江南生物世界”;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銅鼓縣9.2萬畝, 占全部面積的53.5%
銅鼓縣天柱峰(15張)
,森林覆蓋率高達93.8%,是長江中游地區鄱陽湖、洞庭湖和江漢三大平原之間的重要“生態孤島”。
天柱峰風景區
天柱峰風景區地處銅鼓縣東部,主要景區方圓5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50米,由天柱峰、九龍湖、靈石庵、九龍瀑等四部分組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2000年2月,境內天柱峰森林公園被國家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7年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2009年成功創建為國家AAA級景區。
毛澤東化險福地景區
毛澤東化險福地景區位于湖南省瀏陽市張坊鎮交界的銅鼓縣排
銅鼓旅游(8張)
埠鎮月形灣。1927年9月7日,毛澤東喬裝成安源煤礦采購員,從安源出發,奔赴銅鼓,準備親自領導秋收起義。一路上日夜兼程,繞過敵人重兵把守的萍鄉,在9月8日進入瀏陽張坊鎮七溪村時,被張坊團防局的團丁抓住。團丁要把毛澤東押到民團總部去處死。在陳九興的幫助下,毛澤東在吳家祠住了一晚,于9月10日到達銅鼓縣城蕭家祠,次日在銅鼓大沙洲閱兵,發動了秋收暴動(秋收起義),銅鼓是秋收起義前委所在地和指揮中心。
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
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建于1977年,正門“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這九個大字由宋任窮將軍在紀念秋收起義50周年(1977年)題寫。2007年值秋收起義80周年,投入400多萬元對該館進行重新修繕。2004年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江西十大紅色旅游景點”。
蕭家祠
蕭家祠是湘贛邊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總指揮部舊址。該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初年,總面積1950平方米,1987年被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排埠萬壽宮
排埠萬壽宮初建于清乾隆年間,為紀念許仙真君許遜而建。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思想從這里開始萌芽,所以排埠萬壽宮也被稱為“智慧宮”。
秋收起義閱兵廣場
秋收起義閱兵廣場占地面積40畝的濱水地帶,建筑面積約25000平方米。整個閱兵廣場的設計主題為:紅色印象。 廣場總體分為三個景觀區:紀念廣場區、休閑活動區,濱江景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