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區 編輯潼南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北部,地處渝蓉直線經濟走廊。東鄰合川區、銅梁區,南接大足區,西連四川安岳縣、安居區、船山區,北與四川省蓬溪縣、武勝縣相鄰,與四川嘉陵區相望。潼南區是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渝川合作示范區、重慶城市發展新區。2013年底,潼南區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轄2個街道、20個鎮,常住人口為64.87萬人(戶籍人口為95.22萬人)。2014年,全區GDP實現234.16億元。潼南區先后誕生了革命先驅楊闇公、第四任國家主席楊尚昆、解放軍上將楊白冰等時代偉人,孕育了道教至尊陳摶、明代重臣呂大器、清代名臣張鵬翮、川劇大師廖靜秋等歷史文化名人;太安魚、獅舞、車車燈納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5年6月27日,重慶市潼南區正式掛牌運行。
潼南區域在周秦之際屬巴國和蜀國。周代,今渝川地區分別為巴、蜀兩國,潼南涪江一帶屬蜀國,瓊江一帶屬巴國。 秦朝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潼南分隸巴、蜀二郡。西漢,漢高帝時,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廣漢縣。武帝時,潼南瓊江一帶屬犍為郡。蜀漢,潼南涪江一帶屬廣漢郡德陽縣,瓊江一帶仍屬犍為郡。西晉,李特據蜀,設德陽郡,領德陽一縣。東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置遂寧郡(郡治在今重慶市潼南縣境原大佛鄉下縣壩) ,領德陽縣。孝武帝時,分德陽縣設晉興縣,為潼南境內置縣之始。南北朝,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晉興縣更名始興縣,隸懷化郡。北周,始興縣隸石山郡,領潼南涪江一帶;另置安居郡,潼南瓊江一帶隸安居郡柔剛縣。隋朝,廢郡置州,始興縣隸遂州,柔剛縣隸普州,另置隆龕鎮。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剛縣名安居縣。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始興縣名青石縣,潼南分隸安居、青石兩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遂州改稱遂寧郡,青石縣隸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年),升隆龕鎮為隆龕縣(縣治在今重慶市潼南縣崇龕鎮瓦子堡),轄潼南瓊江一帶,隸資陽郡。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遂寧郡復置遂州,仍領青石縣。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普州,隆龕縣隸普州。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分青石縣置遂寧縣(縣治在今重慶市潼南縣原大佛鄉下縣壩)。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龕縣名崇龕縣。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移縣治于東流溪壩。宋代,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龕縣為鎮,并入安居縣,隸普州安岳郡。神宗熙寧六年(1703年),青石縣并入遂寧縣,次年,復置青石縣。 元朝,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縣治自戴場壩遷巴川鎮,戴場壩一帶劃歸遂寧縣。至元十九年(1282年),并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縣,隸遂寧州。至此,縣境不再設縣治。明朝,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寧州為遂寧縣,并小溪縣入遂寧縣,隸潼川州。潼南全境為遂寧轄地。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并蓬溪縣入遂寧縣。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分置蓬溪縣。遂、蓬分縣,涪江左岸地域屬蓬溪,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寧。
潼南區清代,順治十年(1653年),并遂寧縣入蓬溪縣,順治十七年(1660年),復分置遂寧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為府,領三臺、射洪、鹽亭、中江、蓬溪、遂寧、安岳、樂至等八縣,直至清末。民國元年(1912年),新建東安縣,由省直轄。民國二年廢省改道,東安縣隸川北道潼川府。民國三年,川北道改名嘉陵道,東安縣更名潼南縣。民國十八年,廢道府建制,潼南縣由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實行行政督察區制,潼南縣隸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0年,潼南縣隸川北行署遂寧專區。1952年9月,潼南縣隸四川省遂寧專區。1958年,遂寧專區并入綿陽專區,潼南隸屬綿陽專區。1976年1月,潼南縣由綿陽地區改隸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改名永川地區,潼南隸屬永川地區。1983年4月,永川地區并入重慶市,潼南縣亦隸屬重慶市。1997年,潼南隸屬重慶直轄市。 2015年6月27日,重慶市潼南區正式掛牌運行。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53年,將合川縣(現合川區)別口鄉、萬壽區甑子場、安岳縣白水鄉第八村曾家小灣及龍橋溝等處劃歸潼南縣。
潼南區行政區劃圖1994年1月撤區并鄉建鎮后,潼南縣轄梓潼、雙江、塘壩、柏梓、光輝、小渡、臥佛、太安、上和、古溪、桂林、寶龍、龍形、新勝、玉溪、花巖、飛躍、米心、群力、五桂、新華、永勝22個鎮;田家、永安、文明、安興、龍項、檬子、別口、紅花、壽橋9個鄉。1999年7月9日,重慶市政府(渝府[1999]123號)批復同意潼南縣縣委、人大、政府、政協機關駐地由梓潼鎮正興街27號、23號、34號、59號遷至梓潼鎮蓮花村擬新建的行政中心內。2000年7月光輝鎮更名為崇龕鎮。2002年末,潼南縣轄22個鎮、9個鄉,21個居委會、283個行政村。2006年6月16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06]126號)批復同意潼南縣將31個鄉鎮調整為22個鄉鎮和街道。其中,撤銷5個鎮、6個鄉,設立2個街道,調整6個鎮、2個鄉行政區域范圍,保留11個鎮、1個鄉行政區域政府和駐地不變。具體為:撤銷梓潼鎮、桂林鎮,設立梓潼街道、桂林街道;撤銷新華鎮,并入米心鎮;撤銷飛躍鎮、紅花鄉,并入古溪鎮;撤銷永勝鎮,并入田家鄉;撤銷文明鄉、永安鄉,并入柏梓鎮;撤銷龍項鄉,并入田家鄉、別口鄉;撤銷檬子鄉,并入龍形鎮;撤銷安興鄉,并入雙江鎮、玉溪鎮。2011年4月29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11]37號)批復同意撤銷田家鄉、別口鄉、壽橋鄉,設立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調整后,全縣轄2個街道、20個鎮:梓潼街道、桂林街道、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巖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臥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
區劃詳情
2015年6月,潼南區有2個街道、20個鎮。為梓潼街道、桂林街道、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巖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臥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
1桂林街道50022300180.387km桂林街道辦事處位于潼南區西北,由原桂林鎮與梓潼鎮東風片區合并組成。是潼南區委,區政府所在地。
2梓潼街道500223002151.1km梓潼街道位于東經105度31分44秒~106度00分20秒,北緯29度47分33秒~30度26分28秒。海拔250~450米。距重慶市區150公里。
3上和鎮50022310168.2km1950年建上和鄉,1958年改太和公社,1981年更名上和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6年建鎮,1993年獨柏鄉并入,位于區境東部。
4龍形鎮50022310238.6km1926年設茶店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龍形公社,1984年置鄉,1993年民主鄉并入建鎮。位于區境東北部,距城區11公里。
5古溪鎮50022310339km1950年建古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2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3年惠光鄉并入。位于區境東北部,距城區17.3公里。
6寶龍鎮50022310442.27km1950年建寶龍鄉,1958年改寶龍公社,1967年更名紅光公社,1981年復寶龍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柏果鄉并入建鎮。
7玉溪鎮50022310745.1km1950年建玉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名,1993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鎮西北與遂寧市境接壤,距潼南區16.8公里。
8米心鎮50022310830.1km1952年建米心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位于區境西北部,西鄰涪江,距潼南區22.6公里。
9群力鎮50022310949.1km1950年建利相鄉,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群力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位于區境北部,距潼南區13.9公里。
10雙江鎮500223110104.6km1950年建雙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3年大埝、城西、智慧3鄉并入。位于區境西北部,距區府8.6公里。
11花巖鎮50022311225.58km花巖鎮因一座山形如蓮花而得名,地處潼南區西北部,與四川省遂寧市的馬家、大安、磨溪接壤。距潼南縣城25公里。
12柏梓鎮50022311372.83km1950年建柏梓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3年龍藏、大灘2鄉并入。位于區境西南部,距區府14.8公里。
13崇龕鎮50022311487.6km崇龕鎮位于潼南區西北部,距城區30公里,瓊江河27.35公里穿境而過,東靠雙江、南靠柏梓、西靠四川安岳縣,北靠四川遂寧市。
14塘壩鎮500223115101.6km1950年建塘壩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建鎮,1993年永康、康樂、勝利鄉并入。位于區境西南部,距潼南區18.5公里。
15新勝鎮50022311652.3km清乾隆時建場,原名甄子場,因火燒遷現址重建,定名新場。民國初年改名富農場,鄉亦以富農命名。1952年更名新勝鄉至今。2011年改新勝鎮
16太安鎮50022311760.8km1951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前進鄉并入建太安鎮。位于區境南部,距城區12.5公里。
17小渡鎮50022311988.2km1949年前后稱三匯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小渡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匯集、青云并入建小渡鎮。位于區境東南部,距城區25.5公里。
18臥佛鎮50022312095.7km1950年建鄉。1956年屬塘壩區,1958年建復興公社,1984年改置臥佛鎮,1993年新生、長興鄉并入。位于區境南部,距區府30.6公里。
19五桂鎮50022312132.9km五桂鎮位于潼南區南端,幅員面積32.9平方公里,場鎮面積2.5公頃,共轄5個行政村30個村民小組。
20田家鎮50022320030.2km1951年建田家鄉,1967年改解放公社,1984年復置鄉。2011年改田家鎮,位于區境東南部,距區府10.8公里。
21別口鎮50022320330.48km潼南區別口鎮位于潼南城區以東,涪江河潼南段最下游,東南與合川區太和鎮、銅梁區高樓鎮接壤,西連潼南田家鎮,北鄰潼南上和鎮。
22壽橋鎮50022320820.94km壽橋鎮地處潼南區西南部,距縣城47.5公里。西南與銅梁區平灘鎮、斑竹鎮交界,西北與臥佛鎮相鄰,東北與小渡鎮接壤。
(以上表格信息統計截至2015年)
潼南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北部,地處渝蓉直線經濟走廊。涪江下游,東鄰合川區、銅梁區,南接大足區,西連四川省安岳縣、安居區、船山區,北與四川省蓬溪縣、武勝縣相鄰,與四川省嘉陵區相望。地跨東經105°31′41″至106°00′20″、北緯29°47′33″至30°26′28″之間。東西闊47公里,南北距72公里,幅員面積158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潼南區屬四川盆地淺丘地區,海拔在300-450米之間;其中丘陵面積達1256.11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79.4%,河谷面積122.67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7.8%,臺地面積74.87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4.7%。
氣候特征
潼南縣發展 (6張)
潼南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9℃,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7℃,極低溫為-3.8℃;無霜期長,年平均霜期僅5.5天。年均降雨量為99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228.4小時。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低溫、陰雨、洪澇、冰雹、大風、霜凍等。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潼南區有耕地面積727979畝,其中田400438畝,土327541畝。土壤,成土母質以遂寧組母質為主,占耕地的62%,沙溪廟組母質占25.3%。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1.35%,全鉀含量2.55%,速效鉀含量豐實,平均為96PPM,速效磷含量低,平均為3PPM,堿解氮含量75PPM。
礦產資源
潼南區有天然氣儲量達300多億立方米,已布井60余口,年開采量37億立方米,巖鹽儲量100億噸。
水資源
青云湖 (5張)
潼南區水資源豐富,涪江、瓊江貫穿區境,流程達194公里,涪江年徑流總量達145.2億立方米,瓊江年徑流總量為8.4億立方米。另有大小溪河73條,呈樹枝狀排列;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16座、小二型55座。
生物資源
潼南區經濟林木類有700余個品種,其中果樹有6個科,23種,693個品種,桑樹7個品種。經濟作物15種253個品種,以蔬菜、桑、果、油料為主;潼南縣林木資源種類有57科111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潼南區漁類資源有96種之多,有胭脂魚、江團、鯿魚、鱖魚、青龍棒、赤根鱒等名貴魚種。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潼南菜花節 (3張)
2013年戶籍人口為95.22萬人,比2012年增長0.6%,年末常住人口64.87萬,城鎮人口28.16萬人,城鎮化率43.41%。 性別構成2010年,潼南區常住人口中,男性為32.32萬人,占總人口的50.5%;女性為31.68萬人,占總人口的49.5%??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100。 年齡構成2010年,潼南區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2.46萬人,占總人口的19.47%;15-64歲的人口為42.99萬人,占總人口的61.17%;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55萬人,占總人口的19.36%。 教育程度2010年,潼南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含大專)程度的2.1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5.69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20.32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27.68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為3354人,高中程度的為8896人,初中程度的為31756人,小學程度的為43247人。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28萬人,文盲率為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