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是黃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東鄰甘肅省夏河縣西連貴德縣南接澤庫縣北與循化縣、尖扎縣接壤,距省會西寧市約181公里。 縣轄2鎮9鄉(其中,3個純牧業鄉)、72個行政村、6個社區,截止2011年,全縣8.9萬人,面積3275平方公里。
同仁縣是“熱貢藝術”的發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畫家之鄉,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隆務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有充滿神秘色彩的藏鄉民間“六月會”和以唐卡、堆繡、雕塑為主的“熱貢藝術”。同時同仁縣礦產資源豐富,是青海省十大礦產資源開發重點縣之一。
建制沿革
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進入大小榆谷,同仁縣境成為先零羌的居牧地。
蜀漢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今同仁地區歸屬漢。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在今化隆縣群科鎮設廓州總管府,其轄區達今同仁縣地區。
唐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唐劃九曲之地予與吐蕃,今同仁縣境遂屬吐蕃所轄。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夏五月,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統兵攻吐蕃,拔洪濟、大莫門等城,悉收九曲之地。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七月置洮陽、澆河兩郡,今同仁縣境屬澆河郡轄地,還在保安鐵城山置振武軍、在曲庫乎一帶置曜武軍。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薩迦絳曲智布在都乎鄉曲瑪村建當格乙麻寺。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拔懷光入廓州殺論恐熱,吐蕃對青海東南部地區的統治宣告結束。宋元符二年,河南大首領邊廝波結等以河南講朱、一公、錯鑿和丹巴四城降宋,今同仁縣境歸宋轄。
金天元九年(公元1131年),金兵攻占河州等地,今同仁縣境歸屬金統治歷九十年。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三月,成吉思汗所部攻占河湟地區,設治河州,今同仁縣境歸屬蒙古汗國。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明朝相繼攻克河州、西寧、循化、貴德等地,河州以西藏族諸部悉數歸降明朝。是年,正式創建隆務寺。
民國十三年(1924年),隆務地區回族群眾集資修建隆務清真寺。
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14日,同仁縣正式成立。
1949年9月22日,同仁縣人民政府成立。
行政區劃
截止2011年,同仁縣轄2個鎮、9個鄉(其中,3個純牧業鄉):隆務鎮、保安鎮、蘭采鄉、雙朋西鄉、扎毛鄉、黃乃亥鄉、曲庫乎鄉、年都乎鄉、多哇鄉、瓜什則鄉、加吾鄉,72個行政村,6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同仁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黃南藏族自治州中部隆務河岸,距省會西寧171公里。南北長約85公里、東西寬約75公里,全縣面積3275平方公里,東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為鄰,西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接壤,南臨澤庫縣,北連尖扎縣和海東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地理坐標東經101°38′~102°27′,北緯35°01′~35°47′。
地質地貌
同仁縣形似楓葉,東、西部山區地形起伏連綿,山巒重疊,中部為隆務河河谷地區,高矗的夏瓊山和阿米德合隆山由南向北延伸,隆務河縱貫全境南北。地勢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對高差2607米,構成天然階梯。依地形全縣可分為河谷川地、低山溝壑淺山地、中高山腦山地、高山牧場四個區域。
氣候
同仁縣氣候屬大陸性高原涼溫、冷溫半干旱氣候,其特點是溫度垂直變化明顯,地區差異顯著,氣溫日差較大,光照充足,日照強,降水變率大,雨熱同季,有冷溫季和干濕季之分。
同仁縣年平均氣溫5.6℃,最冷月平均氣溫-7.3℃,最熱月平均氣溫16.2℃,1975年12月14日出現極端最低氣溫-23.0℃,2000年7月24日和25日出現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5.0℃。年平均降水量401.4毫米,其中5-10月降水量355.1毫米,占全年的88.8%。年平均相對濕度56%,最小相對濕度為0。無霜期短,年平均無霜期134天。全年日照時數2548.7小時,占可照時數的57%。年平均風速1.5米/秒,最多風向NE風。年平均蒸發量為1397.3毫米。年雷暴日數44.1天。
水文
同仁縣10條較大河流分屬于隆務河、大南曼河兩個水系。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據國土資源局統計,全縣總面積3195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492.80公頃,園地面積29.24公頃,林地53063.48公頃,草地242821.05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984.2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882.8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53.44公頃,其他土地9173.00公頃。全縣基本農田面積7828公頃,保護率達83%。
水資源
同仁縣10條較大河流分屬于隆務河、大南曼河兩個水系。隆務河為黃河一級支流,大南曼河為黃河二級支流,兩水系多年平均流量為24.9540立方米/秒。同仁縣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1490億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水3.5392億立方米,折合年均徑流深110.19毫米,境內多年平均徑流量3.5392億立方米。
草地資源
同仁縣草場資源豐富,擁有天然草地477.03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1.1%,草地可利用面積450.98萬畝,占天然草地總面積的94.54%。從草地質量綜合評定來看,同仁縣天然草地質量較好,其中Ⅱ等草地面積最大,占全縣天然草地總面積的48.66%,Ⅲ等草地居第二位,占33.62%,Ⅰ等草地位居第三,占13.96%,劣等草地面積較小。平均畝產鮮草207.27公斤,其中夏秋草地平均畝產草210.40公斤,冬春草地平均畝產草204.27公斤。
礦藏資源
同仁縣礦產資源豐富,是青海省十大礦產資源開發重點縣之一。截止2011年,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金、銅、鉛、鋅、建筑用砂石、磚瓦用粘土等6種。截止目前,全縣設各種采礦權24家、探礦權14家,企業規模小,效益不佳,探礦工作程度低,礦產資源儲量目前正在抓緊勘探。 人口民族同仁縣是一個藏民族聚居區。據統計,2011年末藏族人口65135人,漢族7597人,土族10308人,回族3631人,撒拉族1552人,保安族451人,蒙古族162人,其他183人。農牧業人口60780萬人。
經濟概況綜述
2012年上半年,同仁縣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53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7.2%,完成年計劃的32.8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556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2.4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16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5.9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281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7.98%。
第一產業
2012年上半年,同仁縣實現農牧業總產值13276萬元,比2011年增加109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8.95%。其中:農業總產值(現價)9334萬元,增加1416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7.88%;農作物播種面積108016畝,增加1043畝,增長0.98%。畜牧業總產值(現行)3517萬元,比2011年減少351萬元,比2011年同期下降9.08%;牲畜存欄45.80萬頭(只匹),增長1.67%,其中:大牲畜7.65萬頭(匹),比2011年同期增長0.66%;小牲畜38.15萬只,比2011年同期增長1.87%。
第二產業
2012年上半年,同仁縣完成工業企業總產值(現價)4345.3萬元,比2011年增長23.08%,增速比1—5月提高6.7個百分點,完成年計劃的37.15%,其中:完成輕工業產值39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20%;重工業產值3955.3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23.39%。完成工業增加值1738.1萬元,比2011年增長25.85%,完成年計劃的38.14%。累計實現工業企業銷售產值4193.6萬元,比2011年增長30.78%;產銷率96.51%,比2011年同期增長5.71%。
第三產業
2012年上半年,同仁縣實現消費品零售額9843萬元,比2011年增長13.9%,完成年計劃的48.41%。上半年,累計實現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890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3.88%,占零售總額的70%;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953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3.9%,占零售總額的30%。實現零售業零售額5794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3.4%,占零售總額的58.87%;批發業消費品零售641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6.33%,占零售總額的6.5%;餐飲業零售額3408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4.36%,占零售總額的34.63%。
社會事業教育事業
截止2011年,同仁縣有中小學90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51所,初小(小學只設1-3年級稱之為初小)30所。在校中小學生136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726人,初中在校生3122人,小學在校生9772人,教職工966人,其中專任教師921人。
醫療衛生
2011年,全縣共有醫療機構16個,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縣政府機關門診, 13所鄉鎮衛生院,其中有3個中心衛生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45人,其中執業醫師55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注冊護士3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3人;全縣72個行政村,有92個自然村衛生室,鄉村醫生97人;全縣各衛生單位共有臨聘人員60人。全縣衛生服務人口為8.9萬人,共擁有病床68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76張。 2011年基層醫藥藥品零差率銷售全面實施,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覆蓋,鄉村醫生補助扶持政策得到落實。新擴建村級衛生室24所,74個村(居)衛生室達到甲級衛生室標準。1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開展,建立城鄉居民標準化電子健康檔案6.22萬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標準由15元提高到25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300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現“一卡通”。新農合參合率99.2%。完成農村改廁1366座。
社會保障
截止2011年底,同仁縣實際參加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22625人,征繳基金188.37萬元,累計為6048人60歲以上的農牧民發放基礎養老金436.8萬元,參保率達到76%。全縣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際參保人數1060人,征繳基金63.99萬元,累計為805名60歲以上城鎮居民發放基礎養老金19.7萬元。全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2525人,征收失業保險基金306萬元。去年全年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410人次27.4萬元,發放率達100%。截止2011年底,參加職工醫保的職工達到4840人,參保率為86%;參加居民醫保的城鎮居民9495人,參保率達 92 %;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牧民群眾59539人,參合率達 100 %。
科技發展
2011年獲得科技富民強縣項目585萬元, 其中科技部資助258萬元。利用科普文化知識普及宣傳、農業技術咨詢服務,科普大篷車向農牧民群眾展出了80余塊科普展板,近280余名農牧民觀看了展板并參加了科技培訓。聘請藝術大師,制定科學研究計劃與科技技能培訓計劃,聯合培訓熱貢藝人200余名,成立同仁縣崗堅文化藝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年產8600幅精品唐卡、5000幅堆繡;同仁縣仁俊熱貢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年產石木雕3800件。
新聞媒體
同仁縣廣播電視站,現有職工15人,其中副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3人,助理職稱9人。廣播電視覆蓋率由原來的71%增加到94.81%,電視覆蓋率由原來的60%增加到98.1%。至2011年同仁縣廣播電視站先后在全縣11個鄉鎮、43個行政村、93個自然村中對20戶以上、50戶以下的自然村全面實施了村村通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工程,解決了5236戶自然村農牧民收看電視難的問題。截止目前,同仁縣“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全面實施,廣播電視覆蓋6779戶、40613人,覆蓋率分別達到94.8%、98.1%。
基礎設施
截止2011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934公里,其中:省道 159公里,占17 %;縣道179公里,占 19%;鄉道 307公里,占 33 %;村道269公里,占29%;專用道20公里,占2 %。公路密度為28.52公里/百平方公里。以縣府所在地隆務鎮為中心,以“一縱一橫七連”為路網主骨架,鄉村和專用公路為支脈,外連周邊、內接城鄉的公路網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86億元,新建和改造各類公路1079.2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