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側,介于東經104°57′~105°38′、北緯34°55′~35°29′之間。東南、南分別與天水市秦安縣和甘谷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天水市武山縣和定西市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定西市安定區、白銀市會寧縣和平涼市靜寧縣毗鄰。通渭縣共轄6鎮12鄉,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43.14萬人(2012年)。2012年,通渭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49060萬元。 通渭縣境內重要的革命歷史遺存主要有“榜羅會議”革命遺址、通渭縣城紅軍長征文娛晚會遺址。行政區劃編輯
通渭縣城新貌截至2013年,通渭縣共轄6鎮12鄉、332個行政村、10個社區、2440個村民小組。6鎮:平襄鎮、馬營鎮、雞川鎮、榜羅鎮、常河鎮、義崗川鎮。12鄉:隴陽鄉、隴山鄉、隴川鄉、新景鄉、碧玉鄉、襄南鄉、李店鄉、什川鄉、三鋪鄉、華嶺鄉、寺子鄉、北城鋪鄉。
通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側,介于東經104°57′~105°38′、北緯34°55′~35°29′之間。東南、南分別與秦安、甘谷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武山、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安定區、會寧和靜寧縣毗鄰。
地形地貌
通渭縣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壑區, 多黃土梁、峁和河谷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
氣候
通渭縣為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6℃,冬季最低氣溫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一般在30℃左右,年溫差較大。無霜期147天,無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mm左右,日照時數2100~2430小時,年蒸發量1500mm以上。
自然資源編輯風力資源華家嶺、牛營大山等區域風力資源豐富,全年可利用有效風速時間大于6000小時。 光熱資源通渭全縣年平均溫度7.7℃,極端最高氣溫達32.1℃,年日照時數為2100-24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130.3千卡/平方厘米,光熱資源充足,具有一定開發前景。論證儲備了總投資2億元的義隴河流域1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場項目。 礦藏資源主要有溫泉地熱、花崗巖、大理巖、安山巖、硅鐵礦、高嶺土等。通渭溫泉日泛水量6000噸以上,地下200米處恒溫113℃,地表水溫53.9℃,富含鉀、鈉、鋰、鍶、硼、鈣、鐵、碘、硼酸、硫酸、氟、氡等32種元素和化合物,屬國內少見的復合型富質高熱礦泉;花崗巖僅露地可采儲量29.4億立方米,大理巖總儲量約900萬立方米,安山巖總儲量約10億立方米。
人口編輯2012年末,通渭縣總人口43.14萬人,常住人口40.21萬人。人口出生率11.59‰,死亡率6.26‰,自然增長率5.33‰,城鎮化率15.73‰。 截至2012年,通渭縣有16個民族,300多名少數民族群眾。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通渭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4906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8333萬元,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31362萬元,增長20.1%;第三產業增加值129365萬元,增長15.1%。全縣按人均生產總值為6621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37.1:11.9:51調整為35.5:12.6:51.9。
第一產業
通渭是傳統農業縣,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有小麥、莜麥、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蕎麥等17個種類。經濟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藥材、花卉等上百個種類。2012年,通渭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92.36萬畝,比上年下降2.2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
通渭縣城新貌168.6萬畝,比上年下降2.23%。糧食總產量達到370340.04噸,增長7.04%。其中,夏糧51814.32噸,增長244.46%;秋糧318525.68噸,下降3.75%。全年糧食單產219.66公斤,增長9.48%;油料種植面積11.35萬畝,下降10.35%,油料產量13982.21噸,增長53.06%。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8.25萬畝,增長177.78%。全年肉類總產量10027.57噸,比上年增長5.84%。大牲畜存欄13萬頭,比上年增長28.48%;牛存出欄分別為4.36萬頭、0.99萬頭,分別比上年增長5.31%、8.79%;豬存、出欄分別為10.71萬頭、11.30萬頭,分別比上年增長10.19%、5.61%,羊存、出欄分別為3.78萬只、1.76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9.57%、4.76%,雞存、出欄分別為57.14萬只、46.95萬只,分別比上年增長6.47%、2.11%。截至2012年末,通渭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0.2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1.47%;農業生產用電量1248.37萬千瓦小時;化肥施用量(折純)13856.29噸,下降15.67%;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42萬畝。全年新修水平梯田4.43萬畝,累計168.78萬畝。 玉米、馬鈴薯、中藥材、小雜糧等特色優勢產業初具雛形,走出了“修梯田——調結構——搞養殖——建沼氣——肥田——種植”的旱作循環農業路子。
第二產業
通渭縣城市工業主要有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建材業。年產量最大的有粉絲、味精、淀粉、
通渭縣地毯、水泥、毛衣褲等二十多種產品。其中“飛天牌”粉絲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溫泉牌”味精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為部級優質產品,兩項均被列為甘肅省名牌產品;仿古地毯獲全國優質進出口產品銀獎;牦牛絨衫獲95武漢紡織年會紡織類“維爾佳”杯二等獎。2012年,通渭縣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117.5萬元,比上年增長29.5%。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完成增加值6769萬元,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348.5萬元。2012年,通渭縣全社會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7976萬元,比上年增長17.5%。全縣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96923.7萬元,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積81.4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73.57%,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2.92萬平方米。全縣具有建筑業資質等級的企業6家,實現利潤總額3559.1萬元,比上年增長22.38%。
第三產業
2012年,通渭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427.5萬元,比上年增長15.5%(見圖4)。按銷售地區分,城鎮零售額40112.1萬元,增長15.5%,鄉村零售額9315.4萬元,增長15.5%。按行業分,批發業12154.3萬元,增長11.7%;零售業32154.2萬元,增長13.8%,住宿1250.5萬元,增長59.4%;餐飲業4207.3萬元,增長41.1%。
交通編輯截至2000年底,通渭縣有國道1條57公里,省道2條94.35公里,縣道11條444.65公里,鄉道4條43.66公里,公路總里程39.66公里,公路密度為21.99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以國、省道為骨干,縣、鄉道為輔助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西蘭公路通過縣境西北,華雙公路橫貫東西,于華家嶺交匯。兩條重要公路干線與通會、馬隴、通榜等10多條公路相互交織,形成網絡。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事業
2012年,通渭縣共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130期,完成普及性培訓8萬多人(次)。全年實施各類科技項目7項,有5項列入國家科技發展計劃,承擔實施國家科技項目5項,有2項列入全省科技發展計劃。取得科技成果6項,通過市級鑒1項,評定縣科技進步獎6項。
教育事業
梯田建設截至2012年末,全縣有普通中學50所,在校學生38641人;小學242所,在校學生31270人;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221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小學畢業升學率100%。向大專及以上院校輸送新生2128人。 通渭縣有通渭縣第一中學、通渭縣第二中學、通渭縣第三中學、通渭縣馬營中學、通渭縣雞川中學、通渭縣義崗中學、通渭縣常河職業中學、通渭縣襄南職業中學、通渭縣隴山職業中學、通渭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等學校。
衛生事業
截至2012年末,通渭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含診所)450個,其中醫院2所,病床665張,衛生機構人員數1283人,衛生技術人員1140人。有疾控中心、婦幼保健、衛生監督所各1個,衛生社區服務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18所,床位數460張。
體育事業
通渭縣先后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田徑之鄉”和“全國體育先進縣”, 常河、雞川鎮先后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雞川、寺子、常河、碧玉、榜羅、什川、義崗、馬營和原青堡等鄉鎮先后被評為全省體育先進鄉鎮。2012年,通渭縣共舉辦縣以上體育競賽活動11場次,參加運動員1991人(次),全縣中小學學生體育達標率92%。
社會保障
截至2012年末,通渭縣新型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368249人,參合率達95.1%,比上年下降0.02%,為611688人報銷醫療費9383.27萬元;全縣農村低保人數69597人,發放人口保障資金7594萬元;農村五保戶人數2481人,發放保障資金649.61萬元;累計發放城鎮低保資金2333.64萬元,保障對象達到10054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33915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7572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6343人。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3063萬元,失業保險金195萬元,按時足額和社會發放率達到100%。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74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1%以內。
歷史文化編輯文化現象
通渭縣
通渭縣文化廣場文化底蘊深厚。通渭群眾酷愛書畫,習字作畫蔚然成風,全縣10萬余戶幾乎家家懸掛、收藏字畫,書畫收藏總量150萬件以上。截至2013年,全縣有畫廊260多家,從事書畫習作創作的人員3350人,有縣以上協會的創作骨干349人,其中有國家、省級書法(美術)協會會員32人,從事書畫裝裱和經銷的人員達2000多人,年書畫交易額1000萬元以上,形成了獨特的“通渭現象”。1993年,通渭縣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魏岳嵩的《梅蘭菊竹》條屏1984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楷書扇面1987年在《書法》雜志發表。劉鐸的行草在中國、日本等國書法愛好者參加的《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書畫展覽》中入選,并在杜康杯全國大獎中獲佳獎。
民族文化
“水煙瓶”、“通渭刺繡”、“通渭磚雕”、“通渭剪紙”、“通渭古堡”、“通渭彩繪”、“通渭木雕”、“通渭草編”、“通渭社火”、“通渭皮影戲”、“通渭小曲”等都是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巴ㄎ夹∏比脒x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名優特產
蕎圈圈通渭蕎圈圈以開水燙蕎面,拌少量小蘇打,調成糊狀,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鐵勺中,用八成熱的油炸至棕紅色撈出。甜醅子甜醅子是通渭的傳統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為莜麥,二是青稞,三是小麥。釀皮釀皮是用面粉漿汁蒸出來的面皮。有兩種,一種是普通釀皮,一種是高擔釀皮。
釀皮莜麥面莜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期短,成熟后子實容易和外殼脫離,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麥面,也叫裸燕麥面,又叫油麥面。蕎麥精米蕎麥富含蛋白質、脂肪、VB1、VB2、VE等多種維生素及鈣、鎂、鐵、鋅等多種礦物質和纖維素,還富含其它糧食作物中所沒有的盧丁(VP)??嗍w茶苦蕎茶,是通過膜分離技術提取苦蕎麥中的天然有機營養元素蘆丁(黃酮)、葉綠素等成份經生物技術加工生產而成的一種固態營養保健飲品??嗍w茶不分男女老婦均可飲用,特別對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有一定的食療預防效果。 名勝古跡編輯通渭是東漢著名夫妻詩人
通渭縣秦嘉徐淑的故里,境內重要的革命歷史遺存主要有“榜羅會議”革命遺址、通渭縣城紅軍長征文娛晚會遺址、毛主席《七律·長征》詩發表紀念地——通渭縣文廟街小學、義崗四巖山長征烈士陵園、華家嶺阻擊戰戰役遺址等,其它旅游資源主要有溫泉休閑旅游、鹿鹿山省級森林公園、戰國秦長城遺址、華家嶺林帶、天然牧場——牛營大山等。 其中紅軍長征榜羅會議遺址2005年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100個經典景區、2009年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溫泉山莊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鹿鹿山2005年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 通渭縣榜羅鎮是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途經的重鎮之一,榜羅會議遺址是紅軍長征途中一個重要里程碑。遺址旁建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念館》。
著名人物編輯秦嘉,東漢時期有為中國五言詩的成熟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夫妻詩人”之丈夫。徐淑,東漢時期有為中國五言詩的成熟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夫妻詩人”之妻子。趙榮,明代工部尚書。王瓚,明代開封知府王瓚。李南暉,清代“隴右真儒”。牛樹梅,清代四川按察使牛樹梅。邢肇棠,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寧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副省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楊子恒,英國倫敦大學院大學(UCL) RA Fisher統計遺傳學講座教授,RA Fisher計算生物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計算與進化生物學中心主任,大陸首位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尚永豐,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2002年)、系主任,長江學者(2002年)。丁虎生,現任西北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潔嵐,現任中共酒泉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呂志祥,蘭州理工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茍守吉,現任??谑腥嗣駲z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市委政法委員會副書記。高繼明,現任甘肅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吳繼德,現任甘肅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副會長。丁永輝,現任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盧小亨,現任武威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仔锹?,現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常委、副司令員,中國新建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成廣平,現任張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何宏成,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09年7月晉升武警少將警銜。王耀東,國家信訪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旭晨,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劉仲奎,西北師范大學校長。蒲志強,現任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孫紫照,中國烹飪大師、國家級高級烹調技師、中國食文化研究協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特聘講師。
縣城榮譽編輯通渭縣部分榮譽:通渭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