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縣,貴州省遵義市轄縣。位于貴州省北部,與重慶市接壤,素稱“黔北門戶”、“川黔鎖鑰”。是“中國方竹筍之鄉” 。地理坐標北緯27°57′-28°54′,東經106°26′-107°17′,南北最長處81公里,東西最寬處52公里。國土總面積3202平方公里,川黔鐵路、210國道和渝湛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縣城至貴陽、重慶行車時間2小時左右,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桐梓縣轄6鄉(其中1個民族鄉)、18鎮,總人口71.5萬人(2012年)。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族。
今桐梓縣境內,在唐代以前無縣級及其以上行政建置,僅先后隸屬于蜀、巴、鱉、犍為、鄨、牂牁、平夷、平蠻、柯盈、播州、帶水等。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縣境始有縣、州建置及治所?,F桐梓縣蒙山以南屬帶水縣隸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為夜郎縣隸于珍州夜郎郡,松坎以北及羊磴、獅溪分屬扶歡、榮懿兩縣范圍,隸于溱州。夜郎縣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縣夜郎壩。
唐元和二年(807年),廢珍州,所屬夜郎等縣改屬溱州,蒙山以南仍屬帶水縣隸于播州。并隸于江南道黔中采訪使。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詔攻占播州。收復后,不久又失陷。乾符三年(876年),楊端率鄉人八族收復播州,自此播州為楊氏勢力范圍,桐梓蒙山以南地區遂為楊氏世有。
唐乾寧三年(896年),武泰節度使以其降王建。唐天佑四年(907年),后梁滅唐,是時王建于成都稱帝建前蜀,桐梓隨之屬前蜀,境內建置不變,隸武泰軍節度使。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后唐滅前蜀,縣境乃歸后唐。后唐長興元年(930年),后蜀攻占珍、涪等州,桐梓遂改屬后蜀。
宋建隆元年(960年)地方建置:大行政區為路,中級為府(州、監、軍),三級為縣。乾德三年(965年),原珍州“蠻酋”田景遷以其地內附,賜名珍州仍名夜郎郡,領夜郎等縣。開寶元年(968年),改珍州為西高州,仍名夜郎郡,領屬不變,隸夔州路。桐梓境內建置不變。
宋慶歷八年(1048年),以黔州羈縻南、溱2州隸渝州,溱州仍名溱溪郡,領榮懿、扶歡兩縣(今桐梓縣松坎以北地區)。
宋治平三年(1066年),榮懿、扶歡為“熟夷”割據。熙寧三年(1070年),平“熟夷”,降兩縣為榮懿、扶歡兩砦。
宋熙寧八年(1075年),以南川縣(今綦江縣)銅佛壩地,置南平軍,領隆化、南川縣并榮懿、扶歡、開邊、通安、安穩、歸正5砦及溱州1堡,是時,松坎以北地區屬南川縣隸南平軍。
宋大觀二年(1108年),木攀首領趙泰以地內附,別建溱州領溱溪、夜郎兩縣。播州楊光榮以地內附,詔建播州,領播川、瑯川、帶水3縣。兩州均隸夔州路。是時,桐梓地仍一分為三:蒙山以南屬播州帶水縣,蒙山以上松坎以南屬溱州夜郎縣,松坎以北屬溱溪縣。宣和二年(1120年),廢溱州及溱溪、夜郎兩縣,改為溱溪砦,隸南平軍,溱溪砦治所在松坎。桐梓縣境內設夜郎縣478年,至此不存。翌年,廢播州為城隸于南平軍(并廢瑯川、播川、帶水3縣),播州城在今桐梓城南3里(馬鞍山南側之舊城坡)。宣和六年(1124年),以播州城為播川縣,治所仍為播州城,隸于南平軍,蒙山以南屬播川縣領域。
宋端平三年(1236年),播川縣移治白錦堡(不在今桐梓縣境內),仍屬南平軍。嘉熙三年(1239年),復置播州,置安撫使,播川縣為州治,仍隸于夔州路南平軍。寶祐六年(1258年),復以宣和中所置播川縣地為鼎山縣,隸于南平軍,移治于鼎山城。
宋咸淳九年(1273年),改珍州及所屬樂源、綏陽兩縣隸于播州。鼎山縣和溱溪砦仍隸于夔州路南平軍。
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占重慶,播、思等州降元。翌年,置播州安撫使司,隸于湖廣行省。桐梓地遂屬元。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從楊邦憲請,以鼎山縣仍隸于播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全國,地方建制設行中書省,省下為路,置總管府,下為府,府領州,州領縣。在西南少數地區,設土司、土官。是年正月,改鼎山縣名播川縣,仍治鼎山城,隸于播州安撫司。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占川蜀地區稱帝,建號為夏,思、播等州為其據,桐梓遂屬于“明夏”8年之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夏”降明朝。五年,原播州安撫使及同知率地歸附明朝,置播州宣慰使司,隸于四川行省,桐梓地屬播州宣慰使司。六年,縣境置播川驛(今魁巖棧)、桐梓驛(今新站)、松坎驛(今松坎),后增夜郎驛(今夜郎棧)。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布政使司,桐梓地屬于四川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年),改隸于貴州布政使司。二十七年(1394年)復隸于四川布政使司。
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于松坎設安邊同知,不久即廢。
明洪武元年至萬歷二十八年(1368-1600年),桐梓境內,因襲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土司宣慰使司分別委土官約分8片治理。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平定楊應龍,改土設流,廢播州宣慰使司,分置平越、遵義兩軍民府。置桐梓縣,隸于四川布政使司遵義軍民府。首任知縣何珩始立縣衙署于榮德山東南麓的冬青坪(今縣委工作區地段,清代襲用明代縣衙舊址)。
崇禎六年(1633年),改四川布政使司為四川省,桐梓隸屬仍舊。
清順治一年至十五年(1644-1658年),桐梓地屬明朝殘余勢力南明政權遵義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改驛道,縣境播川、桐梓、松坎、夜郎4驛乃廢。
清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縣隨遵義府改隸于貴州省。此后未變。
清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九壩楊龍喜起義,初六日占領桐梓,改桐梓為興州,重慶提督萬福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克桐梓,恢復原縣名。
民國2年(1913年),廢府州建置,桐梓縣隸于黔中道。民國9年(1920年),廢黔中道,桐梓縣直隸于省。
1949年11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桐梓縣城,是月29日,桐梓縣人民政府成立。隸于西南行政區(1954年6月19日撤銷)貴州省人民政府遵義專員公署(1967年1月改稱遵義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改稱遵義行政公署,1998年改稱遵義市)。
區劃沿革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置桐梓縣,下轄7里:東流里、蒿芝里、葫蘆里、大溪里、夜郎里、婁化里、溱溪里。
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縣轄7里為5里:溱溪里、蘆溪里、東芝里、夜郎里、婁化里。里下設10甲,夜郎里多設1甲,共51甲。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里設區,全縣有區7個:第一區區署在縣城,第二區區署在響水田(后遷高橋),第三區區署在花秋壩,第四區區署在新站,第五區區署在松坎,第六區區署在興隆場(今萬盛境內),第七區區署在獅溪口。
民國2年(1913年),調整區以下建置,區下設保,保下設甲,全縣編為7區110保。
民國15年,縣長劉尚衡始在桃子蕩、青山、水壩塘、羊磴、文沖溪等處各設分區。
民國21年,調整縣以下建置,編為區、鄉、鎮、閭、鄰。
民國24年,改縣下建置為區、聯保、保、甲4級。全縣編為7區43聯保345保3627甲。
民國30年,廢聯保,撤原7區,設1直轄鎮、3區署、7鎮、23鄉、322保、3070甲。隨后逐年調整,至民國37年為縣轄1直轄鎮、3區署、7鎮、23鄉、290保、2718甲。
解放初期,計設7區、22鄉、7鎮、287保、2532甲。
1950年6月,全縣劃為11區、29鄉(鎮)。
1952年1月,全縣11區改編為14區。4月恢復為11區。
1952年6月,各區試點撤大鄉建小鄉,至1953年4月,全縣建鄉完成,共建132個鄉(鎮、街)。
1954年4月,全縣132個鄉(鎮、街)調整為159個鄉(鎮、街)。
1955年4月,改各區數序稱謂,冠以區駐地地名。
1955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將興隆區17個鄉劃屬重慶市南桐礦區(今萬盛區)。
1956年1月,全縣第一次并鄉。將142個鄉(鎮、街)合并為102個鄉(鎮、街)。是年3月,經貴州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官倉、高橋兩區合并為高橋區。全縣為8區、2鎮、81鄉、1鄉級鎮、6街,共88個鄉級單位。
1958年8月,實行“政社合一”,9月,全縣行政建置作重大調整。全縣設7個公社、79個管理區、452個生產隊、3352個生產小隊。
1961年8月,恢復區級建置,廢管理區,區下改稱公社,公社以下為生產大隊、生產隊。全縣共有8區、1鎮、46個公社、491個大隊、3177個生產隊。
1962年7月,再次調整建置。全縣設6區、1鎮、73個公社(鎮)、4街、488個大隊、3291個生產隊。
1964年8月,恢復元田、羊磴兩區建置。
1965年12月,再次調整行政建置。全縣設8區、1鎮(城關鎮,區級)、53個公社、2個鎮(鄉叮?92個大隊、3291個生產隊。
1967年12月,恢復桐元、水銀兩個公社。
1981年4月,恢復蒙渡、捷陣、克勤、木艾、齋郎、天坪、民主、元木、元田、三坡(改名大河)、橋頭(改名石門)、長峰(改名天門)12個公社。是年7月,撤新場公社,建七二公社。
1984年5月,公社改制為鄉人民政府。復興鄉改為水壩塘鎮、獅溪鄉改為獅溪鎮,楚米鄉改為楚米鎮。9月,恢復官倉區公所。
1985年5月,撤天門鄉,建天門辦事處。全縣建置9區、1鎮(區級)、64鄉(包括天門辦事處)、5鎮、513個村、4429個村民組、11個居委會、49個居民組。
1990年,城關鎮撤街道辦事處,設街道工作委員會,增加8個居委會。羊磴鄉增設1個街道居委會。
199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全縣行政區劃調整為16鎮、7鄉、1個民族鄉、513個村、20個居委會、4239個村民組、84個居民小組。
1992年以來,鄉鎮級建制未作調整,先后進行了村(居)委會建制調整。到2006年底,全縣共轄16鎮、7鄉、1個民族鄉、226個村、8個居委會、1816個村民組。
現行區劃
2014年7月,遵義市桐梓縣轄18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婁山關鎮、楚米鎮、新站鎮、松坎鎮、高橋鎮、水壩塘鎮、官倉鎮、花秋鎮、羊磴鎮、九壩鎮、大河鎮、夜郎鎮、木瓜鎮、坡渡鎮、燎原鎮、獅溪鎮、茅石鎮、堯龍山鎮、風水鄉、容光鄉、小水鄉、黃連鄉、芭蕉鄉、馬鬃苗族鄉。
桐梓縣桐梓縣位于黔北山地與四川盆地的銜接地帶,由于構造體系復雜,構造運動強烈,冰川作用顯著,溶蝕、侵蝕并存,形成了獨特的地貌景觀,屬黔北中山峽谷區。全縣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形狀,羊磴河、松坎河、桐梓河將全縣切割為三個各具特征的地貌單元??h境內兼有山原、中山、丘陵、山間盆地、河流階地等多種地貌形態,且巖溶廣布,石峰林立,暗河、溶洞比較發育。
全縣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為獅溪鎮柏枝山南牛角寨海拔2227米,最低點為坡渡鎮渝黔界河面,海拔310米,相對高差達1917米。
桐梓縣山脈均系大婁山山脈的支脈,大婁山山脈呈東北-西南向。蒙山山脈系婁山山脈的支脈,主脈由婁山山脈中部西行橫亙于縣境中部后再向南、北向延展,南至十二茅坡,北達堯龍山。主脈涼風埡呈東南向,是縣境南北分異的分水嶺,其南為淺切割的中山、壩子,其北為深切割的中山峽谷。
主要山脈
桐梓縣境內海拔大于1700米的主要山峰有18座:柏枝山牛角寨(海拔2227米,為黔北第一高峰)、箐壩大山(主峰紅山2028米)、白馬山(1944米)、冒角尖(1927米)、黃蓮大山(1871.9米)、黃砂巖(1871.9米)、分水嶺(1820.7米)、花壩大山(1814米)、二層巖(1796米)、堯龍山(1795.9米)、大巖頂(1779米)、頂箐(1778米)、大梁崗(1770米)、仙人山(1768.7米)、大窩盆梁子(1750米)、硫磺頂(1749.3米)、大土灣梁子(1732米)、黃嶺崗(1730米)。
水文條件
桐梓縣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分屬長江上游干流區赤水河、綦江河和烏江水系,計有大于2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河流57條,總長度831.48公里,河網密度0.26公里/平方公里。河流等級為:干流7條,一級支流32條,二級支流18條。主要河流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集雨面積2919.45平方公里。
桐梓河:主流總長度91公里,總集雨面積2254.45平方公里(縣境內集雨面積1162.5平方公里),集雨面積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21條,多年平均流量17.7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6.25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溱溪河、天門河、混子河(小河)、高橋河、齋郎河、風水河、盤龍河等。
松坎河:總長度64.55公里(縣內55.3公里),總集雨面積1103.96平方公里(縣內集雨面積1039平方公里),境內有木瓜河、水柴河、新站河等集雨面積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7條。
羊磴河:總長87.23公里(縣境內54.93公里),總集雨面積1126.56平方公里(縣內集雨面積717.95平方公里),境內有羊崗溪、鯉魚河、馬??埠拥燃昝娣e大于2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條。
氣候條件
桐梓屬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性氣候區,四季不甚分明,水熱同季,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無霜期長,春暖風和,時有倒春寒,初夏多雨,盛夏多旱,熱而不酷,秋溫陡降有綿雨、“秋風”,冬無嚴寒,多云寡照,偶有凝凍,垂直地域分布差異大,立體氣候顯著。
桐梓多年平均陰天數245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091.6小時。1978年中央氣象局整理的全國氣候之最中列出桐梓年平均總云量8.4,年平均低云量7.2,冬季低云量8.5,均名列全國第一。桐梓年均溫14.6℃,最冷月-5℃,最熱月24.5℃。極端最高氣溫有37℃,極端最低氣溫-7℃。由于海拔高差大,氣候垂直變化差異顯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桐梓屬全省少雨區,年平均降雨量1038.8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是最少,呈冬干夏濕現象。
土地資源
桐梓縣境內土壤有水稻土、潮泥土、黃壤、石灰土、紫色土、黃棕壤6個土類,面積434.1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90.49%。其中酸性土壤46.37萬畝,微酸性土壤238.76萬畝,中性土壤122.41萬畝,微堿性土壤9.04萬畝。
桐梓縣土地總面積480萬畝,其中耕地133.13萬畝(稻田37.89萬畝,旱地95.24萬畝),園地1.15萬畝,林地184.04萬畝,疏林草地10.3萬畝,城鄉居民點用地5.69萬畝,工礦用地0.07萬畝,交通用地2.14萬畝,水域4.52萬畝,特殊用地1.48萬畝,未利用土地31.92萬畝。
生物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植物區系15個地理成份中,桐梓縣不同程度地具備了13個地理成份。境內珍稀植物較多,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樹種有銀杉、珙桐,二類保護樹種有黃杉、香果樹、青錢柳、水青樹、紅椿等,三類保護樹種有穗花杉、厚樸、楠木等??h境內已發現中藥材品種約千余種。方竹林總面積33萬畝。
除普通野生動物外,縣境內發現有黑葉猴、蟒、華南虎、麋鹿、云豹、大鯢、白鶴、紅腹錦雞、華南穿山甲、豺、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斑羚、巖羊等國家保護珍稀動物。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3月,桐梓縣境內初步查明礦藏29種,計有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7處,小型礦床多處,礦點52處,礦化點11處。其中煤炭儲量47.72億噸,是全國重點產煤縣。石灰石分布極廣,儲量豐富,不少地區石灰巖質量較高,達到化工、水泥、玻璃和冶金用石灰巖一級標準。鉀礦分布廣泛。另有黃鐵礦、菱鐵礦、滑石、高嶺土、白云巖、石英砂巖礦、商品大理石、方解石、石膏、赤鐵礦、鉛鋅礦、鋁土礦等礦產資源。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桐梓縣總人口57558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婁山關鎮97092人;楚米鎮22882人;新站鎮24782人;松坎鎮18455人;高橋鎮25995人;水壩塘鎮22270人;官倉鎮32325人;花秋鎮45483人;羊磴鎮20509人;九壩鎮27922人;大河鎮9899人;夜郎鎮20459人;木瓜鎮24105人;坡渡鎮20965人;燎原鎮18650人;獅溪鎮34256人;茅石鄉13210人;風水鄉20998人;容光鄉17747人;小水鄉10865人;天坪鄉23033人;黃蓮鄉5827人;芭蕉鄉11354人;馬鬃苗族鄉6497人。
2012年末,桐梓縣戶籍人口715319人,比2011年年末增加5261人。其中農業人口618680人,非農業人口96639人。根據縣人口與計劃生育局統計,全年出生6373人,其中:常住人口出生5032人,常住人口出生率為8.46‰,同比下降0.01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3.35‰。
民族
桐梓縣境,古代即為多民族雜居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各民族互為分化和融合,形成新的單一民族。1951年統計,全縣僅有苗、彝、仡佬等3個少數民族362戶,其中絕大多數為苗族。
截至2014年6月,桐梓縣有苗族、侗族、彝族、滿族、壯族、羌族、傣族、白族、瑤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東鄉族、布朗族和漢族等18個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