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位于天山東部山間盆地,于1975年7月成立地區,2015年7月撤地設市。吐魯番市總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轄高昌區、鄯善縣、托克遜縣,有33個鄉(鎮、街道、場),總人口65.3萬人,其中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少數民族51.5萬人,占78.8%;漢族13.8萬人,占21.2%;農業人口47.1萬人、非農業人口18.2萬人;城鎮化率46.4%。
吐魯番市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內地、南北疆及中亞地區的交通樞紐。312、314國道貫穿全境并全部建成高速公路。蘭新鐵路、南疆鐵路在吐魯番交匯。吐魯番機場于2010年正式通航,是烏魯木齊國際機場的主備降機場,目前正按照烏魯木齊第二機場定位推進建設,特別是隨著蘭新高鐵開通運營后,空鐵聯運無縫銜接的優勢,使吐魯番形成全疆獨具、國內少有的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立體交通網絡。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亞歐光纜、第二條出疆光纜、西電東送750千伏輸變電線路橫貫全境。全市現有750千伏變電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18座,110千伏變電站34座,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和吐魯番-巴州超高壓線路5條,電力設施齊備,基礎完善,是新疆電網重要樞紐之一。
吐魯番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礦產68種,發現礦產地400余處,其中規模以上礦產地146處。煤炭、石油、天然氣、鐵、銅、芒硝、花崗巖、鉀硝石、鈉硝石、膨潤土等礦產儲量大、品位高,極具開發價值和潛力。煤炭預測儲量5651億噸,沙爾湖和艾丁湖均屬預測儲量在1000億噸以上的特大型整裝煤田;石油總資源量為15.75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為3650億立方米;鐵礦查明儲量3.5億噸,居全疆前列,保有儲量2.25億噸;鈉(鉀)硝石查明儲量2.2億噸,為世界第一大鈉(鉀)硝石資源地;花崗巖儲量大、成色好,查明儲量1114.17萬立方米,“鄯善紅”已成為全國名牌產品。
吐魯番盆地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3200小時,年積溫5300℃以上,無霜期達280-300天,境內有三十里風區和百里風區,素有“風庫”之稱,是風能、光伏利用等新能源資源富集區。截止2014年底,全市已建成并網風電發電規模89.15萬千瓦、光伏發電規模66萬千瓦;2015年自治區分解到我市風電項目計劃143.7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28萬千瓦,占國家能源局下達自治區年度項目計劃的57.03%和21.38%。優越的光熱資源和獨特的氣候,使這里盛產葡萄、哈密瓜、反季節蔬菜等經濟作物,被譽為“葡萄和瓜果之鄉”。
吐魯番旅游文物資源富集,是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F已開發旅游景點17個,其中國家5A級景區1處、4A級景區4處、3A級景區2處。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重鎮,已發現文化遺址200余處,出土文物4萬多件,歷史上至少使用過18種以上古文字、25種語言,是世界上影響深遠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四大體系和薩滿教、襖教、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七大宗教交融交匯點。
2014年,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形勢,吐魯番市團結帶領各族干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按照夯實“一個基礎”(社會穩定基礎)、打造“三個版本”(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創業版、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升級版、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精品版)、建設“五個吐魯番”(平安、生態、小康、智慧、美麗)的發展戰略,努力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國民經濟保持健康發展良好態勢。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260.02億元,增長4.7%。工業增加值完成123.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9.2億元,增長3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0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1.8億元,增長4.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2.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9%以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2705元,增長13.7%;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819元,增長15.3%。
2015年吐魯番市總體發展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自治區黨委八屆七次、八次全委(擴大)會議和中央、自治區黨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總基調,繼續按照夯實“一個基礎”、打造“三個版本”、建設“五個吐魯番”的發展戰略,適應新常態,把握主動權,精耕細作保穩定,脫胎換骨調結構,革故鼎新轉方式,爬坡過坎上臺階,奮力開創安康富美吐魯番建設的新局面。
2015年吐魯番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7%,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5%,第二產業增長6.7%,第三產業增長9%。工業增加值增長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長4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3%以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1%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8‰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