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區,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河南省省域次中心城市南陽市下轄區,面積662平方公里,總人口58萬人,是南陽市發展較快的轄區之一。
宛城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春秋時楚滅申建宛邑,史稱宛。秦漢時期是全國最大的冶鐵中心和六大都會之一。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內”之美譽。擁有中國惟一保存完整的郡府級官署衙門—南陽府衙,紀念醫學家張仲景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醫圣祠,有全國道教四大叢林之一—玄妙觀。一代商圣范蠡、醫圣張仲景、光武帝劉秀、三國蜀漢大將黃忠等歷史名人都出自宛城,鑄就了宛城3000多年的輝煌歷史。
宛城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環境宜人。焦柳鐵路、寧西鐵路兩大鐵路干線在區內十字交匯,二廣、滬陜、許平南、南鄧、嶺南、環城等六條高速公路穿越全境,國家4D級民用機場南陽姜營機場,已開通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鄭州等航線。
宛城區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等榮譽稱號。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棉紡織、食品加工為主體的五大產業集群。其中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完備,被確定為國家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河南省10家重點培育的環境友好型示范產業集聚區之一,曾榮獲“河南省十先(進)集聚區”。[名稱
編輯
“宛”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態環境?!墩f文解字》: 宛,屈草自履也,從宀、夗聲。
其義:① “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陽西、北、東三面環山,當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
中國唯一保存完好的郡府級衙門——南陽府衙(6張)
② “屈草自覆”為芳草蓋地,植被蔥綠貌。
宛由地域名,演變成為“宛城”、“宛縣”、“宛州”、“上宛縣”等,時至今天,“南陽市”和“宛城區”均以“宛”為其約定俗成的簡稱。
歷史沿革
編輯
早期歷史
周宣王時為申伯封地,稱申伯國。
春秋時楚滅申建宛邑,始稱宛,戰國屬韓。
周報王四十三年(前272年)始置宛縣,為南陽郡治所。
西漢因秦舊制,新莽改南陽郡為“前隊”(隊音逆),改宛縣為南陽縣。
東漢復西漢舊制。稱宛縣,仍為南陽郡治所,北周并宛縣于亡陌,稱上宛。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上宛為南陽縣,屬鄧州。
隋場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鄧州為南陽郡,領有南陽縣
南陽市宛城區新景(3張)
。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宛州,領有南陽縣,武德八年(625年)宛州廢。復設鄧州,仍屬鄧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鄧州稱南陽郡,仍轄南陽縣。不久復鄧州。
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置申州,南陽為治所。
元升申州為南陽府。
明、清仍設府,南陽縣為府治。
近代時期
辛亥革命時,南陽縣籍同盟會員徐萬年、王鶴年在武昌起義中首義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
1913年,白朗(河南人,他領導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起義,在全國影響很大)起義時,南陽縣人民響應義軍攻克南陽。
現代時期
1919年,南陽青年學生積極響應“五四”反帝愛國運動,掀起勢如潮涌的革命浪潮,雖然遭到國民黨反動分子南陽縣鎮守吳慶桐的鎮壓,但是愛國主義思想迅速在全縣廣泛傳播。南陽縣商會要求商號停止購銷日貨的決定,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1923年4月,河南省立五中(南陽市一中前身)、英資專修學校、縣立一高小、學生聯合會、教育會、商會等學?;驁F體冒雨集會游行,散發傳單,并致電北京政府要求保我疆土。
1925年,南陽城內各校學生一致舉行罷課,發動成立南陽滬案后援會。
南陽市宛城區新景(5張)
宛城區建置較早.民國3年(1914年)廢南陽府,改屬南汝道。后道廢屬省。民國21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至1948年11月南陽縣解放。
1949年3月成立南陽縣市人民民主政府,屬河南省南陽地區專區轄。同年11月22日縣、市分設,建立南陽市。
當代時期
1960年6月16日南陽縣并入市。
1961年7月26日縣、市重新分設。
1994年,南陽市新設宛城區和臥龍區。宛城區轄原南陽市的新華、東關2個街道辦事處和環城鄉,原南陽縣的白河、瓦店、官莊3個鎮和新店、紅泥灣、高廟、茶庵、溧河、漢冢、黃家崗、金華8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東關街道辦事處建設路;臥龍區轄原南陽市的梅溪街道辦事處和七一、靳崗、臥龍3個鄉,原南陽縣的蒲山、漳河、石橋3個鎮和小寨、潦河坡、謝莊、安皋、王村、青華、陸營、英莊8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梅溪街道辦事處七一路。南陽市轄原南陽地區的桐柏縣、方城縣、淅川縣、鎮平縣、唐河縣、南召縣、內鄉縣、新野縣、旗社縣、西峽縣和新設的宛城區、臥龍區。原南陽地區的鄧州市由省直轄。
行政區劃
編輯
1994年7月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67號):(1)撤銷南陽地區、縣級南陽市、南陽縣,設立地級南陽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中州路。(2)南陽市新設宛城區和臥龍區。
1996年,宛城區面積927平方千米,人口76.9萬人。轄2個街道、5個鎮、7個鄉:東關街道、新華街道、官莊鎮、紅泥灣鎮、瓦店鎮、白河鎮、黃臺崗鎮、漢冢鄉、環城鄉、金華鄉、茶庵鄉、高廟鄉、新店鄉、溧河鄉。區政府駐建設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宛城區總人口785943人,其中:東關街道69190人、新華街道34783人、白河鎮91818人、官莊鎮103768人、紅泥灣鎮67091人、瓦店鎮51046人、黃臺崗鎮49091人、環城鄉61793人、溧河鄉41922人、漢冢鄉40560人、金華鄉40016人、茶庵鄉37469人、高廟鄉40540人、新店鄉56856人。
2005年,撤銷部分鄉鎮,設立4個街道:撤銷環城鄉,設立漢冶、仲景兩個辦事處;撤銷白河鎮,設立白河、棗林兩個辦事處。2005年末,宛城區轄6個街道、4個鎮、6個鄉:東關街道、新華街道、漢冶街道(新增)、仲景街道(新增)、白河街道(新增)、棗林街道(新增);
南陽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夜景(4張)
瓦店鎮、官莊鎮、紅泥灣鎮、黃臺崗鎮;新店鄉、漢冢鄉、金華鄉、溧河鄉、高廟鄉、茶庵鄉。2006年3月6日,漢冶、白河、仲景、棗林四個新設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2012年8月17日,河南省民政廳(豫民行批[2012]5號)批復:經省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南陽市宛城區官莊鎮的牛莊、田李莊2社區和龔營、岳莊、小高、忽橋、田店、前營、小尹莊、大尹莊、宗坡、何上寨10建制村析出,設立赤虎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辦公地址設在田店村。
宛城區轄4個街道、3個鎮、5個鄉:東關街道、新華街道、漢冶街道、仲景街道、瓦店鎮、紅泥灣鎮、黃臺崗鎮、溧河鄉、漢冢鄉、金華鄉、茶庵鄉、高廟鄉。區人民政府駐東關街道建設路。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shadow
宛城區位于東經112度52分,北緯32度89分。
宛城區“水通荊襄,陸通汝洛,是豫西南的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早在漢代就有“商賈云集、富冠天下”之美譽。古為豫西南的重要軍事、交通要道, 即著名的“南襄隘道。”
宛城區(原南陽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腹心。北與方城縣交界,東與社旗縣、唐河縣接壤,南與新野縣相聯,西與臥龍區、高新區毗鄰。
氣候
宛城區位于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9度,年平均降水量805.8毫米,年平均日照2116小時,年無霜期227天,氣候濕潤,四季分明。
中原氧吧、神韻宛城!宛城區四季分明,光熱條件較好,降水適中,具有“冬長干冷雨雪少,夏季炎熱雨集中,春秋溫暖季節短,春夏之交多干風”的特征,有利于各種植物生長。
地形
宛城區地勢由北而南稍有坡降,北端的隱山是境內唯一的孤山,海拔210米,是全區最高點,其余都是平原。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宛城水資源豐富,地表徑流量3.3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開采利用量1.2億立方米,區域淺水層12-65 米,水層厚20米。60米深水井,每小時出水量可達60噸以上,水質優良,為大型工業項目建設提供了必備的生產條件。
礦產資源
全區有石油、藍晶石等幾十種礦藏,年產原油250萬噸,藍晶石礦儲量及品味均居全國之首。
南陽藍晶石礦藍晶石礦是國內稀有的非金屬礦,國內的四大礦床中,河南隱山礦區儲量最大。藍晶石在耐火材料行業有著極高的工業地位,屬新型高級耐火材料,用高鋁藍晶石類礦物原料生產的金屬可用于制作超音速飛機和宇宙飛船的導向翼。美國曾一度把其作為戰略物資加以控制,印度對高品位礦的出口還加以限制。
經濟
編輯
第一產業
宛城區內鴨河灌區貫穿全境,可引用水量3億立方米。夏糧連續10年實現增產增收。大力發展優質糧棉、畜牧、蔬菜、林果花卉等城郊型特色農業,是全國800個產糧大縣之一、優質棉基地,是省畜牧強區、林業生態區、綠化模范區、奶業先進單位、食品工業強區。宛城區正強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7個試點社區進展迅速,2012年在全市綜合評比中名列第一。
2012年糧食總產量33.9萬噸,增長13.2%;棉花總產量2.5萬噸,增長3.5%。畜牧、蔬菜、林果花卉、食用菌四大特色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宛城區是一個農業大區:全國所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都宜種植富有中原糧倉之稱,是國家的商品糧、棉花生產基地。中國十大名牌棉花之一“天驕”牌棉花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已實現“塘內養魚蝦、塘邊養畜禽、空檔種花果”的立體發展模式。并以鄭州水產研究所等單位技術為依托,已開發大絨蟹、鱸魚、桂魚、美國胭脂魚等名優特水產養殖。建立起了南陽月季集團、金地農業高科技示范園等40多個集畜牧、
南陽月季博覽園(3張)
水產養殖、垂釣、花卉林果、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城郊型莊園式農業工業園區。通過發展城郊型特色農業經濟,全區農業產業進程明顯加快,形成了優質糧棉、蔬菜瓜果、畜牧水產三大支柱產業,培育出魚蝦、蔬菜、干鮮果、畜禽四大名優特產。經過規劃調整,宛東糧棉生產、白桐干渠開發、宛中蔬菜、白河沿線林果四條經濟帶已初步形成。
宛城區圍繞白河和百里白桐干渠開發,科學調整農業結構。白河沿線6萬畝沙荒瘠薄地已種植經濟林2萬余畝。在白桐干渠沿線共開挖魚塘400多個,有效養殖水面達3500畝以上,建成畜禽飼養場180個,形成9個規模較大的水產養殖區,發展蓮藕5000畝,林果3000余畝,已實現“塘內養魚蝦、塘邊養畜禽、空檔種花果”的立體發展模式。
第二產業
2012年,產業集聚區“三上”企業營業收入220億元,單項指標稅收總量、新增建成區面積、發展水平綜合排序和主導產業發展水平排序均居南陽市第一位,榮獲“全省十先(進)集聚區”。在全省產業集聚區綜合排名中,由2009年的第114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42位,上升了72個位次,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棉紡織、食品加工五大產業集群,被確定為國家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基地、河南省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示范培育產業集聚區、全省10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培育產業集聚區之一、10家重點培育的環境友好型示范產業集聚區之一和知識產權優勢培育產業集聚區之一。
2004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47.1億元,比上年增長15.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4億元,一般預算支出2.9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2.3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16億元。商品出口總額10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29萬美元。
南陽白河游覽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人均消費性支出515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779元。
2004年全區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59億元,增長28.4%;實現利潤3003萬元,增長76.5%;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126.6,提高16.6個百分點。白河、溧河、黃臺崗、瓦店4個工業園區新入駐企業28個,總量達到97個。
全年建設投資50萬元以上項目214個,建成148個。凌寶珠光顏料、康乃馨化工等項目建成投產,新雅包裝合劑、理邦公司GMP達標、恒昌棉業等項目基本建成。市場建設步伐加快,新建各類市場15個,食品商貿城擴建工程、棗林家具博覽中心、恒康汽車銷售中心和萬盛食品商貿城投入運營。爭取資金5060萬元,實施公路、教育、衛生、水利等建設項目。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農業綜合開發1333.33公頃,改造中低產田2500公頃,解決了1.2萬人飲水困難。強力推進小城鎮建設,投入資金1.2億元,新修改造街道16條;深入開展星級城鎮創建活動,全區星級城鎮達到4個。共引進各類項目173個,到位資金7.8億元。
南陽市防爆電機廠、天冠集團公司、卷煙廠、棉紡集團、變壓器廠等大型骨干企業多集中在轄區內。宛城區擁有機械加工、化工、輕工、紡織、服裝、醫藥、食品加工、工藝美術、建筑建材等九大產業。鄉鎮企業已形成建筑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宛城區工業園區已升格為省級開發區,享受省高新技術開發產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
第三產業
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南陽分行均可辦理國際貿易結算和非貿易結算。1996年中國南陽海關正式開關,為宛城通往世界開辟了快捷通道。建國大酒店、梅溪賓館、豫宛賓館、麗都花園、國際飯店等一批涉外星級賓館設施優良,服務上乘。
南陽白河光武大橋被稱為中國之最的沼氣工程日產沼氣和煤氣12萬立方米,可滿足10萬居民用氣和商業用氣。城鎮社區服務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咨詢服務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日趨健全。
社會
編輯
醫療
宛城區內共有4家醫院,分別為南陽陽光男科醫院、南陽市中心醫院、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南陽市口腔醫院。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是國家三級綜合醫院,座落于南陽市建設東路66號,前身是西方人在南陽開設的第一個西醫醫療機構。1951年改編為南陽縣醫院,1994年更名為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和我國的許多百年老院一樣,在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人文和科學的風雨里程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中西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綜合醫院。是南陽市和宛城區兩級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醫療保險和其他各種保險定點醫院。
南陽市中心醫院
南陽市中心醫院成立于1949年, 1995年被評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為南陽市唯一一家“三甲醫院”,是豫西南醫療、教學、科研、急救、預防、保健和康復中心,
宛若仙境、頤養天堂、大美南陽!是鄭州大學醫學院、新鄉醫學院、河南科技大學醫學院、南陽醫專的教學醫院和新鄉醫學院研究生培訓基地。南陽市婦幼保健院、南陽市兒童醫院、南陽市腫瘤醫院及南陽市緊急救援中心設在我院,服務區域為南陽市17縣(市區)和部分毗鄰省區,服務人群達1100多萬,是豫西南區域性醫療中心。
科技
“科技興區”戰略全面實施??萍紝洕呢暙I份額達到41%以上,應用性科技成果推廣率達到50%,連續獲得“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榮譽稱號。
教育
教育事業已形成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多層次的教育體系。
有百年校史的南陽市第一中學、南陽理工學院、南陽師范學院,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陽工業學校、南陽經濟貿易學校、南陽市政法干校、南陽市第四職專、南陽市電力技術學校、南陽市第二技工學校等十余所大中院校都在轄區內。
南陽市第一中學
南陽市第一中學(簡稱南中或南陽一中),是一所歷史悠久享譽中原的省重點高中。截至到2013年,學校有高中班級34個,2400名學生。在職教職員工157人
“百年名校”——南陽一中,特級教師2名,高級教師38名,一級教師42人。國家級骨干教師4名,省教育教學專家1名,碩士研究生畢業5人。南陽一中由本部、一中分校和復讀學校三部分構成。
南陽一中于2002年8月遷至新校,校址住于建設東路,白河之濱,占地二百畝。學校1959年被確定為省重點高中,1978年再次被確定為省重點高中,為南陽市唯一一所省級重點高中。解放后曾為南陽行署所轄縣級南陽市管理;1994年撤地設市后收歸地級南陽市管、為市教育局直屬學校之一。
南陽理工學院
南陽理工學院(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坐落在南陽市區白河游覽區。南陽理工學院前身是1987年創辦的南陽大學;1993年由國家教委正式批準建校,定名為南陽理工學院;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現已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擁有工、管、文、理、法、醫、經濟、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本科高校。
南陽理工學院南陽理工學院以“以人為本、全人教育、崇德尚術、通識專才、服務社會”為辦學理念;致力于“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優良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學校的業務工作指導思想為:教學與科研并舉;學科建設指導思想為:重點發展工科,積極發展特色學科,穩步發展基礎學科和人文學科。
文化
編輯
文化設施
宛城區內擁有圖書館、博物館、圖書超市、影劇院、廣播電視大廈等現代化的文化設施。各級衛生、防疫機構達80多個,每萬人擁有技術人員37人。競技體育成績顯著,全民健身運動普遍開展。
宛城區以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為突破口,多策并舉探索新路子,推進農村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全區累計在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村級文化大院建設方面投入資金300余萬元,建成村級文化大院100多個,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1500余場次,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
南陽“鳥巢”體育場2008年,宛城區將新建2至3個省級示范文化大院,每鄉至少建成2至3個省級標準村級文化大院,成立宛城區數碼電影放映站,計劃放映電影1200余場。
文化活動
2011年11月16日,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京宣布,本屆農運會籌委會正式成立。這標志著將于2012年9月16日在河南南陽市隆重舉辦的第七屆全國農運會籌備工作進入新階段。
據悉,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定期舉辦農運會的國家,全國農運會與全運會、城運會、大學生運動會、體育大會通稱為中國的五大綜合性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是由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農民體協聯合主辦的綜合性體育賽事,每四年舉辦一次。自1988年舉辦以來,已分別在北京、孝感、上海、綿陽、宜春、泉州舉辦了六屆。 據河南南陽市長穆為民介紹,河南是農業大省,南陽是農業大市,夏糧總產達到72.4億斤,連續9年增產并再創歷史新高,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南陽也是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第七屆全國農運會將緊緊圍繞“農”字設置農運會比賽項目,策劃開、閉幕式表演。他表示,第七屆全國農運會,是南陽市也是河南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承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綜合性體育賽事。結合南陽實際,我們把籌辦全國農運會作為機遇、作為載體、作為民生、作為形象,提出了辦一屆“高水平、有特色、重節儉”農運會的指導思想。
南陽李寧體育中心在工作推進中,我們堅持轉變方式迎農運,順應國內外節會發展規律,立足南陽農業大市的市情,不比大、不比洋、不比闊,在體現“農、文、民、勢、特”上下功夫,著力辦一屆突出中原特色、南陽特色、農民特色的農運會,彰顯中原大地的燦爛文化,力爭辦一屆綜合效益最好的農運會,辦一屆可持續性最強的農運會。
交通
編輯
宛城區交通便利,焦枝、寧西鐵路在區內十字交匯,312國道、207線、109線、231線、S103線,豫02線等干線公路縱橫交錯。許平南、南鄧、嶺南、南信四條高速穿越全境。
宛城區位居中原,地處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的交接地帶,自古就是北上中原、南下湖廣、西進川陜、東去合肥的要道.在現代經濟格局中,背靠鄭州、洛陽等省內各大城市,
國家4D級民用機場——南陽姜營機場面向武漢、襄樊市,東臨資源豐富的桐柏山,西依秦巴山區,使宛城區處于東西南北物資技術的交匯過渡地帶。 交通、通訊便利:北接隴海、京廣兩大鐵路干線,南達廣西柳州的南北交通大動脈焦柳鐵路鄰境而過,上海烏魯木齊的312國道橫穿東西,南陽飛機場坐落在宛城區境內,機場可起飛波音737等大中型客機?;I建中的寧西鐵路和許南高速公路穿越全境。通訊條件十分便利,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
公路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宛城區的公路建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特別是從1992年起,宛城區對國道、省道、鄉村公路全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寬、建設和配套,公路開始了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止一九九五年底,宛城區國道、省道公路全部達到國級二級公路標準,干線公路擁有133.6公里,國道G312線、豫01線分別于1999年和2001年創建為文明樣板路; 區鄉村公路1996年在南陽市13個縣市區第一個實現鄉鄉通油路,2002年區鄉村公路再次在全市第一個實現村村通油路,區鄉村油路累計達到527.5公里。截止2002年底,干線、區鄉村公路達到661.1公里,名列全市13個鄉縣市區通車里程之冠。
其他
宛城區具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快捷便利的客貨運輸條件。區內1990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南陽機場能起降波音747大型飛機, 直達全國各大城市。焦枝鐵路沿境而過,
宜居、宜業、宜游—魅力南陽!在建的寧西鐵路從區內穿行, 以上兩條鐵路在區內設有2個站點,在建的許平南高速公路北與京珠高速公路相聯接,南與在建的南襄高速公路相銜接,與鄂西北高速公路聯網,打通云貴川的通道。
名勝古跡
編輯
王府山
王府山位于老城區西北隅(今共和街西端),是明藩王府花園中的一座假山,太湖石及獨山石砌成,山高18米,底部直徑21米,周長66米,占地面積346平方米。1994年8月,在王府山附近興建大明苑王府市場建筑群,為消費者、旅游者提供方便。王府山已被定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坐落于南陽市區民主街西部北側。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歷經元、明、清共199任知府?,F存房屋150余間,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36000平方米,是國家唯一保存完整,規制完備的知府衙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知府衙門現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藝術。座北向南,軸線對稱,主從有序?,F存建筑就是一個歷史檔案館,它既是北京故宮的縮影,又是南陽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建筑藝術價值。
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掩映于萬木崢嶸、蒼松翠柏中,是為了紀念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隱居南陽臥龍崗而修建的。全國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位于南陽市區的臥龍崗上。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時瑯琊郡人,幼年喪父,其后隨叔父隱居南陽城西臥龍崗,晴耕雨讀,刻苦學習、
諸葛亮躬耕隱居地——南陽臥龍崗研究歷朝的政治、經濟狀況和各種學派的政治主張,爾后協助劉備火燒博望和赤壁,建立西蜀霸業,又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張衡墓
張衡墓(張衡博物館)位于南陽市北郊石橋鎮,是創造渾天儀和地動儀而舉世聞名的科圣張衡之墓地。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河游覽區
白河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南陽的母親河,源出自伏牛山玉皇頂東麓,流至襄樊注入漢水,在南陽市內全長320公里,流域面積1.25萬平方公里,南陽白河在市區內穿城而過,全長32公里。 它用四條大型橡膠壩把主要河段分區攔截,形成廣闊水域。
南陽張衡博物館(5張)
現已初步形成水上樂園。南陽白河游覽區似一條銀練素帶,波瀾粼粼,視野遼闊。微風徐來,波瀾不驚,垂柳拂面,給人以無限遐思。堤、林、路、島、橋、水相互協調,相映成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系統,廣大市民、游客在此休閑娛樂,成為南陽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也成為了南陽的一張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