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載縣位于北緯27°59′37″~28°27′48″,東經113°59′13″~114°36′11″之間,與北京同屬東八區,但平均日出時刻比北京遲22分鐘,地處贛中西北邊陲,錦江上游,峰頂山以北,東鄰上高縣、宜豐縣,南接袁州區,西連湖南省的瀏陽市,北毗銅鼓縣。 萬載縣境東西長61公里,南北寬52公里,總面積1719.6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0.6平方千米,2012年年末全縣總人口為531116人,其中,農業人口433977人,非農業人口97139人。 縣城距江西省南昌昌北國際機場185公里,距湖南省長沙黃花國際機場168公里,距宜春明月山機場42公里,距滬昆鐵路(“浙贛線”)的宜春火車站39公里,距滬瑞(“昌金段”)高速公路26公里。320國道和“湘贛”、“芳萬”兩條省道穿境而過。建制沿革編輯萬載殷商時屬吳。戰國初(公元前473年)屬越。公元前333年屬楚。秦時歸九江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設建成縣,萬載為建成屬地。西漢末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建成縣改為多聚縣,萬載屬多聚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恢復豫章郡,復置建成縣,萬載仍歸屬建成。中平年間(184-189年),劃建成縣一部分地置上蔡縣,萬載屬上蔡縣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上蔡縣屬吳管轄。孫吳黃武年間(222-229年),從上蔡縣劃出一部分地區設置陽樂縣,縣治設羅城,這是本縣單獨列為縣級行政單位的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年),陽樂縣更名康樂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置洪州,康樂縣并入建成縣,隸屬洪州。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廢州復郡,康樂仍屬豫章郡建成縣。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郡為州,置靖州,復設陽樂縣,縣治由羅城遷龍山下(今康樂鎮)。武德七年,州名更迭,初為米州,后改筠州,陽樂隸屬筠州。武德八年,筠州并入洪州,陽樂并入高安,屬洪州。五代十國時期,高安屬楊行密的吳政權管轄。天祐年間(904-908年),吳王分高安的萬載鄉置萬載場,屬洪州。楊吳順義元年(921年),分高安的進城、康樂、高侯、萬載四鄉置萬載縣,仍屬洪州,取萬載鄉的“萬載”二字為縣名。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分洪州復置筠州,萬載隸筠州。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將萬載縣劃歸袁州管轄?;兆谛腿?/span>(1121年),萬載縣更名建城縣,仍屬袁州。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復名萬載縣,隸屬未變。元世祖初年,萬載縣屬袁州總管府(歸湖南行省管轄)。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州為路,萬載縣隸袁州路,屬江西行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路為府,萬載縣仍隸袁州府。清代沿明制。辛亥革命后,萬載縣屬江西軍政府管轄。民國3年(1914年),全省劃為四道,萬載縣屬廬陵道。15年廢道,各縣直屬省管轄。21年劃全省為13行政區,萬載縣屬第八行政區管轄。24年縮改全省為八行政區,萬載縣屬第二行政區管轄。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萬載縣大部分地方為紅色蘇區,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屬于湘鄂贛省管轄。1949年7月16日(農歷己丑六月二十一日),萬載解放,7月21日成立縣人民政府,萬載縣屬袁州分區管轄(1950年9月分區改專區)。1952年9月改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又改屬宜春專區,1968年2月至1985年底宜春專區改宜春地區,萬載縣屬宜春地區。2000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宜春地區,改設宜春市,萬載縣屬宜春市。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1年07月,萬載縣轄康樂街道辦事處、株潭鎮、黃茅鎮、潭埠鎮、雙橋鎮、三興鎮、羅城鎮、高村鎮、高城鎮、白良鎮和鵝峰鄉、馬步鄉、赤興鄉、嶺東鄉、白水鄉、仙源鄉、茭湖鄉等9鎮7鄉1街道辦,181個行政村,19個居委會,3360個村民小組??h城駐地康樂鎮。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萬載縣位于北緯27°59′37″~28°27′48″,東經113°59′13″~114°36′11″之間,與北京同屬東八區,但平均日出時刻比北京遲22分鐘。地處贛中西北邊陲,錦江上游,峰頂山以北,東鄰上高縣、宜豐縣,南接袁州區,西連湖南省的瀏陽市,北毗銅鼓縣??h境東西長61公里,南北寬52公里,總面積1719.6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0.6平方千米。
氣候特征
萬載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對工業生產和人們生活也較為有利。但也常出現一些不利于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不利氣候因素,如春季低溫、陰雨,初夏小滿寒、盛夏洪澇和干熱風,夏秋干旱,秋季寒露風和爛秋天氣以及冬季寒潮所帶來的冰雪、霜凍天氣等。由于全球性氣候變暖的影響,萬載縣在氣溫等要素值的變化上略有反映。氣溫萬載縣全年平均氣溫為16.9℃~18.2℃之間。一月為全年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7℃~8.0℃之間。7~8月為全年最熱時期,月平均氣溫為26.5℃~30.6℃之間。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9℃,是萬載縣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值,出現在2003年8月2日。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0.6℃。出現在1991年12月29日。春季回暖較遲,常有冷空氣影響萬載,造成平均氣溫低于10℃,有的年份可降至5℃左右,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平均為3月23日,最遲的年份為4月5日(1996年)。夏季氣溫高,時間長,7~8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月平均氣溫為26.5℃~30.6℃之間。秋季時間較短,入秋后,隨著北方冷空氣勢力加強,不斷有冷空氣影響萬載,氣溫明顯下降,日平均氣溫一般在20.0℃~22.0℃之間。冬季較寒冷,氣溫變幅較大,常有較強冷空氣影響,帶來降溫、降雪和霜凍天氣。降水萬載縣年平均降水量為1742.5毫米,年際變化較大,最多的2002年達2353.3毫米,最少的1986年僅1321.2毫米。各地雨量分布不均,山區多于平原。呈北多南少的降水分布。降水的季節性差異較大,由于季風影響,4~6月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42%左右。最多的2002年6月降水量達587.5毫米,11月至翌年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20%,其他月份占38%。日照萬載縣處于中緯度(北緯28°),光照條件良好,據2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日照時數1567.3小時,占可照時數的35%。山區由于云霧多和地形影響,日照時數少于平原和丘陵地區。4~10月間為作物生長季,平均日照時數在100.0小時以上,7~8月為最多,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小時以上,最多為1988年7月達282.9小時,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和成熟,11月至翌年3月,日照時間短,月平均日照時數在120.0小時以下,最少的1998年1月全月日照時數僅15.7小時,霜至2013年,據近2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霜日為29天,最多的1986年達48天,最少的1994年14天,歷年平均初霜日期為11月8日,平均終霜日期為3月6日,平均有霜期為109天,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56天,最多的1998年達302天。雪至2013年,據近20年資料統計歷年平均雪日為8天,最多的1988年為18天。歷年平均初雪日期為12月27日,最早的1987年為11月28日,歷年平均終雪日期為2月20日,最晚的1998年為3月21日。歷年最大積雪深度為1991年18厘米。風至2013年,據近20年資料統計全年平均風速為0.8米/秒,全年靜風約占52%,年最多風向NNE占7%,破壞性大風出現較少。1986年至2005年出現8級以上大風共出現16次,多的年份可出現2~3次,少數年份全年無大風出現,大風多出現在夏秋季節,大風出現時常伴隨雷雨天氣。
自然資源編輯水利資源
蜀江是萬載主要河流,流域面積148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6秒立方米,主河長77.5公里,坡降0.0011,落差66米,水能蘊藏量22605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3575千瓦,現已開發495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3.8%,還有3080千瓦待開發。白水河發源白水老山,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主河長19公里,坡降0.0105,多年平均流量2.96秒立方米,落差20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4140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為3900千瓦,已開發570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4.6%,還有3330千瓦待開發。黃茅水發源于黃茅鎮興源沖,流域面積74平方公里,主河長26.6公里,坡降0.0043,落差110米,多年平均流量2.06秒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586千瓦,可供開發的700千瓦,已開發550千瓦,占可供開發量的78.6%,還有150千瓦待開發。山口水發源于赤興鄉書堂村黃家坊,流域面積90.1平方公里,主河長14公里,至雙橋柏樹街入蜀江,坡降0.0043,落差260米,多年平均流量2.56秒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075千瓦,可開發量1900千瓦,已開發500千瓦,占可開發量的26.3%,還有1400千瓦待開發。牟溪水分東、西兩源,正源西溪發源于仙源牟源里九龍山之南;東源出黃皮尖下,至江口(亦為雙江口),東、西二源匯合后經西江出雙橋。流域面積157.7平方公里,主河長24.5公里,坡降0.0082,多年平均流量4.99秒立方米,落差206米,水能理論蘊藏量9986千瓦??砷_發量9665千瓦,已開發6750千瓦,還有2915千瓦待開發利用。龍溪水流域面積71.5平方公里,主河長24.4公里,坡降0.0081,落差122米,多年平均流量1.98秒立方米,水能蘊藏量4000千瓦,可供開發量為2670千瓦,已開發1515千瓦,還有1155千瓦待開發。龍河流域面積102平方公里,主河長12公里,坡降0.0033,落差40米,多年平均流量2.96秒立方米,水能蘊藏量812千瓦??砷_發量400千瓦,已開發175千瓦,待開發量為225千瓦。白水河流域面積177.9平方公里,主河長18.5公里,坡降0.0086,多年平均流量5.05秒立方米,落差160米,水能蘊藏量5656千瓦,可開發量2065千瓦,已開發1540千瓦,待開發量525千瓦。泰溪水古稱“康樂水”,流域面積395.6平方公里,主河長34.7公里,坡降0.0104,多年平均流量10.4秒立方米,落差360米,水能蘊藏量34208千瓦,可供開發量34190千瓦,已開發16170千瓦,還有18020千瓦待開發。
礦藏資源
截止2005年底,萬載縣發現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礦泉水及地下熱水等18種,各類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經濟價值50億元左右。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無煙煤、煙煤和金。無煙煤資源量14701千噸,基礎儲量2200千噸;煙煤資源量1990千噸,基礎儲量335千噸。金礦資源量為403.9公斤,其中基礎儲量為206.34公斤。萬載縣最具資源潛力的礦產資源有水泥用灰巖、白云巖、磚瓦粘土、建筑用砂和陶瓷土等。水泥用灰巖和建筑用石料以馬步鄉量大質優,估計資源量在1~1.2億噸;白云巖分布在鵝峰東溪,儲量約542噸;磚瓦粘土分布在康樂、鵝峰等地,資源量在1000~1500萬噸;建筑用砂沿蜀江分布,資源量500~600萬立方米;陶瓷土(高嶺土)主要分布在白水、赤興、茭湖、高城鄉境內,資源總量在311萬噸。石英礦石英礦又名硅石,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硅。主要分布在西坑、九龍、羅城、白水、赤興等鄉鎮,萬載縣總體儲量約300萬噸。其礦床呈脈狀產出,儲量豐且品位高的當數白水老山(儲量約16.3萬噸,品位含二氧化硅為99.8%),雙橋白石尖(儲量4.45萬噸,品位含二氧化硅為99.76%)。瓷土礦瓷土又名陶瓷土(石)、高嶺土,多屬風化殘積型礦藏,主要成份為三氧化二鋁,萬載縣瓷土儲量豐富,萬載縣總儲量為311萬噸,廣泛應用于瓷器、陶釉制品和化工原料,主要分布于:①赤興浙橋:資源儲量為39.6萬噸;②茭湖槽頭:資源儲量為113.2萬噸;③仙源山棗:資源儲量為10.08萬噸;④白水槽嶺:資源儲量為6.74萬噸;⑤高城燕仔窩瓷土礦,地處高城糧管所附近,地質普查儲量100萬噸,礦石形狀呈片狀結構,屬風化礦土。該礦石泥經淘洗含三氧化二鋁37%以上,且雜質少,白度達84%。用途主要用于制作建筑、生活瓷制品,還可作造紙填料,涂布等。長石萬載縣長石有鉀長石、鈉長石及鉀納長石。地表因風化作用多形成高嶺土,深部則為長石,多為細晶巖脈侵入形成,也有部分為偉晶巖脈型。長石呈脈狀產出,脈幅寬一般為1~5米,長幾十至幾百米。主要分布于赤興鄉淅橋、皂下村、仙源新市村、茭湖鄉槽頭村,儲量估算約為100萬噸左右。長石用途多為化工原料,如用做陶瓷坯體配料、釉料玻璃熔劑、搪瓷原料等。萬載縣鉀、鈉長石開采始于2001年,以赤興鄉為先,繼而仙源、白水、茭湖逐步開發。至2001年底開采量達4萬噸。礦產品主要銷往廣東、浙江等地。2005年開采量達5萬噸。白云巖白云巖分布于鵝峰東溪村、馬步布城村、黃茅鎮光明村等地,儲量約5000萬噸,用于做耐火材料,提煉金屬鎂等。金礦①高城桃源金礦區,位于縣城西13公里的高城鄉境內。礦體為石英脈型與硅化破碎帶型。礦石以含金黃鐵礦和銀方鉛礦為主,伴生礦物有閃鋅礦、磁鐵礦、赤鐵礦及輝銅礦、鎢、鉍、錫、銣等。初步勘查工業儲量1.9噸,地質儲量2噸。②嶺東金礦區。位于豐頂山花崗體的北緣,桃源巖體的南端,巖石性及礦石類型同桃源金礦,品位均在10克/噸左右。青石出金鐘湖,青質黑理,有松竹紋,可為屏。又一種出東坑,色青黑有黃斑,細潤而堅。土人琢以嵌桌櫈,佳者琢為硯,亦出墨。麻石麻石俗稱蘇石,出吹藜、丁田,色白質,粗無紋理。石工雕鐫精巧,無所不可。舊時萬載城內街道所鋪石料皆取之于此。菊花石菊花石位于黃茅新泉村泉塘組地下,呈深灰色,敲開可見小菊花紋,是制作硯臺的上等石料,蘊量不多。袁石袁石,江西八大觀賞石之一。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杜綰著《云林石譜》載:距萬載縣縣城十余里,石無數,出野田間,其質嶙峋,微青色,間多峰巒,巖突四向,又有石罅,中上下生小林木,蓊郁可喜?;蚋呷某?,或五六尺,全如一大山氣勢,經行凡數百步不斷。地名為亂石里(即八角亭)。土人以石占田礱,有妨布種,恨不之去。惜乎地遠,人罕知之。
土地資源
根據相鄰縣、市提供面積量算工作界,萬載縣控制面積為2566854.7畝,折合1711.24平方公里。根據萬載縣外業調繪境界,萬載縣土地面積為2570804.4畝,折合1713.87平方公里。萬載縣區域面積(含工作界外重疊面積)為2577428.9畝,折合1718.28平方公里。1996年江西省土地管理局下達萬載縣的年末面積指導數(即平差后的面積數據)為2566971.4畝,折合1711.31平方公里,并以此數據為統計上報國家庫數據(1998年民政部門勘界后萬載縣國土面積為1719.63平方公里)。
森林資源
萬載縣第五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從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全部完成調查成果材料。通過本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及森林分類經營區劃調查得出:在萬載縣171400公頃的國土面積中,林業用地面積108649公頃,其中森林95962公頃,灌木林地10620公頃,疏林地333公頃,無立木林地1726公頃,苗圃地8公頃。萬載縣活立木蓄積為4074832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2536758立方米,疏林地蓄積1801立方米,散生木蓄積1353874立方米,四旁樹蓄積182399立方米,活立竹47708839株,其中:林分毛竹42415233株,散生竹5293606株,萬載縣森林覆蓋率為63.1%,萬載縣規劃發展生態公益林29681公頃,商品林79116公頃。
濕地資源
萬載縣8公頃以上的濕地6 9處,總面積為25258.53公頃,占萬載縣土地總面積的14.74%,其中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濕地2處計725.7公頃(即三十把和錦江水庫);面積在8公頃以上100公頃以下的濕地6 6處,面積為17 9 9.5公頃,均為長年性淡水水域;萬載縣水稻田濕地計22733.33公頃。另萬載縣8公頃以下的水庫8 6個,山塘1 8 3 8個,溪流154條。按濕地環境類型分:萬載縣天然濕地即河流濕地面積1561.8公頃;人工濕地面積23696.73公頃。
生物資源
1998年7月至1999年3月,萬載縣組織技術力量首次進行了萬載縣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通過此次調查,萬載縣境內分布的野生動物約92種,其中:鳥類:白鷺、池鷺、羅紋鴨、鴛鴦、灰胸竹雞、白鷴、白頸長尾雉、環頸雉、董雞、山斑鳩、珠頸斑鳩、鳳頭麥雞、四聲杜鵑、草鸮、斑頭鵂鹠、領鵂鹠、普通鵟、夜鷹、家燕、冠魚狗、斑魚狗、普通翠鳥、白胸翡翠、藍翡翠、栗啄木鳥、灰頭啄木鳥、樹鷚、白頭鵯、橙腹葉鵯、棕背伯勞、絲光椋鳥、八哥、紅嘴蘭鵲、喜鵲、灰樹鵲、褐河烏、黑背燕尾、灰背鶇、烏鶇、畫眉、紅嘴相思鳥、大山雀、鳳頭長尾山雀、白腰文鳥等。獸類:刺猬、獼猴、穿山甲、華南兔、花松鼠、豪豬、褐家鼠、白腹巨鼠、狼、赤狐、貉、豺、黃鼬、鼬獾、豬獾、狗獾、水獺、小靈貓、果子貍、食蟹獴、豹貓、云豹、野豬、牙獐、黃麂、水鹿。爬行類:蠑蚖(四腳蛇)、眼鏡蛇、銀環蛇、金環蛇、烏梢蛇、滑鼠蛇、灰鼠蛇、王錦蛇、尖吻蝮、蝮蛇、竹葉青、水蛇、泥蛇。兩棲類:青蛙、樹蛙、中華蟾蜍、虎紋蛙(俗稱土蛤)、刺胸蛙(俗稱石怪)、烏龜、鱉
竹山洞 (6張)
。珍稀古樹名木:通過普查統計,萬載縣共有珍稀古樹 、名木1766株,樹種有27科32種,其中樹齡100年以上胸徑50厘米以上的1112株,主要分布在白良、三興、羅城、高村、高城、仙源、黃茅、株潭、茭湖等鄉鎮。1998年5月被國家林業局選入《中國珍稀古樹奇觀》??挠?/span>3株,分別為白良鄉歧里村一株黃檀樹,白良村一株南酸棗和該村一株胸徑達170厘米的苦櫧樹,為宜春地區胸徑最大的經濟樹種之最。珍稀樹種有:南方紅豆杉、銀杏、羅漢松、閩楠、蘇鐵、半楓荷、猴歡喜、廣玉蘭、三尖杉、金錢松、柳杉、紅鉤栲、蘭果樹、三角楓、肉桂、紫薇、鵝掌楸、錐栗、厚樸、杜仲等。古樹名木有:古樟樹、柏樹、苦櫧、楓香、猴獐、皂莢、木荷、酸棗、苦楝、杉木、馬尾松、桂花樹、牛根樹、榴連牙、重陽木、黃檀、羅木石蘭等。珍稀植物: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蘇鐵、銀杏、金錢松、香榧、粗榧、半楓荷、樟樹(香樟)、閩楠、鵝掌楸、厚樸、凹葉厚樸。省級重點保護植物:羅漢松、大葉冬青、杜仲、紫薇(所有科)、廣玉蘭、桂花、山茶、野茶樹、三尖杉、竹柏、柳杉、枸骨、黃楊、草珊瑚、猴歡喜、云錦杜鵑、江西杜鵑、重陽木、大葉青岡、野核桃、肉桂、紫荊、黃檀、玉蘭、木蓮、亮葉含笑、深山含笑、無患子、紅花油茶、楊桐、實心竹、厚壁毛竹、七葉一枝花。
人口編輯人口據公安年報統計,2012年年末全縣總人口為531116人,其中,農業人口433977人,非農業人口97139人;年平均人口為528738人;年末總戶數153085戶,其中鄉村戶117244戶。據縣計生委統計,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3.43 ‰,人口死亡率為6.02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41 ‰。 民族2011年,萬載縣有漢族和壯族、滿族、瑤族、回族、苗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畬族等13個少數民族。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萬載縣實現生產總值(GDP)81166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069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91392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957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比2011年增長2.7 %、14.2%、8.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11年的16.3:59.5 :24.2調整為14.9:60.5:24.6。年人均GDP達到15351元。2012年萬載縣實現財政總收入為142098萬元,比2011年增長40.7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5121萬元,增長42.69%。萬載縣17鄉鎮(街道)財政收入都超過千萬元,其中財政收入超億元的鄉鎮達3個(康樂街辦、黃茅鎮、株潭鎮)。財政總支出200290萬元,增長22.6 %。
農業
2012年,萬載縣農業總產值24022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3.58%,其中:種植業105540萬元,與2011年增長3.37%,林業產值24780萬元,比2011年增長5.36 %,牧業產值87210萬元,增長0.10 %,漁業產值20660萬元,增長20.05%。全年糧食播種面積68.43萬畝,比2011年持平,其中稻谷播種面積58.41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264010噸,比2011年增長3.91%,其中:早稻96830噸,比2011年增產10435噸,晚稻152070噸,比2011年減產1571噸;油料總產量5884噸,比2011年增產140噸, 蔬菜總產量13.45萬噸,比2011年減少1.5%,水果總產量3216噸,比2011年增長4.31 %。2012年萬載縣有機農業認證面積在2011年基礎上新增耕地面積7308畝,達到了27.4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8.3萬畝,野生采集面積19.1萬畝,通過了BCS及ECOCERT有機認證檢查,增大了有機認證面積規模。萬載縣有機農業主導品種訂單面積18260畝,其中:水稻11700畝,毛豆2000畝、木姜1600畝、冬季草莓600畝、香芋200畝、腳板薯400畝、甜玉米160畝、蔬菜800畝。從調查統計數椐顯示,萬載縣的有機種植作物喜獲豐收,其中有機水稻平均畝產430公斤左右,所有訂單有機產品暢銷
江西省萬載縣景點相冊 (14張)
無阻,收入豐厚。 2011年11月下旬,國家認監委批準萬載獲首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稱號,在全國僅有11家,取得了國家級有機食品領域的最高榮譽。到2012年底共有人工造林面積2335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257公頃,幼齡撫育面積5400公頃,2012年木材產量29500立方米;2012年末實有自然保護區4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962公頃。萬載縣國土面積森林覆蓋率達63.1 %.畜牧業生產逐步由傳統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全年共出欄生豬385850頭,比2011年增長10.2%,羊出欄12.3萬頭,比2011年增長1.04%,兔出籠121.3萬只,增長11.93 %。全年肉類總產量39916噸,比2011年增產2789噸,增長7.51%,年末生豬存欄21.75萬頭,羊存欄0.97萬頭,兔存籠69.28萬只,家禽年末實有127.8萬羽。2012年水產品總產量17300噸,養殖產量14595噸,養殖面積36500畝。特種水產品養殖產量6600噸,特種水產品主要有:泥鰍、黃鱔、鯰魚、黃顙魚、鱖魚、烏鱧、鱸魚、克氏原螯蝦、鱉、蛙等;漁業機械總動力1400千瓦。2012年,有效灌溉面積28945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89%。農業機械總動力為35萬千瓦,農村用電量為15710萬千瓦小時。
工業
2012年萬載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83191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9.26 %,完成工業增加值495651萬元,增長19.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30313.8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70414萬元,按可比價分別比2011年增長35.09%、31.79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88199萬元,利潤109658萬元。產品銷售收入1469283萬元,增長35.14%。2012年萬載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218789萬元,工業銷售產值1192610萬元,產品銷售收入1251572萬元,應交增值稅40391萬元,實現利潤88705萬元,從業人員30250人。 2012年萬載縣實現建筑總產值48746萬元,竣工產值33075萬元。全年共完成施工房屋面積59.92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3.04萬平方米,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18.44萬元,統計口徑內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4623萬元,實現利潤3662萬元。
國內貿易
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2844萬元,增長14.1%。其中:縣的零售額134152萬元,同比增長14.0%,縣以下的零售額88692萬元,增長14.2 %。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194809萬元,增長14.2%,住宿餐飲業26902萬元,增長13.5 %。2012年末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11798戶,從業人員32900人,注冊資金114200萬元。本年新增個體戶1499戶,從業人員4180人,新增注冊資金14510萬元。全年城鄉私營企業1648戶,雇工人數24663人,注冊資金326269萬元。
交通
2012年公路客運量355萬人,旅客周轉量14128萬人公里,貨運量3047萬噸,貨運周轉量302304萬噸公里。
郵電
2012年末,萬載縣有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64萬戶,其中鄉村電話用戶2.33萬戶;移動電話發展到34.23萬戶,互聯網用戶累計達2.78萬戶,增長0.7%。全年完成郵政業務收入459萬元。
旅游業
2012年,萬載縣接待游客195.78萬人次,比2011年同期增30.6%,旅游總收入15.21億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31.8%。
對外經濟
2012年,外貿出口強勢突破。全年共出口1.75億美元,同比增長20.05%;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全縣新批外資項目1個,實際利用外資3629萬美元 同比增長21%,完成全年目標3500萬美元104%。其中現匯進資1199萬美元,現匯比為45.26%。
金融
201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802724萬元,比年初增加149928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88543萬元,比2012年初增加118829萬元,增長25.3 %。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351992萬元,比年初增加70397萬元,增長25.0%,短期貸款204826萬元,比年初增長46.4 %,中長期貸款余額146155萬元,增長3.86%。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事業
2012年,萬載縣共有各類文化機構3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5萬冊,圖書總流通量12萬人次,廣播覆蓋率達100 %,電視覆蓋率達95 %以上,通有線電視的行政村181個,萬載縣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5萬戶,其中農村用戶1.7萬戶。
體育事業
2012年,萬載縣開展一系列以全民健身為主題的各項體育競賽活動,參與全民健身活動人數達32880人次。協助、指導各單位、鄉鎮(街辦)、學校開展各種健身活動20余次,參加活動人員達到了21600人次。2012年組建參加全市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的代表隊5個,參戰人員60多人,在宜春市區集中組織的比賽中,獲得“優秀組織獎”、“體育道德風尚獎”兩個獎項。
衛生事業
2012年末,萬載縣共有衛生機構23個,其中,醫院2所、衛生院17所;衛生技術人員1667人,其中醫師658人(其中執業醫師518人);萬載縣2012年末擁有醫療床位1725張。萬載縣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4所,衛生技術人員121人。
教育事業
2012年萬載縣,有高考考生2418人,萬載縣二本以上上線人數共計862人。普通文化類考生二本以上上線人數596人,應屆考生二本以上上線人數473人,其同齡人口百分比位列全市第5;兼報藝術體育類的考生成績可喜,二本以上上線人數250人,較2011年增加53人,增長率26.9%,萬載縣本科(含三本)以上上線人數達1218人,占萬載縣考生總數的50.3%,萬載縣錄取二本以上考生913人,錄取率達37.8%;錄取本科以上考生1172人,錄取率達48.5%;錄取??埔陨先藬?/span>2281人,錄取率達94.3%。萬載縣共有普通和職業高、初中畢業生10733人,其中高中2166人;萬載縣在校學生119981人,其中高中8816人,初中21393人,小學61621人。萬載縣招收高中生3398人,初中生7593人,小學生11482人,小學生入學率100.0%,小學毛入學率108.48%,初中毛入學率129.4%。
科技事業
2012年,萬載縣與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15項、開發省級重點新產品15個、培育市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建立市級創新型企業2個、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4項(國際先進水平1項,國內領先水平3項)、申報省級計劃項目4個、已批2個;申報國家項目7個、已批3個;申報國家“雙高”企業3家;獲江西省技術發明獎1項(全省8項);獲宜春市科技進步獎5項(全市35項)。
交通編輯縣城距江西省南昌昌北國際機場185公里,距湖南省長沙黃花國際機場168公里,距宜春明月山機場42公里,距滬昆鐵路(“浙贛線”)的宜春火車站39公里,距滬瑞(“昌金段”)高速公路26公里。320國道和“湘贛”、“芳萬”兩條省道穿境而過。
旅游編輯杜平將軍陵杜平將軍陵 1999年3月4日,杜平將軍在南京逝世,骨灰葬于家鄉黃茅茶亭嶺的金鑾殿觀音蓮(小地名),陵墓座北朝南,高瞻遠矚,氣勢磅礴。陵園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耗費3萬多元,由其子女出錢,萬載一建公司建造,墓正中望山碑上有遲浩田題詞:“丹心獻中華,雄才書春秋”。兩旁的對聯左邊是卜明題“一生戎馬南征北戰,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端戈終年;一身正氣堅持真理,為國富民強求安康兩袖清風”。右邊是戊中奇題:“文韜武略一代英豪,堅貞職守堪為吾輩典型;孺將雍容大家風度,文才書藝盡稱萬代師表”。 謝靈運墓謝靈運墓 坐落于縣城東北康樂里泉村12組蓮花形山,距縣城約2公里。謝靈運墓為土封墓,墓前立有謝氏后裔刻立的麻石質墓碑。碑文曰:“合族嗣孫某某立始祖謝公諱靈運字公義墓光緒七年春月重修。”謝靈運歸葬何處說法不一,但萬載謝靈運墓為全國唯一僅存有碑之實墓,且萬載為謝靈運世襲封爵地,又有其族譜準確記載,其墓應為可信。但是否確系謝靈運肉身墓,尚有待考證。 翰林橋翰林橋 位于高村鎮歧源水口,長14米,寬4米。原石橋上無亭,清代楊姓兄弟二人倡捐修閣于橋上。為勉勵后代要出人頭地,以“翰林”命名。嘉慶十八年(1813年)冬重修。1978年,歧源村又投資修繕一新。 康樂橋康樂橋 又名毓英橋、丁田橋,位于縣城東北5500米處,橫跨蜀江。該橋4墩5拱,長98米,寬7米,高8.5米,有麻石砌筑,磚塊欄墻,單向舟形墩高3.5米,券拱跨徑15米,拱券由9道單券磋列而成。橋頭有石雕殘獅1對。 龍江橋龍江橋 俗稱鵬程橋,位于縣城東北1000米處的龍河渡,橫跨蜀江河面。此橋4墩5拱,由粗料石與灰漿粘合而成。橋高8.7米,長98米,寬5.5米,兩側有高0.9米的青石板欄墻。單向舟形墩高3米,券拱跨徑17米,拱券由9道單券磋列而成。橋堍向上設30級石階。 觀鷹橋觀鷹橋 亦作觀音橋,位于萬載縣北官元山船埠潭,離縣城60公里。據清道光版《萬載縣志》載,該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12月,易霽翁、湯文學重修,旁有石崖鐫字。”比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約晚400年。觀鷹橋,雖歷經一千多年的滄桑,依然完好無損,仍穩穩當當地橫跨在綠水之上。整座橋規模不大,由6塊長約10米、厚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的花崗巖組成橋面,兩端的橋基均由雕鑿整齊的花崗巖石塊襯砌而成,顯得十分穩固和沉重。觀鷹尖山陰水綠波蕩漾自橋下流過,屈曲東流進入泰溪(康樂水)。遺憾的是,橋兩邊的石崖因風雨剝蝕,石上所鐫之字已遍尋無著。 文明塔文明塔 位于城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監生易瓊等捐建。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易瓊后裔先后重修。塔身由磚石砌成,通高約30米,共7層。下6層為六角形(底層為基座),最上一層為圓柱形,層與層相接處有腰檐挑出;7層之上是灰色圓錐形寶蓋,蓋上壘有塔剎。塔座開有兩門,一門朝北偏西,一門朝東偏南,門高1.8米;第2層至第6層均設有6道拱門,其中4道假門;塔內底層東側嵌有一方石碑,上刻陽文楷書“光緒十八年歲壬辰春月立,易瓊公后裔重修”。1983年初夏,縣人民政府撥款整修,將塔內木梯改為鐵梯。1998年縣人民政府對文明塔進行了裝修,在塔的各個角上裝鈴鐺,塔基四周配有燈光設施,并將塔身漆成米黃色,被列為縣城實施的10個形象工程之一。 城隍廟城隍廟 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丞馮厚禮以紅巾劉仁舊居改建,座落在康樂街道龍河東岸集賢坊(今仿古街),后屢建屢毀,該寺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古樸典雅,五進大殿,青墻灰瓦,雕梁畫棟,廟內有方形石柱17對,木柱20對,配以鼓形基座,柱正面有陽刻楹聯十數副??傮w布局充分體現了明代建筑風格,左右對稱。 包公廟包公廟 位于黃茅鎮洪爐村鐵山界,距縣城58公里,與湖南瀏陽接壤。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乾隆庚子年(1780年)重修。嘉慶年間(1796~1820年)又由瀏(陽)萬(載)士民募款擴建,置有田產。廟坐北朝南,穿斗式磚木結構,三進,17間,面闊9.34米,進深31.76米,占地面積約312.52平方米,硬山頂,脊飾寶葫蘆。側山花板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一檀徑。山花板上繪有花草,三面的風火墻高達12米,整個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已倒毀,僅存鼓形石柱基4只,中殿與后殿均用石柱木梁穿插法架成。檐下、梁前均見木雕、木梁與石柱間施斜穿斗拱,上雕花草。雀替鏤刻精致多彩,有龍、魚、牛、羊等造型。室內設有天花板,表面加工較細。 周家大屋周家大屋 位于株潭鎮株山村丁家橋,建于清嘉慶年間,距今約200年歷史,大屋分3列,每列5進,門坊、牌樓、雕檐、鏤窗均古色古香,均為木質結構,共計有房間200多間,棟棟相連,列列相通,屬江南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大型清代漢族古民居,曾在此處拍過多部電影,對研究古代文化、歷史、建筑、習俗等有重要作用。 百歲牌坊百歲牌坊 座落于茭湖鄉謝溪村牌坊組,整座牌坊均為麻石建造,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牌坊正面刻有“百歲坊”三個大字,旁有一幅對聯“中婺星輝西江人瑞,南山壽永北闕恩榮”,牌坊背面石刻“萬載縣儒士鐘之妻黎氏立”。在古代,年逾百歲之人極少,地方官發現百歲婆婆以后,便上奏朝廷,清光緒帝便下圣旨予以褒獎,如今在其后人家中照方上仍懸掛著一塊金字木匾,上書:光緒己丑年,奉旨貞壽之門百有余歲壽婦儒童鐘質之妻黎氏立據當地人介紹,百歲婆婆膝下有9子,其去世時8子9媳年齡均超花甲,其有一子病時娶媳,婚后子亡,其媳至終未再嫁。為表彰其貞節,在百歲坊旁立有貞節牌坊,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修公路時被毀,貞節牌坊蕩然無存。 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1932年4月~1934年1月) 位于仙源鄉月山下王家屋,該屋坐西朝東,背靠青山,面臨稻田,土木結構,成“凹”字型,分正屋和側屋,側屋東面為“山”字型垛子墻。兩層,每層5廳10房,互相連通。正廳后墻上還保留著原書寫的“辦公廳”字樣。全屋總面積748平方米。1955年由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撥款修繕。1980年,修復后進行復原陳列,現陳列室宣傳的有省委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少共湘鄂贛省委辦公廳等,1984年9月,湘鄂贛革命紀念館新館在縣城建成后,將大部分文物移交紀念館收藏。1959年頒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1932年4月~1934年1月) 位于仙源鄉橋頭王家大屋(現仙源鄉政府大樓旁)。該屋坐東朝西,兩幢并列相銜接。南棟有高達10米的風火墻。土木結構,平房,分前后兩進,各有12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兩旁的照枋上還保存著當年書寫的標語“列寧之路”、“馬克思路”。全屋共4廳20間房,總面積1010平方米。該舊址建于清咸豐年間。1955年由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撥款修復。1959年頒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0月21日,在由紅色之旅萬里行組委會、江西省旅游局主辦,江西日報、江南都市報、大江網協辦的“江西百姓喜愛的十大紅色旅游景點”評選活動中,仙源鄉“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群”以20320票,排位第五入選。2006年5月,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批準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縣城毛澤東舊居縣城毛澤東舊居 康樂鎮豬子墟路31號。該屋坐西朝東,系磚木結構民房,1969年按原貌修復,面積100平方米。1930年8月12日下午,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一軍團從宜豐出發,到萬載縣城后,毛澤東在此屋住了一個晚上。 黃茅毛澤東舊居黃茅毛澤東舊居 即黃茅鎮橋會公房,該屋坐西朝東,磚木結構,一廳兩房,廳堂后有一天井,天井兩邊各有一小廳。于1977年修復進行復原陳列,面積80平方米。1930年8月18日,毛澤東到達黃茅后住在這里。當天,毛澤東、朱德在黃茅主持了高級軍事干部會議,作出了殲滅文家市之敵的英明決策,發布了《向文家市進軍的命令》。第二天,又寫了一封給贛西南特委轉閩西特委并轉中央的信。 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舊居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舊居 在官元山西南6.5公里處的過山堝謝家上屋。該屋坐東北朝西南,背依青山,土木結構,上蓋青瓦,前后分水,面積為983平方米,民國民居。1929年8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主力從湘贛邊境返回湘鄂贛邊區。8月8日,部隊從永新出發,10日到達蓮花,11日抵萍鄉,14日,又一次攻克萬載縣城,繳獲了大量的物資,取得了返回邊區的第一個勝利。接著向萬載、銅鼓縣邊境游擊,消滅了萬載高村的一個靖衛團。紅五軍軍部駐“萬四區邊特處”。后彭、滕率領的紅五軍與黃公略帶領的湘鄂贛邊境支隊匯合,同住于此。他們在萬載活動達數月之久。在此,參加了湘鄂贛邊特委在官元山城坑召開的“九·二”擴大會,決定紅五軍與邊境支隊合編,統稱紅五軍。下轄5個縱隊,軍長彭德懷、副軍長黃公略、政委滕代遠、參謀長鄧萍。10月中旬在此召開過紅五軍軍委會議和五軍隨營學校支部會議。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風塵仆仆,轉戰萬載城鄉,動員和教育群眾,發展革命組織,壯大革命武裝,加強湘鄂贛的武裝割據,對革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1983年10月,該舊居經萬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湘鄂贛革命紀念館 1960年籌建,館址原設仙源月山下中國共產黨湘鄂贛省委舊址,1962年5月1日開始預展,1963年9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共分3部分12單元,有291件展品。“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沖擊,停止開放。1982年在縣城籌建新館。1983年10月破土動工。1984年9月建成。新館位于縣城寶塔路中段,占地1474平方米。1985年10月18日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典禮,原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江渭清題了館標,南京軍區政委杜平題了詞:“欣逢開館日,緬懷眾先烈,學英雄精神,成未竟事業。”館舍坐東朝西,面朝大街,是一座磚瓦結構的仿古建筑,四合院式,外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紀念館共有6個展廳,建筑面積580平方米。整個陳列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歷史。首為序廳,后分3部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的鞏固和發展;堅持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 革命烈士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館萬載縣革命烈士紀念館是經省政府批準公布的省級烈士建筑保護單位。全館占地6畝,座落于縣城沿河東路128號。1995年6月,被縣委、縣政府授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9月,投資12萬多元裝修了該館門面和擴建了店面,通過裝修、擴建,該館黑色的花崗巖館面,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金光燦爛的館標及對聯,相互對應輝映,把整個烈士館的臨街門面裝點得更加雄偉、莊嚴,展示了老區黨政和群眾對褒揚和慰藉革命先烈的心愿,再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風貌。
特產編輯羅城扎粉辣椒康樂黃雞(三黃雞)百合表芯紙夏布花爆
著名人物編輯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南唐宰相——宋齊丘南唐尚書吏部郎中、保大十年任袁州刺史——李征古五代十國文學家——徐鉉、徐鍇兩兄弟元末明初《元史
萬載煙花 (4張)
》史學家——黃盅明代刑部左侍郎——郭瑾清代有地理學家——李榮陛歷任禮部工部侍郎——辛從益“江右人杰”——彭壽頤清末湖北隨州知府——龍賡言廣州護法非常國會議員、黎大總統府顧問——謝濟沂西北師范學院教授、畫家——汪岳云中國心理學家——郭一岑詞學家——龍榆生作曲家——辛滬光廬山畫院院長——楊豹1993年榮獲微書項目吉尼斯世界記錄——謝水林上海交大人文社科院副院長——楊福才江西師大教授——鄭曉江1994年就載入美國《世界名人錄》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高級工程師研究員——張劍紅1999年獲英國阿伯丁大學博士后,現任深圳市國土局市政設計院高級工程師、橋梁總工——彭棟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706所副所長、中國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謝小權杜平、張翼翔、王宗槐中將謝勝坤、羅章、彭盛、朱和平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