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濱區,寶雞市中心城區之一。地處秦嶺北麓,跨渭河兩岸。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秦嶺山地,北部為渭河階地,中部為低山殘塬坡地。渭河自西向東流貫境內。交通、通訊優越。隴海鐵路、寶成鐵路、寶中鐵路縱橫交匯,310國道、川陜公路等四通八達,連接川、甘、寧、晉、豫、青、新等省區,西寶高速公路直抵西安。屬大陸性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冷熱,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2.9℃,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9.1毫米。
渭濱區轄地文化歷史悠久,迄今發現的姜城堡、桑園鋪、塔稍、石咀頭、茹家莊、竹園溝等新石器時期遺址、文物證明,7000多年前原始部落已密集渭濱區,繁衍生息。
夏、周時,區地為雍州陳國地。
西周為散、(音魚)封國。境南散關、大散嶺、散水,皆以散得名。東周秦文公筑陳倉城,秦孝公設陳倉縣。
自秦漢至隋,渭濱區均為陳倉縣轄。
唐乾元元年(758),改陳倉為寶雞,自唐宋直至民國,區地屬寶雞縣。
民國28年(1939),實行“新縣制”,將全縣28個聯保劃編為22個鄉、鎮??拷h城和東關的渭河北岸,時已形成街市,被劃為河灘鎮;今區轄郊區,分別劃為雞峰鄉、神農鄉、云棧鄉。
民國36年(1947),河灘鎮改稱渭濱鎮。
1949年7月14日,寶雞解放。寶雞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在原寶雞縣渭濱鎮地區設置渭濱區。1950年6月,各區以序號為名,渭濱區稱第三區。1951年9月,區劃變更,渭濱區稱第四區。1955年7月,恢復渭濱區名稱。1958年12月,渭濱區并入金臺區。1962年12月,恢復渭濱區行政建置。
1971年2月和12月,清姜區和郊區3個農村公社相繼并入渭濱區。同年3月和10月,經省革委會和國務院批準為縣級建置。
行政區劃編輯
渭濱區成立之初稱公署,治所初駐建國路西巷,不久遷至建國路北端,后又相繼遷入經二路中段北側荊姓圓圈門樓內和新民巷,轄經二路地區17個行政代表區及益門、陳茹(土改后并入益門)、姜城3鄉。1950年7月,渭濱區公署更名為第三區公署。
1951年9月,區公署易名第四區人民政府,治所由新民巷遷至漢中路南段東側42號,益門、姜城鄉劃歸第六區,代表區改編成37個居民組。
1952年2月,按照街道自然地段,轄區設置漢中路、解放市場、新民路、民權路4個街公所,街公所下設居民組。之后,渭河南岸中灘村并入,合作化時劃歸南關蔬菜生產合作社。
1955年,區人民政府改名區人民委員會,5月,街公所改稱居民委員會,區機關遷駐經二路中段路北(現市人大機關駐地)。同年7月,按地區更名為渭濱區人民委員會。
1956年3月,城關區并入,區名初為第一區,5月,恢復原名,下設城關、中山西路、經二路、民權路、漢中路、機廠街6個街道辦事處,并管轄長青、南關、紅光3個蔬菜生產合作社。
1958年12月,渭濱區并入金臺區。
1962年12月,恢復渭濱區人民委員會建置(純市區),治所初在建國路北端104號,次年元月移至新民路(原東風劇場),轄福臨堡、經二路、漢中路、金陵等4個街道辦事處。
1967年1月,在“文革”更名風的影響下,渭濱區人民委員會更名東風區人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也相繼改名,福臨堡改紅衛路,經二路改紅旗路,漢中路改躍進路,金陵改東風路。
1968年9月25日,成立渭濱區革命委員會。次年,各街道辦事處也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并將躍進路革命委員會轄區并入東風路革命委員會管轄。
1971年2月,清姜區并入渭濱區,3月,陜西省革委會批準渭濱區為縣級行政單位,同年10月,復經國務院批準。區機關隨之遷入經二路東段路北30號。時轄紅衛路、紅旗路、東風路、反修路、譚家路5個城市人民公社。同年12月,寶雞市郊區革命委員會撤銷,將其所轄石壩河、益門、高家村3個農村公社劃歸渭濱區。
1981年1月,經省、市人民政府批準,取消區革命委員會名稱,恢復區人民政府;并將渭濱區所轄5個城市人民公社改稱和調整為6個街道辦事處,即東風路、紅旗路、西關、姜譚路、清姜路、橋南街道辦事處。1982年9月,金臺區轄的四季青公社(區地8個大隊)劃歸渭濱區。
1984年4月,四季青公社改名河濱鄉,石壩河、益門、高家村公社也相繼改為鄉。1985年11月,東風路、紅旗路街道辦事處分別恢復為金陵、經二路街道辦事處名稱。
1987年12月,寶雞縣馬營鎮劃歸渭濱區,區轄西關街道辦事處劃歸金臺區。1990年1月,撤銷河濱鄉,所轄村分別劃歸益門鄉、高家村鄉管轄。
渭濱區
2003年3月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35號):將原寶雞縣的晁峪鄉、八魚鎮劃歸寶雞市渭濱區管轄。
2011年7月7日,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寶雞市渭濱區晁峪鄉并入高家鎮。
截至2014年底,渭濱區轄五鎮五個街道辦事處,104個行政村、56個社區,城市建成區面積36平方公里。
具體區劃
金陵街道 代碼:610302001
轄新建路東段、新開路、寶渭路、新華巷、機廠街、金陵等6個社區居委會。
經二路街道 代碼:610302002
轄新建路、渭工路、新寶路、九冶、南關路、新民路、寶運司、經一路、省建七公司、省建二公司社區等10個社區居委會。
清姜街道 代碼:610302003
轄馬路街、四〇九、觀音山、益門、凌云、金山、寶成、烽火、長嶺、寶橋、市儀表廠等11個社區居委會。
姜譚街道 代碼:610302004
轄姜譚路、市鐵塔廠、市發電廠、中心醫院、鋼管廠、氮肥廠、秦機、譚家、桑園鋪等9個社區居委會。
橋南街道 代碼:610302005
轄等橋南頭、中灘路、開發區、7107、北照、文理學院、相家莊、寶雞師范學校、機筑處、公園路、鐵一局五處、市制藥機械廠、市醫藥玻璃廠、省安裝公司一公司、省開關廠、寶光、市一建、寶雞車輛廠18個社區居委會。
馬營鎮 代碼:610302100
轄71社區居委會,旭光、姚家嶺、廖家溝、溫泉、郭家、永清、楊家山、黃家山、沙河溝、燃燈寺、袁家坪、樸南、樸西、樸東、明星、東星、郭家崖、涼泉、涼泉堡、下溝、洙浴、柘溝等22個村委會。
石鼓鎮 代碼:610302101
轄石壩河、廟溝、沙家灣、李家槽、陳家堡、甘溝、高家河、窯院、范家莊、王家河、趙家莊、相家莊、劉家、黨家、張家溝、石嘴頭、中巖山等17個村委會。
神農鎮 代碼:610302102
轄陳家、大灣鋪、太平莊、竹圓溝、邵家山、益門堡、茹家莊、蒙峪溝、夏砑河、馮家塬、峪泉、姜城堡、任家灣、安溝、劉家槽、大散關等16個村委會。
高家鎮 代碼:610302103
轄高家、桑園鋪、三合、孔家莊、巨家、符家、塔稍、厥灣、王家山、寺溝嶺、水泉路、廟坡、崖子、茍家嶺、太寅、趙家崖、解家灘、明泉晁峪、新安、槐樹嶺、上川、段家磨、甘廟、紅旗、李家棱、胡家山、田那下、尖山、固川、坊塘、卒落、四家坪、棗園等34個村委會
八魚鎮代碼:610302104
轄姬家殿、八魚村、魚池、西塬、清庵堡、聶家灣、下甘溝、高崖、淡家、范家崖、寨子嶺、孫家灘、葦子溝、張家嶺、鳳凰頭等15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渭濱區
渭濱區,地處秦嶺北麓,跨渭河兩岸。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秦嶺山地,北部為渭河階地,中部為低山殘塬坡地。渭河自西向東流貫境內。交通、通訊優越。隴海鐵路、寶成鐵路、寶中鐵路縱橫交匯,310國道、川陜公路等四通八達,連接川、甘、寧、晉、豫、青、新等省區,西寶高速公路直抵西安。
地貌
渭濱區南部為秦嶺山區,北部為渭河階地,中部為低山殘原坡地,南高北低。渭河在區境內與清水河交界處為最低點,海拔561米;秦嶺主脊的主要山峰之一的玉皇山的北次峰為最高點,海拔2774米,相對高差為2213米。
秦嶺山脈由甘肅延伸入陜境,其主要特征是山脈東西走向,形似屋脊長梁,山脊起伏多變。北側山梁南北走向。各山梁之間,有與山梁走向一致,屬渭河一級支流11條。河流短促,流向大致平行,多以直角或接近直角與渭河相會。山區河道窄狹,俗稱“溝”。溝壑縱橫,山陡溝深,唯渭河兩岸較寬平,是區境地勢特點。
地質
區境內土壤類型有棕壤、褐土、黃土性土、婁土、潮土、淤土、壅土、水稻土和草甸土共9個土類、22個亞類、44個土屬、74個土種。其中棕壤占土地總面積48.3%,褐土類占28.24%,黃土性土壤占16.04%,婁土占4.5%,潮土占1.825%、淤土占0.35%、壅土占0.35%、水稻土占0.09%、草甸土占0.16%。
氣候
渭濱區屬大陸性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冷熱,干濕分明,無霜期年平均213天,日照時數全年為1925.2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2.9℃,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9.1毫米,適宜于農業生產。由于秦嶺山脈東西走向及高度的變化,區境內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北部川道地區年平均氣溫達到13℃左右;南部山區海拔2300米以上地區,年平均氣溫5℃。海拔600米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692.3毫米;海拔2200米以上的山區,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000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
土地資源
渭濱區土地資源豐富,全區土地總面積138.29萬畝,其中農耕地18.06萬畝,人均耕地1.59畝;園地1.4萬畝,林地90.53萬畝、牧草地12.9萬畝、其它農用地1.9萬畝,建設用地7.2萬畝,未利用地6.3萬畝。
植物資源
葡萄架
渭濱區有城有鄉,山、川、塬并存,其中山地占58%,川道占27%,塬區占15%。川塬地區土地肥沃,無霜期長,氣候溫暖,降水量適中;淺山區氣候濕潤,僻風溫暖,有較好的水利灌溉設施。渭河由西向東橫穿而過,有大小河流11條,水資源比較豐富,自然條件相對優越。林牧業資源豐富,全區森林覆蓋率達46%以上。該區秦嶺北麓自然植被保護完好,秦嶺山清水秀,氣勢磅礴,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為夏綠落葉闊葉林帶、側柏林帶、松櫟混交林帶、樺木林帶,為國家級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區。
水資源
區境內的清姜河、萍香河、石壩河、太寅河、塔稍河、高家河、瓦峪河、巨家河八條一級渭河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年平均水資源量為26359萬立方米,按人均畝均占有量分別為1471立方米和3327立方米,均高于全省人均畝均占有量796立方米和1655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均徑流量22209萬立方米。八條河流均屬水碳酸鹽和重碳酸鹽水,水質良好,潛水礦化度小于1克/升,可供人畜飲用、農田灌溉以及工業和養魚用水。
人口編輯
民國時,區地為寶雞縣轄,與今日區轄境的行政區域劃分互不吻合,因此,渭濱區民國時期的人口數無法確知。1936年城區(包括金臺區在內)人口僅有六、七千人??谷諔馉幒?,隴海鐵路延伸到寶雞。為避免敵機轟炸和敵人的蹂躪,工廠、學校內遷,淪陷區人民西來,落戶寶雞的頗不乏人。
民國35年(1946),河灘鎮和神農、云棧、雞峰3鄉家庭戶有14261戶,其中,本籍戶10237戶,外籍戶3611戶,暫居戶413戶,總人口51949人,其中,本籍38555人,外籍12198人,暫居戶1196人。
據民國37年(1948)寶雞縣人口統計,1鎮3鄉,共有16446戶,60408人,其中,男性為33339人,女性27069人,男女分別占總人口的55.2%和44.8%,性別比例為123%
1950年6月,全區3鄉15個村和城鎮17個代表區,家庭戶共計5610戶,有22716人。其中,男性12449人,女性10267人。
1952年9月,城鎮家庭戶4436戶,有20143人。其中,男性11963人,女性8180人。
1956年3月,城關區并入渭濱區之后,據8個居民委員會中的170個居民組統計,居民總數8297戶,有33136人。
1971年,渭濱區升為縣級建置后,人口統計較為準確。1971年,全區家庭戶24503戶,有145952人。1982年,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區家庭戶40159戶,有175741人。12年內,凈增人口29789人,平均每年增加2482人。1987年,總戶數54117戶,有209178人。在1982—1987年的6年間,凈增33437人,平均每年凈增5573人。
2012年末全區總人口440170人,其中:暫住人口21736人。城鎮化率84.5%,城鎮居民家庭戶數120057戶。人口出生率8.41‰,自然增長率4.94‰。
經濟編輯
農業
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為適應城鄉建設發展的需要,農業生產結構由單一的糧食生產,逐步轉變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在確保糧食生產穩定增產的基礎上,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安排副食品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鄉鎮企業。1984年,在農業資源調查的基礎上,依據村、組居地實際,農業區劃為:渭河川道菜、糧、工、副區,有22個村,淺山丘陵糧、油、林(果)、牧區,有34個村;秦嶺深山林、特產區,有4個村。
1987年后,馬營鎮劃歸渭濱區。全區本著依托城市,服務城市,開發山區,致富農村的思路,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建設為城鄉人民生活服務的菜、奶、蛋、果、魚、肉等六大副食生產基地。川道重點生產蔬菜;淺山、丘陵區重點生產果品;深山區飼養奶牛、奶羊、雞等;渭河灘地及其支流兩岸,修建池塘養魚。同年3年,渭濱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服務城市”先進單位。1990年,全區已建成萬畝蔬菜基地和1.2萬畝雜果、千畝養魚基地,有奶牛、奶羊1500多頭(只),養雞25萬余只。是年,向市場提供蔬菜3.3萬噸,水果2484噸,奶品604噸,肉類584噸,鮮魚161噸。同時,在耕地面積日減,平川耕地改種蔬菜的情況下,糧食生產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1990年,糧食平均畝產211公斤,比1949年畝產70公斤提高2.87倍,比1971年畝產133.5公斤提高0.57倍。
工業
從李家堡、姜城堡、石咀頭挖掘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和茹家莊、竹園溝、蒙峪溝出土的西周青銅器證明,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制陶、冶煉、鑄造等技術。清末、民初手工業作坊和鐵匠、木匠、石匠、銀爐、染坊有所發展。然近代工業卻始于隴海鐵路通車寶雞和抗日戰爭爆發之后。由于戰區工業陸續內遷,大批難民接踵而來,幾年間,工廠勃然興起。但當時所辦的工廠規模狹小,設備簡陋,動力條件原始。民國26年(1937),洛陽機車修理廠遷至周家莊(現火車站廣場處);民國29年(1940),在益門鎮一帶建有雍興公司動力酒精廠、東華火柴廠、軍用被服分廠、面粉廠;還有10多家私人小型織布廠;兵工第十三汽車修理廠及其制鞋廠建于姜城堡;永興、晉華織布廠及軍需局29難民家庭社軍布廠建于馬營鎮;國民黨另一被服分廠和三興鑄鍋廠建于河灘鎮;三合村還有宏文造紙合作社。
國家“一五”(1953—1957)計劃期間,有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在區境內的就有寶成儀表廠、長嶺機器廠、寶雞石油鋼管廠。1965年后,國家進行“大三線”建設,又一次得到新的發展機遇,有12家部屬大、中型骨干企業遷入和新建,形成以電子、機械為主體的一批現代骨干企業。同時,省、市也陸續在區內新建一批農用機械、化肥、建材等中、小型企業;區屬各級工業亦有新的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寶雞橋梁廠在“七五”計劃期間(1986—1990),開發新產品100多項,其產值占全廠工業總產值的一半。長嶺機器廠的軍用電子、紡織電子、家用電器三大主導產品齊頭并進,并研制出新產品30多種,創產值1.4億多元;長嶺—阿里斯頓電冰箱年產10萬多臺,銷往國內各地。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的鈦材,銷量占國內市場銷售總量80%以上,1990年,加工鈦材1061噸,工業總產值1.87億余元,出口創匯162萬美元。寶雞氮肥廠生產的合成氨和其它化肥,1990年產量比1978年分別增長1.6倍和1.7倍。寶雞燈泡廠是中國電光源行業大型企業之一,也是西北最大螢光燈生產廠家,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輕工業部評為出口創匯先進企業。
1990年,區內共有工業企業169家。其中,區屬各級工業136家,市屬
渭濱區
21家,部、省屬12家;全民所有制26家,集體所有制143家;大型企業9家,中小型企業160家。職工近6萬人,有專業技術人員15000余人,其中,有高級職稱者880余人。工業總產值15.24億元,是1984年的1.6倍,其中,區屬各級工業產值1.15億元,比1984年增長3.5倍。
在改革的推動下,“七五”期間,村辦、聯戶辦、城鄉個體戶辦工業迅猛發展,工業總產值由1985年1057萬元增至1990年的6478萬元,增長5.13倍。
全年轄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745.14億元,增長18%,實現增加值237.15億元,增長18.8%。區屬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33.62億元,同比增長6.15%,實現銷售產值30.74億元,產銷率為91.43%。區屬規模以上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9.54億元,占區屬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7.86%;輕工業總產值為4.07億元,占區屬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2.14%。
交通編輯
公路
西寶公路(南線)
東起西安市三橋鎮,沿渭河南岸西行達益門鎮,原為馬車道。民國20年(1931),動工修建公路。民國30年(1941年),為適應抗日戰爭需要,征集沿線民工,修建從眉縣至益門鎮段,在渭濱區境內長18.6公里,時稱長益公路。1958年,省交通廳決定改建從大王鎮至寶雞153公里段,同年11月動工,12月底竣工。改稱西寶南線。
寶漢公路
從區境漢中路起,經益門鎮至漢中,全長253公里,在區境內長30公里。民國22年(1933)動工,23年(1934)竣工通車。解放后,對原有線路進行加固、拓寬,路基拓寬為11米,路面改砂石為瀝青。
寶晁公路
從寶雞經高家村鄉太寅村至寶雞縣晁峪,1966年6月修筑,全長15.5公里,區內長13公里。
鐵路
隴海鐵路
始建于清末,民國23年(1934),通車至西安。民同26年(1937)3月1日通車至寶雞,西寶線長173公里。寶雞至天水段,于民國28年(1939)5月動工,民國34年(1945)12月建成通車,長154公里。解放后,于1949年8月至1954年,進行了改造,1956年,又進行大改造,使其基本暢通。1978年進行電氣化施工,1981年12月建成,大大提高了鐵路運輸能力。
寶成鐵路
1952年7月,南段開始動工,1954年,寶雞段相繼開工,1956年7月12日,南北兩段接軌,5月,寶雞至風州段殲始辦理貨運,1958年元旦,全線正式運營。寶成鐵路全長668.2公里,在陜境長240公里,區境長40公里。全線隧道304座,總延長84427.74米,平均每公里中有隧道126.4米,區內楊家灣至秦嶺站間,隧道密集成群,共48座,總延長15公里,每公里中隧道長達375米。
1958年5月,寶成鐵路電氣化開始建設,1961年8月15日,寶雞至鳳州段電氣化正式通車,全長91公里。運輸效率較前提高3倍以上,是中國鐵路史上最早的電氣化鐵路。
鐵路專用線
截止1990年,區境內有鐵路專用線9條,均從寶雞南站(任家灣)起,總長18863米。
境內公路干線4條,98.2公里;專線4條,39.28公里;簡易公路64條,299.5公里。
教育編輯
幼兒教育
新中國成立前,區內無專設幼兒園(所)。1952年,南關天主教堂內設南關托兒所,入托兒童多系教徒子女,僅一學期停辦。1955—1990年,全區辦起的幼兒園,由1所增至25所。
企業辦幼兒園1953年,國家進入全面建設時期,幼兒教育已引起城區工商企業的重視,并籌建幼兒園。1955—1960年,先后有長嶺機器廠等6家廠礦、企業辦起幼兒園,1970年,增至14所。至1990年,全區企業辦幼兒園共15所,65個班,入園兒童3209人,幼教職工142人。其中,保教人員125人。此外,各企辦小學附設有學前班12個,入學兒童708人。
民辦幼兒園(所)1958年,為實現“大躍進”中所提出的任務,解決婦女勞動拖累,各公社生產大隊在農忙季節,組織起臨時托兒所,農忙過后,臨時托兒所解散。唯馬營鎮明星村(時屬益門公社馬營管區)幼兒園堅持至今,1962年,被評為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在以后的20年內,曾受到蘇聯友人和一些單位參觀訪問達10多次,有1200余人給贈送布匹、日用品、玩具等,被譽為群眾辦園的一朵不謝紅花。1975年后,農村托兒組織逐步得到發展。其中,相家莊、高家村、峪泉村、明星村等4個幼兒園,已發展成為長年幼兒園。同時,在城區河堤新村成立有民辦幼兒園。80年代起,農村小學開始附設學前班,城區新民二路和東二村兩民辦學前班也相繼成立。至1990年,民辦幼兒園和小學附設學前班,共有81個教學班,在班兒童2175人。
公辦幼兒園1975年,市教育局在建國路北端西側設立幼兒園,入園兒童69人,分大、小兩班。至1990年,已發展到9個班(大、中、小各3個班),教職工60余人,入園兒童467人。
1984年,寶雞師院附設幼兒園。
小學教育
清末民初,區境塔稍村、姜城堡村、水泉路村辦有私塾,民國8年(1919),均改為初等小學堂。民國9—11年(1920—1922),云棧鄉(今高家村地區)的廟坡、高家村和神農鄉(今石壩河鄉和益門鄉)的陳家堡、馬鞍山、高家河、相家莊、黨家村、瓦峪寺、夏牙壑、臥虎山、益門鎮、安溝等村,先后辦起小學。民國13年(1924),寶雞縣第三高等小學成立,校址在馬營鎮火神廟。民國15年(1926),第三高等小學與第一高等小學(今金臺區西街小學)合并,后又分設。民國25年(1936),改稱馬營中心小學。同年,改云棧鄉的太寅普小為寶雞縣區立中心小學。民國27年(1938),鐵道兵團子弟學校在陳家村成立。民國28年(1939),國民黨“一六一”后方醫院占據馬營中心小學校址,學校遷至香河嶺(戚家崖),改為雞峰鄉第一中心國民學校。民國32年(1943)后,所有鄉(鎮)完全小學全改稱中心國民學校,村辦普小改稱保國民學校。民國34年(1945),二郎廟(今譚家村)私立中正小學成立。同年,河灘鎮(今經二路地區)有經一路、經二路、楊家莊、機廠街等4所私立小學。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河灘鎮的經一路、經二路、楊家莊、機廠街等私立學校,將中心小學、保國民學校分別改名為完全小學和普通小學。1951年,實施新學制,完全小學、普通小學一律改稱小學。1955年,增設金陵小學,并將楊家莊小學部分班級并入金陵小學。1954年,洪災后經一路小學停辦。姜城堡和高家村分別成立聯辦小學。清姜小學為212、782兩廠代辦兩個班(212、782系指當時寶成儀表廠、長嶺機器廠的兩廠代號)。1965年,增設新民路小學。1966—1976年,“文革”期間,小學穩步不前。1976—1983年,小學有較大發展,加之區劃擴大,全區有公、企(事)、民辦小學共68所。在1982年8月和1987年12月,兩次區劃調整中,金臺區四季青公社和寶雞縣馬營鎮先后劃入本區,福臨堡地區劃歸金臺區轄。至1990年,小學總數達90所,其中,區屬4所,鄉、鎮屬66所,企(事)業辦小學20所。
中學教育
民國35年(1946)2月,國民黨陸軍特種兵聯合分校為解決軍官子女入學,聯合工、商、學界,創建私立建華中學,3個班,學生125人,校址譚家村。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接管建華中學,改為寶雞縣中學,1955年,遷至寶雞縣石羊廟(今石羊廟中學)。1958年9月,清姜小學附設初中班改為市第七中學,1961年12月,改名為姜城中學。1957年在渭濱民辦初中的基礎上,成立市第三初級中學,1958年9月,改名為市第六中學,1961年12月,易名渭濱中學。1958年9月,在譚家村小學附設初中班及戚家崖小學附設初中班的基礎上,分別成立市第八中學和第九中學。1961年12月,又分別改名為符家村中學和馬營中學。1968年,馬營中學停辦。
“文革”期間,為倡導學生就近上學,不顧條件,提出“上初中不出大隊,上高中不出公社”口號,掀起一股辦中學熱。1967年,太平莊公社大灣鋪小學和李家河公社馬鞍山小學增設初中班。爾后,于1968—1970年,益門、相家莊、高家村3所小學辦起完全中學;城區經二路、金陵兩所小學,增設初中班,并分別改校名為“育紅”和“八一”學校。之后,馬鞍山小學中學部遷至王家河,改名為王家河中學。1970年,石壩河、巨家河、孫家莊、益門堡、茹家莊分別成立中學。孫家莊、茹家莊兩中學成立僅一年停辦。同年,恢復馬營中學,改名為馬營高中,1982年改為完全中學。1971年,益門公社的夏牙壑、任家灣和高家村公社的太寅、水泉路、涼水泉等小學先后增設初中班。1972年,育紅學校小學部和中學部分開單設,小學恢復原名(經二路小學),中學部改名為紅旗路中學。1974年,新建路中學建成招生。1975年,馬營鎮初級中學成立,1980年,馬營鎮戚家崖小學改為初級中學。至1982年,所有小學“戴帽”中學班,全部裁撤。1986年,金陵初級中學成立,渭濱中學初中部和新建路中學高中部停辦,渭濱中學初中部師生交金陵中學,并接收新建路中學高中部學生,保留體育專業班,繼續招收小學畢業生。1988年,撤銷符家村中學,新建姜譚聯立高級中學。1990年,渭濱中學恢復初中班。
1950—1960年,駐區企事業單位中學3所,即鐵道部建廠工程局子校、長嶺機器廠子校、寶成儀表廠子校;1961—1970年,新建中學8所,即寶雞石油鋼管廠子校、烽火無線電廠子校、寶雞發電廠子校、寶雞燈泡廠子校、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子校、秦川機床廠子校、寶雞橋梁廠子校、寶雞醫藥玻璃廠子校;1971—1981年,又新增中學9所,即寶雞藥械廠子校、寶雞氮肥廠子校、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子校(后并入省建二公司子校)、鐵道部三局六處子校、五局一處子校、一局五處子校、機械筑路處子校(后4校合并在一局五處子校)、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子校、寶雞師范學院附中。
區境內中學,經歷不斷增設、合并、裁撤、遷出、遷入等過程,加之區劃不斷調整變化,學??倲底兓^大。1950—1959年,由1所增加到7所(其中公辦4所,企辦3所),至1970年,中學(包括戴帽中學在內)共有25所(其中公辦5所,企辦12所,戴帽中學8所),為前期3倍多。1971年,中學有27所(其中公辦6所、企辦14所、民辦7所),為解放初期的27倍。經過調整、改革、整頓、加強等工作,1987年底,中學保留21所(其中公辦8所、企辦13所)。1990年,中學23所(其中公辦10所、企辦13所)。在校學生12765人(其中初中8427人、高中4338人),占全區總人口數的5.2%,為解放前的102倍。比1972年的14154人減少近9.8%。
成人教育
1949—1951年,在農民和工人中,開展掃除文盲的識字活動,群眾擁護,成效顯著。1952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推廣速成識字法是掃盲委員會的任務。同年10月,寶雞市成立掃盲總指揮部,提出市民限期一年脫盲的掃盲任務。1956年2月,寶雞市召開工農群眾向文化大進軍動員大會,半月內,城區和郊區就有8000多人報名學習文化。在“大躍進”后的三年困難時期和十年“文革”期間,成人教育中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成人教育逐步恢復,并堅持經?;?。
職工教育
1951年,經一路初等業余學校成立。1953年3月,成立第四區業余學校,清姜區干部業校也隨之成立。1957年8月,市職工業校與清姜等地業校合并成立寶雞市干部職工業余文化學校,在經一路小學、經二路小學和姜城聯小設教學點?!拔母铩焙笃?,職工教育的辦學形式有“七·二一”大學、“五七”大學。1975年,區成立“五七”大學,地址在益門公社夏牙壑村。駐區的化工機械廠、長嶺機器廠等單位,成立“七·二一”大學共13所,培訓學生1500余人。這些“大學”于1979年停辦。
1981年3月,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成立渭濱區機關業余教育委員會,同年4月,區機關干部業余學校成立。1983年,對1968—1980年初、高中畢業生實際水平達不到初中畢業程度的職工,和未經專業技術培訓的三級以下職工,進行補課。全區35歲以下的青壯年職工2014人,需要進行補課的1631人,全部參加初中文化課的補課,累計有1038人合格。此項工作,1985年結束。
1981年,區經委系統開辦電視大學班。1982年9月和1985年9月,區教師進修學校先后舉辦兩期電大教學班,學員55人。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成立陜西省廣播電視大學寶雞市分校渭濱區黨政??瓢?,共辦兩期,學員44人。1990年,舉辦各種職工文化技術培訓班300余期,受教育職工占職工總數的90%。
農民業余教育
1971年前,本區掃盲重點是職工和居民。1971年后,在郊區農村先后建立掃盲夜校63所(1975年,改稱政治夜校),重點抓農村45歲以下的文盲、半文盲的識字和農業技術傳授。至1985年,農村12—25周歲的青少年13806人,有13702人脫盲,非盲率達99.2%。12—40周歲的少、青、壯年22164人,脫盲21277人,非盲率達96%。7—11周歲學齡兒童4504人,已入學4492人,入學率為99.7%,達到陜西省人民政府規定的基本無盲縣(區)的標準。1985年4月,經寶雞市人民政府檢查驗收,批準為無盲區。
爾后,農民教育轉入以學科學技術為主的農民技術教育。至1990年,共有鄉農技校4所,村農技校31所,共舉辦培訓班427期,培訓人員15579人,舉辦科普講座25次,聽眾達1.6萬人(次)。
待業人員教育
1982年,中央提出“廣開學路,多方辦學”方針,社會辦學迅速發展。本區出現集體辦學14所,個人辦學15所,其專業有服裝裁剪、無線電修理、食用菌技術、油漆工藝、高考補習等20多個。其管理,按國家教委《關于社會力量辦學幾個問題的通知》精神,均納入教育部門統一管理。時代服裝裁剪技術學校,自籌資金,自購設備,借用教室辦學,先后在南關路、經二路小學、金陵小學、渭濱中學設教學點。至1990年,共開辦50余期,培育學員近4000人(次)。全區社會辦學共有各類學校(班)12個,其中,屬學校辦的4個,個人辦的8個。有3所校(園)被評為市級社會力量辦學先進集體。
文化編輯
炎帝故里
寶雞為炎帝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炎帝神農為首領的姜姓寶雞炎帝陵部落就生活在這里。炎帝陵,位于寶雞市渭濱區清姜路80號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場所。
戲曲
戲劇發展歷史悠久,聲腔以西府秦腔為主,有群眾業余自辦的業余劇團和民間自樂班。除傳統秦腔、西府曲子外,也存在著豫劇、京劇、話劇,特別是豫劇影響較大。
秦腔
為本地主要劇種,分東路、中路、西路腔調,又分碗碗、眉戶。它以唱腔高亢、鏗鏘有力為特點。
旅游編輯
炎帝陵
炎帝陵就坐落在陜西省寶雞市南郊七公里處的蒙峪溝常羊山頂
炎帝陵
。炎帝以神農為本,制作耒耜,教民耕稼;創立日中為市,開創原始貿易;他嘗遍百草,和藥濟世,發明了原始醫藥,并為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因此被中國民間尊稱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始祖。
炎帝陵由陵前區、祭祀區、墓冢區三大部分。景致、碑文、石雕上百處名勝古跡。這里雄偉、神圣、肅穆、古雅、幽靜成為炎黃子孫謁陵拜祖的圣地。兩年一度的全球華人祭祀始祖炎帝大典及寶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在寶雞炎帝陵。
中華禮樂城
中華禮樂城,以“禮樂文化”為核心,是中國第一個集中展示三千年前西
中華禮樂城
周盛世及禮樂文明的文化示范新區。位于周秦文化產業示范區西端,西起公園西路,東至渭河攔河大壩,北臨渭河北岸,南至310國道,占地2.9平方公里。通過周禮文化主題公園、渭河金渭湖一湖兩岸區域亮化、周禮大道美食文化街區、周文化主題廣場(銅壺滴漏廣場、周禮大戲臺廣場、天下第一燈青銅水景廣場)、和寶雞體育場、寶雞體育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及相關街區的提升改造,形成寶雞市特色鮮明的文化商業區及文化旅游區。2009年10月1日,中華禮樂城正式開放。
中華石鼓園
中華石鼓園,在中華石鼓的出土地依山而建,位于渭河南
中華石鼓園
岸,周秦文化產業示范區中部,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依托青銅器博物院、石鼓閣、石鼓公園,規劃建設石鼓古鎮、太陽市、封神谷主題公園、空中花園、西府大觀園等主題項目,形成具有文化接待、文化體驗、科普教育、民俗體驗、休閑娛樂等綜合性功能的民俗文化產業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