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縣,隸屬河北省邢臺市,地處華北平原南部,河北省東南部,屬冀南低平原區,北緯36度52分至37度18分,東經115度13分至115度14分之間。南北長48.2千米,東西寬32千米,總面積1012平方千米,位于邢臺市東部的沖積平原上。東與清河縣接壤,西與廣宗縣交界,南與臨西、邱縣毗鄰,北與南宮市相連。2013年威縣總人口60萬人,面積為1012平方公里。 威縣處于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侯,四季分明。威縣年平均氣溫13.4℃,最熱月份為7月,月平均氣溫27.0℃,最冷月份為1月,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高氣溫為41.6℃,極端最低氣溫為-21.4℃。年平均降水量為497.7毫米,年平均雷暴日數為19天。 2010年,威縣完成生產總值3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總值14億元,第二產業總值10.2億元,三產業總值9.8億元,產業結構由45.6:27:27.4調整為41.2:30:28.8。財政收入達到1.32億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同比2009年增長41.7%,占GDP比重比2009年提高0.7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65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0%。行政區劃編輯2014年初,威縣轄7個鎮、9個鄉。洺州鎮、梨元屯鎮、章臺鎮、賀營鎮、侯貫鎮、七級鎮、張家營鄉、方家營鎮、常莊鄉、第什營鄉、棗園鄉、高公莊鄉、固獻鄉、趙村鄉、常屯鄉、賀釗鄉。[5-6]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威縣隸屬于華北平原南部,屬冀南低平原區,河北省東南部,北緯36度52分至37度18分,東經115度13分至115度14分之間。南北長48.2千米,東西寬32千米,總面積1012平方千米,位于邢臺地區東部的沖積平原上。東與清河縣接壤,西與廣宗縣交界,南與臨西、邱縣毗鄰,北與南宮市相連。
地貌
威縣屬于古黃河、古漳河長期泛濫淤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區,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高度30至50米,西南部第什營鄉康洼村南為最高點,海拔43.8米,北部趙村鄉北辛莊海拔29.4米,為威縣最低處。威縣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墾殖歷史悠久,宜農宜牧。微地貌中,黃河故道縱貫縣境而形成的緩崗坡地至今明顯,因地勢低平,徑流不暢,故而又形成局部洼地。城東老少河為漳河故道,河床遺跡未消,因積沙甚多,土質沙化,沿岸呈現出沙丘起伏的微域變化。與廣宗縣交界的西沙河為洺河故道,岸邊既有古老沙丘,又有槽狀洼地??v穿縣境中部的東風渠兩側魚脊高地較為明顯。
氣候
威縣處于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侯,四季分明。威縣年平均氣溫13.4℃,最熱月份為7月,月平均氣溫27.0℃,最冷月份為1月,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高氣溫為41.6℃,極端最低氣溫為-21.4℃。年平均降水量為497.7毫米,年平均雷暴日數為19天。
人口分布編輯2013年,威縣總人口60萬人,洺州鎮人口4.4萬人,第什營鄉人口4.1萬,方營鄉人口2.6萬,七級鎮人口3.2萬,高公莊鄉人口3.1萬,趙村鄉人口3.3萬,章臺鎮人口3.5萬,張營鄉人口2.68萬,侯貫鎮人口3.6萬,常莊鄉人口2.8萬,常屯鄉人口3.2萬,賀營鎮人口3.3萬,賀釗鄉人口3.4萬,梨元屯鎮人口3.2萬,固獻鄉人口3.3萬,棗園鄉人口3.66萬。
交通運輸編輯2013年,威縣境內有各類公路1448.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三條(大廣高速、邢臨高速、青銀高速),全長70.7公里;國道1條(106線),全長48.39公里;省道2條(邢臨線、邢清線),全長48.45公里;高速公路連接線5條(邢臨高速連接線、大廣高速威縣連接線、青銀高速連接線、大王連接線、呂清連接線),全長38.2公里;縣道4條(東大線、武館線、楊官線、大牙線),全長35.6公里;鄉道34條,全長254.7公里;村道522條,全長975.5公里。威縣初步形成了“四縱五橫”的公路交通主框架。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0年,威縣完成生產總值3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總值14億元,第二產業總值10.2億元,三產業總值9.8億元,產業結構由45.6:27:27.4調整為41.2:30:28.8。財政收入達到1.32億元,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同比2009年增長41.7%,占GDP比重2009年年提高0.7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65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0%。
第一產業
威縣地處黑龍港流域,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威縣共有耕地114萬畝,初步形成棉花、畜禽、蔬菜、林果四大主導產業。其中,棉花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80萬畝左右,建成6個農業部萬畝棉花高產創建示范片,是國家優質棉基地縣、河北省第一產棉大縣,素有“冀南棉?!泵雷u;蔬菜瓜果業蓬勃發展,培育了蓮藕、桑蠶、金葉榆等特色種養業,認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8萬畝,新認證綠色產品5項,“三白瓜”作為河北省唯一瓜果類對象,通過農業部“地理商標”認定,建成草樓科普示范地,2012年河北省老科協在威縣召開現場觀摩會。先后被評為“中國棉花之鄉”、“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中國西瓜無公害科技創新示范縣”。
第二產業
2009年,威縣實施了“項目開工建設年”、“項目投產達效年”,爭取土地指標5778畝,協調金融機構貸款23.3億元,實施縣級以上重點項目362個,其中省級重點16個、市級重點28個,建設美達空調、艾德照明、路坤電動車等億元項目19個。經濟開發區規劃控制面積由4.02平方公里擴大到31平方公里,累計完成投資14.5億元,建成“五縱十二橫”道路51.8公里,入區企業總數達到107家,成功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第三產業
2009年,威縣以新合作威遠農資為龍頭的農資銷售網絡實現全覆蓋,四星級華威大酒店極大提升了接待餐飲檔次,總投資2.1億元的三好物流園建成啟用,總投資1.5億元的信和商廈投入運營,總投資9億元的財富中心正在快速推進。2012年,全縣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10家、外貿企業4家;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6.7億元,同比增長18.1%,為向后工業化階段發展。
社會事業編輯衛生事業
2012年,威縣現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9所,政府主辦醫療機構35所,分別是縣人民醫院1所、縣中醫醫院1所、縣第二人民醫院1所、縣第三人民醫院1所、基層醫療機構31所,特別是建成了河北省一流的縣醫院病房樓、新中醫院,極大提升了醫療衛生水平;現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監督所、縣衛生進修學校、新農合管理中心各1所;村衛生室568所,個體辦醫機構81所。政府辦醫療衛生機構共開放床位2030張,在職人員127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163人,占總人數的91%,高級衛生技術人員29人,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0.2%,中級衛生技術人員116人,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9%。村衛生室在職人員573人,個體辦醫機構從業人員81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6%。
社會保障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自2010年1月1日開展以來,參保人數已達到2762人;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均有提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自2011年7月份在威縣開展以來,參保率達93.6%,發放率達100%。
科技事業
威縣以服務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建設創新型威縣為目標,謀劃實施創新項目,鞏固發展創新平臺,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科技事業取得較大進展。
地方榮譽編輯
河北威縣被授予河北省亂彈藝術之鄉河北威縣被授予河北省書畫創作基地、河北威縣被授予河北省亂彈藝術之鄉、威縣榮獲河北省級園林城市(縣城)之一、中國承接產業轉移投資環境十佳縣、河北省基層平安建設先進縣、中國無公害蔬菜示范縣、中國毛白楊繁育基地、中國三白西瓜之鄉、中國棉花之鄉、“2013中國最美城鎮”等。 威縣:河北省唯一獲得2013中國最美新城鎮的縣。 威縣:榮獲2012至2013年度省級文明縣城[13-14] 威縣:榮獲2013-2014年度河北省人居環境獎。
風景名勝編輯
清真寺清真寺位于威縣縣城內黃街中段西側,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由時任威州知州王伯大攜黃阿訇所建,是邢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威縣是全市最大的回族群眾聚居地,黃街清真寺也是邢臺市最早的清真寺。該寺對于研究元代威縣的社情民俗以及伊斯蘭教傳入經過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保護價值。
范質墓范質墓位于賀營鄉袁莊村正北127米處,距范質故鄉范家營1.5公里,是邢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質(916年—964年),字文素,北宋建隆時曾登相位,后為太子太傅,繼封魯國公。
定陵古跡定陵位于縣城西北2公里洺州鎮大高廟村西360米處,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陵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后,今仍保存下來臺高15米、直徑54米的陵墓實屬不易。對于研究西漢晚期的政治、社會、文化狀況及威縣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和利用價值。
王亞平故居王亞平筆名羅倫。河北威縣人。0黨員。1926年畢業于河北省立第四師范。1935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參加戰地服務隊,任《春草詩叢》主編,1946年到冀魯豫解放區,任冀魯豫文聯主任,主編《平原文藝》,1949年后歷任北京《人民日報》副刊主編,《新民報》總編輯,北京市文藝處處長、市文聯秘書長。全國曲協常務理事。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都市的冬》、《十二月的風》、《海燕的歌》、《生活的謠曲》、《火霧》、《血的斗笠》、《黃河英雄歌》、《第一支頌歌》、《李季真傳歌》、《宋江河》、《春云離婚》、《穆林女獻槍》、《紅薔薇》,論文集《從舊藝術到新藝術》、《杜甫論》,劇本《張羽煮?!?,歌劇劇本《鐵水鋼花》,唱詞《百鳥朝鳳》、《黑姑娘》、《藍橋恨》等。圖為王亞平故居。
鯀堤遺址鯀堤是威縣歷史上有名的古跡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鯀治水時所筑,清代文獻記載,長堤蜿蜒數百里,是先民御洪的屏障。南源自臨西,沿經威縣去至南宮。據康熙《威縣志》載:“鯀堤自堂陽延入甘陵,經威縣邵固集北,其村有名圈里者,三面瀕堤。上寬二丈有奇,高二丈有奇”。在威縣境內,鯀堤遺址長約20公里,自邵固村南經全禮村西,過孫莊至南倉莊,再向北折至團堤村,而后入南宮境內,現在邵固至孫莊一帶,鯀堤遺址保存較為完好,大致規模十存五六,高7米,寬15米,雖經千百年風雨侵蝕,猶能顯示出堤陡水湍的痕跡。也顯示出威縣先民御水抗洪的卓越奮斗和宏大氣魄。
義和團運動紀念館義和團運動紀念館位于威縣城關。規劃面積150畝,距邢臺77公里,現有義和廣場、紀念館、趙三多故居、紀念碑、墓地、"義和團議事廳"和部分文物。義和團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革命之一,孫中山稱其為辛亥革命起示范作用,-總理稱"是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同志也給予了很高評價。義和團運動電視劇正在拍攝,義和團運動紀念館景區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方特產
紹氏酥魚威縣的酥魚是威縣河鮮中的代表,以“紹氏酥魚”冠名而聞名國內外,“紹氏酥魚”源于乾隆十六年間到上虞白馬湖吃酥魚而得以成名。一條普通的草魚,通過秘門的刀工、油炸和調料,做出外香里嫩、鮮酥可口、甜咸兼有、香味濃郁的酥魚?!敖B氏酥魚”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核酸和鉀、鈉、鎂、鋅、硒、碘等微量元素,加上湯料中的各種滋補調料,故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紹氏酥魚”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樣絕美的休閑小吃,以色澤黃亮、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膩而著稱,同時可做成咸、甜、鮮、麻、辣等多種口味,能讓喜歡各種口味的人。
三白西瓜威縣特產“三白西瓜”個頭大,水份多,瓤口硬,口感細,耐貯藏,最長可存到第二年清明時節。每年到陽歷12月份時,其瓜外表不變,其瓤則會成為湯糊狀,這時其味則更為淳濃,在其頂部切一小口,用小勺舀著喝,如果再加些白糖,那會更甘涼沁脾。當地的群眾還將其糖漬醬腌,已成為我國餐桌上獨具風味。
千康粥粉千康粥粉源于北方名吃“小拐磨”,一種小石磨,是用于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開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晉代,我國發明用水作動力的水磨。通常由兩個圓石做成。千康粥粉結合中國千年粥文化及現代營養學平衡膳食理論,把小米、大米、江米、綠豆、大豆、青豆、黑豆、芝麻、花生、杏仁、枸杞等原料均勻搭配,開發出早餐粥粉、晚餐粥粉、胡辣粥粉、綠豆粥粉等多種粥型,滿足了大眾口味。
歷史文化
亂彈亂彈是地方戲曲之一,是深受群眾所喜愛的一種具有鄉土氣息的地方戲。它分東西兩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東路亂彈的活動范圍是邢臺、邯鄲以東,石德線以南及魯西北一帶。西路的活動范圍是山西上黨以東及石家莊地區東北一帶,現已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梨花大鼓梨花大鼓起源于直東交界地區的河北東南部與魯西北興盛于威縣一帶。原稱“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敲犁鏵片,唱農歌而得名。它產生于明代中期,是在“大秧歌”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成的一種說唱形式,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
書畫藝術威縣素有“書畫之鄉”美譽。威縣有威縣籍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名;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65名;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17名;河北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46名。威縣發展書畫愛好者近千人。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被河北省群藝館定為書畫培訓地。 威縣書畫交易的集散地冀南書畫城成為威縣文化產業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