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境南北長42.24千米,東西寬33.5千米,衛河、漳河橫貫中部。北與廣平縣接壤,西與成安縣、臨漳縣毗鄰,東與大名縣相連,南與河南省內黃縣、清豐縣、南樂縣相接??h域面積863.6平方千米,轄21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截至2012年總人口102萬。魏縣境內京廣鐵路、邯濟鐵路、邯長鐵路、邯黃鐵路、京廣高鐵縱橫交錯,中原第二大鐵路編組站、邯鄲國際陸港坐落,106國道、107國道、309國道、京珠高速、青蘭高速、邯大高速在其境內。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02年,魏縣下轄9個鎮,12個鄉。
魏縣9個鎮:魏城鎮、東代固鎮、德政鎮、北皋鎮、雙井鎮、牙里鎮、車往鎮、回隆鎮、張二莊鎮。12個鄉:泊口鄉、棘針寨鄉、沙口集鄉、仕望集鄉、野胡拐鄉、北臺頭鄉、前大磨鄉、院堡鄉、南雙廟鄉、大辛莊鄉、邊馬鄉、大馬村鄉。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2年,魏縣全縣人口10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800人,少數民族人口數占全縣總人口0.08%。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魏縣地處河北省南端,冀豫兩省交界處,華北平原腹地,邯鄲、安陽、聊城、濮陽4市輻射中心地帶,位于北緯36°03′6″~36°26′30″,東經114°43′42″~115°07′24″之間,北鄰廣平,西接成安、臨漳,東與大名相連,南臨省界與河南省安陽、內黃、清豐、南樂四縣相望??h境南北長42.24千米,東西長33.5千米,總面積863.6平方千米,占河北省總面積的2.2%。
地貌
魏縣屬華北黑龍港流域,系黃河、漳河沖積沉淀而成的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開闊平緩,表土以輕壤質為主。
氣候
魏縣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干寒同期,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水文
魏縣域內漳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為季節性河流;衛河作為界河,常年奔流不息,為梨鄉水城水源之一。全縣有土地面積8.57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13萬公頃,人均0.07公頃;域內河灣縱橫,湖源羅布,水域面積廣闊。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魏縣經濟產業特色明顯。建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4個特色產業聚集區,初步形成了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木材優化深加工、果品加工、紡織服裝為主的特色產業,擁有新正源紡織服裝園、愛美森木材優化產業園等產業龍頭,建有天仙果菜等十大專業市場,梨文化旅游節被列為邯鄲市鄉村游精品線路。 2005年,魏縣全縣生產總值19.4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081元,全部財政收入0.7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1額17.95億元。 2010年,魏縣全縣生產總值96.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0435元,全部財政收入3.2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億元。
農業
2012年魏縣糧食播種面積128萬畝,總產量39.6萬噸。鴨梨上,全縣果樹面積15萬畝,其中掛果面積8.5萬畝,年總產10萬噸。建成了105座冷庫,年貯藏能力達5萬噸。蔬菜上,出口菜、設施萊與常規菜相結合,高效蔬菜生產基地10萬畝。2012年,魏縣農業總產值達到80172萬元,是1949年2123.4萬元的37.76倍。[8-10]
工業
2012年,魏縣各類工業企業22399家,形成了以生物制藥、紡織服裝、糖食品加工、再生物資加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五大特色產業,實現產值255.7億元。
服務業
2012年,魏縣專業市場交易額已達89.4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5.3億元,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1.8億元、貸款余額16.9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魏縣有中學41所,其中省級示范性高中一所,小學267所,幼兒園143所,特教學校1所,在職教職員工達6486人,各級各類在校生109874人;初中入學普及率達100%,學齡兒童入學普及率達100%,幼兒入園率為78%。
醫療事業
2012年,魏縣各級醫療機構1355個,其中二甲醫院3所、縣級醫院4所、鄉鎮衛生院21所、村衛生室(所)1322個、企事業及學校單位醫務室8個,衛生技術人員1349人,病床1688張。
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魏縣建設了魏祠博物館、神龜馱城文化公園、孔融讓梨文化公園、與時俱進文化公園、墨池·禮賢臺等一大批主題公園和標志性工程,舉辦了多屆“梨鄉水城”杯全國書法大賽。
科技事業
至2012年,魏縣全縣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1.69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191.75萬人。
基礎設施
道路交通:截至2012年,魏縣縣城已形成邯大(邯鄲—大名)、安聊(安陽—聊城)、定魏(定州—魏縣)、魏峰(魏縣—峰峰)4條省級公路,叢峰(大名叢善樓—峰峰公路魏縣段)、大牙(邢臺大馬村—魏縣牙里)2條縣級公路和13條鄉級公路,全縣公路里程已達1181.02千米。同時,邯大(邯鄲—大名)高速、大廣(大慶—廣州)高速連接線的修建。通訊設施:2012年,全縣固定有線實裝66105門、寬帶用戶9018戶,無線通信(手機)用戶41.1萬戶。
歷史文化編輯歷史大事
新筑之戰:戰場在舊魏縣南20里,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89年),衛穆公命孫良夫等四將伐齊,在新筑(古城,在今舊魏縣南20里處)與齊軍相遇,衛軍大敗,大夫仲孫于奚(魏縣人)引軍相救,殺退齊軍。衛穆公今其功高,決定賞以城池,仲孫于溪堅持不受,請求禮樂、馬纓以朝??鬃勇牬耸?,嘆曰:“惜也,不如多餐之邑?!逼聘林郏涸诮窬充∷习兑粠槠聘?。據《縣志》記載,公元前207年,項羽破釜北上,敗秦大將章邯于巨鹿,消滅了秦軍部隊,創下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大戰白龍潭:戰場在泊村西,舊魏縣城北,寺上村南,多種《魏縣志》有載。唐乾寧三年(896年)4月,李克用發兵進攻洹水羅弘信。殺梁軍萬余人。10月,與梁軍戰于白龍潭,梁兵大敗,朱全忠復派葛從周救援,自率大軍屯于洹水路(今舊魏縣),李克用方退兵。御駕親征:宋咸平二年(999年),遼主耶律隆緒大舉南犯。宋真宗御駕親征,行至大徐村(今回隆鎮),遼兵已大掠而去,宋真宗從此返回,村名遂改為回龍,后演變為回隆。紅槍會戰奉軍:1927年4月,紅槍會以為老師報仇,反苛捐雜稅為口號,集合大名、肥鄉、廣平、成安、臨漳等縣會徒包圍魏縣城,與奉軍大戰于東關。奉軍軍長張心源率部馳援,被紅槍會殺死在東關外,奉軍騎兵團被殲。6月21日,奉軍進行報復,在德政村槍殺了120多名紅槍會員和群眾及省參議員史老明等。五·二六反“掃蕩”:1943年5月26日,日軍糾集邯鄲、安陽、大名等21個縣的近萬名日偽軍,對八路軍冀南根據地中心魏縣、漳河縣發動了鐵壁合圍大“掃蕩”,企圖消滅八路軍根據地抗日主力部隊和黨政機關。八路軍反“掃蕩”部隊主力是八路軍一二九師七旅二十團,冀南軍分區司令部,分區基本團,路南支隊,魏縣、漳河縣大隊等,總兵力4000余人。這次反“掃蕩”中,共斃、傷日偽軍近千人,八路軍十幾名團職領導干部和數百名抗日戰士壯烈犧牲。
地方文化
魏縣龍文化有說龍、唱龍、寫龍、畫龍、舞龍等形式,流傳著上古時期玉皇大帝之子天龍(蛟龍),奉旨下凡魏縣泊村,當長工,澆菜園,種高粱,賜神果(鴨梨),除鱉精,抓妖怪,懲邪惡,降甘霖,為百姓醫治百病的故事。魏縣有祈雨文化,漢武帝時期,魏縣令趙夔自炎祈雨,唐太宗時期,縣令崔鈺縱身急流堵決口等。
名優特產
冀南牛介:產于魏縣。其體長大于體高,為役用牛的良好體型,產肉性能亦高,牛皮可制革,用于加工皮鞋、皮箱等。鴨梨:是魏縣土特產。魏縣鴨梨種植始于三國魏文帝年間,北宋已有面積栽培。
南關饸饹:據考隋代已開始出現在攤點上,是魏縣一道名食。傳說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曾吃過魏縣恰恪,對此贊不絕口。民國35年(1946),國際救濟總會三人小組來魏縣,縣長白佩珩曾用鉿鉻宴請客人。岳莊瓦盆:產生于清嘉慶年問。除在魏縣廣銷之外,在大名、成安、廣平、臨漳等縣也有大量銷售。賢孝門雞毛扇:產生于明末,祖傳手藝。此產品不僅在魏縣縣享有盛名,還遠銷河南、山東、山西、北京、天津、內蒙及東北三省。草帽辮:用草帽辮精制的草帽、提籃和其它裝飾品,不僅國人,外國人也喜歡。西照河村大豆醬:祖傳手藝。為城鄉人民蒸包子、熬菜,炒食的主要佐料之一?;芈℃偀疲河纸小奥【啤?。據說在清代曾做過宮內御酒??殿栋滋}卜:皮薄,肉嫩,味道甜辣,個頭大,素有“銀娃娃”之稱。它既能炒 熟菜,又能腌咸菜,還是包水餃、蒸大包的好材料。白蘿卜在秋收之后,能儲存到下年四、五月間,仍鮮嫩不變質。郭家堂村大蔥:也叫“雞腿蔥”,脖子粗,嫩肥長,是農民的普通調味品,不論炒菜、拌涼菜、包水餃、蒸大包都離不開大蔥。仕望集油條:炸得透落,鹽、堿、礬適量,內筋外焦,為當地人看望親朋的常用禮物。院堡集白面燒餅:圓形,外粘芝麻,刀切花邊,個頭大,層多,油、鹽、花椒 粉佐料齊全,吃著焦、酥、脆。大白桃:它是制作果脯和糖水罐頭的好原料,遠銷北京,天津和全國各地。傅夾河手工掛面:傳統手藝。掛面的原料是小麥面粉和一定數量的碎鹽。魏縣瓜簍:個大皮薄,藥效好,稱為“糖瓜簍”,屬特產之一。[16-18]
名勝古跡編輯古驛道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大禹治水,陸行乘車,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內貫穿南北的車馬大道。商朝七遷其都,河亶甲時遷于相(今內黃縣),境內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倉、沙丘行宮之間的官路,這條古道南起殷都(今內黃縣),自宋村入魏境,經今泊口、馬頭、雙井、德政、羅莊等16個村出境,長約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中國即有郵驛制度,每隔30里,按規模大小設“郵、亭、驛、傳”四等驛站,魏縣設有蔣村、雙井、西寺堡、棘針寨鄉前屯村、方里集、北皋、羅莊、集村等10個驛站,為“晉齊燕趙吳楚通衢”。古城遺址魏縣境內古縣城有4處,即于村、舊縣廟、洹水、五姓店古城。于村古城。史稱漢城,于968年建制。位于今魏城鎮東北13千米處,是西漢至唐代的縣治,建于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墻規模宏大,周長近萬米,以沙石焦土砌筑,曾是西漢都尉府駐地。地下5米深處存斷續城墻基。舊縣廟古城。于329年建制,史稱唐城。位于魏縣縣城東北14千米處,唐天寶三年(744年)建。規模不詳,有舊縣廟碑一道。洹水古城。于297年建制,史稱宋城。位于魏城西南15千米舊魏縣村,宋熙寧六年(1073年)建,原為洹水縣治。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魏縣縣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為夯土墻,周長2600米,高7米、寬8米,護城河深5米,設東西南北四門。弘治四年(1491年)建門樓4座,東為“迎恩”、西為“南賓”、南為“望遠”、北為“拱辰”。城內文物古跡眾多,有各種廟宇18處、衙門5處、牌坊8處、古橋梁5處、古塔1處。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毀于水災。崔維雅墓崔維雅,字大醇、號默齋,順治三年舉人,歷任??h教諭、河南儀封知縣、廣西布政使、大理寺卿。著有《河防芻議》、《明刑輯要》等書。死后葬于今沙圪塔村南500米處,其墓占地12畝,墓前左右兩側排列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豬、華表等石像24件。觀音寺觀音寺遺址位于魏縣北皋鎮蒲譚營村南500米處,占地東西寬150米、南北270米。觀音寺遺址于2004年發掘,出土的文物有鐵佛像4尊(1尊完整、3尊缺頭),明代碑刻3通,東廂房遺址及大量屋頂構件及磚瓦。截至2009年,已知但尚未發掘的有觀音寺碑林、西廂房遺址、大殿遺址、山門遺址。據碑文記載,觀音寺曾于明代永樂、弘治、萬歷年間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