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縣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2′~104°49′,北緯33°26′~35°07′,全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渭源縣轄8鎮、8鄉,共3個社區、217個行政村 ,1536個村民小組 ,總人口35.17萬人 ,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占總人口的1%以下。 2011年,渭源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61171萬元,較2010年增長12.8% ,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之稱。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1年,渭源縣轄8鎮(清源鎮、蓮峰鎮、會川鎮、五竹鎮、路園鎮、北寨鎮、新寨鎮、麻家集鎮)、8鄉(鍬峪鄉、大安鄉、秦祁鄉、慶坪鄉、祁家廟鄉、上灣鄉、峽城鄉、田家河鄉),共3個社區、217個行政村 ,1536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渭源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2′~104°49′,北緯33°26′~35°07′,全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
地貌
渭源縣為黃土高原邊緣與西秦嶺地槽西端兩大地質構造單位的交匯地帶,屬多旋回構造運動地區,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以渭河為界,分南北兩大地質構造類型 。海拔在1930-3941米之間,縣城海拔2080米。
氣候
渭源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6.8℃,極端最高氣溫30.5℃ ,極端最低氣溫-20.1℃,無霜期166天。根據地形、氣候、降雨量等不同特點,全縣分為南部高寒陰濕區、中部淺山河谷川(塬)區、北部黃土梁峁溝壑干旱區三種類型,其中南部高寒陰濕,中部河谷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北部干旱少雨。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
渭源縣林木和草本植物共有99科573種。林木樹種有30個科138種,其中喬木主要有:油松、云杉、冷杉、華山松等35種,灌木有:沙棘、枸杞子、山楂等130種。草本植物共有69科435種,主要有:當歸、黨參、貝母、柴胡等。
動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物有100多種,珍貴動物有麝、羚、馬鹿、梅花鹿、豹、雪雞、褐馬雞及秦嶺細鱗魚、鮭魚、娃娃魚等。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末,渭源縣總人口35.17萬人。常住人口為32.48萬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6.73萬人,占51.52%;女性人口15.75萬人,占48.48%;鄉村人口27.41萬人,占84.38%,城鎮人口5.07萬人,占15.62%。出生率1.179%,死亡率0.689%。人口自然增長率0.49%,城鎮化率15.62%。 渭源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占總人口的1%以下。
交通編輯渭源縣地處西隴海、蘭成渝兩大鐵路經濟帶和G30連云港至霍爾果斯高速、G75蘭州至??诟咚俚慕粎R處。蘭渝鐵路、蘭海高速、316國道、212國道穿境而過,公路、鐵路銜接緊密。 截至2011年,全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204.6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連接線6.2公里,國道2條,長95.08公里;縣道3條,長131.223公里;鄉道14條,長190.654公里;專用道3條,長21.787公里;村道152條,765.919公里。 2011年,渭源縣交通運輸和郵電業實現增加值7849萬元,比2010年增長12.6%。全社會投入營運的汽車1515輛,其中客運279輛(出租車80輛),貨運1236輛;完成公路客運量67.7萬人,客運周轉量5416萬人公里,較2010年增長27.7%;完成公路貨運量39.8萬噸,貨運周轉量3980萬噸公里,較2010年增長24.6%。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渭源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61171萬元,較2010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7187萬元,較2010年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20112萬元,較2010年增長33.8%;第三產業增加值73872萬元,較2010年增長15.7%。 2011年,渭源縣人均生產總值4962元,凈增加值988元,較2010年增長24.8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46.39:9.97:43.64優化為41.69:12.48:45.83,與2010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4.7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1.6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2.69%;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5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3.5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92%;第三產業比重提高2.19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7.60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39%。 2011年,渭源縣能源消費總量14.03萬噸標準煤,比2010年增長9.17%,萬元GDP能耗0.8971噸標準煤,較2010年降低3.2%。 2011年,渭源縣大口徑財政收入12313萬元,比2010年增長33.07%;全縣一般預算收入7059萬元,較2010年增長67.91%。財政支出126793萬元,較2010年增長39.73%。
第一產業
2011年,渭源縣糧食總產量123000噸,較2010年減少6782噸,降低5.53%。其中:夏糧4591噸,比2010年減少10686噸,較2010年減少69.95%,其中小麥4051噸,較2010年減少9250噸,減少69.54%;豆類540噸,較2010年減少1436噸,減少72.67%。秋糧118409噸,比2010年增加3904噸,較2010年增長3.41%,其中馬鈴薯94942噸(折糧產量),增加3824噸,較2010年增長4.20%;玉米23467噸,增加80噸,較2010年增長0.34%。 2011年,渭源縣中藥材產量41263噸,較2010年增加9067噸,增長28.16%。其中:黨參12136噸,較2010年增加2851噸,增長30.71%;當歸17361噸,較2010年增加4281噸,增長32.73%;黃芪11287噸,較2010年增加1910噸,增長20.37%,其它藥材479噸,較2010年減少75噸,減少13.54%。 2011年,渭源縣油料產量937噸,比2010年減少535噸,減少36.35%,其中:油菜籽573噸,較2010年減少37.38%;胡麻籽364噸,較2010年減少34.65%。 2011年,渭源縣蔬菜產量達4496噸,較2010年增長36.57%。 2011年,渭源縣大牲畜存欄6.28萬頭,較2010年增長9.98%,其中:牛存欄 4.02萬頭,較2010年增長9.24%。羊存欄7.19萬只,較2010年增長2.42%;豬存欄10.67萬頭,較2010年減少0.47%;雞存欄85.43萬只。肉類總產量8114噸,較2010年減少0.89%;禽蛋產量2774.9噸,羊毛產量35.7噸。
第二產業
2011年,渭源縣實現工業增加值8250萬元,較2010年增長3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3737.9萬元,較2010年增長30.3%。實現利稅2910.9萬元,較2010年增長35.9%。 2011年,渭源縣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1862萬元,較2010年增長35.4%。具有建筑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2戶,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3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48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渭源縣2011年,渭源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530萬元,較2010年增長18.6%。其中:城鎮零售額26351.3萬元,較2010年增長18.47%,鄉村零售額13178.7萬元,較2010年增長18.86%。分行業:批發業零售額4029萬元,較2010年增長19.84%;零售業零售額30947.7萬元,較2010年增長16.28%;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4553.3萬元,較2010年增長35.72%。 2011年,渭源縣縣內旅游人數38.9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18%,旅游收入11670萬元,較2010年增長20%。 2011年,渭源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62969萬元,較2010年末增長36.0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2171萬元,較2010年增長31.75%;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95396萬元,較2010年末增長26.68%。 2011年,渭源縣保費收入2744.32萬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844.32萬元,較2010年增長24.71%;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900萬元,較2010年增長15.0%。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1年,渭源縣共有學校245所,比2010年減少15所,在校學生59847人,其中中學22所,在校學生25247人;九年制學校8所,在校學生1111人;小學186所,在校學生27246人;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797人;幼兒園26所,在校學生4048人;少兒體校1所,在校學生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82%;年內本科上線人數895人,本科錄取率28.88%。
科技事業
2011年,渭源縣共申報專利8件;專利授權4件;共組織申報市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1項,批準立項4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3項。共實施4個科技項目。全年累計下派科技特派人員42名。
文化事業
2011年,渭源縣藝術團體 1個,博物館1個,公用圖書館1個,藏書8.2萬冊。全縣廣播電視插轉臺12個,衛星地面轉播站1座,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3.1%和92.4%。
醫療衛生
2011年,渭源縣衛生機構共有24個(不含個體診所),床位1036張,衛生技術人員742人。年內門診就診113.95萬人次,住院人數2.73萬人次。孕產婦住院分娩率94.37%,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115%以內。
體育事業
2011年,渭源縣組織參加全市各類比賽6次,全縣運動員共取得1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兩人被定為優秀體育后備人才集訓人員。
社會保障
2011年末,渭源縣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089人,比2010年增加52人;失業保險7565人,增加214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10879人,增加329人;工傷保險7582人,增加 5372人;生育保險10470人,增加243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73145人,參保率82.4%。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94543人,參合率95.03%,報銷住院及門診費用5625.85萬元。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為4678人,發放保障金995.5萬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9467人,發放保障金7313.97萬元。城鎮凈增就業人員1631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58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3%。
歷史文化編輯節慶活動
渭源縣的節慶活動除除夕、春節、元霄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送灶等中國傳統節日外,還有具有當地特色的“二月二”節和“四月八”節。農歷二月二節日舊稱“花朝日”,當地都要炒蠶豆吃,叫“殺蟲”。這種習俗已逐漸消失,但習語仍存。農歷四月八為踏青時節,很多人都到當地有名的蓮峰山、老君山等山爬山,采集艾草,有“五月蒿草四月艾”之說。
名優特產
渭源縣特產有:馬鈴薯、當歸、黨參、黃芩、甘草等。[10-11]
名勝古跡編輯灞陵橋灞陵橋坐落在渭源縣城清源河上的灞陵橋,
名勝古跡 (7張)
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 4米,寬4. 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壯圓木并列11組,為定西地區的旅游標志。 蓮峰山蓮峰山位于渭源縣城東南34公里處的森林公園,因九峰環峙、形似蓮花而得名,又因馬鹿成群出沒于山林俗稱馬鹿山。景區內有大山、二臺、三臺、四臺、五臺、后五臺、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形態各異的九座陡峭山峰。 首陽山首陽山與蓮峰山遙相呼應,位于渭源縣城東南30公里處,因列群峰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商末周初,孤竹國二皇子伯夷、叔齊因互讓君位和恥食周粟而隱居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直至餓死于此,首陽山也因此名揚天下。 天井峽天井峽位于渭源縣南部距縣城25公里的石門水庫后面,橫亙十五里,峽谷兩邊山崖陡峭、怪石磷峋,谷底清流淙淙、樹木蔥蘢,上仰藍天,中開一縫,就像大鋸解開的板縫。 太白山太白山位于渭源縣城西南25公里處,距省城蘭州150公里。相傳太白金星在這里修行悟道,因此得名。 渭水源渭水源,全稱“鳥鼠同穴山”,距縣城西南十公里,是渭河的發源地。渭水源南側的山谷有3眼清泉噴涌而出,形成一個倒“品”字,為“品字泉”,便是渭河的源頭。品字泉邊建有禹王廟,是為上古時代治理水災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夏禹所建。 雙石門雙石門位于渭源縣城南40公里處,距省城蘭州 164公里,集險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動物、歷史傳說于一體的生態景區。 秦長城渭源縣境內的秦長城,修筑于戰國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長城在渭源境內,經過4個鄉鎮14個村,蜿蜒起伏36公里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編輯渭源縣著名人物有:大禹、伯夷、叔齊、瘐信、楊廣、盧照鄰、王昌齡、岑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