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縣隸屬于河北省廊坊市, 于西漢初年置縣,地處京、津之間。古為燕趙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寓意得名。幅員面積1037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5個國有農場、383個行政村,人口50萬。年均氣溫11.8°C,年均降水量594毫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地處華北平原中部,土地資源豐富,是華北人均土地資源最多的地區。行政區劃編輯文安縣共轄12鎮(文安、蘇橋、新鎮、左各莊、史各莊、大留鎮、孫氏、灘里、趙各莊、大柳河、興隆宮、德歸)、1鄉(大圍河回族滿族鄉)、5個國營農場(黃甫農場、李莊農場、界圍農場、新橋農場、小務農場)和383個行政村。文安縣地處環京津環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環抱其間,北距北京120公里,東鄰天津80公里,西距保定90公里。
地貌
文安縣為河流堆積地貌,處于華北平原相對低下部位,平坦開闊,為多條河流下游。歷史上承接清南地區14個縣超量洪瀝水和大清河、子牙河、古洋河、潴龍河決口洪水??h境東部、北部形如釜底,洪瀝水無下泄出路,自然形成了封閉洼地(文安洼)。全縣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點在西部的大留鎮鎮大李村,海拔7.8米;最低點在劉么管區的馬武營村,海拔2.1米,坡降1/5000。
氣候
氣溫文安縣處于暖溫帶東亞季風區,屬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受自然環境、太陽輻射和季風影響,境內氣溫適中、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較長。形成了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雨集中的氣候特征。累年平均氣溫為12.4℃(1971-2000年)。歷年平均最高為18.5℃,年極端最高為42.0℃;年平均最低為6.6℃,年極端最低為-25.1℃。7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6.7℃;1月份為最冷月,平均-4.3℃。 降水累年平均降水量為556.3毫米(1971-2000年)。歷年最多年為1114.3毫米,最少年230.3毫米,年際差達884.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平均總量409.6毫米,占全年總量的74%,其中七、八兩個月降水量為最多,占夏季降水的34%。 日照年日照時數累年平均為2765.3小時(1971-2000年)。春季最多,為780.9小時,冬季日照最少,為578.0小時。一年中以11月至次年2月日照時數最少,各月不足200小時;其他各月在200-290小時之間,以5月最多,為288.3小時。 風速境內季風氣候明顯,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春秋兩季處于過度季節,沒有明顯偏多風向。境內年平均風速為2.5米 /秒,四季中春季平均風速最大,秋季平均風速最小。其中春季4月份平均風速最大,為3.4米/秒, 秋季8月份平均風速最小,為1.9米/秒。8級或8級以上大風,歷年平均21.2次。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文安縣國土面積占廊坊市的六分之一,是華北平原人均土地資源最多的地區。全縣幅員面積10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9萬畝,地勢平坦開闊,土壤類型多樣,適宜種植多種作物。五個國營農場有可利用國有土地3000公頃,開發潛力巨大。全縣有廢棄地、磚瓦窯等1.2萬畝存量土地。
礦產資源
境內富含石油、天然氣,共開發出7個含油斷塊,控制含油面積16.7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3年,全縣人口50萬,共有13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10875人,以回族、滿族為主體,分別有人口5827人和4834人,分別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4%和44%。
經濟發展編輯概況
縣域總面積1028平方公里,13個鄉鎮,5個國營農場,人口總數46.36萬。200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6579萬元,同比增長1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538元;完成財政收入44150萬元,增長26.1%;農民人均純收入5154元,增長1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8元,增長12.5%。在2006年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中,文安縣位列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30強縣。 文安縣是河北省首批跨入小康的24個縣市之一,一二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農業基礎地位鞏固,先后爭取立項并實施了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小雜糧、綠色食品基地等18個農業項目,被譽為“紅珍珠”的文安紅小豆,以皮薄肉厚、飽滿均勻、沙性大、色澤上乘而馳名中外,俏銷國際市場??h辦工業名列前茅,其中真空開關、摩托車點火線圈、自控伴熱電纜、汽車暖風管等20余種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以6家塑料企業為主體的天龍集團公司擁有國外進口萬克注塑機5臺,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在華北首屈一指;巨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年利稅超千萬元。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勢頭強勁,形成了塑料、五金、機械、化工、磚瓦、地毯、電線電纜和膠合板為主導的8大支柱行業,其中以膠合板行業最具特色。膠合板廠已達一千余家,年產值約20億元,已成為全國北方最大的膠合板生產銷售基地。全縣生產各類產品560種,其中名優特產品198種,出口創匯產品23種。
人造板產業
以左各莊為中心,覆蓋大柳河、灘里、文安鎮,共有企業2395家,從業人員4.5萬人,主要生產8大類、上百個規格品種的多層板材,產品行銷全國各地及歐美和東南亞地區,是目前中國北方最大的人造板生產基地,2005年被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和中國房地產業協會聯合評為“中國名優人造板生產銷售基地”稱號。2010年,全縣人造板企業共生產各類板材700多萬m3,占全國總產能的近1/7,完成產值130億元,實現增加值26億元,上繳稅金1.4億元。
鋼鐵軋延產業
以新鎮為中心,涉及興隆宮、史各莊、灘里、文安鎮等十余個鄉鎮、管區,共有企業156家,從業人員5127人,年整體軋制能力500余萬噸。鋼鐵軋延作為文安縣的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已成為僅次于人造板的第二大產業。2010年,完成產值57億元,實現增加值11.6億元,上繳稅金9899萬元。
電線電纜產業
以高頭管區為中心,涉及史各莊鎮,共有生產企業220家,從業人員2240人,主要生產中高壓交聯電纜、架空電纜、地埋電纜及民用線纜等1000余種規格型號的產品。2010年,完成產值12億元,實現增加值2.4億元,上繳稅金1520萬元。
財政金融
2006年,全縣完成財政收入44150萬元,增長26.1%。其中:上劃財政收入27516萬元,同比增長28.1%;縣級財政收入16634萬元,同比增長22.8%。全年財政支出46266萬元,同比增長30.6%。全縣金融業穩健運行。2006年12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45460萬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568351萬元。各項貸款余額263321萬元。12月份,全縣現金收入334138萬元,現金支出404382萬元,凈投放現金70244萬元,全年凈投放現金54.6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
組織參加了第十七屆全國發明展覽會,全縣有14個項目參展,層積木項目獲得金獎;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和河北省區域特色產業基地、“一縣一業一園”現代農業科技示范重點縣等榮譽稱號 。
教育
出臺了 《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全縣基礎教育工作的意見》;啟動了職中實訓樓建設,合并了大圍河、急流口、高頭三所中學,組建了縣第六中學;出資21萬元對全縣優秀教師進行了獎勵,進一步濃厚了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積極開展救助貧困生和“控輟保學”活動,發放“兩免 一補”資金87萬元,救助貧困生15928人次,有156名輟學生重返校園。
文體廣電
文安八卦掌、里東莊音樂老會兩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完成申報國家級名錄準備工作,文安縣西河大鼓、左各莊桿會、蘇橋飛叉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八卦掌”被中央電視臺拍成專題片,在CCTV—4—<走遍中國>欄目首播;組團參加了市五運會,獲得金牌總數和團體總分第六名,較上屆提升兩個位次;新增有線電視用戶5100戶,全縣有線電視用戶達到4.5萬戶,覆蓋率繼續在全市保持領先地位。
交通
京九鐵路貫穿南北,106國道、廊泊線、靜王線等3條國、省公路干線縱橫交錯,只需10分鐘車程即可進入大廣高速,已建成通車的廊滄高速縱貫縣境30公里并設置三個出口,連接線總長28.8公里,“六縱四橫”的路網體系日益完善。
醫療
全縣醫療衛生機構達到864個,每千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達到2.5張,高于全省縣級平均水平0.94張。
基礎設施
能源
文安縣天然氣工程即將全面竣工,天然氣做為高效清潔方便的新能源,必將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加優質的生產生活空間,屆時,文安縣將在全國率先實現“無煙城市”。
接待
縣內有文安賓館、電業賓館、交通賓館等多處賓館,集餐飲、住宿、娛樂于一體。
旅游資源編輯文安洼
文安洼地處北京、天津、保定、滄州、廊坊中心地帶,全縣幅員面積1028平方公里。寬闊、清澈的海河像一條玉帶環繞縣域北部,豐水時節,河面上白帆點點,兩岸煙柳迷蒙順流東下可直達天津,逆流而上與白洋淀聯為一體。文安東部,地勢低洼,素稱東淀,是河北省八大洼淀之一?!?/p>
大圍河清真寺
古寺經過歷代修繕,氣勢雄偉富麗堂皇。迎門大殿中六柱聳起,四面挑角做為脊樓。脊角梁頭鑲有龍頭、等獸頭裝飾,花紋絢麗,玲瓏剔透,基本保持了乾隆年間的建筑風格。 據寺中碑文記載,乾隆寵愛的維吾爾族妃子名香(傳說她不用香料而自帶清香),宮中賜號“容妃”,人們喜歡稱她為“香妃”。她隨乾隆出巡時,委派回族曹姓太監到此親自監工,精心修建清真寺。乾隆皇帝親書“正大光明”,并制成藍地鎏金字匾,掛于大殿正門。后曹太監定居圍河,死后葬于此,至今寺里保留他的墓碑。 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鹿町村村北,有一水塘,豐水年面積達300畝。因其坑大水深,大旱之年也無干涸過。由于此塘年代入遠,故流傳著很多傳說。潭心有海眼,與東海龍宮相通,龍王每年都要通過海眼到這里巡視,故人稱“龍潭”。有傳說潭里的大粘魚與潭邊飲水的大黃牛較力等故事。這些傳說在此周圍數縣都能聽到,并且越遠傳說越神。
鹿町龍潭
據說馮國璋從北京返于河間時,曾親赴鹿町水塘察看,見水面一望無際,水清透徹,傳說中的“仙人島”浮于潭中,四周柳蔭茂密,淺水處荷花盛開,風景如畫,確是“臥龍藏仙”之地,便想購買下來據為己有。當年,當地士紳為此事還專門赴北京商談過,后因馮國璋很快倒了臺,此事未成。 龍潭水深透徹,中間小島的迷內景色,加上島邊柳樹的襯托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還有淺水處盛開的荷花,更讓人流連忘返。 特產編輯地梨地梨其地上莖稱三棱草,是文安的一種野生草本植物,一年生,地梨在不適合其生長時又可多年不生,一遇適其生長之環境就又生長出來。莖三棱形直立,株高一米多,葉凹角狀細長與莖不相上下,莖葉均綠色,宜于淺水或濕地生長,莖、葉皮內白色條狀孔隙,有薄膜隔開。春季萌發生長,夏開黃色成簇小花,秋結三、四組黑褐色籽種;地下有須根,又生塊根(或稱地下莖),每株下生幾個至十幾個不等,一般直徑1—2厘米。 地梨黑皮白肉,含豐富的淀粉和少量糖份,生食熟食均可,脆硬微甜。生時去尖毛切碎曬干,可磨成粉與雜糧面粉混合食用,是一種很好的代粱食品。文安除大留鎮、大圍河、老龍崗等少數高埠地區外,各洼均有生長,城南洼、馬武營洼、界圍洼等處尤多。其地上莖三棱草抽出或割下曬干能編草鞋、蒲扇、擰蒲團、草繩、做床墊,輕松柔軟有韌性,溫暖異常。有水時連年生長,無水時不生,無論水地旱地,不取出也不會爛掉,過一段時間表皮即脫換一次,十年二十年也不會腐爛,故人們稱之為“萬年粱”、“地下神粱”。
榮譽編輯曾被評為為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范縣、全國生態示范縣、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農業產業化先進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