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是中國國內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是阿壩州的工業基地,有“大禹故里、熊貓家園、羌繡之鄉”的美譽??h域東西寬84千米,南北長105千米,總面積4083平方千米,共轄14個鄉鎮,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縣城威州鎮位于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森林覆蓋率達48%,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崍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千米、州府馬爾康縣246千米,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4秒左右,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地震。
自漢代以來所設汶江、綿虒(sī)、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內岷江得名,據《元和郡縣志》載: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讀作汶江。古屬冉毿(sān)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毿地置汶山郡,轄綿虒等5縣,綿虒為郡、縣舊址在今威州鎮姜維城。東漢曾改綿虒縣為綿虒道,西晉改綿虒縣為汶川縣。東晉后汶川郡僑遷都安(今都江堰市),廢綿虒縣。肖梁于綿虒縣地置汶川縣,西魏時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復置汶川縣,縣治仍在姜維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間過治寒水驛(今汶川縣綿池鄉政府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2年遷汶川縣治于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縣與茂縣、理縣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3年復置。1990年底汶川縣行政建置為3鎮、14鄉。汶川因縣西汶水(現岷江)得名,西漢時為綿虒縣,西晉改為汶山縣,并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歷史。1952年縣城由綿虒遷威州;1958年茂縣、汶川縣、理縣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2年恢復汶川縣至今。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汶川縣常住總人口100771人,其中:威州鎮34460人,綿虒鎮7845人,映秀鎮2468人,臥龍鎮2421人,水磨鎮12574人,漩口鎮13597人,龍溪鄉3724人,克枯鄉3078人,雁門鄉7504人,草坡鄉3826人,銀杏鄉2302人,耿達鄉2857人,三江鄉4115人。2013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號)批復同意撤銷三江鄉,設立三江鎮,鎮政府駐街村,轄原三江鄉所屬行政區域;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26號)批復同意撤銷耿達鄉,設立耿達鎮,鎮政府駐耿達村,轄原耿達鄉所屬行政區域。2014年,省政府(川府民政[2014]9號)批復同意撤銷草坡鄉,將草坡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綿虒鎮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汶川縣轄6個鎮、7個鄉:威州鎮、綿虒鎮、映秀鎮、臥龍鎮、漩口鎮、水磨鎮、龍溪鄉、克枯鄉、雁門鄉、草坡鄉、銀杏鄉、耿達鄉、三江鄉。共有6個社區、118個行政村。汶川縣人民政府駐威州鎮。鄉、鎮人口代碼下轄地區
威州鎮30688人513221100南橋社區、桑坪社區、七盤溝社區、新橋村、萬村、茨里溝村、牛腦寨村、秉里村、布瓦村、增坡村、鐵邑村、雙河村、禹碑嶺村、七盤溝村、茅嶺村。
綿虒鎮8606人513221101綿鋒村、半坡村、板橋村、板子溝村、小茅坪村、涂禹山村、三官廟村、白土坎村、和平村、羌鋒村、克約村、碉頭村、高店子村、羊店村
映秀鎮6641人513221102中灘堡村、老街村、楓香樹村、黃家村、張家坪村、漁子溪村、黃家院村
臥龍鎮2861人513221103腳木山村、臥龍關村、轉經樓村
水磨鎮11935人513221105水磨社區、陳家山村、白石村、白果坪村、高峰村、黃家坪村、連山坡村、大巖洞村、牛塘溝村、銜鳳巖村、大槽頭村、黑土坡村、寨子坪村、老人村、馬家營村、茅坪子村、燈草坪村、劉家溝村、郭家壩村
漩口鎮15215人513221106漩口一社區、漩口二社區、水田坪村、核桃坪村、群益村、安子坪村、紅福山村、集中村、趙家坪村、古溪溝村、油碾村、小麻溪村、瓦窯村、宇宮廟村、八角廟村、響黃溝村、蔡家杠村、圣音寺村
龍溪鄉5172人513221200聯合村、布南村、龍溪村、俄布村、勝利村、阿爾村、直臺村、垮坡村、大門村
克枯鄉3689人513221201克枯村、下莊村、周達村、大寺村、木上寨村
雁門鄉6835人513221202過街樓村、芤山村、青坡村、蘿卜寨村、索橋村、月里村、通山村、白水村、麥地村
草坡鄉4211人513221203兩河村、碼頭村、龍潭溝村、金波村、樟排村、足灣村、克充村、沙排村
銀杏鄉2833人513221204興文坪村、東界腦村、一碗水村、沙坪關村、桃關村
耿達鄉2756人513221205耿達村、幸福村、龍潭村
三江鎮3994人513221207街村村、河壩村、龍竹園村、鄧家塘村、席草林村、照壁村、漆山村、麻柳村、草坪村
人口民族編輯汶川縣常住人口及戶籍人口汶川縣常住人口為100771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11935人相比,減少11164人。汶川縣戶籍人口為104028人。家庭戶人口汶川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5595戶,家庭戶人口為82227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4人減少0.33人。性別構成汶川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3183人,占52.78%;女性人口為47588人,占47.22%??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年齡構成汶川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4442人,占14.33%;15-64歲人口為78653人,占78.05%;65歲及以上人口為7676人,占7.62%。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汶川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13746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368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2692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9159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民族汶川縣是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相交匯融合的地帶,有羌族27154人,占總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縣北部的威州、綿池地區;藏族13837人,占總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帶;漢族53978人,占總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區;回族916人,占總人口的0.95%,其他民族169人散居集鎮。
汶川縣地理位置
汶川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因汶水得名,汶川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周邊相鄰縣級政區,東鄰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縣,西界寶興縣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地圖坐標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
氣候
東南向西北地勢上升,呈比較完整的垂直,可分為8個不同的自然氣候區,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說。但南濕(漩口、映秀地區)北旱(威州、綿池地區)趨勢明顯,光、熱、水分布不均,利于發展農業的多種經營生產,為州內重要農區縣之一。在是2000米以下地區,年均氣溫13.5℃(北部)~14.1℃(南部),無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小時,適宜各類動植物生長。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汶川縣山體宏渾高大,相對高差懸殊,光照、降水條件隨海拔增高而變化,同樣影響著森林及植被群落類型的分布和植物帶譜的形成。這里植物資源種類繁多,科屬很全,一共4000種。存在全國獨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與其伴生的水青樹、連香樹、伯樂樹和其它屬于國家保護的珍稀樹木多達20余種。還有許多名木古樹和“國香”蘭花,使人在珍稀美、風采美、悠古美諸多方面獲得豐富的意境和多種的美感。就森林植被來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積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跡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見其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動物資源汶川縣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達4000余種,其中高等植物2002種;野生動物2004種,珍稀品種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5種。從已采集到的標本看:昆蟲有20多個目、700多種,其中僅鞘翅目就有33個科、482種。魚類有6種,兩棲類9種,鳥類208種,獸類96種。在這些動物中,不僅有獼猴、云豹、水鹿、靈貓等喜溫濕的南方動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馬熊、白唇鹿、白馬雞等耐嚴寒的高原和北方動物。其中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獸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種;二類保護的有小熊貓、雪豹、紅腹角雉等17種;三類保護的有林麝、金雕等8種;總計29種。雉雞更是臥龍動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國56種中,臥龍占11種,多屬國家保護的種類。礦產資源汶川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巖漿巖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
經濟編輯1950年以前,汶川縣各族人民在極端貧困中掙扎。單一的農業生產原始粗放,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尚存,一年辛苦不足半年糧,靠挖藥、熬堿、背運維持溫飽,一遇天災人禍,不乏家破人亡。據1949年的統計,汶川縣農業總產值僅42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下同),人均110.59元;糧食總產690.5萬公斤,人均131.4公斤;各類牧畜22080頭,人均0.58頭。解放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民族地區的生產發展,優先發展交通,興修水利,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全面發展社會經濟。汶縣獨具地利,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日新月異。1963年灌茂公路沿岷江東岸通達威州,溝通了縣境南北8個鄉鎮,以后又沿氓江及縣境各大支流陸續建成了汶~茂(縣)、汶~理(縣)、中(灘堡)~小(金),漩(口)~三(江)公路,形成汶川縣交通主干線。隨著生產發展,采取多種形式,先后建鄉間公路、專用公路、機耕道近千公里,組成汶川縣交通網。汽車外可達周圍各縣,日流量上千輛,內可達各鄉鎮及大部分村寨。汶川縣先后建成水利設施200余處,耕地灌溉面積達17186畝,基本解決了北部干旱河谷地帶的農業生產及人畜飲用水困難,擺脫了世代靠天吃飯之苦。同時還開發了水能,省、州、縣共建大、中、小型水電站20余處,1985年成為全國首批5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為汶川工農業生產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1990年底,汶川縣農業總產值已達2282萬元,比1990年增5.4倍;人均337元,比1949年增3倍;糧食總產6024萬公斤,增8.7倍,人均890公斤,增6.8倍;各類牲畜73303頭,增3倍,人均1.08頭,增53.7%。工業更是從無到有,已建立了以水電、建材、采礦、煤炭、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達218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470萬元的48.95%;1978年以后新興的鄉鎮企業得到大發展,各鄉、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小型企業,有建材、建筑、加工、運輸、小水電、采礦(煤、金剛砂、石英石、石膏)等門類,總產值達1895萬元,相當于汶川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2.39%。同時,省、州還在縣內先后建立了水電、機械制造、采礦、冶煉、造紙、制藥、建材、化工、輕工等20余個中、小型企業,共同構成了岷江經濟長廊:北以威州鎮為汶川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中部映秀鎮為新興水電工業區;南以漩口鎮為州、縣工業生產基地。1990年底社會零售額達7153萬元,其中縣屬商品零售額為6123萬元。國內純購進1828萬元,其中農副產品購進407萬元。1990年底,財政收入達1240萬元,是1950年3萬元的400陪、1980年508萬元的2.4倍,由依賴國家補貼變為基本自給。職工年工資人均2104元,比1978年533.95年增加近4倍;農民年純收入達543元,比1978年101.12元增5.3倍。城鄉儲蓄金額達6319萬元。累計實現生產總值125.75億元,較“十五”增長33.3%,年均增長4.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6.18億元,是“十五”的3.5倍,是1958年至2005年投資總和的2.3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5.87億元,較“十五”增長1.4倍,年均增長1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7.41億元,較“十五”增長48.8%,年均增長6%。經濟總量連續五年排名全州第一,實現了再生性跨越,拓展了發展起跳新空間。2010年完成生產總值33.6億元,同比增長34.3%,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5:71:24,人均生產總值達30968元。
農業
汶川縣致力于建設標準化農業基地,2010年發展甜櫻桃1.2萬畝、獼猴桃1.5萬畝、茶葉1萬畝、無公害蔬菜1.5萬畝、花卉及食用菌300畝。建設規模養殖場、規模養殖小區6個,培育規模養殖戶395戶,年出欄牲畜5.24萬頭(匹、只)、家禽13.5萬只。致力于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品牌化、標準化和市場化建設,“汶川甜櫻桃”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甜櫻桃、獼猴桃、汶川羌芽等特色農產品成功進入北京、上海、廣州等市場,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頗具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戶”發展模式,加強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培育扶持專合組織42家,汶川大櫻桃公司、佳馨農業、九寨茶業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預計實現農業增加值1.6億元,同比增長16.1%;農民人均純收入3970元,同比增長19%。
工業
2010年汶川縣190戶受災企業恢復生產(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3戶)。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著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延伸鋁、鋰、磁材等產業鏈,推進工業產業上檔升級,南聯食品機械、興華玻璃、力暉食品等29戶企業落戶廣東汶川工業園,阿壩鋁廠、廣盛鋰業、九寨藥業等11戶企業入駐漩口新型工業集中區。預計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0.1億元,同比增長5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4億元,同比增長82.6%。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設施
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余座,裝機容量達100余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干,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
郵電通信
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絡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里,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
文化教育
汶川縣域內有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阿壩州財貿校、阿壩州電大等6所大中專院校,州水電、農業機械、交通、牧業等4所州級技工學校,農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為省重點中學的威州中學,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育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旅游編輯主要景點有大熊貓苑、中國臥龍大熊貓博物館、熊貓溝、正河、鄧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阿壩州汶川縣不僅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繡之鄉,更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還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迥瀾塔位于汶川縣漩口鎮鎮政府后岷江與壽溪河交匯處的岸邊臺地上。塔為九級密檐式磚塔,坐東南向西北。塔基及塔身平面呈正六方形,以白色灰漿抹面。塔基由上往下微內收,底邊長2.6米,高6.5米,西南面開拱形門一道,高2.4米,寬0.80米。七盤溝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城南,距縣城約7公里。溝長約30公里,溝口海拔1500米,溝頂的白龍池4020米,溝寬處300余米,窄處僅1米左右。溝內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處以自然風光為主的山地風景區。
自然災害編輯5·12汶川地震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4秒左右,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據民政部報告,截至2008年6月23日,已確認因災遇難69181人、受傷374171人、失蹤18498人,其中四川省遇難68669人、受傷360352人、失蹤18498人。失蹤人員中相當數量可能已經遇難,估計這次遇難總人數將超過8萬人。據民政部報告,截至2008年6月5日12時,向災區調運的救災帳篷共計82萬頂、被子470.92萬床、衣物1186.01萬件、燃油73.17萬噸、煤炭153.95萬噸。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報告,截至4日,四川汶川過渡安置房已安裝26300套、正安裝14300套、待安裝68400套,生產地已發運43400套、待發運51400套。據總參謀部報告,截至4日24時,搶險救災人員已累計解救和轉移1112864人。據衛生部報告,截至5日12時,因地震傷病住院治療合計97631人,已出院74165人,仍有20878人住院,其中四川轉外省市傷員住院9595人。據中國地震局報告,2008年6月4日12時至5日12時,汶川地震主震區監測到3.9級以下余震164次,4.0至4.9級余震2次。主震區已累計監測到余震10418次。據財政部報告,截至5日12時,各級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231.84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86.89億元,地方財政投入44.95億元。據商務部報告,截至2008年6月4日18時,四川、甘肅、重慶、陜西、已有19627家受災商業企業成功恢復經營,占全部受災企業的27.75%,比3日統計數增加1975家。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報告,截至5日12時,工礦業企業因災損失達2047.26億元,1513個規模以上企業停工,3931個規模以上企業恢復生產。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慘重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