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區位于安陽市東南部,是安陽市轄區之一,是安陽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安陽市核心城區。文峰區總面積179平方公里,總人口38萬人(2012年)。轄區內的安陽古城(又名彰德府城,為唐宋鄴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建筑有五代后周建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宋代晝錦堂記碑、元代小白塔、明代高閣寺、清代“府城蝗廟”等。[歷史沿革
編輯
春秋時,文峰區地先屬衛,晉東陽邑。
戰國時,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軍攻占安陽,文峰區屬安陽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行郡縣制,在今置文峰區安陽縣。
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均屬安陽縣。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相州、魏郡和鄴縣的治所古鄴城被楊堅焚毀,于是三級政府和鄴城所有居民一并南遷至安陽城。從此文峰區境內安陽古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新鄴城。隋唐以后的鄴、鄴城、鄴下、鄴中都是指的安陽城,如李白《鄴中贈王大》中的“鄴中”及杜甫《石壕吏》詩中“三男鄴城戍”等。隋唐和宋元明清時期為相州、魏郡、彰德軍、彰德路、彰德府的治所。
民國時期為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1949年8月1日,安陽縣城區建安陽市,
文峰塔夜景以“田”字形劃分為4個區,第二、三區為文峰區前身。1954年8月5日,撤銷三區建制,將三區所轄南門東等7個居委會劃歸二區管轄。1955年12月26日,撤銷一、二區建制,成立中共安陽市市區委員會,機關駐地在倉巷街路南65號。1956年11月底,恢復一、二區建制,二區正式改為文峰區,1958年10月8日,改稱燈塔人民公社。1962年6月25日,恢復文峰區建制,管轄老城區及城東市民區。1973年8月,文峰轄區又分為文峰、鐵西、北關三個區,老城區及城東、城南市民區為文峰區管轄。1997年11月18日,區機關整體搬遷至南環城3號。
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2000年底,文峰區轄甜水井、北大街、西大街、東大街、東關、南關、唐子巷、頭二三等8個街道辦事處,67個居民委員會。
2002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準調整安陽市部分行政區域。調整后,文峰區轄南關、東關、西關、甜水井、頭二三道街、東大街、西大街、唐子巷、北大街9個街道,原安陽縣的高莊鄉、寶蓮寺鎮的郭村集、西郭村、楊家井、馬束莊、皇甫莊、三十里鋪、黎莊、梁家莊、崇召、何官屯、任莊、南馬莊、袁薛莊、孫薛莊、張薛莊、劉薛莊、張村、黎官屯、趙官屯、東風、劉王坡、馬官屯、二十里鋪、小營、魏家營、牛房26個村,白壁鎮的鄭家村、晁家村、蓋津店、三府村、任家莊、西瓦亭、東瓦亭7個村,原郊區東郊鄉的汪家店、大營、三官廟、石家溝、王村、郭家街、東關、南關、聶村、后張村、郭家莊11個村。區人民政府駐文明大道。
2005年,文峰區轄12個街道、1個鎮、1個鄉:甜水井街道、頭二三街道、東大街街道、東關街道、南關街道、西關街道、西大街街道、紫薇大道街道、中華路街道、永明路街道、光華街道、北大街街道;寶蓮寺鎮;高莊鄉。地理環境
編輯
shadow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安陽市文峰區
文峰區總面積179平方公里,位于華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處于北暖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水溫適宜。年平均氣溫13.6℃,7月份平均氣溫27.2℃,1月份平均氣溫-2.7℃。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556.8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冬春多北風,夏秋多南風。
交通運輸
編輯
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縱穿南北,安南、安林高速橫貫文峰區東西,石(家莊)武(漢)客運專線安陽已經通車。距首都北京500公里,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180公里,距河北邯鄲碼頭機場僅30公里。此外,文峰區還形成了以光明路、中華路、文峰大道和文明大道等10條主干道為框架的六縱四橫、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絡。
經濟概況
編輯
2004年,文峰區實現生產總值101472萬元,
安陽文峰塔比上年增長23.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897萬元,增長7.59%;第二產業增加值29778萬元,增長79.34%;第三產業增加值51797萬元,增長10.3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058萬元,一般預算支出1248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28491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53萬元。商品出口創匯41.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7萬美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120元,人均生活費支出2271元。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 55.6億元,增長8%;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5.7億元,增長2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7.9億元,增長1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847.12元,增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730元,增長13.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77億元,增長14.5%,總量和增幅位居安陽市四區第一。
農業
2012年糧食總產達11.2萬噸,實現了九連增。二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新增土地流轉面積1250畝,發展高效農業700余畝。建成了鴻鑫、旺達二期高效種植“百畝園”2個,提升完善寶蓮寺鎮祟召無公害瓜菜“千畝方”1個,發展嘉禾生態園城市小菜園110畝,新建擴建規?;B殖場2家。天尊生物工程公司完成栝樓仁保健油全自動生產線建設,被省政府命名為“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修建鄉村道路14公里,新打機井33眼,新建節水管道1.1萬米,新建節水灌溉水利小區2個。建成300立方米沼氣池1座,發展沼氣用戶200戶。發放良種補貼資金242.29萬元,發放農機補貼資金149.28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108臺(套)。
工業
文峰區高莊工業區位于安陽市文峰區東南,
文峰一角與市東區相銜接,工業區內功能齊全,內設紡織工業區、農副產品加工區、機械制造區、電子工業區、商貿物流區,規劃總用地面積10000畝。工業區內通訊設施先進,資源豐富,能源充足,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越,地下水資源豐富,電力能源充足,有500KV變電站,供電網絡齊全,能滿足各類企業的電力需要,濮陽至安陽天然氣管道從工業區通過,可滿足工業區內企業單位生產、生活需要。
文峰區寶蓮寺工業區位于安陽市文峰區寶蓮寺鎮境內,該工業區內功能齊全,內設建材業區、紡織工業區、電子工業區、商貿物流區,規劃總用地面積20平方公里。
2012年,文峰區限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5億元,增長16%;利潤完成3382.4萬元,增長21.9%。列入安陽市重點“工業振興工程”項目6個,完成投資3.6億元,為年度目標的109%。新建了平原路、曙光路、安康大道3條道路和10千伏開閉所一座,鋪設天然氣管網11公里,建成了匯創裝備制造孵化園一期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集聚區新入駐企業6家,在建項目達到15個,其中總投資25億元的安化龍宇聚酯項目已開工建設,路德藥業即將投入生產,方快鍋爐、斯普機械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恒宇電氣已落地開工。
服務業
引進名牌產品,發展精品店、專賣店、連鎖店,以鄭州銀基品牌服飾城、富基商貿城、丹尼斯購物廣場、電信城等一批大公司、大商場為龍頭的商貿物流中心已初步形成。
2012年,文峰區三產投入達到8.9億元,三產營業收入達到85528.3萬元,同比增長18.95%。開展“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年”活動,參加了中博會、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一系列大型招商活動,洽談簽約了臺灣友嘉、大連萬達廣場、華強文化主題公園等一批龍頭項目。2012年,共引進各類項目120余個,引進省外資金24.2億元,增長22%。
社會事業
編輯
科教文衛
科技方面,加大科技經費投入力度,撥付科技三項經費1400余萬元,實施科技項目48項,申報專利135件;文峰缸套等3家企業成功創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教育方面,完成了實驗小學東區分校建設,寶蓮寺鎮黎元小學、東關小學等新建教學樓及附屬工程通過驗收并交付使用;改擴建了二道街幼兒園并通過省級示范幼兒園驗收;為3.5萬名城鄉中小學生免除各類費用1200余萬元。
文化方面,新建農家書屋等文化活動場所23處,組建了全市首支文化志愿者隊伍,舉辦廣場文化演出活動100余場,放映農民公益電影852場,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衛生方面,五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實行零利潤銷售,使群眾得到了實惠;啟動了基本醫療衛生網絡化管理模式,為文峰區全部41個健康服務隊的100名全科醫護人員配備了統一的自行車和入戶診療箱;繼續深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12年參合農民110918人,參合率達到99.1%。
社會保障
文峰區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88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萬余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97%;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5.67萬人,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000人;發放城鄉低保資金4900余萬元,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857套,分配廉租房1520套,緩解了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
旅游景點
編輯
文峰區境內保存有彰德府城,和古城內的文峰塔、小白塔、晝錦堂三絕碑、高閣寺、府城隍廟、韓王廟、崔銑祠、郭樸祠、許三禮祠、文昌閣、鐘樓等旅游景點。
彰德府城
彰德府城,也稱安陽古城。
彰德府城安陽歷史悠久,第一個城當是商代河亶甲居相之都城,然后是盤庚遷殷之殷都城。前236年秦將王翦等又克安陽,始建安陽城。398年,在今安陽城西南燒盆窯村一帶,建安陽城。580年楊堅焚鄴城,將鄴官府和所有居民全遷安陽古城,安陽于是稱鄴,為相州鄴縣治所。此后安陽古城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新鄴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將安陽古城改筑為彰德府城。
彰德府城以南北大街為界,九府十八巷形成了“東府西巷”的分布排列格局。1949年前,鼓樓、鐘樓被毀。建國后,城墻和城門都被拆,但古城內的街道和民宅建筑基本完好,城內名勝古跡甚多,護城河和城內多處蓄水坑池尚存。西南城角保護完好,辟為三角湖公園。沿護城河外辟為環城公園,成為游覽和休閑散步之地。
文峰塔
安陽市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建于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元、明、清均經重修,1964年安陽市人民政府進行了較大的重整。文峰塔久負盛名,古代被稱為“南北叢林之冠”,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年間知府黃邦寧為塔門上題“文峰聳秀”四個大字,從此,天寧寺塔改稱為“文峰塔”。文峰塔高38.65米,周長40米,壁厚2.5米。其塔身為五層樓閣密檐式建筑,從下至上逐層增大,呈傘狀。文峰塔以其精美的建構藝術,國內外罕見的建筑風格,高大雄偉的形象,成為安陽的標志。
高閣寺
安陽高閣寺,原名大士閣,位于安陽老城內馬號街原高閣寺小學(現為文源高中)后院內。因建在磚砌的高臺基上,所以又叫高閣寺,是明趙王府旌教祠中最后一座殿。今存高閣寺乃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建,清朝乾隆和光緒年間,曾加重修。解放后也曾兩次加以整修。近年河南省又撥款彩繪重修。
晝錦堂
晝錦堂位于安陽市文峰區境內,現為安陽市第五中學地。晝錦堂為北宋名相韓琦修建,作為他的修身養性之地。晝錦堂是當時全國四大園林之一。韓琦在這里安度晚年,于公元1075年病逝于相州(今安陽)。公元1702年,晝錦堂更名為晝錦書院,此后從這里走出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其中也不乏大雅之士。清朝末期,學院又更名為晝錦學堂,成為中原最早的中學教育機構所在地。建國之后,該地于1958年更名為安陽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