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共247個行政村,6個居民社區,2個居委會。9個鎮是:雍陽、草塘、中坪、永和、玉山、天文、珠藏、平定營、建中。1 4個鄉是:銀盞、玉華、老墳嘴、嵐關、白沙、木老坪、松坪、小河山、魚河、牛場、銅鑼、高水、木引槽、龍塘。
2009年8月全縣完成撤并村工作,由原247個村撤并為97個村。
2013年全縣完成撤鄉并鎮工作。全縣共2個街道辦事處、10鎮1鄉。街道辦事處是:雍陽街道辦事處、甕水街道辦事處。10鎮是:銀盞、猴場、中坪、永和、玉山、天文、珠藏、江界河、平定營、建中。1鄉是:嵐關。
行政區劃編輯甕安縣域面積1973.8平方公里,南北最長56千米,東西最寬51千米。甕安縣轄2個街道辦、10個鎮、1個鄉:甕水街道辦事處、雍陽街道辦事處、銀盞鎮、江界河鎮、猴場鎮、珠藏鎮、中坪鎮、平定營鎮、永和鎮、玉山鎮、天文鎮、建中鎮、嵐關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甕安坐落于烏江中游,是舞陽河的發源地,東鄰黃平縣、南連福泉市、西接開陽縣、西北抵遵義市、北交湄潭縣、東北靠余慶縣,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就了甕安“西南出海通道、成渝連接東盟”的交通要塞地位。
氣候
甕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熱量充足,水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3.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9℃,年較差距20.2℃,年降水量為1148.2mm,自然環境較為復雜多樣。
水文
甕安地處長江流域,系烏江、沅江水系,流域面積20公里以上的河流38條,主要河流有烏江和甕安河。水資源總儲量9.54億立方米,過境客水21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儲量43.85萬千瓦。
地貌
甕安地處貴州高原第二梯級地帶,烏江橫貫北部,屬黔中北部溶丘洼地高原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部平緩,最高點花竹山海拔1567米,最低處烏江沿江渡海拔479米,平均海拔1028米,烏江橫貫北部,將縣境切成南北兩塊,南塊約占4/5,多水田,北塊較小,多旱地,縣境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基本類型。
資源
甕安縣已探明有磷、煤、鐵、鋅、鉬、釩、汞、鈾、硫鐵礦、鋁土礦、含鉀巖石、石灰巖、高嶺土、石膏、大理石等20余種。其中磷礦儲量最為豐富??h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多,有植物近800種,動物4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202種。
人口編輯截止2010年7月31日,全縣流出人口115426人(縣內流動17739人),流出18周歲以上育齡婦女41229人(縣內流動5652人)。流出已婚育齡婦女31879人(縣內流動4670人),流出婦檢對象12655人(縣內流動1355人)。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71.07%,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10.48%,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在120左右高位徘徊。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布依、土家等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3%。
交通編輯高速公路
甕安是黔中地區交通樞紐城市,道(真)新(寨)高速公路,貴(陽)銅(仁)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05公里。
水運
甕安港是烏江航運重要港口之一,從烏江甕安港到重慶涪陵港全程水路約500公里進入長江。目前,甕安港年貨物吞吐量1000萬噸,年客運量30萬人次。甕安港在促進甕安及周邊城市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布局、支撐城市建設、完善綜合運輸、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
鐵路
甕安至福泉馬場坪鐵路于2015年9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是貴州省首個引入社會資本自建自營的鐵路項目。甕馬鐵路全長72.595公里,線路從滬昆鐵路福泉車站增設姜家坪車站引出,北至甕安縣城附近,共設5座車站,設計時速120公里,建設工期3.5年 。
經濟編輯綜述
甕安經濟開發區是貴州省三個千億元產業區之一,甕安依托豐富的磷煤資源,成為國內重要的磷化工生態生產基地。2014年,全年實現縣內生產總值86.8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8.33億元,財政收入17.57億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9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19元,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為93.03億元和62.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4億元。2013年,全年實現縣內生產總值70.3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財政收入15.12億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2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分別為80.6億元和45.5億元。2012年,全年縣內生產總值完成60.5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1.3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800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現5820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8億元,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25.5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3.5億元,同比增長18.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492元,同比增長12.1%。明確把茶葉、生豬、蔬菜(以辣椒為主)、烤煙、精品水果作為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結構調整的五大助民增收支柱產業,促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布局、規?;l展、產業化經營。出臺政策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新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17個,新培育省級龍頭企業4家、州級龍頭企業6家、縣級龍頭企業10家,召開農業發展推進大會,投入近200萬元獎勵扶持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猴場循環農業示范區和富水橋綠色食品工業園區建設,貴山茶、左氏食品等27家龍頭企業入駐園區。2009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5億元,同比增長12.8%。實現糧食總產量20.82萬噸,同比增長3.7%。安排資金近100萬元,專項用于“萬元田”建設的獎勵和貸款貼息,共實施“185”工程1.2萬畝。安排資金100萬元建立了茶葉發展基金,整合涉農資金1400萬元專項用于發展茶產業,共改造低產茶園3000畝,新種植無性系茶園3.1萬畝,建設茶葉苗圃基地1000畝。完成辣椒種植8萬畝,實現產量12.8萬噸。完成新建萬頭養豬場2個,千頭養豬場11個,共出欄生豬52.06萬頭。完成烤煙種植5.3萬畝,煙葉收購15.85萬擔。完成中央財政農機補貼資金650.2萬元,共補貼各類農機具2518臺(套)。建成農業專業合作社23個。
第二產業
201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0.6億元,同比增長27%;規模工業增加值30.5億元,同比增長21.5%;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9家。經濟開發區累計入駐項目87個,其中建成投產項目62個,在建項目18個,擬建項目7個,涉及磷化工、煤化工、建材、物流、食品加工等行業。初步形成了煤電磷和煤電鋁一體化發展板塊,銀盞輕工聚集區,富水橋綠色食品集聚區。2009年,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9.11億元,同比增長32.2%;規模工業增加值7.51億元,同比增長34.4%。成功引進上海美辰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川恒集團等一批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入駐我縣。“一企一策”精細化服務工作成效顯著,共為企業協調解決貸款近4億元,補貼企業生產資金1048萬元。
金融業
甕安縣現有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貴陽銀行和甕安農村商業銀行。2013年,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分別為80.6億元和45.5億元,同比增長27.2%和32.2%。2012年,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63.35億元和34.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42%,存貸比達54.66%。2011年,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53億元和24.5億元,是2006年的2.67倍和4.39倍,年均增長21.7%和34.43%。
文化編輯遠古生物
1998年2月,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均遠及其合作者在《科學》雜志發表了來自甕安5.8億年前多細胞動物化石發現,比寒武紀早4000萬年,比澄江動物群早5000萬年,被國內外演化生物學家們譽為20世紀演化論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甕安正被命名為“動物世界的伊甸園”。
長征文化
1935年1月1日至3日,紅軍在甕安江界河取得了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戰斗勝利,即強渡烏江戰斗的勝利;在甕安建立了長征路上第一個人民政權及武裝——珠藏桐梓坡農會和桐梓坡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在甕安用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紅色經典的樂章。1998年甕安縣被貴州省委命名為革命老區縣。2009年“猴場會議”會址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非物質文化
草塘火龍猴場(原草塘)是國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草塘(現改為猴場)玩龍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分布在甕安縣草塘周邊各村寨,如陳家灣、下司、新川、甘巴寨等,但主要以草塘四大街為主,每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草塘都要開展玩龍燈活動,分出龍、玩龍和化龍三個階段,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在這段時間內,草塘可謂是萬人空巷,家家戶戶、男女老少紛紛走出家門觀看龍燈。草塘火龍分為頭、身、尾三部分,其扎制的形式為草塘所特有,加上以特制的煙花“噓”,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寄托草塘人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接福納祥的美好愿望。燈夾戲“燈夾戲” 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花燈和戲曲相互穿插的一種綜合表演形式,是花燈與川戲饒有新意的巧妙結合,是一種匠心獨運的嫁接藝術,流傳于甕安平定營一帶。主要代表作品有《殺狗警妻》《浪子嫁媽》《拜新年》《穆桂英招親》《人間好》和《秋江》等二十余折。每一段戲都有一個故事。戲曲故事中大都提倡尊老愛幼、舍身取義、崇善尚美的美德,以祭禮活動與民間歌舞、戲曲綜合為一體,蘊含著區域民族認同的文化觀念和人文意識,體現出村民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的特殊價值。搓梗仔采阿詩“搓梗仔采阿詩”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又名“九龍穿洞”,是甕安苗族同胞在傳統的“三月三”、“六月六”節日里跳的一種蘆笙舞蹈,漢譯意吹蘆笙跳玩祭。舞蹈主要流傳于甕安玉山鎮白花村的苗族村寨。“搓梗仔采阿詩”屬于典型的苗族蘆笙舞,它是苗族民間舞蹈中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早在明代《南詔野史》中就有“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并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搓梗仔采阿詩”是甕安縣白花村苗族同胞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它的每一個節拍與動作都在傳達著苗民同胞的思想、情感以及生產生活方式。通過音樂的旋律、舞蹈的肢體語言更直接、更形象的表達苗族同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對生活的愿望與態度。也能使人感受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真、善、美,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鄉村文化
甕水長歌是由貴州著名導演黃湘執導的一部大型音樂舞蹈詩,共分為四部分,序為《大甕樂舞》,闡述了甕安二字的歷史文化淵源,上篇為《風》中篇為《雅》,下篇為《頌》。
著名人物編輯甕安歷史上匯集了眾多名流。宋代貴州第一個考取進士的甕安人猶道明;明代宣德、正統年間舉人宋昂、宋昱;清代貴州文化史上享有盛譽的詩人猶法賢;清代一朝三翰林的王夢旭、王夢堯、王士俊;清代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何德勝;紅軍作家陳靖等。宋欽(?~1381),族名宋陽舉,蒙古名宋蒙古歹,元靖江路總管宋阿重之孫。原世襲猴場平夷宣撫使司宣撫使。于元朝宣正年間(1341~1368)從猴場遷居順元城(貴陽),任八番順元等處沿邊宣慰司同知,因平寇保境有功,授昭勇將軍,八番順元等處宣慰使元帥,加鎮國上將軍。并四川等處行省參知政事。洪武四(1371),明太祖賜宋蒙古歹為宋欽,授懷遠將軍,世襲貴州宣撫使司同知,次年升貴州宣慰使司同知。宋欽對元明兩朝都建有功勛,為宋氏家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死后,其妻劉淑珍代襲其職。傅玉書(1746~1812),字素余,號竹莊,晚號筠墅老人,甕安猴場人。清代著名戲劇家、史學家、文學家和詩人。編纂了全國第一部私家縣志《桑梓述聞》,編輯《黔風舊聞錄》、《黔風鳴盛錄》24卷、《竹莊詩文集》40余卷、《讀書拾遺》10卷、《漢詩箋》4卷、《古今詩賦文抄》等詩文集,研著易經《象數蠡測》4卷、《卦爻蠡測》2卷。冷少農(1900~1932),原名冷肇隆,甕安猴場人。1925年,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兩廣區委會軍事部工作,任周恩來同志的秘書。1932年3月,被譽為“紅色特工”的冷少農被叛徒出賣被捕,同年5月,被敵人秘密殺害于南京雨花臺,年僅32歲。1950年,貴州省政府追認冷少農為革命烈士。此外,唐代詩人王勃的老師牛騰還曾被貶謫牂牁郡建安縣任縣丞,治所便是在今甕安縣猴場鎮下司街村。甕安自明清始不到五百年的歷史上,便有19人進士及第,110人高中舉子。
風景名勝編輯甕安縣有自然景源40處,人文景源36處,形成了以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區、江界河國家 級風景區、朱家山國家森林公園文化旅游度假區為主的國內著名旅游景點。江界河大橋、朱家山原始森林、玉華古生物化石群等極有科學考察旅游價值。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區是貴州省重點打造的100個景區之一。江界河風景名勝區是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朱家山國家森林公園于2004年12月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成立。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區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貴州省文化旅游十大品牌,2014年中國最具價值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 。旅游區位于甕安縣城東北部的猴場鎮,距縣城14公里,旅游區環境優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優勢突出,旅游區匯集有紅色文化、商賈文化、龍獅文化、土司文化以及集川、滇、湘、黔民族風格為一起的民俗文化,文化底蘊深厚。景區內有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戲樓——古邑雙面大戲樓、中國目前最著名的進士樓——古邑黔山進士樓、貴州最大的木結構書院建筑——旗山書院、貴州唯一尚存的安撫司署衙——草塘安撫司衙署,奢香夫人行居等主要景點。 江界河國家級風景區江界河國家級風景區總面積138.57平方公里,由江界河景區、猴場會議會址景區、穿洞河景區3個部分及其 他8個獨立景點組成。其中:江界河景區位于甕安縣境內的烏江兩岸,屬典型的高原峽谷風光;猴場會議會址景區位于縣境內的猴場鎮周邊地區,是以紅軍長征的重要史跡為主的人文景觀;穿洞河景區位于甕安河中段,其下游匯入烏江,屬于河谷風光帶。景區內主要景點有: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強渡烏江天險的戰斗遺址、天下同類第一懸臂大跨度桁式組合拱橋——江界河大橋、中國十大水簾洞之一的穿洞河瀑布水簾洞、花龍口瀑布、十八學士峰、美女巖、猴場會議會址、猴場會議陳列館、毛澤東行居、紅軍干部團休養連舊址等。朱家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度假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朱家山,是地球上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次森林風景區,植被茂密,水質富含人體 所需微量元素指數達423%。朱家山空氣清新、氧氣充足,負氧離子達到89500個單位/立方厘米。朱家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1.2萬畝,80%為原始次森林,保護區內平均海拔1008米,最高峰碼頭山海拔1360米,最低谷海拔700米。景區可觀賞馬頭山、情人湖、杜鵑王、“六簇同根”,可漂流清溪。下司石林景區下司石林景觀,成型于4億年前,是發育類型較齊全、保存較完整的極具觀賞性的連片喀斯特石林,石林內 多處有溶洞、溶溝、迷宮。石林由石峰、石牙、滕蔓組成。仙橋山仙橋山位于甕安縣城西南5公里的望洞村,雄峙于南北伸展的長嶺之巔。山頂有一長方形穿洞,遠望似一面中天明鏡,又若仕女發髻上的一匹玉簪。因其是山峰頂上的透光穿洞,與一般低處的“天生橋”不同,故舊志稱“石鞏仙橋”。仙橋山的橋上正中原建有二層六角尖頂亭閣。東面山腰原建有仙橋廟。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貴 州巡撫郭子章上山游覽,曾作詩《過仙橋有感》,并題書“播南首景”四個大字刻于“橋身”,今字跡已經泯沒。
特色產品編輯甕安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僅占全縣人口的4.3%,飲食習慣以漢族為主,因而生產制作的土特產品也體現了當地漢族群眾的風格。主要有:珠藏片區的泡酸辣、灰包豆腐、豌豆涼粉等;天文片區的干米粉;草塘片區的豆油皮、五香豆腐絲;雍陽片區的黃粑、霉豆腐、水豆鼓、豆鼓粑、血罐粑等;永和片區的泡菜、腌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