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江區是成都市市轄區,成都平原腹心,地跨東經103°41′~103°55′北緯30°36′~30°52′。東臨成都市青羊區,南毗雙流縣,西接崇州市,北靠郫縣、都江堰市。全區幅員面積277.8平方公里,轄4街道6鎮,2013年末溫江區常住人口56.2萬,占成都市總人口的2.89%。自西魏恭帝(公元555年)建制以來,一直是川西政治、經濟、文化重鎮。解放后長期為溫江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劃歸成都市管轄。2002年4月撤縣設區,成為成都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新石器時代以前,溫江地區就有人類活動,從汶川地區遷徙下來的四川先民開始定居于溫江,岷江河畔和涌泉清水地區至今可以找到最早四川的人類生活遺跡。在公元前七千年前,在今天的壽安、萬春、涌泉已經出現了舊石器時代文明,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骨、石制生活用具。距今4000年前,在溫江出現了古蜀國五代蜀王繼蠶叢、柏灌文化之后的魚鳧文化。魚鳧遺址位于萬春鎮報恩村,擁有古城遺址以及大量的石斧、石鑿等石器,數量巨大創下川西平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之最,早于三星堆遺址,為中國當年十大考古發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蜀漢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在溫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地區,興修江安河,使得溫江成為富饒之地。五代十國時期,西魏恭帝二年,益州蜀郡分郫縣南境和江原縣東境,設立溫江縣。隋唐時期,隋開皇三年,并溫江縣于郫縣。隋仁壽三年,將原溫江縣于郫縣分置,設萬春縣。不久在公元606年,隋大業二年,將萬春縣并入郫縣。唐初施行州縣二級制,復置萬春縣,屬于益州府。公元627年,貞觀元年,改萬春縣為溫江縣,屬于劍南道益州府。宋元時期,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太祖趙匡胤滅蜀,推行路、州、縣,溫江屬于西川路益州。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溫江屬于成都府路成都府劍南西川節度。明清時期,公元1376年,洪武九年,改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實行府、州、縣三級制度,溫江屬于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清初,順治三年,改置四川省。嘉慶初,置省、道、府、州、廳、縣制,溫江屬于四川省成綿龍茂道成都府。清末,公元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改為川西道。民國時期,溫江屬于四川省西川道,之后,四川省軍閥割據,形成“防區”,溫江為鄧錫侯部防區。1935年(民國24年),國民黨入川主政,實行行政督察區制,溫江屬于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并為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地。新中國成立以后,溫江于1949年12月26日解放,解放軍賀龍部入駐溫江城關鎮,并駐軍。1952年,恢復四川省建制,溫江屬于四川省溫江專區(地級市)。1959年,雙流縣并入溫江縣,溫江專區治地在今天的柳城街道,包括今天的溫江區(包括今天青羊區的蘇坡街道、黃田壩街道等地)、新都區、郫縣、雙流縣、新津縣、蒲江縣、彭州市、崇州市、都江堰市、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等地。1962年,中國政務院決定復制雙流縣。1983年,中國國務院決定撤銷溫江地區,其大部分行政區劃歸成都市,其廣漢縣、綿竹縣、什邡縣和綿陽地區的德陽縣、中江縣等組成今天的四川第二大工業城市——德陽市。1997年,溫江縣人口29.3萬,轄10鎮,縣政府駐柳城鎮,成為四川第一個小康縣,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四川省縣域第一位(含今天的重慶市則為第二)。2002年4月14日,撤縣設區,成為成都市溫江區,成為成都市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撤銷柳城、天府、涌泉、公平四鎮,設立街道辦事處,同時200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準溫江區在萬春鎮、金馬鎮和永寧鎮設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編輯街道辦事處:柳城、涌泉、公平、天府鎮:永寧鎮、永盛鎮、壽安鎮、和盛鎮、萬春鎮、金馬鎮
成都市溫江區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跨東經103°41′~103°55′北緯30°36′~30°52′。東臨成都市青羊區,南毗雙流縣,西接崇州市,北靠郫縣、都江堰市。溫江城區距成都市中心城區16公里,距雙流國際機場18公里。
溫江區
地貌
區境屬典型的平原地,地勢平坦,無山無丘, 海拔高度最低511.3 米, 最高647.4米。
水文
溫江河流均屬岷江水系。境內四條大河--金馬河、楊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東南呈扇狀分布,其走向與縣境地勢一致,由西北流向東南,占地面積9.67平方公里,為溫江區總面積的3.5%。溫江區水資源總量6.23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534億立方米;地下水1.705億立方米,可開采量1.42億立方米。
氣候
溫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2009年,轄區內年平均氣溫偏高,年總降水量偏少,年總日照時數偏少。年度平均氣溫為16.8℃,與2008 年比較氣溫偏高0.5℃, 比歷年平均氣溫15.8℃偏高1.0℃;年極端最高氣溫35.2℃,與2008年比較極端最高氣溫偏高1.5℃, 比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5.7℃偏低0.5℃; 年極端最低氣溫-2.0℃,與2008年比較極端最低氣溫偏高1.6℃,比歷年極端最低氣溫-5.1℃偏高3.1℃。年總降水量為724.2 毫米與200 年總降雨量比較偏少304.0 毫米, 比歷年平均降水量896.1 毫米偏少171.9 毫米,距平百分率-19%;年總日照時數為840.2 小時與2008 年比較年總日照時數少88.2 小時, 比歷年平均總日照時數1104.5小時偏少264.3 小時,距平百分率-24%。年內共有三次暴雨天氣過程,分別出現在7 月15 日、8 月24 日-26 日、9 月11 日, 降水量分別為57.0 毫米、99.1 毫米、65.8 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截至2013年,溫江區土地總面積414211.04畝,其中:農業用地面積244573.19畝;建設用地面積154274.77畝; 未利用地面積15363.08畝;耕地保有量214000畝, 基本農田保有量172000畝。
交通編輯截至2009年,溫江區等級公路總里程共計807.9公里,道路密度為292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2條高速公路、9條縣道公路和15條區內骨干道路為骨架,355條鄉村道路縱橫交錯,東接成都中心城市,北通郫縣、都江堰,南連雙流國際航空港,西射成溫邛經濟帶,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絡體系。同時,開行公交線路20條,長途班線15條,建成一批港灣式公交站點,實現了100%鎮、街辦以及建成新型社區通達城市公交車。啟動建設的道路有:繞城高速公路永寧服務區連接線、柳金路。規劃修建的道路有:成溫邛快速路溫江段、永和路、成溫邛高速公路北輔道國色天鄉段等。
人口編輯2012年末溫江區常住人口46.1萬人,城鎮化率64.0%。戶籍人口38.3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71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48萬人,農業人口7.8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4085人,死亡人口3626人,自然增長人口數96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54‰。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溫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2.35億元,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17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60.94億元,增長15.0%;第三產業增加值126.23億元,增長11.8%。一、二、三產業對溫江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62.7%和35.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5828元,增長12.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6:54.1:40.3調整為5.0:53.2:41.8。
第一產業
2012年溫江區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37億元,增長3.5%。其中,農業產值18.75億元,增長12.0%;畜牧業產值4.28億元,下降22.0%。2012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3760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940公頃。實現糧食總產量1.44萬噸;油料總產量0.24萬噸;肉類總產量1.64萬噸。全年農村生產用電量達5785萬千瓦時;化肥施用量(折純)3472噸。
第二產業
2012年,溫江區全部工業增加值151.93億元,增長14.5%,占GDP比重達50.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57.8%。其中22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01.65億元,增長14.2%。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8.2%。分產業看,溫江區三大優勢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實現總產值288.40億元,增長21.3%。其中健康食品產業、生物醫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分別為88.77億元、22.09億元、4.17億元,分別增長29.1%、44.8%、40.1%??偭空家幠F髽I總產值的比重達36.7%。主要產品生產保持穩定。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2.42億元,增長19.5%;利稅總額37.67億元,增長22.9%。工業企業綜合效益指數達240.4%。全部規上工業企業中,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達131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67家。
第三產業
2012年溫江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07億元,增長12.1%。其中,批發及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4.73億元,增長10.8%;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0.34億元,增長19.0%。年末,溫江區共有120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及住宿餐飲企業。2012年接待游客968.38萬人次,增長10.5%;旅游綜合收入12.58億元,增長26.9%,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為1198.5萬美元,增長5.1%。
社會編輯科技事業
2012年溫江區共申請專利1037件。其中,全年專利授權數602件。安排科技三項經費440萬元。溫江區支持31個項目(其中工業項目21個,農業項目3個,現代服務業及軟科學項目4個)。
教育事業
2012年溫江區域范圍內共有小學9所,在校學生總數為2.24萬人,專任教師1233人;普通中學15所,在校學生2.07萬人,專任教師161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7.7%。普通高校9所,大學專任教師4139人,大學生82717人。溫江區行政區域內普通高等學校一覽表學校名稱辦學層次主管部門
文化事業
截止2012年末溫江區有文物保護區5個;公共圖書館1個,其中,館藏圖書294千冊;劇場、影劇院3個。
醫療事業
2012年末溫江區共有醫院1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68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7個,衛生院11個,村衛生室152個,門診部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87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個。各類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3917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96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435人;全年各類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數303.36萬人次,其中,門、急診人次達292.80萬人次。溫江區醫療機構名單(部分)
體育事業
2012年,有體育場館1個,全年溫江籍運動員共獲得國際和全國性比賽獎牌16枚。其中在全國性體育比賽中獲金牌10枚,銀牌2枚。溫江區有全民健身路徑40條;溫江區惠民行動“1+2”農民健身工程5項;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人數25萬人次。
旅游景點編輯魚鳧遺址魚鳧
魚鳧廣場碑文 (2張)
遺址位于溫江區萬春鎮報恩村,依稀可見城墻遺跡。古城遺址埂長1810米,保存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初次發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體形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鑿、石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余件、陶器數十件,以及房址、城墻、墓葬等大量文化遺存。 溫江文廟溫江文廟,建于宋咸平初,明末四年毀于兵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迭經擴建。1984年2月16日(農歷正月十五日),文廟大成殿因火災被焚毀,左右兩廡,東西兩亭、二殿、泮池等尚保存原建筑風貌。陳家桅桿陳家桅
溫江區陳家桅桿桿位于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天鵝村,系清代咸豐年間翰林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年營建,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經八年竣工,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園林于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建筑群。上花鳥彩繪,光彩奪目。大乘院大乘院坐
大乘胡同落在成都市溫江區公平惠合村,屬溫江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史載,始建于宋代,明正德年間(1506~1521)擴建,明末毀于戰亂,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以后又加維修,故有新廟子之名。國色天鄉樂園置信·國色天鄉樂園地處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屬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生態示范區,是置信集團進入文化旅游產業的標志性項目。項目集千畝主題公園、五星級酒店、會議中心、高尚國際主題社區、自然生態綠地于一體,并輔以歐洲風情商業中心、國際雙語學校、幼兒園、大型醫院等完善的配套設施”。溫江水上樂園國色天鄉國際度假區位于溫江區萬春鎮,地處溫江北部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距成都市區18公里,項目總規劃用地約6000畝,由四座主題公園、一座五星級主題度假酒店和一條1.5公里長的時尚主題商業街組成。項目計劃總投資約人民幣40億元,建設周期約5年。 泰迪熊博物館中國泰迪熊博物館落戶于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金馬鎮金馬湖畔,于2012年正式向公眾開放。它是由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中鐵二局和韓國JS&F公司聯合打造。設置有歷史館、中國館、世界館、海的世界、藝術之熊、熊貓園、雕刻廊、韓流館和錯視空間、互動空間、彩繪空間。
名優特產編輯溫江酥糖清光緒二十四年,縣人馬敬山,精通小糖技術,在吳家場經營“吉祥齋”京果鋪,創制酥糖。因與后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同姓,故取名“伏波牌”酥糖。溫江酥糖采取傳統配方,用料考究,工藝獨特,以白芝麻、精白糖、糕粉、熟面、詒糖、熟化豬油為配料,經過制面、制糖坯等工序,然后取鍋兩口,用暗火分別將面、糖反復迭制成薄片,以不見筋絡為佳,再卷成筒狀,切片包裝。1986年被四川省商業廳商辦工業產品評優領導小組評為優秀產品。溫江醬油清光緒年間,由鄭全盛開辦的“全盛號”醬園所創。1985年“溫泉牌”精釀溫江醬油產量達29.56萬斤。獨具一格的“溫泉牌”窩油,又名“溫江白醬油”,系選用上等黃豆、小麥為原料,經過天然發酵,日曬夜露5至8個月后,制成醬胚,裝入木桶內,成熟醬胚遇冷回潤產生的汁液,順縫滴入窩內,故稱窩油或滴窩油。舒燉肉公平鄉龍鳳村舒國均于1979年仿“甜湯燉肉”名菜改制而成。選鮮豬肉的“坐墩”(如肉過肥,則去肥只留皮和瘦肉)“團魚肉”(豬腿上部),用溫水泡浸,再用清水洗凈,入砂鍋內和雪山大豆清燉4小時即成。食時拌以紅油海椒、花椒等調料。大蒜溫江是大蒜的著名產區之一。相傳與清乾隆年間引進蒜種栽種。具有味香辣,油脂重,粒大,色澤光亮,含有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的特點。1949年全縣種植大蒜1370畝。1985年種植面積擴大到15161畝,工產干蒜957.46萬斤。溫江所產獨蒜,以“經濟價值高,內外銷路好”而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