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縣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西依呂梁山,東臨汾河水,位于汾河谷地中部。文水縣東隔汾河與祁縣、平遙縣相望,南與汾陽市接壤,西與呂梁市離石區交界,北與交城縣、清徐縣相鄰。文水縣總面積1064.4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山地平原各半,是山西省的農業縣。至2012年,文水縣下轄7個鎮、5個鄉,199個行政村,總人口426285人。
文水縣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屬山川平原各半區域。地理坐標介于北緯37°15”至37°35’9”、東經111°29’47”至112°19′15”之間,東隔汾河與祁縣、平遙縣相望,南與汾陽市接壤,西與呂梁市離石區交界,北與交城縣、清徐縣相鄰。文水縣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1064.5平方公里。[4-5]
地形地貌
文水縣分為基巖中山區、土石中山區、黃土丘陵區、山前傾斜平原區、沖積平原區五種地貌。沖積平原區面積501.7平方公里,占文水縣總面積的47%,基巖中山區面積420平方公里,占文水縣總面積的39%。文水縣境內地勢西高東低,最高點是蒼兒會的大西溝嶺,海拔2169米左右;最低點是西槽頭鄉王家社村西南,海拔739米左右,最大相對高差為1430米左右。
水文
文峪河水庫汾河、文峪河、磁窯河三大河流橫貫文水縣全境。文水縣有瓦窯河、白石河、飲馬河三條過境河,流程較短,多為流域窄、流量小的季節性河流。西部山區有頭道川河、二道川河、三道川河3條支流。 汾河為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從清徐韓武村進入文水縣,流經西社、楊樂堡、高車、貫家堡、刑家堡、云周村、南胡、王家堡、水寨、上段、炮手堡、新堡、門世、北齊、南齊、石家堡、徐家鎮,流程37公里,流域面積293.3平方公里。
文峪河為梵安寺汾河支流,古稱文水,又名文谷水,渾谷水,發源于交城縣關帝山,在孝義市境內入汾河。文峪河從北峪口出山后,途徑開柵、宋家莊、樊家莊后,分為東西兩路,西路經北徐、中舍、南徐、龍泉、桑村、桑村營、堡子、私評、韓村、冀周、西宜停、橋頭、南武澇、北張、南張、蘇家堡、鄭家莊、百金堡、西槽頭、王家社,進入汾陽市境;東經武午、宜兒、里洪、麻家寨、楊家寨、南張、北張進入磁窯河。磁窯河發源于交城縣西北磁窯溝內賀家嶺,至石侯村流入文水縣境,流經杭城、武良、東城、西城等18個村經汾陽至孝義北橋頭村匯入汾河,在文水縣境內流程27公里,流域面積122.7平方公里。水量季節性變化明顯,徑流集中在汛期。
氣候
文水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量為450-700毫米,平均降雨量457mm,平均日照時間2252小時,平均日照率58%,氣溫界于4-11℃之間,平均氣溫10.1攝氏度,平均地面溫度12.4攝氏度,平均相對濕度63%,平均水氣壓9.6百帕,平均氣壓929.2百帕,無霜凍期為183天,平均無霜期160——175天,平均風速2.0米/秒,最多風向南風和北風,最大風速35米/秒,大風日數8次/年,氣象條件適中。
行政區劃編輯1958年8月17日,文水縣劃為4個人民公社:城關前進人民公社、云周西胡蘭人民公社、南武紅旗人民公社、開柵先鋒人民公社,后多次變更。1977年,文水縣設17個人民公社,轄生產大隊212個,自然村217個。1984年4月,文水縣改劃為7鎮、10鄉。1985年4月,文水縣設立溝口鄉,有7鎮11鄉,轄217個自然村,村民委員會212個。2009年,文水縣轄7鎮5鄉,共轄199個村。 2011年,文水縣增加蒼兒會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山西文水經濟開發區)、2個市級開發區(文水縣海威工業園區、文水縣胡蘭農業科技園區)。至2013年,文水縣轄7個鎮、5個鄉,199個行政村。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至2013年,文水縣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灰巖、石英石、石棉、鉛、銀、石膏等,已西山煤田74平方公里,探明儲量約14億噸。
生物資源
至2013年,文水縣境內的樹種以油松、云杉、落葉松、樺、楊為主,經濟林以梨、棗、葡萄等果樹為主。野生植物有喬木、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菌類5類。野生藥材品種有甘菜、黨參、黃芪、豬苓、枸杞、柴胡、大麻子等50余種。野生動物200余種,主要動物有70余種。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至2012年,文水縣總人口426285人,其中,城鎮人口128447人,鄉村人口297838人。
民族
文水縣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等,主要聚居區為城關、南安、胡蘭、馬西、西城等鄉鎮。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文水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9.6億元,財政收入完成6.0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983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8.624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373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09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2.6。
第一產業
文水縣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高梁、谷子、玉米、豆類、薯類。經濟作物有棉花、甜菜、油菜和各種蔬菜。經濟林以梨、棗、葡萄等果樹為主?!笆晃濉逼陂g,文水縣累計投入“三農”資金18.6億元,糧食年產穩定在2.3億公斤以上。 2007年底,文水縣有耕地面積60.37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59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06億公斤。2010年,文水縣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1戶,超1億元的企業5戶,企業輻射帶動農戶數達19萬戶。2011年,文水縣規模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304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9家。 2013年,文水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7萬噸。
第二產業
2012年,文水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0個,工業銷售產值達到1190556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實現1223078萬元,利稅總額124311萬元,利潤總額94679萬元。
第三產業
“十一五”期間,文水縣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0.4億元。 2012年,文水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36676萬元,其中,城鎮零售總額97266萬元,鄉村零售總額萬元39410萬元。
交通編輯
文水縣文水縣縣城距省會太原76公里,307國道縱貫文水縣南北,夏汾高速公路、大運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設有文水出口、文水東出口、開柵出口等三個出口。城關至祁縣和以縣城為中心的縣級和鄉鎮級公路貫穿縣境東部地區。太中銀鐵路橫貫南北,設有大型客貨運站臺;307國道、省道祁方線縱橫貫通。
社會事業編輯社會保障
2011年,文水縣城市低保人數為8414人,農村低保人數為10712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54700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7040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8201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農民34.6萬,參合率達到90.2%。2013年,文水縣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219個,城鎮登記失業率1.3%,完成4.2%的年度控制目標。
基礎設施
2009年統計,文水縣投資500余萬元建設縣人民體育場,有群眾體育運動場所40個,行業體育協會4個,單項體育協會8個,建老年武術健身指導站和女子健身指導站各一個,共有會員3000余人。至2011年,文水縣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7座、35千伏變電站7座,滿足文水縣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用電需求。
教育事業
至2009年,文水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16所,在校學生90498人,小學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達99.9%,“兩基”鞏固率小學達100%,初中達99.81%。文水第一高級中學新校區于2013年投入使用。
文化事業
文水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文聯等文化機構。鄉鄉開通閉路電視,有縣級電視臺一座(含演播大廳)。 2000年,西三上的鳳凰雞被列入省級保護對象,“左家拳”和“橋頭大鼓”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統計,文水縣有9個文學藝術聯合會,擁有會員600余人。
科技發展
“十一五”期間,文水縣共申報國家級科技計劃3項,申報省級科技計劃19項,申報市級科技計劃32項,爭取到上級技術創新扶持資金530多萬元,支出科技研發資金700多萬元。
文化藝術編輯宗教
文水縣是山西省宗教工作重點縣,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三大宗教,信教群眾10300人,分布在12個鄉鎮197個村,占總人口的2%,有教職人員43人。 天主教于1746年傳入文水縣,有信教群眾2200人,除18歲以下慕道友外,實有教徒1412人,其中男640人,女772人,分布在7個鄉鎮39個村。有兩個天主教聚居村,西城鄉新立村和南安鎮小南安村,其中新立村是呂梁市最大的天主教聚居村,有860人。有天主教堂三所,分別在新立村、小南安村、北峪口村,新立村有教會醫院一所,有修女院一所,有神甫3名,修女10名。批準的天主教活動場所五處,分別在新立村、小南安村、北峪口村、南莊村、北齊村?;浇逃?912年傳入文水縣,有信教群眾6000人,除慕道人員外,正式受洗教徒2417人,其中,男565人,女1852人,分布在全縣12個鄉鎮123個村,有長老2人,執事24人,批準的活動場所九處:土堂村、開柵村、武良村、門世村、大象村、百金堡村、下曲村、東石侯村、武陵村。有基督教堂兩所,分別在門世村和土堂村。佛教傳入文水縣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有信教群眾2100人,批準的佛教活動場所三處,分別是開柵鎮武陵村觀音寺,胡蘭鎮王家堡村觀音寺,孝義鎮上賢村梵安寺。有比丘3名,比丘尼1名。文倚村、方圓村、南莊村、土堂村、西街村、北街村、北關村、東莊村、南安村等地也有佛教徒。
傳說
上賢塔傳說上賢塔由于古塔屢次遭劫而不毀,民間便給它披上神秘色彩。相傳,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賢村一帶風水極佳,將出真龍天子,于是皇帝傳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鎮,故上賢塔又名“鎮龍塔”。塔高聳入云,擋住了擔山趕太陽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勃然大怒,揮起扁擔,連擊兩下,將塔截為三段。塔頂落在了距上賢村15公里處的堿場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賢村。二郎神歇擔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兩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賢坡。狄青傳說傳說狄青乃是天界武曲星君下凡;又說狄夫人乃西夏雙陽公主。戲曲舞臺上歌頌狄青的劇目如《珍珠烈火旗》《狄楊合兵》等,歷代吟詠狄青的詩詞如:狄武襄吟(明)。鳳凰城傳說文水城因狀似鳳凰,故有鳳凰城之稱。民間傳說,在文水城快修成時,忽然有位白發老翁對領工人員說:“這座城頭枕子夏山,足踏文峪河,古有‘鳳鳴岐山’,你們來個‘鳳鳴西山’豈還甚好”。說罷飄然離去。官府按照老翁提示,將東西重門改向朝南開,東與私評村、西與土堂村連起來,為鳳凰的兩翅,北重門向東開,與北關連起來,為鳳凰之頭:重南門朝南開,與南關連接,為鳳凰的尾巴;岳村、冀周兩村為鳳尾上的長翎。又在城內中心處蓋了1座市樓,在市樓底下打了1眼水井,為鳳凰的心臟;在北關的北頭蓋了1座真武閣,閣的左右各鑿水井1眼,為鳳凰的雙眼。同時,在北門外立一照壁,壁上鑲刻“鳳凰城”三個字。從此,文水鳳凰城的美名便遠近傳揚。
曲藝
文水鈲子文水鈲子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民間原生態打擊樂,隊伍龐大,道具服裝種類特多,起源于祭祀文祀和農耕文化。橋頭大鼓橋頭大鼓是流傳于文水民間的一種打擊樂,因源于文水縣橋頭村,主奏樂器又是一種罕見的巨鼓,故名。大鼓又稱“九龍混天雷公鼓”,直徑12尺,高約4尺,由4名鼓手分站東、南、西、北敲擊。64名鐃鈸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擁在大鼓周圍,一半持重達4斤的大鐃,一半持重達7斤的大鈸。傳世鼓譜為《龍游八卦雷公鼓》。文水長拳文水長拳左家拳是北方武術拳種的一種,由清朝著名鏢師左昌德始創,已有近二百年歷史。孝子渠村座落在文水縣城西南,背靠呂梁山,世稱“拳窩子”。馬西鐃馬西鐃是一種古老獨特的民間音樂,流傳于馬西一帶。演奏時,以鐃為中心,鈸、鏃、鼓陪襯,故稱“馬西鐃”。跌雜則跌雜則是流傳于文水縣一帶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從民謠、民諺、民間雜話中逐漸集中、提煉、綜合而形成。用一人多角、合轍押韻的方式敘述故事。文水跌雜則內容豐富,語言順口易記,傳唱至今。福勝鑼鼓福勝鑼鼓是流傳于文水縣閆家社一帶的一種打擊樂。其淵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遠古時期,文水境內有一“小鴨村”。村民為了防止野獸糟蹋莊稼,就采取敲鑼打鼓的方式驚嚇野獸,喜慶活動也常用來表演助興。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原始的打擊樂。劉三推車劉三推車是一個以唱、舞,貫傳整個表演過程的舞蹈,它邊舞邊唱,形式活潑。角色一生一旦?!皠⑷栖嚒鼻骞饩w年間由祁縣民間老藝人雙龍師傅傳入文水。三弦書三弦書是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是用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現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逗樂取笑的一種藝術形式。文水三弦書是文水特有的曲藝藝術之一?;煅砀杌煅砀枋且环N不上舞臺的地攤攤民間廣場打擊樂。所用樂器有:一面銅鑼,一個響環,腰鼓數面,鏇子和手鑼若干,鐃鈸、水餃各一付。演奏時,每人一件樂器由銅鑼開頭,響環指揮,圍成一圈敲打。跑報子跑報子是流傳在文水縣平川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起源于接麻衣仙姑,抬龍王祈雨活動,曾流行在文水一帶,盛行于明清時期。三南抬閣三南抬閣又稱“三南桌棍”,亦叫鐵棍,指人們抬著一個用竹、木或鐵質材料扎制而成的類似樓閣或戲臺的架子進行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流行于文水縣東北區域的南莊鎮和西城鄉一帶。
旅游編輯劉胡蘭紀念館
劉胡蘭紀念館坐落在文水縣云周西村(劉胡蘭紀念館后更名劉胡蘭村),距太原市區85公里。始建于1956年,占地93000平方米。館舍坐北向南。館前廣場的漢白玉石紀念碑上刻著毛澤東同志的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劉胡蘭紀念館是“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上賢遺址
上賢遺址上賢遺址位于文水縣上賢村,東起太汾公路西側的土塄,西至上賢村西梁頂,南起上賢村南,北至鄰村馬村界溝,面積約4平方公里。上賢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第一批公布的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層厚度為2—3米。
梵安寺塔
梵安寺塔俗稱“上賢塔”,位于文水縣上賢村北,原系梵安寺附屬建筑。據《文水縣志》與《山西通志》記載,該塔建于北宋崇寧三年;從塔上大量的繩紋磚看來,該塔唐代已有。梵安寺塔高42米,周長26米,為七級樓閣式磚塔。塔頂無塔剎,塔基無石砌根基,整座塔矗立在灰土平面之上。在第七級上原有一座小廟,內供鐵佛一尊。
西峪口遺址
西峪口遺址位于文水縣西峪口村,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獸牙裝飾品、羚羊骨和巨大的古生物頭骨化石。
孝義鎮市樓
孝義鎮市樓位于文水縣孝義鎮中心。原建于清代,屬磚木結構)
建筑,高18.5米,占地76平方米,樓基與一層、三層系磚修,二層為磚木混合結構,周圍有城垛式圍欄,三層有平座,單檐十字歇山頂。據二層東北角石碑記載,1813年(清朝嘉慶十八年)曾對該樓進行過一次重修。
狄青廟
狄青廟位于文水縣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為北宋名將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諮率昆弟族人修建,1957年東西配殿不幸被拆除,僅剩正殿與山門,1994年狄家社村民集資對正殿進行了一定修葺。
石永村市樓
石永村市樓位于文水縣石永村中。屬明代早期建筑,木制結構,憑四根通天柱和十二根支柱支撐,高17米,占地110平方米。明三層,暗兩層,二層有平座,曾供有佛像五尊,解放初遭毀壞。樓頂為十字歇山頂,琉璃綠瓦,金碧輝煌,麗日照耀,流光溢彩。據碑文記載,1497年(明宏治十年),1714年(清康熙甲午年),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1798年(乾隆五十八年),1891年(光緒十七年)以及1984年,曾對該樓進行過六次維修和彩繪。
麻衣仙姑廟
麻衣仙姑廟位于文水縣桑村南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群體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據碑文記載,麻衣仙姑廟始建于唐代,現存廟宇建于明洪武年間,后多次維修和彩繪。在清朝乾隆四十年,民國十年曾兩次重修。
東巖寺
東巖寺位于文水縣城西北100里的地方,該寺仍存有石欄、水井、冢墓等遺址,寺中舊有10幢碑,碑文中有該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年及當時建寺始末、山中風景描述的記載。
蒼兒會生態旅游景區
蒼兒會生態旅游經濟區位于文水縣西部山區,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面積360平方公里,綠色植被覆蓋率達到92%,森林覆蓋率達到83%,是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一塊區域。蒼兒會野生動物70余種,野生植物200余種,野生藥材100余種,野生食用菜20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