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隸屬于河南省焦作市,地處豫北平原西部,南濱黃河,北依太行。地理坐標為東經112°51′39″至113°13′20″,北緯34°52′至35°2′48″之間。溫縣轄7個鎮、3個鄉,總面積481.3平方千米,總人口421796人(2010年)。2013年,溫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10.6億元,增長11.3%。 溫縣在夏時被稱溫國,明清隸屬懷慶府轄。溫縣誕生了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卜商、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等歷史名人,是聞名中外的太極拳發源地,是溫、蘇、邢等姓氏起源地。 溫縣處于鄭州、焦作、濟源、洛陽四市“一小時經濟圈”中心位置,南與隴海鐵路、北與焦枝鐵路毗鄰,境內有黃河公路大橋和焦溫高速公路,與連霍、焦晉、焦鄭等高速路相通,距新鄭國際機場僅1小時車程。歷史編輯地名由來
溫縣古稱“溫”,緣于境內有兩個溫泉。一個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墻
中華文化丹田 河洛匯流處村(古時屬溫),夏涼冬溫,流入于溴水;一個在今溫縣城西南?!稖乜h志》載:相傳泉流常溫,士忻以德,民利灌溉。此溫泉已因黃河湮絕計數百年。 漢置溫縣,“溫”源于西周初期蘇岔生的封國名。一說因境內溫泉得名,周為溫邑。
歷史沿革
溫縣設縣,始于春秋時期。公元前650年,狄人滅溫,從西周初期建立的蘇國延續近400年后便從歷史上消逝了。周天子將溫地收回作為畿內之地,到了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因帶兵幫助周襄王恢復王位,周襄王便將太行山
太極拳十三式群雕以南、黃河以北包括原、溫等在內的土地賜給了晉國,被稱為南陽。晉國得到溫地,便在這里設邑,并委任了狐溱為第一任溫大夫。春秋戰國時期的邑,就是秦漢時期的縣。溫縣設縣的歷史至今已有2600多年。 漢初置縣,名溫縣;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廢溫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溫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溫縣李城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廢李城縣,恢復溫縣;1945年3月建立溫陟縣;1945年5月建立溫孟縣;1945年8月廢溫陟、溫孟兩縣,建立溫縣人民政府;1960年10月廢溫縣并入沁陽;1961年8月復置溫縣。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溫縣溫縣地處豫北平原西部,南濱黃河,北依太行。地理坐標為東經112°51′39″至113°13′20″,北緯34°52′至
黃河落日35°2′48″之間。
地形地貌
溫縣境內地勢平坦,屬黃河、沁河沖積平原,歷史上由于黃河、沁河改道,形成了南灘北洼的地貌特征。
氣候
溫
黃河濕地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14-15℃,年積溫4500℃以上,年日照2484小時,年降水量550-700毫米,無霜期210天。
水系
溫縣河流屬黃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黃河、沁河及排澇河系等13條河流,境內河道全長190公里,平均年總徑
晨霧中的新蟒河流量近500億立方米。
行政區劃編輯溫縣轄7個鎮、3個鄉:溫泉鎮、趙堡鎮、祥云鎮、黃莊鎮、武德鎮、番田鎮、南張羌鎮;岳村鄉、招賢鄉、北冷鄉。
人口民族編輯2010年,溫縣總人口421796人,其中:溫泉鎮100941人、岳村鄉24373人、祥云鎮48714人、招賢鄉19733人、番田鎮45532人、黃莊鎮51675人、北冷鄉20923人、武德鎮43199人、趙堡鎮41485人、南張羌鎮25221
颯爽英姿太極扇人。全縣共有16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群眾約270多人。其中回族居多,少數民族人數較少,居住分散。
經濟編輯綜述
溫縣產業集聚區位于中原經濟區“鄭洛三工業走廊”核心區,是河南省重點建設的180個產業集聚區之一,建成區面積8.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20余家,現已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裝備制造、制革制鞋為主導
溫縣產業集聚區 (8張)
產業的發展格局,成為國內聞名的四大懷藥加工生產基地和裝備制造基地。 2013年,溫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10.6億元,增長1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13億元,增長16.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9.1億元,增長2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4.4億元,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9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374元,分別增長12%和12.3%。2013年,溫縣全年新引進外來投資項目61個,總投資289.1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39個,超10億元項目10個。成功引進了投資80億元的中原泛家居產業園、投資22.5億元的柏元新型材料、投資10.9億元的盛榮恒泰電力、投資10億元的祥曌精密薄板等一批超十億元項目。中科富蘭特、河財管道等71個重點項目如期建成投產。
第一產業
溫縣是黃河以北第一個畝產噸糧縣、小麥畝產千斤縣、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先后被評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高產鞏固區”、“河南省優質中筋小麥適宜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河南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示范縣”。 溫縣是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四大懷藥”的主產區和鐵棍山藥的產地,被列入“河南省十大中草藥種植基地”。鐵棍山藥和新鄭紅棗、信陽毛尖一同被列為河南省三大特色禮品。
溫縣 (2張)
2013年,全縣共有平安種業、溫農豐華等種業公司10余家。全縣小麥種子基地達25萬畝,年外銷原種突破1億公斤,暢銷河南、河北、安徽、江蘇、陜西、湖北、山東、山西等黃淮海8個省區,年推廣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溫麥系列種子在黃淮海地區年推廣面積在3000萬畝左右。 溫縣“四大懷藥”常年種植面積10萬畝,2012年達到10.4萬畝,其中鐵棍山藥3.5萬畝。全縣擁有保和堂、偉康等36家懷藥生產加工企業、127家懷藥專業合作社,13個懷藥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懷藥產品連鎖門店達400余家。
第二產業
2009年,溫縣全年實施工業項目60個,完成投資18.7億元,增長60%。藝龍壓延膜、盛寶隆二期、久靈機床一期等51個重點工業項目竣工投產,福漫軸管鍛件、利偉生物制藥、山橋鐵路器材、普瑞菲特計算機成像版等一
溫縣產業集聚區批超億元項目快速推進。2009年,溫縣規模以上企業達160余家,形成了裝備制造、農副產品加工、制革制鞋等產業。 2013年,溫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9.4億元,利稅58.3億元,分別增長11.9%和8.8%。
第三產業
2009年,陳家溝文化旅游區在建和已簽約項目26個,總投資達162億元。溫縣總投資11.5億元的陳家溝太極
太極拳文化中心項目養生旅游基地和國際太極拳文化交流中心項目正式啟動。同時,鞋業市場、化肥儲備中心等三產項目建設步伐加快,農家店覆蓋面和優秀率居全市首位。 交通運輸編輯溫縣處于鄭州、焦作、洛陽三市“一小時經濟圈”之中心,距鄭州新鄭、洛陽邙山國際機場均僅1小時車程;省
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道獲軹線、溫邵線、大練線貫穿全境。截至2011年,溫縣已形成以高速公路為龍頭,干線公路為骨架,農村公路為脈絡的現代交通公路網,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100余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21公里。 教育編輯截至2010年,溫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含幼兒園)199所,其中普高4所(含民辦1所、分校1所),職業學校1所,初中26所(含民辦4所),小學96所(含民辦4所),教學點25所,幼兒園43所(
新建的溫縣一中.含公辦園6所、民辦園37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民辦武校2所。 2007年,溫縣代表河南省順利通過國家“兩基”督導驗收,被省政府授予“‘兩基’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8年,獲得焦作市辦學水平督導評估第一名;2009年,被河南省教育廳評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效顯著單位”;2010年,獲得焦作市教育工作一等獎。 歷史文化編輯太極拳太極拳是由明末清初陳家溝陳氏第九代陳王廷(1600—1680),依據祖傳拳術,博采眾家之長,匯集《易
太極拳博物館前練拳經》太極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說和道家導引吐納、養生功法而創編。2006年,陳氏太極拳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溫縣被正式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中國太極拳發源地”和“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11-12] 特色飲食溫縣的特色飲食主要有羊肉夾饃、菜市街的水煎包、獅子夜市雞蛋撈面、溫縣漿面條、祥云鎮燒餅、招賢豆沫、趙堡豆腐、趙堡董家丸子、南張羌的肉盒、武德鎮肉夾饃、亢村醋、林村香油、倉頭北冶鹵肉、招賢和晁肇涼粉、大渠河鍋巴、招賢麻糖、德意芝麻片、黑旦酥餅、喜多來蛋糕等。名勝古跡編輯溫縣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慈勝寺以及古溫國遺址、司馬故里、子夏故居、老子悟道處等眾多人文景觀。陳家溝陳家溝位于溫縣城東5公里的清風嶺上,因村中原有一座常陽古寺而古名常陽村。它南臨黃河,與古虎牢關、伏羲臺、河洛文化遺址等隔河相望。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
太極拳戰空手道慈勝寺慈勝寺(元代)位于溫縣城西番田鎮大吳村內,坐北面南,舊縣志云寫、畫、塑世稱三絕,俗稱“三絕廟”,始建于唐代初年,歷經金、元、明、清屢修。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其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所遺址梁所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溫縣溫泉鎮西梁所村西北崗地上,遺址東西長25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約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王薛民居王薛民居(清)位于溫縣楊壘鎮王薛村內王陶金家。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為清代朝義大夫家宅。 北平皋遺址北平皋遺址(新石器時代、商、周)位于溫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趙堡鎮北平皋村,村四周皆為古文化遺址。
慈勝寺山門遺址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經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漢代等歷史時期。州城遺址州城遺址(春秋)位于溫縣城東北12.5公里處的武德鎮西張計村。北依沁河,州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700米,東西寬約1400米,大部分城墻今已無存,僅東城墻還有部分殘垣,高約10米。 遇仙觀遇仙觀(明至清)位于溫縣城北12公里武德鎮徐堡村北沁河堤下,座北向南,兩進院落,內外總面積三千平方米。 康定國公墓康定國公墓(元)位于溫縣城西岳村鄉五里遠村北紙廠院內。墓冢原高7米,面積278平方米,現已削平。墓前立有元代梁國公墓碑一通,巨碑尚存,俗稱關關碑。 司馬故里舊址司馬故里舊址(漢、清)位于溫縣城西13公里的招賢、古城、安樂寨一帶,原為溫縣故城,也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家鄉,故稱“司馬鼓里”。 溫城遺址溫城遺址(夏至三國)位于溫縣城西16公里處的招賢鄉上苑村北地,故城平面呈方形,東西長400米,南北寬近400米,城內高處周邊地表2米,南城墻和北城墻依稀可見,夯層6~7厘米。
著名人物編輯溫縣在此誕生了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卜子夏,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等歷史名人。是溫、蘇、邢等姓氏起源地。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今溫縣)人,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命論的創始人,在治學上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等觀點。卜商為孔子著作的傳世人,他的《詩序》被后人視為不朽之作。 司馬懿,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后追為宣帝。司馬師,繼其父為魏大將軍,專國政。后追為景帝。司馬昭,繼其兄司馬師為魏大將軍,專國政,自稱晉公,后為晉王。死后數月,其子炎代魏稱帝,追昭為文帝。司馬炎即晉武帝,晉朝的建立者,司馬昭之子。郭熙,北宋著名畫家,其作品《早春圖》、《幽谷圖》、《窠石平遠圖》、《溪山秋霽圖》、《關山春雪圖》、《古木遙山圖》等。陳王廷(1600-1680年),太極拳創始人,被中外太極拳界尊為鼻祖。[11-12] 陳發科(1887-1957年) ,著名太極拳大師。1928年在北京立擂17天未逢敵手,名震京都人頌“太極一人”。他被國外武術界人士尊稱為“拳圣”。李棠階,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次年任翰林院編修,后歷任大理寺卿、禮部侍郎、左都御史、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王光遠,結構力學和工程設計理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60年代提出建筑物空間整體計算理論,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1年開始創建工程軟設計理論,包括“工程大系統的全局性優化理論”、“工程結構的不確定性優化設計理論”、“結構的控制和維修理論”和“結構的模糊隨機分析理論”,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在工程大系統的全局性優化技術和結構的不確定性優化設計中取得重大突破,還提出了結構模糊隨機振動理論。共發表論文180多篇,專著9本。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王夢恕,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交大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F任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