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縣名。 位于甘肅省最南端,與四川、陜西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地,是甘肅的南大門。 東南與四川省青川縣、平武縣接壤,西鄰四川九寨溝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武都區。 面積5000平方公里,人口24.09萬人(2012年) ,轄4鎮、15鄉 、1民族鄉,305個行政村。 文縣素有“隴上江南”、甘肅的“西雙版納”美譽 ,也是“大熊貓的故鄉”, 在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大熊貓數量約占全國數量的十分之一。名優特產有花椒、松茸、羊肚菌、文縣紋黨、木耳、茶葉等。風景名勝有文縣天池、鐵樓藏族鄉白馬藏羌村寨、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2年,文縣轄4個鎮、19個鄉、1個民族鄉,305個行政村。1個民族鄉:鐵樓藏族鄉。4個鎮:城關鎮、碧口鎮、尚德鎮、中寨鎮(原中寨鄉,2012年撤鄉建鎮) 。15個鄉:丹堡鄉、劉家坪鄉、玉壘鄉、范壩鄉、中廟鄉、口頭壩鄉、尖山鄉、臨江鄉、梨坪鄉、舍書鄉、橋頭鄉、堡子壩鄉、石坊鄉、石雞壩鄉、天池鄉。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文縣位于甘肅省最南端,與四川、陜西交界處,地處秦巴山地,是甘肅的南大門。東南與四川青川、平武縣接壤,西鄰四川九寨溝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市轄區武都區。 南達成都、重慶,西連九寨溝、黃龍寺,北通武都、蘭州。地處東徑104°16'16''-105°27'29'',北緯32°35'43''-33°20'36''。東西長217公里,南北寬156公里,幅員面積500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文縣西高東低,地處內陸腹地,屬秦巴山地,構造復雜。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海拔550米,山地約占總面積的90%。文縣自東向西由亞熱帶丘陵區向高山峻嶺、深山峽谷區展布,形成西高東低的地形。山峰海拔高程1000米-4187米之間,河谷海拔高程550-1650米。
氣候
文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為亞熱帶北緣山地氣候,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形成了亞熱帶、溫帶、寒帶疊次鑲嵌的不同氣候類型區。年平均氣溫5-15℃,無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數1200-1800小時,無霜期250-310天。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氣候特點。
水文
文縣境內有兩江、八河、三百六十多條小溪,有白龍江、白水江、團魚河、丹堡河、白馬河、馬連河、中路河、洋湯河、龍巴河等,河流年徑流量達200億立方米。文縣屬長江流域、嘉陵江、白龍江、白水江水系,境內白龍江、白水江由西至東穿流而過,匯入嘉陵江。文縣境內
自然資源編輯水能資源
文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45萬千瓦,可開發295萬千瓦。文縣境內有30萬千瓦的碧口水電站,2500千瓦的尚德水電站,肖家山、河灘、哈南、民興、元茨頭、安昌河等小型電站69座。
礦藏資源
截至2009年,文縣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藏30余種,其中硅石礦帶綿延達100公里;重晶石探明儲量4000萬噸,遠景儲量近1億噸;碧口地區銅礦探明金屬儲量近15萬噸。全縣25個鄉(鎮)均有黃金分布,著名的陽山金礦,初步探明儲量308噸,控制儲量在進一步擴大中,類卡林型金礦中,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大礦。在前震旦系碧口下亞群和震旦系碧口上亞群成礦帶廣大區域內,有鈾、錳、鐵、鈷、硫、鎳、煤、磷、水晶石、冰洲石、毒重石、大理石、石灰石等。
生物資源
文縣有兩個總面積為2500多平方公里的國家級、省自然保護區,
文縣大熊貓棲息著100只大熊貓,2000多只金絲猴及羚牛、雪豹、大鯢、林麝、黑熊等38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全部獸類77種;鳥類275種、一級保護4種,二級保護24種;高等植物2160種,甘肅新記錄33瀕危珍稀植物珙桐、香果樹、紅豆杉等617種。文縣有亞熱帶海洋類魚資源68種,有野生花卉“黃海棠、紅海棠、毛杓蘭、西康蘭、鐵橡樹、京山梅、太師、臺燈樹、紫牡丹、映山紅、黃杜鵑、紅杜鵑”等100多種。有蟲草、貝母、當歸、大黃、白芪、天麻、豬苓、杜促等1260多種野生、家種中藥材。綠色食品山野菜珍品有"蕨菜、微菜、皇菜、黃花、水蕨、刺嫩芽"等20多個品種。與此同時,擁有珍貴大型林木真菌"蘑菇、香菇、羊肚菌、猴頭菌、牛肝菌、松茸、黑木耳、金耳、銀耳等194種。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止2012年末,文縣總戶數達到8.49萬戶,總人口達到24.09萬人。年內出生人口3094人,死亡人口1095人,出生率13.28‰,死亡率4.7‰,,人口自然增長率8.58‰。
民族
文縣境內居住有漢、藏、羌、蒙、撒拉、東鄉等11個民族。
經濟概況
2010年,文縣生產總值達到15.25億元,比2009年增長16.6%。2010年全縣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24億元,突破兩億元大關,比2006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27.6%;地方財政收入達到9800萬元,比2006年增長3.6倍,年均增長35.4%;財政支出達到15.32億元,比2006年增長7倍,年均增長51.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4億元,比2006年增長107.1%,年均增長15.7%。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45.16億元,比2006年增長3.5倍,年均增長35%;貸款余額達到21.76億元,比2006年增長3.4倍,年均增長3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60元,比2006年增加4267元,年均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86元,比2006年增加850元,年均增長11.9%。 2012年,文縣生產總值達到17373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2011年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859萬元,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63582萬元,比2011年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66289萬元,比2011年增長12.1%。在生產總值中,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85996萬元,比2011年增加11878萬元,增長16%;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49.06%提高到49.5%。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為25.25:36.60:38.15,第一產業下降1.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提高0.64和0.51個百分點;文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212元,比2011年增加1092元,增長17.8%;文縣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499萬元,占GDP的比重為2%。 2013年文縣生產總值完成20.39億元,比2012年增長14.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億元,比2012年增長13.2%;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78億元,比2012年增長13.1%;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5億元,比2012年增長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63億元,比2012年增長19.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688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59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20%、29%。
第一產業
文縣風光 (21張)
2012年,文縣農作物播種面積達50.24萬畝,比2011年增長5.8%,其中糧食種植37.32萬畝,比2011年增長1.4%;油料種植面積2.96萬畝,比2011年下降2.3%,其中油菜籽種植面積2.90萬畝,比2011年下降1.7%;藥材種植面積4.80萬畝,比2011年增長2.1%,其中黨參種植面積4.35萬畝, 比2011年增長2.4%;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10萬畝,比2011年增長41.7%。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比例為74.28:25.72。 2012年,文縣糧食總產量達到68327.5噸,比2011年增長0.8%,其中夏糧產量達到17259.18噸,比2011年增長0.1%;秋糧產量達到51068.32噸,比2011年增長3.3%。藥材產量達到4492噸,比2011年增長9.5%;蔬菜產量達到63510噸,比2011年增長14.8%;油料產量達到3424噸,比2011年下降0.2%。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達到66292.95萬元,比2011年增長16.2%。 2012年,文縣大牲畜存欄5.39萬頭,豬存欄9.20萬頭,羊存欄4.29萬只,家禽存欄31.98萬只;肉類總產量達7782噸,比2011年增長0.8%;全年水產品產量達到1000噸。 達到66292.95萬元,比2011年增長16.2%。 2012年,文縣興修水平梯田0.62萬畝,累計達到23.50萬畝;新增集雨節灌面積0.34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12萬畝, 文縣有效灌溉面積累計達到9.55萬畝,累計解決了271個村4.34萬戶16.49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2012年,文縣農業特色產業總產值達到25264萬元,比2011年增長5.3%,農業特色產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額和貢獻率分別達到1067元和39.8%。
第二產業
文縣工業以煤炭、水電、水泥、釀造為主。 2012年,文縣累計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69206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28.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7806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27%。累計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54157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2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344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35.9%。文縣工業實現稅收14618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22%,對全縣財政收入的貢獻率為43.7%,其中電力產業實現稅收1110 2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41.1%,對文縣財政收入的貢獻率為33.2%;硅鐵產業實現稅收512萬元,同比下降72.3%,對文縣財政收入的貢獻率為1.5%。 2013年,文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18億元,比2012年增長18.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億元,比2012年增長39.1%,工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到40%。全縣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為4.8%,萬元工業增加值工業用水量下降4.3%。
第三產業
2012年,文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達到46918萬元,比2011年增長17.6%。按地域分,城鎮的零售額達到26743萬元,,比2011年增長12.4%,鄉村零售額達到20175萬元,比2011年增長25.3%;按行業分,批發業達到6644萬元, 比2011年增長28.6%,零售業達到29577萬元,,比2011年增長12.8%,住宿業達到3438萬元, 比2011年增長22%,餐飲業達到7259萬元,比2011年增長27.6%。 2012年,文縣客運周轉量達到7042萬人公里,比2011年增長4.4%;貨運周轉量達到11494萬噸公里,比2011年增長10.6%。2012年,文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390萬元,比2011年增長13.8%;文縣擁有固定電話用戶1.83萬部,電信移動用戶達到4.78萬戶,移動公司用戶達到11.11 萬戶,聯通公司用戶達到0.94萬戶。 2012年,文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433260萬元,比2011年增長6.6%;貸款余額為306642萬元,比2011年增長22.7%;居民儲蓄存款達到了230798萬元,比2011年增長17.2%。 2013年,文縣接待游客達54.5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73億元,同比2012年分別增長31.23%和43.68%。 2013年文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63億元,比2012年增長19.9%。
社會事業編輯社會保障
2010年,累計撥付各類民生保
文縣障資金21.13億元。農村低保對象由2007年的19986人增加到45591人,人均低保金由每月18元提高到70元;城鎮低保對象由2006年的5314人增加到8507人,人均低保金由每月80元提高到113元;五保供養對象由737人增加到1486人,人均補助由每月50元提高到133元。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人數由2006年的986人增加到1287人,平均養老金由每月604元提高到1361元。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由2006年的3151人、6761人和2172人分別增加到6809人、14311人和3061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4152人。924名村干部辦理了養老保險。新增城鎮就業崗位680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進一步加大庫區移民后期扶持力度,累計發放扶持資金4800萬元。城鎮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累計發放住房補貼90萬元,建成了北門廉租住房小區,新建廉租房226套。建成了城關中心敬老院和71個農村五保家園。 截止2012年末,文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 458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5782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 5200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523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6258人,五保戶供養人數142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187542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108853人。
科教事業
截至2012年,文縣有幼兒園14個,小學231所,中學24所,其中高中4所。文縣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小學鞏固率為99.1%,小學畢業率為100%,小學普及率為96.8%;文縣中學入學率達96.3%,中學鞏固率為98.1%,中學畢業率為98.3%,中學普及率為93.2%。 2013年,文縣新補充教師182人,普通本科上線人數比2012年增加86人,創建市級示范性中小學5所、幼兒園2 所。2013年,文縣完成專利申請14件,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907萬元。
文體事業
2013年,成功舉辦了文縣第一屆運動會,相繼建成體育場、文昌宮、文廣大廈、劇院及2個群眾文娛廣場,全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4900多萬元。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文縣有醫院5 所,疾控中心一個,婦幼保健站一個,衛生監督所一個,衛生院26所,病床數698張,醫生244人,衛生護理員121人。 2013年,文縣一院120急救中心建成投用,中醫資源普查試點工作有序推進,新農合收繳任務完成,全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3%,新農合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40元。
廣電事業
截至2012年,文縣有廣播電視室 259 間,廣播覆蓋人口19.25萬人,廣播覆蓋率79.9% ;有電視發射臺1臺,通電視的行政村285個,其中通有線電視的村數96個,城區及碧口鎮區有電視節目 115(套),農村有電視節目 50(套),全縣電視覆蓋人口23.8萬人,電視覆蓋率達 98.8%。
歷史文化編輯名優特產
文縣名優特產有:大紅袍花椒、松茸、羊肚菌、文縣紋黨、木耳、綠茶、柿餅、生漆、.柿餅、核桃、薇菜、蕨菜等。
民俗風情
玉壘花燈戲花燈戲,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臺前臺后掛滿花燈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現在隴南文縣玉壘一帶,又稱為“玉壘花燈”。 鐵樓“白馬人"鐵樓,為文縣四大邊寨之一,因古傳掘地一
白馬舞蹈大鐵爐而得名,又叫鐵爐寨。歷史悠久,開發較早,鐵樓藏族鄉舊寨草坪有馬家窯、齊家文化遺址。境內的白馬藏族,又稱“白馬人”,性情豪放,能歌善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白馬藏族人和傳統藏族不同,如不懂藏文,不信奉活佛、喇嘛;白馬藏族人信奉原始宗教,服飾區別于藏族,歷史上軍事組織和皇朝統制形成地方特色,民間傳統與藏族有別,不與外族通婚,亦不與其他藏族通婚。 池哥晝文縣白馬藏家山寨跳的面具舞“池哥晝”,已有千年歷史,具有祈祥納福、期盼山寨平安、五谷豐登的寓意,已被列入全國首批“非遺”保護工程項目。 風景名勝編輯綜述文縣境內有三國古戰場遺址,鄧
文縣 (17張)
艾偷渡陰平鑿山修筑的古棧道、忽必烈之子闊端攻陷文州后焚毀的古代城廓、農民起義軍李自成與清軍戰斗過的中寨、屯寨、鐵樓寨、哈南寨"四大邊寨",有朱元障本征伐蜀連連攻破的"臨江關、火燒關、五里關、玉壘關、懸馬關"等五大雄關和南起甘肅四大名鎮之一古稱小蘇州的碧口-范壩-店壩-對樹溝-摩天嶺-凋樓河-清涼寺-永寧寺-鳳凰山、讓水河與丹堡河構成的百里自然風景區,有白馬河60里白馬民族風情區、位列中國四大天池之一的洋湯天池(文縣天池)-天池生態公園近30個自然景觀群。 文縣天池國家森林公園文縣天池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隴南市文縣以北約100
文縣特產公里處的崇山峻嶺之中。由于遠古時期的地殼活動,致使地殼斷裂,洋湯河河道被堵截,于是在海拔高度為2400余米的天魏山上,便匯成了狀如葫蘆的一湖碧水,文縣天池有九道大灣和一百零八個小灣,方圓20公里,水深97米,水域面積80公頃。 文昌樓文縣文昌樓,又稱“魁星樓”,成為千秋陰平標志性象征,小城春秋的見證,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樓位于文縣城東南角,系明代初年所建。被譽為“白水江上第一樓”。鐵樓鐵樓藏族鄉屬于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地勢西高東低,
白馬河畔取水的白馬藏族姑娘氣候差異很大,“一溝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部的凈各綹山海拔3530米,為全鄉最高峰。境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林海蒼茫。白馬藏人是藏族中獨特的一支,主要生活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鄉白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縣、九寨溝縣境內,人口約14000人。白馬藏人講安多藏語,保留著完整而古老的生活習俗。白馬人從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繼承至今的一種傳統祭祀活動中的民間舞蹈“池哥晝”,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2-23]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78年成立,位于甘肅省最南端,
隴南文縣發現野生大熊貓行政區劃上隸屬隴南市武都區、文縣的9個鄉鎮??偯娣e為183799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7.3%。主要任務是保護大熊貓、珙桐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區內有國家珍稀保護動物51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約占全國數量的十分之一)、金絲猴、羚牛、豹等10種,二級保護的42種。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國家林業局直屬的三個大熊貓保護區之一。1993年7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2000年11月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即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其他景點:三國古戰場遺址、陰平古道、摩天嶺、碧口水庫等。
著名人物編輯古代名人
肖藉(明舉人),城關西元村人,明代官至知州(五品),著述頗豐,有政聲,敕封文林郎,歿后葬于鵠衣壩,其墓有研究價值。 王繼禮(?-539),鐵樓名人,明正德十六年進士,官湖廣按察使(從三品),威鎮海境,邊隅肅靖,勤政于民。 秦錫田,文縣人,清同治副貢生。 米重(1862-1923),文縣城關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官至海城(奉天)、通化、石泉三縣知事(七品),為政寬簡,不茍苛察,受人敬戴。程晉三,清末進士,詩文行世,著有《余集》。
當代名人
程海寰(1908-1949),中共地下黨工作者,詩人,詩作《甲后吟草》、《滌月軒集》。 楊懷仁(1917-1949),中共黨員,烈士。 劉潤寰(1923——1960)1曾任甘肅日報社部主任、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省委機關刊物《黨的建設》副總編、省委黨史辦主任,正廳級。有長篇通訊《看,陽山人怎樣征山戰水》。 其他當代名人:張秋爆、劉守業、齊培禮、王應國、鄢雨民、韓定山、張艮生等。